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23|回复: 0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重点考点讲义(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7 15: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四章 教师和幼儿
  第一节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
  (一) 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没有正确的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主义服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二) 健康的身心素质
  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这是没有异议的。要搞好幼儿教育工作,为人师表,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也是同样重要的。
  (三) 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成为老师必备的素质。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一样,“热心可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补热心。”
  二、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一) 观察力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概念):主要是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在随机观察时,观察能力的高低表现为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发出的动作、表情或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快速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有计划的观察要求预先有拟定的观察项目,教师根据观察内容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场景,列出最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观察要点,然后按计划进行观察。既可观察幼儿的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可观察幼儿的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二)沟通的能力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教师和幼儿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
  非语言沟通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三、案例分析题:一位教师曾有这样的体会:“过去手工课,我总是让全班幼儿按我的示范要求统一做。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大喊不会做的幼儿身上,帮了这个帮那个,忙的什么也没仔细看。后来尝试观察幼儿的操作,从幼儿的小肌肉入手,发现幼儿的差异很大。积累了一定的资料后,经过进一步的分析、比较,我将全班幼儿平分为5等,布置任务时,按幼儿的不同水平提出要求,基本做到任务难度略高于幼儿现有水平。总之,哪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心中有数了。”你对这个案例如何理解?
  答: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发展型教育必须从观察开始。它还说明,对幼儿现有状况的了解,有助于把握不可见的幼儿发展的“下一步”,这是促进幼儿发展最有意义、然而又最困难的课题之一。教育既要促进幼儿发展,但又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如何把握这个“度”?解决这个难题最可行的办法,对老师来说,就是对幼儿长期地、深入地观察。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阿莫什维力所说的那样,“唯一的尺度就是我们教育的直觉。它是建立在对每一个人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每个幼儿的现有水平和“下一步”都不同,只有观察才能去发现这些差异,让教育建立在幼儿发展可能性的科学基础上。
  四、 在幼儿园中言语沟通方面存在什么问题?(简答、论述)
  ⑴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提问等缺乏共鸣,所以很少有双向的交谈;
  ⑵ 谈话多在集体活动时,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个别交谈很少。
  ⑶教师对幼儿的谈话中,批评、否定多于表扬、肯定;指导、命令多于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⑷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自己的话,其实幼儿并没有理解;教师以为自己理解了幼儿的话,其实并没有理解
  ⑸教师缺乏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倾听的耐心。比如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多时,常打断他们。
⑹对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很少与那些认为不乖巧,调皮、不漂亮的幼儿交谈

师幼互动中情感的升华

  不知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没有:一个小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到一位老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不错!”
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忙问是什么老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且她的耳朵从未聋过。……而恰恰是这位老人的装聋,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引领这位小女孩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我想:这个传奇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所谓“无为”教育的哲理。“无为”教育,即作为被教育的孩子,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使得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在深受感动之余,您是否想到了我们的幼教事业?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正如初学琴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往往会与老师的要求发生冲突。试想:如果老师成了故事中的家长,孩子的发展会怎样?如果孩子幸运地遇到那位“艺者”,那又该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纲要》指出,生命的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氛围,只有在和谐的氛围里,生命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表现力、创造力才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幼儿才能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活泼开朗,充满自信和创造。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细致观察、耐心倾听孩子们内心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同样也会给我们的教学经历增添了七彩阳光。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
  观察是教师的基本技能,是了解幼儿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总是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从他们最细微的动作中洞察幼儿的需要。
  关注:老师,我也要抱抱!
