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05|回复: 0

[资料] 最新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范围和要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6 10: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大全(省统考):适用于浙江全省各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律法规等考试,不适用于杭州教师招聘统一考试(萧山例外):
对应每个考点的详细解答还有试题的样卷超全!
• 第一部分  教育学
•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一)识记
• 1、“教育”的概念,
• 2、教育的基本要素。
• (二)理解
•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 (三)运用
• 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 “教育”的概念
•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 教育的基本要素
•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 (1)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 (2)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 (3)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有:西方的如毕达哥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的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等等。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学记》、《大学》、韩愈的《师说》等。
•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 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产婆术闻名。

• 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 ①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 ②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又很难把它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 ③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 ④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卢梭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自然教育有两层意思:一是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进行;二是教育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卢梭还把教育划分为婴儿时期的教育(0-2岁)、儿童时期的教育(2-12岁)、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和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四个时期。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来由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人兴趣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康德、杜威等哲学家的教育学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⑤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⑥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该大学规定每位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康德先后于1776-1777学年和1786-1787学年讲授教育学。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他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他还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就是根据某一种教育理想进行的“教育试验”;

• ⑦康德之后,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就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他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学要有“自身的概念”。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科学的统一性。赫尔巴特不仅论述了科学教育学的独特性,而且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
• ⑧杜威的教育思想。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资料来源:www.0590edu.com

•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编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段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方面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



• 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或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 ⑴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 ⑵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 ⑶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 ⑷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 ⑸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 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或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状况?)
• ⑴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⑵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⑶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层次与类型的综合。⑷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⑸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资料来源:www.0590edu.com
• 教育学的创立是教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从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⑴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⑵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⑶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⑷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⑸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 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 根据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把社会发展历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三个大阶段,相应地就把教育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其中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又各自可以划分出两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亚阶段,即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与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

•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 ⑴教育水平低;⑵教育没有阶级性;⑶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 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 ⑴古代学校的出现;⑵教育阶级性的出现;⑶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力相脱离。
• 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 ⑴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⑵学校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⑶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⑷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⑸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 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选拨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⑵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⑶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⑷师生关系民主化;⑸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社会主义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 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⑵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⑶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⑴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⑵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⑶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⑷教育从产生之日起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⑸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永恒不变的范畴。

•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有哪些?
•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首先是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其次是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是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


• 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它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它人员,其中教师上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它指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教育影响

• 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 现代社会有 特征
• 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 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
• 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  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
•  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
•  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 (1)现代社会是生产社会化社会。
• (2)现代社会是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现代化社会。
• (3)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社会。
• (4)现代社会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
• (5)现代社会还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

•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 (1)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
• (2)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
• (3)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紧密联系
• (4)终身教育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 (5)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
• (6)教育技术现代化
• (7)教育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
• (8)更关注全球命运和未来发展
• (9)现代教育日益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 (重视发展学生能力 、普遍赞成引导学生学 、心理学的应用、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 )

• 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征
• ①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 ②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

• ③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 ④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 ⑤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 ⑥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 (一)识记
• 1、教育目的概念。
•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 (二)理解
•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 4、教育功能的演变
• (三)运用
•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 1.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  

•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
• (1)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
• (2)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
• (3)有独创性;
• (4)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 (5)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 美国国会1994年的教育目的如下:
• (1)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
• (2)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
• (3)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与政治、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而且每一所美国学校都要确保学生学会思考,为做负责任的公民或进一步学习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准备。

•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 (1)我国的教育目的
•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方针也明确写入《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我国的学校培养目标
• 我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培养目标
•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诚实、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 (2)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 (3)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 我国普通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
•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理想、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 (2)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自觉学习,有自学能力;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能力,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有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 (3)初步形成个性特长。
• (4)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
•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的重要途径。
• 全面发展思想:人的片面发展是旧有社会分工的产物;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
• 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旧有与生成劳动相结合。

•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 (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
• 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和发布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 (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 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9月公布了民国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 1929年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教育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 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 (1)主观依据:受哲学观念的影响;受人性假设的影响;受理想人格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 (2)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 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 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

• 教育的功能:
• 育人功能—使个人的身心朝全面和谐方向的发展,促进个人身心的高效率的发展。
• 政治功能---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的作用。直接功能—通过学校教育制造政治舆论,宣传一定政治观点、政治理论或政治路线与方针,为政治活动做准备;其次直接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一支现实的的政治力量。间接功能---一是为国家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二是通过国家制定的教育制度对学生进行选择和分配,使原有的政治关系得以延续

• 经济功能---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国富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表现在: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知识再生产;更新知识和社会生产技术
• 文化功能---传递保存延续文化功能,普及文化,创造更新文化功能。
• 教育的派生功能:托管所的教育照管功能;后勤保障;执法;降低失业缓解就业压力;降低人口出生率;直接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


