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418|回复: 0

[笔试] 2011年河北最新辅导员招考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9 20: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章 绪论

一、高等教育的特点。1在教育任务上,高等教育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所培养的各种高级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从事专门的工作。

2在培养对象上,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一般是18岁以上青少年。他们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

3在社会职能上,高等教育有三个社会职能: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直接为社会服务。

4在地位作用上,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居于首要位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力量。

5在培养方式上,高等教育需要在传授前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外,理论联系实际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都应遵循的原则。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其来源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反应,即来源于客观事实;其次,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心理又是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客观性;第三,从结果来看,学生所形成的心理又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在实际中,作用于客观事实。

2、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系统性体现在四个方面: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组织适应性。【层次性——人的心理包括四个层次水平结构: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心理的起源与发展)、个性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结构以及心理的物质结构(脑的结构)。】

3、实践性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道德性原则: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研究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原则。

5、发展性原则:即创新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因循守旧,而应该立足发展、立足创新。

三、简述一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六种: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1、观察法又称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优点:第一,可获取当前所发生的行为和其他现象的有关信息。第二,可获取真实而自然地有关信息。第三,通常不要求被观察者的合作。

3、缺点: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他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出现,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4、有效使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观察前要确定明确的观察目的,相应的观察计划,确定的观察对象,充分的观察工具。2、做好观察记录。完整而准确的记录有助于事后的整理、分析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3、消除观察者误差。首先,应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作用。其次,应防止观察者的某些反应偏向。

四、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8-34

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有助于高校教师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高校教师的角色胜任能力。

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有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5、有助于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知识点:

1.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学科特征:①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②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

③研究对象的主体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④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研究内容:①教育心理学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③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④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心理⑤高等学校学生的德育心理⑥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规律与机制,遵循客观性原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

(二)系统性原则:指在研究心理现象时应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加以综合考虑,这样才有可能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其必然联系。

(三)实践性原则:也可称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实践,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道德性原则:是指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实验手段与方法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特别是对于人类被试而言,这是研究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

(五)发展性原则:也可称为创新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因循守旧,而应该立足发展、立足创新。

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又称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进行考察,从而收集资料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二)访谈法:是根据事先确定的研究目的,通过与研究对象就一些事先拟定好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某种心理或行为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统一、严格设计的问题或表格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请求其如实回答,进而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四)测量法:是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测定。

(五)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①实验室实验法:借助专门的仪器设备,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如家庭、学校等)进行的实验。

(六)个案研究法: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学校教与学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发展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1、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间在身心方面相对稳定的差异。它表现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社会性。

2成因: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的形成,主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遗传是一种通过父母细胞核里染色体上的基因把上代的生物特征传给下代的生物现象,是人的个别差异形成的生物前提。环境是人的个别差异形成的外部原因。环境的影响,在个体出生前就已产生,只有环境同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一定的关系时,才能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教育是人的心理差异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怎样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怎样因材施教? 1、气质差异与学习气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坦率、热情、进取的品质,但也容易形成粗心、冒失、刚愎自用等特点;多血质的学生容易形成活泼、机敏、开朗、善交往、富有同情心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轻浮、不踏实、感情不真挚、无恒心等特点;粘液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稳重、冷静、实干、坚忍不拔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冷漠、固执、拖沓等特点;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细心、谨慎、自爱、谦让、温和等品质,但也容易形成怯懦、多疑、孤僻、自卑等特点。

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特点,实施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胆汁质类型的学生,不宜采用淡写的批评、软弱无力的告诫,而应施行强刺激,即摸清情况抓住问题要害,采取强有力措施迅速解决。多血质类型的学生,应正确引导,扬长避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粘液质类型的学生属内向型,需要深入细致耐心的教育与他们交知心朋友,解除他们的内心深处的苦闷。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孤僻、不合群,教育时要细心谨慎,要经常与他们谈心,指出其错误时要态度温和,并及时指出他们的优点以增强其自信心。

2、性格差异与学习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有好坏之分。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学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有六种性格特征与学习有关,即竞争型、协作型、回避型、参与型、依赖型和独立型

要抓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如对性格开朗、坦率、直爽的学生可采用直接批评法;对接受能力强、头脑聪明、反应敏锐的学生采取暗示批评法;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采用对比批评法;对爱面子、自尊心强的学生,采用迂回批评法

3、能力差异与学习能力是与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理特征,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人的能力和特长有差异,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大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是他们自身内在积极因素的表现,体现着他们在一个群体中的优势。要善于发现、挖掘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发挥他们在群体中的积极作用。另外,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有差别,不能为人所难,应该知其所长,用其所长