  那是我做老师的时候,在一次游戏中,我和孩子们约法三章:谁在活动中表现得好,我就和他抱一抱、亲一亲。孩子们都显得非常活跃,被老师抱过、亲过之后,他们欣喜若狂,互相炫耀: “老师抱了我两次”、“我和老师亲了三下”。仔细观察没有受到这种待遇的涛涛不开心了。涛涛是个小调皮,没有一分钟的停歇。你让他学做操,他偏坐着不动;你让他坐好,他就往游戏角里钻。一次我在上音乐课学律动时,他甚至趴着睡大觉。看着幼稚的他,有时也挺没办法的。
今天他的不开心有点出乎意料,因为在平时的日子里,他从不关注老师对小朋友的态度。于是我轻声走到他的身边,安慰他一番,并告诉他该怎么做,老师和小朋友都会喜欢他的。还没等我说完,只见他灵活地转身扑进我的怀里,把我抱得紧紧地……
  幼儿园的孩子都非常喜欢老师的拥抱、抚摸式的问候。教师柔和的语气、亲切的眼神、愉悦的表情都能给孩子“母亲”般的慰藉,让孩子感受“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爱和温暖。有专家曾说过:“给孩子吃十次肯德基,还不如给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我们幼儿园小班的老师抱孩子是经常的事情,有的老师经常和我说今年的孩子适应的真快,我说不是,孩子适应的快的真正原因是:老师的呵护缩短了孩子的分离焦虑的时间。有些家长就经常告诉我,我孩子连周末都想上幼儿园,因为他说老师比父母喜欢他。每当听到这里我都会感动。我记得我看大班的时候每天中午孩子起床我都会给女孩子梳头,过些时候有个男孩的家长就来找我,陈老师我孩子说要留长发,当时我很吃惊,我说怎么回事啊,家长说他要请老师帮他梳头,我一下就笑了,从那以后我也轻轻的给男孩子梳理一下。孩子特高兴,眼神中流露出那种天真的满足感。 一个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能力可以用爱来弥补,但是没有爱的人,能力再强也不会做好事情的。
  用孩子的耳朵去听
  倾听是对人的一种尊重,能使幼儿学会以平等的心态建立关系,更有利于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无论在课堂上、游戏中,还是吃饭时,我总喜欢看着他们说话,用我的眼神告诉孩子我在认真听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尊重他们的,喜欢听他们“聊天”。
  聆听:“喜欢吸血的是蚊子妈妈”
  “陈老师,你的脚上有个蚊子”,细心的琳琳大声叫了起来。孩子们循声望过来,开始了一段交流:
  “快拍死它,它是大坏蛋。”
  “它喜欢吸我们的血,真是个坏家伙。”
  “我不怕蚊子,看见蚊子我就打死它。”
  “我知道蚊子妈妈才咬人,是我的爸爸告诉我的。”“真滑稽,蚊子还会有爸爸妈妈之分,哈哈!”
  就在这样一片议论声中,孩子们针对“吸血的是蚊子妈妈”而展开了话题。我请浩浩说说自己的理由。浩浩头头是道地讲道:蚊子妈妈喜欢吸人和动物的血,蚊子爸爸吸食植物的汁液。别看蚊子的身子小小的,可他们的嘴巴像针一样尖,能扎进人和动物的肉里吸血,而且它们身上还有许多病菌,被蚊子咬了不但很痒,还会生病!所以我们要消灭它。
  真是了不起的浩浩,懂得那么多知识,孩子们都听得目瞪口呆,向浩浩投去了羡慕的眼光。通过这件事让我觉得倾听的重要性。有时老师认真地听,会发现新的教育契机,使孩子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作为老师,我们没理由苛求孩子站在我们的立场与高度,而要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
用孩子的心灵去体会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感悟。老师需要“像个孩子”一样,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以相同的生命情调细心体味孩子内心的酸甜苦辣;也要“像个父母”一样,耐心感悟孩子心灵的喜怒哀乐,清楚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才能体味孩子心灵的命脉,适时地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体会:无声的“语言”
  在《春雨》制作活动中,我根据诗歌内容“小雨点,沙沙沙,落到花园里、池塘里、田野里”, 为孩子们提供了相应的材料,并分成三组进行制作。在制作池塘时,几个孩子正专注地用各种形状的卡纸拼小鱼的形状,还不时传来“陈老师快来看,我做的小鱼多美!…陈老师,我做的小鱼游得很快。”“我做的小鱼用了很多图形,三角形做的头和尾巴,半圆形做的身体……”元元是班内年龄最小的孩子,我发现他做的小鱼怎么看也不像,这时他也开口说:“陈老师,我做得好吗?”还没等我回答,几个孩子转过视线,不约而同地说:“不像,太丑了。一点都不漂亮。”当时我没有做任何回答。我想假如我用哄的办法,会伤了其他孩子的自尊;如用批评的方法对待元元,或许对他的伤害会更大,更会抹杀了他的兴趣。元元见我没有任何回答,只是看了他们一眼,就继续开始了自己的制作,不过粘贴的小鱼稍稍有了改变,慢慢变得有点形象了。
  《纲要》“组织与实施”部分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我当时没有作任何回答,只是采取了暂时的“无言”。我的沉默不代表就不管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缓冲的过程,让他们通过比较获得自己的一些看法,习得一点自己的经验。元元正是通过这样的“无声胜有声”,而逐步调整自己的思想,逐步完善自己的制作。如果一味地跟随老师的思想发展,孩子又能学到多少。哪些才是孩子真正的获得实践证明,老师在活动中角色的扮演相当重要,只有“持”与“助”用得恰当,才能更有助于孩子获得成功。
  不同年龄的孩子认知水平的发展有所不同,像元元这样的孩子只有给予耐心的等待和关注,才能顺应他们的发展。如果在活动中我终止元元继续粘贴,让他被动地听从老师的建议,他可能会暂时勉强地接受老师的“帮助”,可最终可能会挫伤他的自信和积极性,甚至会增加他的抵触情绪。老师那不经意的“一看”,给了元元百倍的信心,满足了他当时的需要,让他在欣赏别人的作品中自己去发现、比较、思考怎样才会更好,这远比老师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
  对于不同的儿童,技能性的教育目标不必刻意在一次活动中完成,而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的个性,却需要老师将它渗透在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之中。
四 要提高教师与幼儿的沟通质量,使教师从权威的地位转到与幼儿平等的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引发交谈的技能。
  善于敏锐的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的引入交谈中;或者善于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对某个特定话题的兴趣
  ★ 倾听的技能。
  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的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老师很喜欢听我说”“老师觉得我的问题很有意思”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并相信老师是自己随时得以交谈的对象。
  五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了解家长的技能
  一般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希望、家长的性格类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待人接物习惯等,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沟通策略。
  ★ 第一类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对幼儿园的工作都有正确的态度,沟通、合作都很容易;