• 教育功能的演变
• (1)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 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功能主要指向为政治伦理服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 西方古代社会以伦理教化为教育的主要功能。
• (2)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
• 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教育论》中集中论述了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观的变革。其主要论题如下所述:
• 其一,批判了传统教育只重虚饰而不重实用的弊端;其二,明确主张教育目的应切合实际需要,从多方面为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作准备,认为为个体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有的功能与应尽职责;其三,从实利主义的道德观、人性观出发,明确提出知识教学必须顺乎自然、重视发展儿童的心智;道德教育最普遍的原则就是进行“自然后果”的教育,重视儿童的身体健康与成长。

• (3)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观
• 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在《学校与社会》和《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两本书中系统地阐述这样的功能理论,他的主要观点所述如下:
• 其一,肯定教育着眼于儿童个体的进步是对的,但认为教育的眼界需要由此扩大;其二,明确提出学校教育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其三,从着眼于社会出发,杜威把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从未来引向现实,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沟通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标与方案。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变革使学校教育真正发挥其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 (4)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 功能主义主要论点如下所述:
• 其一,结构与功能;其二,整合;其三,稳定与和谐。

• 教育的社会本位论:满足社会需要为根本;教育目的由社会的要求来决定。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完全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人。孔德、那托儿普、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涂尔干等是代表
• 教育的个人本位功能:教育目的由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要使这种本能得到高度完善和发展。卢梭、康德、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是代表。


• 本部分内容参考(劳凯声的《教育学》P181)

•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 学校德育功能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个体性功(生存、发展、享用)能、教育性(教人做人--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动机、方向、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功能。
• 德育的任务内容: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教育、世界观人生观理想教育。

•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 智育的任务和内容: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认识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最早由德国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形式美育—审美素养和实质美育—人生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 美育直接功能—育美,间接功能—育德促智健体,超美育功能—人生意趣和教育美学精神追求
• 美育的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 体育是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的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 学校体育的基本特性:教育性、技能性、娱乐性
• 学校体育的功能:健体、教育、娱乐功能
•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地知识技能;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 2、交替训练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
• 3、鼓励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 4、引导学生向具有创造性的人学习,
• 5、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
• 智力包括哪些内容,核心是什么?
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 中小学智育的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 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
• 中小学智育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 ⑴传授知识;⑵发展技能;⑶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 中小学德育的任务
• 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关于中小德育的任务,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所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是这样表述的:“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世界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我们认为,从基本的道德开始,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 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 ⑴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⑵提高运动素质,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⑶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 美育的主要任务
• ⑴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⑵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⑶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能力。⑷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 学校美育的实施应注意哪些方面?
• 美的基本形式是艺术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等。所以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 (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4)教育美育。

• 教育的四个支柱是什么?
1、学会求知的能力  2、学会做事的能力
    3、学会共处的能力   4、学会发展的能力
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答:十六大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
• ⑴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思想;⑵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⑶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落实
• 首先,要认真落实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这几个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想;崇高理想。
• 其次,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德智体美教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 教育目的的实现:
•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认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强化育人意识,优化育人环境,把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贯穿于学校教育全部的教育活动之中。
• 面向全体,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坚持统一目标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学有特色,各有所长。
• 中小学教育要更具自身特点,抓住办学过程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

• 试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 你认为实施创新教育应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要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创新型教师。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 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 三、学校教育制度
• (一)识记
•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校长负责制
•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 4、校园文化
• (二)理解
• 1、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 2、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 3、了解学校在东西方文明社会产生、 发展的历史。
• 4、我国学校现有的运行机制及其创新
• (三)运用
• 1、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
• 2、能够根据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文化理论,为创建理想的学校组织文化提供基本思路。
• 3、能够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
•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
• (1)双轨学制      英国
• (2)单轨学制      美国
• (3)分支型学制   前苏联


• “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另一个是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进入劳动市场了。

•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校长负责制
• 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 教育行政体制的基本类型有两种分类方式:
• (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 (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
•
• 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 校长负责制是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 学校管理
• 学校管理就是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一种组织活动。

• 学校
• 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 1862年京师同文馆;1898年京师大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新体制的肇始。
• 学校类型在古代有官学、私学和书院

•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 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 学校的基本性质是:
• (1)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
• (2)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 (3)学校具有民族性;
• (4)学校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学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有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基本教学设施;②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③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 4、校园文化
•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 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关系?
• (1)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由于学生的家庭情况各不相同,由此不同家庭的孩子所受教育也就有很大的不同。学校在指导和协调家庭教育方面承担着繁重的任务。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青少年、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还行配合的紧密联系,确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
•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针对性指导;分类性指导;个别指导。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 (2)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相互配合,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①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校外活动中的表现。②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③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度学习生施加影响。④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成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
• 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这是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

• 中国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 省级政府负有首要责任
• 县级政府负有主要责任

• “加减乘除法”解读义务教育
• 加——增加教育投入
• 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 乘——倍加重视教师工作
• 除——剔除择校之风
• 法——令行禁止乱收费







• 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 1.从学校教育走向终生教育
• 2.从精英教育走向全民教育
• 3.终身教育---每一个人都必须能够在一生中不断学习。