三、什么是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应该怎样调试?P65-66

1嫉妒往往是对周围和自己差不多“同等条件”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心态和行为。大学生的嫉妒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大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2成因性格缺陷(自卑、自我中心、心胸狭窄等)、强烈的欲望感自我评价过高

3调试:嫉妒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有害于人际关系、学习及身体健康。克服嫉妒心理要从五方面入手:正确评价自己;转移注意;正确比较;提高修养;降低预期

四、请你对一个大学生的能力、性格、认知方式等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能力是与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心里特征,特长是人们从事心理活动所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人的能力和特长都是 有差异的,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能力和特长,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

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变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的心理特征,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学习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因此要抓准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正确引导,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

认识方式也成为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方式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他有多方面的表现,个体差异较大,认知方式上的差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之一。

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调试?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主要出现三种问题,即羞怯心理、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

1、羞怯心理及其调试:羞怯心理是阻碍人们交际活动正常进行的不良心理。羞怯是生活中人们常遇到的现象,通常表现为紧张、不自然、胆怯等特征。

调试:增强自信心;不要过多计较别人的议论;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是克服自卑心理,相信自己的实力,肯定自己的优势。

2、自卑心理及其调试: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会有意识地回避与同学交往甚至拒绝与任何人交往,大多性格内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交往时异常紧张,语无伦次。

调试:通过调整认知、增强自信心来解决由于不正确的认知而造成的自卑,通过改变比较方法来调整因采用不正确的比较方法造成的自卑;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积极与他人交往。

3、嫉妒心理及其调试:嫉妒往往是对周围和自己差不多“同等条件”的人而产生的一种扭曲的心态和行为。大学生的嫉妒并非天生的,而是在大学的特定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调试:正确评价自己;转移注意;正确比较;提高修养;降低预期。

知识点:

1.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一)体格发育趋向稳定(二)性机能日趋成熟(三)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2.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一)自我概念的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二)情感的发展及情绪的不稳定(三)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四)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仍带有主观片面性
(五)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

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一、论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P76-78

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1、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首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教师需要具备博且专的知识素养,这样既可以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以在专业领域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学习的指导者: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应以教师指导、评定、启发、帮助学生的学习为主,在授人以鱼的基础上“授人以渔”。

3、教学的组织管理者:高校教师充当课堂教学组织者,要掌握一定的组织管理技能,注意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开放、进取的教学环境。

4、榜样和价值导向者: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通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慢慢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比言传更重要。高校教师应更多地成为大学生价值的导向者,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事业心、科学的求实态度,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5、家长代理人:大学教师兼当父母角色比真正的父母更理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更大。

6、心理调节者: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会面对很多问题,教师需扮演心理调节者,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减轻焦虑,给予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教师须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技能。

7、科学研究者:高校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并发现、探究学术问题。

二、简述教师角色形成的阶段。P79

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此阶段大学教师应初步了解应承担的基本角色,正确定位。

2、角色认同阶段:角色认同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此阶段是在认识上了解教师角色基础上,在思想和感情上也接受职责。

3、角色信念阶段:角色信念指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教师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形成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三、论述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1、了解学生的能力首先,应做到真诚,因为真诚是沟通的前提。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工作中具有主动性。其次,教师应做到注重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应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持久的。观察学生在不同场合、不同活动中的表现,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认知。

2、教学能力第一,教学组织能力。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专业素质,积累经验,有助于自己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做周到的安排。第二,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第三,教学操作能力。即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具体操作方式。第四,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过程能够有序进行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计划与准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监察、评价和反馈及自我调整。第五,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地审视与分析,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

3、言语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应注意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一要有新的思想和观念;二要言之有情;三要言之有物。从形式上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一要准确精炼;二要通俗易懂;三要生动形象;四要严密含蓄;五要变化速度和语音。

4、获取新知的能力:作为高校教师,同时担当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更应该不断地获取新知,真正做到“学而不厌“,与时代同步。

5、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第一,善于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高校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要做到三个方面:具有科学的学生观【1、要正确地看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2、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3、大学生具有独立人格、个性,不仅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关爱学生;树立威信。第二,善于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关系。首先,教师只有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搞好教育工作。其次,对同事,教师要增强交往、团结合作、礼貌待人、通情达理、善于欣赏、取长补短等,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要充分合作,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6、及时发现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充当着“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因此应具备善于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

7、自我更新的能力:这里的自我更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二是自主创新的能力。首先,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机构,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其次,自我更新是一个不断进行创造性行为的过程,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育改革、开展科学研究、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教育对象都需要教师具有独立创造能力。