  ★ 第二类的家长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但对幼儿园的态度可能不大信任,甚至对教师可能较多指责,因此面对这类家长时,教师会感到压力,需要特别的冷静、理智,严于责已。只要真心诚意地从孩子出发,就能找到与家长沟通的渠道;
  ★ 第三类家长一般信任教师,而常把教育的责任全托付给幼儿园。对这种家长工作的重点是让他们关心孩子的教育,帮助他们找回对孩子教育的信心,辅以有效的方法指 导,变消极为积极;
  ★ 第四类家长常常让教师困扰,自己不尽责任,可遇到问题就全怪罪教师。对这类家长特别需要精心地、艰苦地、反复地沟通,并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来做家长的工作。
  (2)与家长交流的技巧
  ★告状式:“我提醒过××好多次了,要他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要先征得小朋友同意,他就是不听,每次都抢,所以常和别人发生纠纷。”
  ★描述式:“××年龄小,每次看到小朋友玩玩具时,就想玩得很,记不得先要说什么,拿过来就玩。小朋友不肯,就争起来了。”
  六 分组能力
  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
  ★ 有层次,指教师分组时纵向地考虑幼儿的水平差异。
  ★ 有特色,指各组各有特点。
  ★ 有变化,指分组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 转载于:考试大-教师资格证考试
第二节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
  一、 儿童观
  儿童观是指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
  在欧洲古代和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认为儿童仅仅是父母的隶属,他们是带着罪恶来到人世的。在那个时代,儿童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是完全被忽视的,更谈不上有独立的人格。因此,他们可以随便被杀掉或抛弃,打骂、体罚儿童是那时教育的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大转折。著名的如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论”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一块纯真无瑕的白板,因此有巨大可塑性的存在。18世纪法国卢梭确立的“自然论”的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白板”,而是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对全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第三节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一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活动(概念):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
  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
  幼儿的实践活动(外部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二是人际交往活动。
  (1) 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
  B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C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2) 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
  A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
  B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
  C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
  二 、教师“教”的活动
  “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地“教”,二是间接地“教”
  (1)所谓直接“教”的方式(概念),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比较适宜的:
  ★ 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如给幼儿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讲科学家的发现、教幼儿念诗歌、文学作品等。
  ★ 规定必要的行为规范、行动规则,讲解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等,这些东西不需要幼儿自己去尝试,或不适合幼儿去尝试,甚至尝试是危险的。如教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不能过马路,告诉幼儿不能喝生水、不能跟陌生人走等安全、卫生常识。
  ★ 教给幼儿必需的知识或概念,让幼儿能高效率地获得比较系统地有条理的知识,如讲解哺乳动物的概念、生活习性,讲解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等。
  ★ 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师用同种方法介绍给全体幼儿。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画画涂色的技巧等。
  ★ 传递必要的信息,如告诉幼儿一些他们能理解的国家大事、新闻消息、周围环境中发生的有关事情等。
  直接“教”的优点: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直接“教”的缺点:
  ★ 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
  ★ 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容易成为教师向幼儿单向灌输和说教。
  ★ 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3) 所谓间接“教(概念),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三 、 幼儿“学”的活动
  1、接受学习
  在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时,与之相应的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
  所谓“接受学习”(概念),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2、发现学习
  在教师间接“教”的时候,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概念),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非智力因素主要有:
  ★ 主动性
  ★ 好奇心
  ★ 自信心
  ★ 坚持性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7:56 , Processed in 0.24822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