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 )。 A.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由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答案】C。解析:小学阶段属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凭借具体事物或表象进行逻辑思维运算,并在后期向抽象思维过渡。 2.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答案】D。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情境,控制一定条件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 )。 A.统计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访谈法 【答案】B。解析: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情境,控制一定条件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来探索所设想的某种教育制度、内容、方法或形式的效果,检验其 科学的价值。 4.变式是指( ),使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 A.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不变 B.变换非本质特征,本质特征不变 C.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都变 D.变换本质特征,非本质特征不变 【答案】B。解析:有效进行知识概括,可以运用变式法,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5.美国 心理学家桑代克针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 )。 A.关系转换说 B.学习定势说 C.相同要素说 D.概括化理论 【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针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 6.根据学习者心理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陈述性知识,二是( )。 A.程序性知识 B.操作性知识 C.理性知识 D.元认知知识 【答案】A。解析: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7.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将学习进行层级分类,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试验属于下列选项中的( )。 A.信号学习 B.刺激反应学习 C.连锁学习 D.辨别学习 【答案】A。解析: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B类: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信号学习即是经典性条件作用,指对某种信号做出某种反应。 8.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答案】C。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寻求发展。 9.爱国主义情感属于下列哪种情感?( )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答案】B。解析:情感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 历史性。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语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10.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 教学密切联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答案】C。解析: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联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 二、填空题 1.根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可以将知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____ 。 【答案】外显学习 2.现有的心理评估手段的两种基础参考架构分别是_____和_____ 。2 【答案】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3.英文单词“Tiger”可以联想成“泰山上的一只虎”,这种方法叫作_____,是记忆术的一种。 【答案】谐音联想法 4.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_____和_____。 【答案】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 5.动机有激活、指向和____三个基本功能。 【答案】强化 三、解答题 1.资源管理策略有哪几种? 【答案要点】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如何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 【答案要点】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是人格的核心。性格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特征差异和类型差异两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性格有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学说有向性说和独立顺从说。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简述迁移的种类。 【答案要点】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可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4.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要点】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6~8岁),此时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是自律道德阶段的开始,在该阶段,儿童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可以修改的。 (4)公正阶段(10~12岁),此时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5.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要点】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 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论述题 小林的父母很少照管他,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上课时总像是被霜打了的样子,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经常不交作业,对学习毫无兴趣,同学们对他印象不好,老师也不喜欢他,在教育方式上也多以批评、训斥为主。 问题:请分析小林现状的危害,并提出改进意见。 【答案要点】 小林的现状是习得性无助感的典型表现。 (1)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小林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自然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成绩。 (2)习得性无助的危害有:首先会严重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变得抑郁、沮丧、无奈、绝望。其次,会严重削弱人的行为动机,使个体变得不思进取。再次,会使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下降,产生极端行为。 ①积极评价学习,培养学生自控信念; ②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③引导正确归因,进行有效策略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