四、论述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P90-95

1、认识心理方面第一,教师的观察要迅速准确、细致深入、全面客观。第二,教师的想象要丰富、合理、新颖。第三,教师的记忆要准确而迅速、系统而持久。第四,教师的思维要敏捷而广阔、条理而深刻。第五,教师的注意要稳定且灵活。

2、情感心理方面第一,教师要具有积极情感。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知识。第二,教师要有移情能力。教师要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感受他们的思想。第三,教师要有情感调控能力。教师要正确认识情感的作用,能够对情感具有调控能力,排除消极情绪,始终保持愉快的心境。

3、人格方面:一个好教师应具有的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即对别人的行为有所帮助。教师要做到心胸豁达。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人格品质。

4、意志方面:教师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要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5、自我意识方面:健全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成熟的标志,主要包括自知、自尊、自信和自律。首先,教师要做到自知,即能够从各方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能够正确地看待周围人们对自己的评价,正确的自知是自尊和自信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做到自尊,要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卑不吭,同时避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再次,教师要有自信,要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最后,教师要能够做药自律,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真正地做到“身教”。

五、试述教师自身如何应对职业压力。P96-100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过大的压力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1、社会层面首先,社会要调整对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学生、家长和社会大众要对教师报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期望。其次,社会应当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专门为教师提供咨询与服务的机构。

2、学校层面首先,学校应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营造公正、公开、公平的竞争氛围。其次,高校要加大教师参与管理的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决策的机会。再次,高校应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避免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另外,学校还应该不断丰富教师的生活,经常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和社会活动。

3、个人层面首先,高校教师要加强自我认识,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高校教师要学习运用心理调试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压力。最后,高校教师要增进人际沟通,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知识点:

6.高校教师心理素质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文化素质形成的基础。其次,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条件。

再次,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育人的重要保证。最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社会角色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学生、家长期待的模式和规范。

第四章 学习理论

一、简述人类学习的特点。P103-104

人类的学习除了有同动物一样的生物学意义之外,还具有社会意义,这也是人和动物在学习上的本质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社会性学习:人类的学习除了运用直接经验的方式获取经验外,还会在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间接地获得人类的社会经验,从而使人类社会积累的大量知识经验、文化瑰宝通过社会传递并保存下来。

2、以语言为中介:人类的学习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类的学习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参与下,以语言为中介,扩大了个体掌握社会历史经验的可能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积极主动性:人类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总是以较高的积极主动性进行交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学习。

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P105-108

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第一,学生学习的接受性。人类是可以通过间接经验的方式获得知识经验的,所以从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角色来看,学生学习具有接受性的特点。第二,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2、学生学习的派生特点:第一,学生学习的定向性。学生所学的是前人整理的经验,是一种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教师正确有效的启发引导。第二,学生学习的连续性。学生所学的前后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先学的知识通常为后学的知识做铺垫,后学的知识又是先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或扩展。第三,学生学习的意义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学生学习内容的意义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意义性。

3、大学生学习的新特点:第一,学习主体的变化。大学生学习不同于中、小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大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创造性。第二,学习的自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高校更加重视知识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体现着这种要求,也充分体现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学习的专业性。大学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的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因此学习的职业定向较为明确,要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进行学习。第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学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成才之路。第五,学习的研究探索性与创新性。大学生已具有对书本之外的新观点、新理论进行深入钻研与探索的能力。

三、简述桑代克提出学习律。P115

1、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产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处于积极地学习准备状态,这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

2、练习律:是指对于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如果多次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即已经学会的行为,学会后练习的次数越多,记得就越牢固。

3、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加强或减弱,取决于反应结果的好坏,愉快的结果加强联结,厌恶的结果削弱联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多奖励、支持,少进行批评、惩罚,以促进学生学习。

四、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P123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过程包括:

1、注意过程:即一个人从显示给他的大量范例中选择什么进行观察,以及对范例中的哪些内容进行抽取和知觉。

2、保持过程:即学习者把观察到的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头脑中。

3、动作过程:即把观察学习到的动作复制出来。

4、动机过程:即观察获得的行为表现受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P127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在客观条件下,学习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使学习材料有了潜在的意义。

2、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心理倾向性。这是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开始。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六、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133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不把知识看成是绝对正确的真理,认为不能把知识当成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学生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主观性而非客观性。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第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强调学生独特的个体经验和已有的能力。第三,强调理解的丰富性、多样性、个体性。第四,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总之,建构主义与以往学习理论不同,实现了从注重外部输入到内部生成、从注重个体式学习到(合作)社会化学习、从注重知识的概括性学习到情境性学习三个重心的转移。

