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422|回复: 0

[习题] 2015年教育学复习 简答题汇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1 09: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 简答题:(很多会涉及前面的选择、填空,会在题后括号里标出选、填题的题号,只是简要的重点,考试时记得要扩充哦!So study hard!
1. 学校是怎样产生的?(p11
  第一,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第二,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第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p12
  第一,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4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25
第三,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2629
第四,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30
第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第六,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31
3.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p15)(33
第一,教育终身化
第二,教育社会化
第三,教育生产化
第四,教育民主化
第五,教育国际化
第六,教育现代化
第七,教育多元化
4. 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p29
1)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2)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64
     近年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对教育学研究影响极大。最初,二者各执一端,互不相让。近些年来,这两种思潮走向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
3)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第一章)
5.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哪些方面?(p39)(686970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6.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或反作用)(p41)(71
  第一,培养合格公民,早就政治人才。(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主要途径)
  第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第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7.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p46)(737475
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人是可能的、潜在的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再生产的手段。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未用于再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可能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让人掌握,并应用于生产中去。
3)教育投资是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
8.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51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9.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p58)(77)(必考)
  第一,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第二,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
  第三,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0. 学生文化的特征:(p60)(78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1. 学校文化的成因:(p62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
12. 说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64)(80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发展道路,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2)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A.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具体表现在:
    a. 教育内容的继承
    b. 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
    c. 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性
    B. 教育具有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滞后性,即教育相对落后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是超前性,即教育的发展水平比现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要高,发展速度相对要快。
                                                       (第二章)、
1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69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针对这一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有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6)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4.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p73)(92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15.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p76)(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
  (1)学校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以上3点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功能)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开发其他要素弥补遗传素质缺陷的功能。
  (5)控制和利用环境。
                                                       (第三章)
16. 制定教育目的有哪些依据?(p84)(100105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7.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p92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1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涵是什么)(p94)(110111
   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全面发展说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四章)
19. 学生的义务是什么?(p105
     学生的义务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义务,学生作为公民也应承担。另一部分是作为学生应特殊承当的义务。
(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既是每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也是每个学生应履行的义务。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 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