七、简述罗杰斯教育思想中的学习观。P138-139

罗杰斯的学习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

1、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人本主义者提出从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处于自发的学习状态。

2、学习是全脑投入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体整个身体(生理、体力)、心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面投入过程。罗杰斯提出提倡让学生全脑投入学习。

3、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是指学习的对象对学习者来说是有个人意义或个人价值的问题。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问题应尽量咯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4、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人本主义者将评价的权利归还学生,鼓励并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知识点

8.学习的分类

按学习的水平分类:(1)连锁学习(2)辨别学习(3)具体概念学习(4)定义概念学习(5)规则学习(6)解决问题的学习

按学习结果的分类加涅(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动作技能的学习(5)态度的学习

按学习的性质与方式分类: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按学习的内容分类我国学者(1)知识学习(2)技能学习(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3)道德品质学习或行为习惯学习

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巴普洛夫的学习律 1.习得律与消退律 2.泛化与分化律 3.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美国动物心理学研究的先驱,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


饿猫开迷箱实验: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联结理论


饿猫按按钮逃出笼子解释试误学习现象——“试误说”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箱”)

2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两类行为与两类条件反射(S—R—S)

2.强化理论(强化物是指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使某一反应的概率增加的过程。按照强化的性质,将其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应用1.行为塑造 2.程序教学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的定义
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过程 4.动机过程

10.认知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认知革命的倡导者,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并提倡发现学习法。

认知——发现说(一)学习就是建立认知结构 (二)提倡发现学习法

二、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一)强调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定义)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外部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于新知识进行联系。

(二) 有意义学习的同化理论
1.类属学习,也称下位学习。2.总括学习,也称上位学习。3.并列结合学习。

(三)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先行组织者指的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三、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信息在被接受和利用的活动中,有感觉登记器(感觉记忆,保留0.25-2秒)、短时记忆(保持2.5-20秒)、长时记忆三个重要的子系统。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 2.了解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操作阶段 8.反馈阶段

1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所创立,被称为心理学的继行为主义(第一势力)、精神分析(第二势力)之后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高度重视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罗杰斯教育思想中的学习观

1.学生的学习是自发的。2.学习是全脑投入的过程。3.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4.学生的学习是自我评价的学习。

(二)教师角色——学习的促进者
1.真诚(最重要)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同感理解

(三)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

1.从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到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2.从重知识到重人格 3.从重视客观外显的行为到重视内心世界

4.从单纯看重知识经验到同时重视经验对个人的意义 5.重视自我概念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有什么作用?P143、146-147

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

2、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辨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动机关系到学习行为的激发、定向和维持,它调节学习行为;而学习关系到信息和行为的获得与矫正。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着哪个方向努力;其次,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结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是间接的增强和促进学习效果。动机水平与作业水平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总之,学习动机能推动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适当。

二、学习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是什么?P144-145

1、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需要是一种刺激,人的学习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才能产生学习动机,进而引起和推动学习活动。只有对学习起直接推动作用的需要才能转化为学习动机。

2、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需要是一种原始信息,只有在情绪的作用放大之后才能激起行为。情绪是人对来自体内外刺激的主观体验,是人对愉快或不愉快经验的一种反映。情绪也具有动机的性质。

3、兴趣的促进作用过程。兴趣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效能催化剂。兴趣的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学习效率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指向性活动,具有动力的性质。

4、诱因的引发作用过程。学习行为由需要推动,需要由情绪放大,情绪又由内在兴趣指向使然。学习动机的产生出了这些内在原因之外,还存在外部原因——诱因。凡能引起学习主体学习动机的外在刺激,称之为诱因。诱因使个体的活动指向具体的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是引发相应动机的外部条件。



总之,学习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是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兴趣的促进作用过程、诱因的诱发作用过程的系统整合。

三、谈谈学习动机理论对于当今教育的启迪。未作答

四、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P161-166

1、内部条件:第一,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发生的第一步,是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学习需要是大学生对学习发生的内在要求,是一种后天习得性的社会需要。第二,性格差异。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控制作用,对其学习活动效率有着巨大的间接影响。性格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大学生的性格不同,学习动力的大小也不同。第三,抱负水平。学习动机与理想是紧密联系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直接反映的理想情况或抱负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动机和目标结构的形成。第四,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动机的社会性增强,并在动机体系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第五,大学生的焦虑程度。焦虑是一种一般性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感,其原因在于害怕失败,担心不能完成任务及其导致的自尊的丧失。焦虑水平不仅影响着学习动机,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

2、外部条件:第一,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不同的影响。第二,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是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的一个十分有利的榜样。教师不仅有榜样作用,还是沟通社会、家庭、学校与学生的桥梁,是形成正确动机的纽带。第三,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大小程度与大学生对长辈的认识和态度紧密关联。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和求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同学之间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四,不确定因素。大学生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接受到的教育不一样,加工认知方式、性格特点的差异,决定了影响其学习动机的因素也会不一样。

五、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大学生动机的培养与激发。P166-171

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动机的培养是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是学习需要产生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把人们已经形成的潜在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的过程。培养是激发的前提,而激发的同时又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了已有动机。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本身能够对学生形成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也就成为学习的一种有效动力。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对大学生提出合理的能接受的发展目标,提高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其次,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2、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能使大学生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要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第二,提供内容新颖新异的学习材料。第三,让大学生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中。第四,采用研究性教学,以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动力。

3、引导大学生合理归因:教师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掌握归因技巧,形成正确的归因。第一,帮助大学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反馈。第二,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反馈。第三,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技能的训练,有团体训练法、强化矫正法、观摩训练法。

4、教给大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动机高,若不懂得学习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可能被削弱。形成与学习有关的许多习惯非常重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学习的准备和学会如何学习

5、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与成就行为相互促进的,自我效能感强,学习的动力就大。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有以下几点: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学习者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归因方式直接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第二,替代性经验。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第三,言语说服。通过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方法简便但效果不巩固。第四,情绪唤醒。强烈的激动情绪往往会妨碍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

6、恰当利用批评和表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批评,是对大学生学习进行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表扬比批评更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多表扬少批评。第二,评价要客观、公正、及时。第三,注意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第四,要考虑学生受表扬和批评的历史。第五,师生间的融洽和相互尊重程度将直接影响着表扬与批评的效果。

7、适当开展学习竞赛:学习竞赛对激发学习动机,鼓励斗志,克服困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学习竞赛被看作是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竞赛也可以产生一些消极因素。因此,在组织竞赛时,教师要先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预防其消极影响。

知识点:

1、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其作用的心理机制包括需要的基础作用过程、情绪的放大作用过程、兴趣的促进作用过程和诱因的引发作用过程。

2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和职业性特点。

3、动机理论主要有强化论、需要层次说【马斯洛】、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归因理论【韦纳】。

4、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可以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内部条件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性格差异、年龄特征和焦虑程度;外部条件包括家庭环境、社会舆论、教师的榜样作用、人际关系和一些不确定因素。

5、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途径有: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合理归因、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教给大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恰当的利用批评和表扬、适当开展学习竞赛等。

6、学习动机分类: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外部动机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

7、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8、人的七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前四种是基本需要,后三种是成长的需要(心理需要)。

9、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期望分为两种: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

10、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成功的动机。

11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这四种原因分为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第六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策略

1.简述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种类。

答: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类型:(1)根据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丹瑟洛认为学习策略有两部分组成,即主策略和辅策略。

(2)根据学习策略包含的成分,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2.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答: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1.及时复习 2.排除干扰 3.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4.尝试背诵5.过度学习 6.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7.部分复习和整体复习

(二)精细加工策略:1.位置记忆法 2.首字连词法 3.谐音法 4.缩减法 5.划线法 6.5R笔记法7.PQRST读书法

(三)组织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四、时间管理策略

(一)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 (二)高效利用时间

3.简述元认知及元认知策略。

答: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体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两部分。(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对于影响认识活动的过程、结果的因素的认识以及对它们之间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即主体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识活动进程及状况作为意识对象,进行积极主动地监视、调节与控制。)


元认知策略是指元认知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调控时所用的方法和技术,他可以间接地影响个体的信息加工活动。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4.学习策略教学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1.特定性原则 2.生成性原则 3.有效控制原则 4.个体差异的原则5.注意自我效能感的原则

5.请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及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

答: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高校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帮助大学生获得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的五种基本知识。

(1)帮助大学生了解有关自我方面的知识教学。(2)有关学习任务方面的教学。(3)有关学习内容的教学。(4)有关学习背景方面的教学。(5)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

2.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控学习的教学。

(1)自我评价与监控。(2)目标设置于策略计划。(3)策略执行与监控。(4)策略结果的监控。

知识点: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有目的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可从三个方面正确理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有针对性的积极主动使用的;是提高学习效率或有效学习所必需的;贯穿学习的过程的始终。