20.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p110)(必考)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的人格特点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p110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p112)(119120)(必须记住)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3.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p113
  (1)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
  (3)组织管理能力
  (4)交往能力
24. 教师的人格特征(p115
  (1)积极乐观的情绪
2)豁达开朗的心胸
3)坚忍不拔的毅力
4)广泛的兴趣
25.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p115)(121
  (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精神
4)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26.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p120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A.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考的多)
   第一,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五章)
27.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p140)(150
  (1)安排课程表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课程要交替进行)、迁移性原则(防止负迁移现象的发生)、生理适宜原则(要考虑到学生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挥,还要考虑到“人体生物钟”规律。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28. 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p148)(经常考)
  (1)课程管理僵化
  (2)课程结构不合理
A. 科目设置太多(有22门学科)
B. 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
C. 重必修课,轻选修课
D. 课时比例分配不合理
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29.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p150)(156)(经常考)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六章)
30. 教学的任务(p156)(159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31. 教学过程的特点(或规律、规律性、必然联系、本质联系)(p159)(164165)(p176.2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A.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A.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3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p162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33.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并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第二,对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的态度发挥作用;
第三,影响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34. 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结合)(26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创设和谐环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第二,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
第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第四,要引发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第五,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A.新课程要求我们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B.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考的多)
   第一,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5. 教学过程的结构(或学生掌握知识环节)(p163)(166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部分。
3)巩固知识(系统)
4)运用知识(方法)
5)检查知识
  以上五个阶段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来划分的,要防止简单化和形式主义倾向,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36. 我国中学的教育原则(p166)(169172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7.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69
   第一,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
   直观教具包括两类:一类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仪器、地图、模型、实验、参观等;一类是声像直观,也称电化教具,包括各种幻灯、电影、电视、录像、语音等多媒体技术。还有一类是语言直观。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第三,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38. 启发性原则(p167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核心、思维),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又不简单地、直截了当地把已知的答案告诉他们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启发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达到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导入新课要使学生产生兴趣、求知欲)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核心、关键)
提问注意:(1)组织问题。问题类型的选择(是非问题少用)
         (2)提问要用变式。提问要具体化、抽象化。
         (3)发展学生的思维。中学生少用、不用齐声回答。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39.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p17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40. 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p173
   第一,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三,学生特点
   第四,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第五,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扬长避短)。
41. 发现教学包括四个环节(p174)(175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
2)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
4)提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
                                                     (第七章)
42. 课的基本组成部分(p179)(186
1)组织教学。是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为了安定课堂教学秩序,督促学生作好上课准备而开展的一些组织工作。
2)检查复习
3)讲授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43.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或怎样评价一堂好课)(p180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要求:
A. 知识本身正确
B. 内容处理正确,重点难点突出
C. 要能教书育人
3)方法得当。教师只有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取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4)表达清晰。如三字一话,艺术性高。
5)气氛热烈。
6)组织严密。上课节奏紧凑。
44. 作业检查与批改(p181
    要把握好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应有的能力。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要有典型性、代表性。
3)布置作业时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教师可以适当提示,但这种提示是启发而非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4)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作业要及时批改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评,查漏补缺。
                                                       (第八章)
45. 德育的意义(p191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46. 德育过程的规律(p198)(214215216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可只要主要要点)
     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自己的看法;是对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由此而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它是德育的基础,要晓之以理;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行或某事物时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要动之以情,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行动时所作的自觉努力,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它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要持之以恒;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是衡量人的品德好坏的重要标志,要导之以行。
     B.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平衡性。
      品德结构中的四因素,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品德的发展。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47. 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p202
  (1)导向性原则(根本性原则)
  (2)正面教育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
  (4)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48. 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教育者以说理疏导(正面引导、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4)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49.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p203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把尊重、信任、爱护学生与合理、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要尊重、信任、爱护学生。
2)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
3)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0.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p204
   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
51. 德育的途径(p205)(218219
  (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社会实践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6)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教好学生。
52. 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法(p207)(221
   这是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晓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53. 榜样法(222
   这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榜样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等学生等。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
3)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4)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4. 陶冶法(223
   这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陶冶法具有自觉性、愉悦性、暗示性和情景性的特点。
运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景,如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团结向上、民主平等的班风、校风;清洁、舒适、雅静的家庭学习、生活必需品环境及民主和睦、文明上进的家风等。
2)教育者的人格感化。
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55. 锻炼法(p208)(224
   这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运用锻炼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严格要求。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注意检查与评价。
56. 品德评价法(225
   这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断。它是促进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我国中学通常采取的方式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其特点是通过鼓励、批评,激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向积极方向发展。
   运用品德评价法,应注意如下要求:
1)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
2)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如操行评定要公正、全面、客观、针对性和教育性。
3)发扬民主,注重实效。
                                                     (第九章)
57. 班级管理的功能(p219
   班级管理的功能是由班级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58.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p224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59.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p226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班级、班规)。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风)。
60.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p227
   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1.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228
   在一定意义上说,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过程就是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使班级从一个松散的群体转变成一个具有班集体特征的群体的过程。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几个阶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班主任需要作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2.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p235)(239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有阅读有关材料、调查访问、观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63. 如何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p236
  (1)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
  (2)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
3)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作出全面安排。
64. 如何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p237)(与前面结合论述)
  (1)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实行家长接待日、举行家长座谈会,接待家长来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及时和家长互通信息,全面了解家长和学生情况。
  (2)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
  (3)要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开展活动。借助社会正面的教育力量,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如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众传媒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明作品;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等等。
                                                       (第十章)




65.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89
   (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
   (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即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和人的多方面协调发展的和谐中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4 03:41 , Processed in 0.26307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