2根据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策略和辅策略。根据学习策略包含的成分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分为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其他人的支持。

3、策略性学习是指在有关学习策略、自我、任务、内容和背景等方面认知的基础上,学习者积极主动地选择有效学习策略并对不良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保证学习成功的学习。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是学习者存在可用性缺陷和产生性缺陷。

4、学习策略的教学原则有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个体差异原则、注意自我效能感原则。

5、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会产生干扰作用。

6、策略性学习者应具备特征:具有保证学习成功的技能;具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技能、方法的意愿和动机;具备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

第七章 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迁移

1.简述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分类。

答: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分类:1.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学习迁移可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世界观的迁移等。2.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学习迁移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3.根据学习迁移的层次,学习迁移分为好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4.根据学习迁移效果的不同,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5.根据学习迁移发生方式不同,学习迁移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2.试评述主要的学习迁移理论。

答:1.形式训练说: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的重要,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官能的材料。2.相同要素说:学习迁移只能发生在两个具有相同成分或因素的学习之间,而且两种学习之间的相同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3.概括说: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这仅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外在因素,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真正关键是,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原理。4.关系转换说:学习迁移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了两个学习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5.认知结构说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客观因素: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指导
(二)主观因素:1.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年龄。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3.学生学习的定势。

4.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组织教学,促进学习迁移?

答:1.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2.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4.教会学生学习。5.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6.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迁移。

知识点:

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从不同维度可对学习迁移分类。根据学习迁移的内容可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和情感的迁移、能力的迁移、世界观的迁移。根据学习迁移的方向可以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学习迁移效果的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学习迁移发生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

3、学习迁移理论对学习迁移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解释。主要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概括说、关系转换说、认知结构说等。

4、影响学习迁移的客观因素有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主观因素有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年龄、学生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学生学习的定势等。

5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加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第八章 高等学校教学心理

1.简述知识的分类。

答: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一般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

2.简述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答:知识的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贮存和呈现方式,是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命题网络或图式。命题是指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如果两个命题中具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命题彼此联系起来组成命题网络。图式是指人们把于某个客体和事件相关的属性组合的知识进行储存的方式。图式是一套概念、一套命题等的组合。

3.简述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答:1.产生式:人类经过学习,头脑中会贮存一系列以“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产生式。每个产生式都是一个条件——动作规则(简称C-A规则)。

2.产生式系统:简单的产生是只能完成单一活动,有些活动或任务需要一连串的活动,因此需要若干简单的产生式来表征,这些产生式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产生式系统。

4. 简述陈述性知识的分类。

答:1.符号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掌握以符号代表的同类事物或性质的共同的本质特征。3.命题学习:是指或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也就是学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5.论述知识学习与保持的过程。

答:

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智力因素

(二)个性因素

(三)环境因素:1.家庭教育方式 2.学校教育 3.社会文化

7.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答:1. 识别问题:问题解决的起始阶段,也是问题解决的必要前提。2.表征问题:将问题用一定的方式加以表述。3.选择策略:问题解决中关键的一步。通过合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缩短问题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问题解决的策略一般包括算法式和启发式两种。4.应用策略:个体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问题的表征形式和选择策略的类型的运用。5.结果评价:需要问题解决这对验证的结果进行复杂的分析和综合、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对问题加以总结和评价,是问题解决者不断改进解决问题技巧、提高问题解决效率的有效环节。问题解决的评价主要包括对结果的分析和对过程的分析。

8.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答:1.思维的流畅性 2. 思维的变通性 3. 思维的独特性 4. 思维的敏感性

9.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1.准备期:准备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对与问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2.酝酿期:酝酿期指个体在准备其中没有获得结果而将问题暂时搁置,从而等待有价值的想法自然酝酿成熟的过程。3.豁朗期:豁朗期指个体的思维经过长时间的紧张思索后,具有创造性的新观念可能突然出现。4.验证期:在验证期,个体会对豁朗期中所提出的假设、想法等进行评价、检验或修正。

10.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答: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外部条件。创造活动需要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2.激发学生创造性动机:创造性动机是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3.发挥学生个性: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4.创设创造性情境: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体系上应注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余地,使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知识点:

1. 狭义的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或语言活动中的信息;广义的知识是之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信息及其组织。

2. 奥苏伯尔由简到繁的将知识分为了三类: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3. 程序性知识的分类:(1)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和非专门领域的程序性知识(2)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受意识控制的程序性知识(3)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4)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步骤程序。

4. 对遗忘的解释有三种理论:(1)痕迹消退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样就发生了遗忘。(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而干扰是由于记忆中的信息相互竞争导致无法提取。(3)提取失败理论认为,遗忘的发生和提取信息失败有关。也就是说,信息并没有从长时记忆中消失,而是学习者在提取信息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线索,导致信息无法提取。

5. 提高保持效果的条件:(1)学习才料的信息量和意义性。一般情况下,学习材料所含有的信息量的多少与保持的效果成反比。(2)学习材料的重要性和熟悉程度。学习的材料如果重要则会引起学习者强烈的记忆意图,从而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具有良好的记忆效果,信息的保持时间也较长。(3)组织的合理的复习。为了提高忆效果,减少遗忘,学习者需要加强复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记忆痕迹。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要注意避免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等因素的作用。

6. 元认知的核心成分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1)元认知知识是个体通过经验积累的关于认识活动的一般性认知,即对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因素的认识,包括知人的知识、知事的知识和方法的知识。(2)元认知体验是指个体在从事认知活动中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对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自觉的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7. 问题:问题是一种情境,即个体想做某件事情,但不能马上知道做这件事需要采取怎样的一系列行动。

8. 问题必须包括四个要素:(1)问题的初始状态,即问题情景在初始条件下的一系列信息;(2)目标,即在某个情境下要干什么;(3)障碍,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因素;(4)方法,即个体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步骤和策略等。

9. 问题的类型:根据问题答案的数量和标准,可以把问题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把问题分为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目前,主要的问题类型有以下两种:(1)结构良好问题与结构不良问题。(2)常规问题与非常规问题。

10.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按一定的目标,将原有的概念和知识加以综合及运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1.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1)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新问题。(2)问及解决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3)问题解决要具有认知性。(4)问题解决要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或者称之为心理运算。(5)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

12. 问题解决的早起理论:(1)桑代克的“试误说”:问题解决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将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一种适当联系的过程。(2)柯勒的“顿悟说”:问题解决依赖于问题解决者对问题情境和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和领悟,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3)杜威的“五阶段说”:1)呈现问题,即问题解决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引起问题解决者进行思考。2)明确问题,即问题解决者确定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3)形成假设,即解决者为了解决疑难问题,需要提出种种假设。4)推理,解决者根据设想,推断可能产生的种种结果,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5)验证,解决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方案,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4)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强调了问题解决者的主动性,也就是说问题解决者不仅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缩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而且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元认知监控。

13.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问题表征:它说明了问题在个体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反映了个体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到个体如何在问题情境中选择组织信息。(2)心理定势:指个体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固定化认知操作模式,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3)功能固着:个体习惯了一种事物的某种或某些惯常用途后,很难发现该事物其他用途的心理特点。(4)酝酿效应: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暂时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在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反而可能会很快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现象成为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指个体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受到启发,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6)知识经验: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7)动机和人格: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总会伴随一定的动机,如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都能成为活动的动机。人格特点是经常而稳定地影响个体问题解决效率的因素。

14. 创造的三个要点:(1)产品是否新颖。(2)产品是否独特。(3)产品是否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1.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

答: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

特点:1.测验题目具有高质量,他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查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的。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明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这些常模是在全国或省的范围内根据各种年龄和各个年级取得的。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

2.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

3.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

4.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哪几类?

5.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

知识点:

1. 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

2. 教学测验就是选择能代表学绩的一些行为样本,进行考核并作出数量分析。

3. 教学测量与测验的关系: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

4. 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1)鞭策学生的学习:测量与测验的主要作用是鞭策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进步和他们的最后成绩和成就进行客观检查。(2)促进教师的教学:测量与测验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工作的效果与效率的必要反馈。(3)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测量与测验也是检查课程计划,包括制定的题材内容、教材与教法等的优缺点。

5. 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6. 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 (2)主观题:论问题、问题解决题

7. 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和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教师自编测验也应该有一个详细的测验编制计划,指出测验的内容结构和项目形式,以及对每一个内容、目标的相对重视程度。(3)命题与组卷。命题与组卷的首要问题是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测验计划进行,特别是要严格按照测验双向细目表规定的教学目标编制出符合要求的试题。

8. 测验的评分应注意:(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即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标准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

9. 对测验结果的分析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

10.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包括:(1)案卷分析(2)观察:1)行为检查单2)轶事记录3)等级评价量表(3)情感评价

11. 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信度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2)复本信度(3)内部一致性信度

12. 影响信度的因素:被试方面;主试方面;施测情境方面;测量工具方面;两次施测的间隔时间。

13. 效度: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需注意:(1)效度是针对测验结果的。(2)效度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测验目的的。(3)效度只有程度上的差异。

14. 效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

15. 影响效度的因素:(1)测验的构成(2)测验的实施过程(3)接受测验的被试(4)所选效标的性质(5)测量的信度

16. 决定提出提出的测验的可用性,一般应考虑:(1)测验提供信息有多大意义。(2)可用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他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的学生。(3)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计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4)评分是否客观,结果的解释是不是直截了当,计分和测验的解释要不要特殊训练,测验手册是否提供了试测和积分指导语、常模表以及解释分数的指导。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里

1.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称为品德的理智特征。

3、道德情感: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称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4、道德意志:指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称为品德的意志特征。

5、道德行为:指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人的道德、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外在具体表现,一般称为品德的行为特征。2.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

答:1.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到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2)权威阶段,约6岁到8岁。这一阶段儿童得到的生活几乎完全以服从外在权威为特征。(3)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到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而看做是同伴间为了保证共同利益而共同约定的。(4)公正阶段,约11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从对等的道德观念脱胎而来的。当对等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考虑时,就会产生公正的观念,它反映了一种关心与同情人的道德关系。

皮亚杰关于品的发展的阶段认识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的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柯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一)前习俗水平:(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二)习俗水平:(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三)后习俗水平:(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3.论述大学生品德的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答:(一)道德教育方法:1.言教。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2.奖惩。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3.身教。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4.榜样。榜样是教育着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二)品德修养方法:1.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反思社会生活等。2.立志。大学生只有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会自觉的作出合乎道德的行为。3.躬行。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4.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

知识点:

1.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个体的道德。

2. 品德的特点:(1)品德内容的社会性。第一,品德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某种社会关系。第二,品德的发展变化主要取决于社会因素。(2)品德结构的内在统一性(3)道德品质的稳定倾向性(4)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3.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第一,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第二,品德是在后天教育、榜样示范、社会舆论的形式的影响和感染下,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在受到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的同时,对社会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4. 道德与品德的区别:第一,研究的范畴不同。第二,影响因素不同。第三,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第四,表现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

5.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等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2)品德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3)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差异性。(4)品德结构各成分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一定的循序渐进性和阶段性特点。(5)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6)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6. 班杜拉品德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观察学习。(2)榜样和示范。(3)强化的作用。(4)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年龄上的差异较小,更重要的是个人差异。

7. 大学生品的发展的影响因素:(1)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特质和心理特质,他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2)家庭。大学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因此,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的影响是很大的。(3)学校集体。1)班集体的影响。班集体信念对集体成员的品德形成有很大作用;班集体的情感对集体成员道德情感有很大影响;班集体坚定的意志行动不仅直接增强了集体成员形成良好品德而克服困难的自觉性,并使集体成员统一行动,保持和维护道德风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班集体的行为对集体成员品的形成有影响。2)学校德育的影响。主要有三种途径:各科教学的影响;学校、院系、年级、班级或团组织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3)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4)校园文化的影响。(4)社会心理因素:1)大众传媒和舆论。2)社会风气的影响。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智力发展正常,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自我意识发展良好。3.能控制和合理地表达情绪。4.和谐的人际关系。5.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6.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8.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2.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1.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2. 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3. 心理健康是适应大学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4. 心理健康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答:1.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从大学生的心里发展水平来看,多数人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2.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3. 心理发展两面性的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4. 心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要经历的第一难关,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心理逐渐成熟,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成人的心理特点有许多相近之处。

4.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答:1.环境适应问题 2.学习压力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4.情感问题 5.求职择业问题

5.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生理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 (2)生物因素 (3)脑损伤 2.心理因素:(1)认知态度 (2)自我意识(3)性格特征 (4)情绪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1.家庭因素 2.学校因素 3.社会因素

总之,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6.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答:(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1)学习负担要适量。(2)生活节奏要合理。3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4.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5.改善人际关系。6.增强环境适应能力。7.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1)自我激励法。(2)合理宣泄法。(3)自我代偿发。(4)幽默化解法。(5)自我升华法。

知识点:

1. 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正常状态。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

2. 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独立与依赖的矛盾(3)自豪与自卑的矛盾(4)心里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情绪与理智的矛盾。此外,随着学习生活的推移,在情感、人际交往和学习等诸方面又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困惑。

3.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据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特征和轻重程度,可以把它们分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三种。

4. 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神经衰弱、癔症、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等。

5.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依赖性人格和强迫型人格。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10:33 , Processed in 0.22590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