• 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资料来源:www.0590edu.com
• 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文化传统、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个人利益的博弈


• 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 A.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历史和变革
• (1)继续推行基础教育管理地方化;
• (2)明确划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权限
• (3)实行政教分开,促进学生主动发
• (4)加强社会的参与管理,增强基层教育行政的活力。

• B.中学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现状及未来改革的重要方向
• 建国以来,我国的学校领导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大体有以下几种形态:
• (1)解放初期的校务委员会制:1949-1951年间,在军事管制的条件下,学校实行校务委员会制。
• (2)校长责任制。1952年学校走上正轨后,教育部和政务院先后发布指示,规定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校长对学校工作应全面负责”。
• (3)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7年整风反右。
• (4)当地党委及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60年代初

• (5)革命委员会制。“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革命委员会制是一种混乱不堪的领导体制,学校party政机构全部瘫痪,学校管理混乱。
• (6)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年,教育部重新规定:中小学实行party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party支部讨论决定,执行决议时,实行分工负责。
• (7)校长负责制。为了提高现代学校效能,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从此,校长负责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并收到了一定的管理成效。


• 对进一步实施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 实行校长负责制,从理论上讲,应当包含以下几点基本内容,并需在实践中努力贯彻。
• (1)校长全面负责;
• (2)党组织保证监督;
• (3)教职工民主管理。

• 四、教师与学生
• (一)识记
• 1、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104
•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途径。
• 4、校长的职责和素质要求。
• 5、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 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 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二)理解
• 1、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 2、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变化
• 2、校长的地位和作用。
• (三)运用
• 1、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明确自己专业发展目标,能够对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 2、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够准确定位中学校长的职责和作用。
• 3、能够根据对教师学生地位的认识,确立自己对良好师生关系的认识。

• 1、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 职业角色
• (1)学者和学习者
• (2)知识传授者
• (3)示范者
• (4)管理者
• (5)朋友
• (6)研究者
• 教师职业特征
•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 教师的职业角色、职业特征
• 蜡烛、园丁、工程师、一桶水、警察等角色
• 授业传道者、研究者、管理者、意义建构者、引导着和设计者、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学术顾问、心理医生
• 角色转变: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以引导着代替指导者;以情绪教育代替唯智教学;以个别创造兴代替团体一致性。
• 教师中心
• 学生中心

•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 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保险期的带薪休假;
•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 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
•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
•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 3、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途径。
•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业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 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进行划分,教师的成长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
• 1)新手阶段。实习教师和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属于这个阶段。
• 2)高级新手阶段。  一般地具有二、三年工龄的教师处于这一阶段。
• 3)胜任阶段。大约工作3-4年后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 4)熟练阶段。大约进入第5年,有一定数量的教师便进入了熟练阶段。
• 5)专家阶段。教师至少积累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室里讲述10,000小时的课,在此之前至少当过15,000个小时的学生之后才有可能达到专家型教师。

•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第一,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
• 第二,提高教师的自主反思意识;
• 第三,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
• 第四,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


• 4、校长的职责
• 1、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按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 2、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团结、依靠教职工。组织教师学习政治与钻研业务,使之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注意培养班主任、中青年教师和业务骨干,努力建设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依靠党组织,积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扬民主,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广大教师和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3、全面主持学校工作,全面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安全、卫生、后勤等各方面工作。审批各处
• 室工作计划,听取各处室总结汇报,统一协调和推动各部门工作。
•   (1)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   (2)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按照国家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足开齐各门课程。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   (3)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妥善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确保学校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有成效地开展,努力开创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色,努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   (4)领导和组织总务工作。贯彻勤俭办学原则,坚持总务工作为教书育人和教职工服务的方向。严格管理财产和财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关心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健康,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职工谋福利。
•   (5)配全党组织,支持和指导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在办学育人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   (6)定期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学校行政大事。
•  

• 4、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 校长的素质要求

• (1)政治素质
• 校长的政治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政治的素质,一是微观政治的素质。
• (2)品德素质
• 品德主要指品味和道德。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尚品味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层次追求的人。校长在道德方面应努力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实事求是等。
• (3)业务素质
• 校长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素质;二是教育教学素质;三是管理才能。
• (4)身心素质
• 健康的体魄是担任校长的基本要求。还要求校长有坚强的心理素质。校长要能够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敢于决断、竞争开放、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这也是优秀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


• 校长的地位和作用。
• (1)政治方面
• 校长在学校政治生活中主要担负三种职责:协调权限、创造舆论以及调解冲突。
• (2)文化方面
• 校长在学校文化方面的最根本作用是价值领导。从学校的文化建设来看,校长应当发挥三种作用:深刻理解和研究学校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趋势;领导学校文化的改造;理念创新。
• (3)环境方面
• 校长在环境方面的作用主要包括:领导学校发展,赢得外部机构的认可以及整合资源。
• (4)管理方面
• 管理是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基本作用。这里的管理主要是指对人、财、物、信息、空间和时间等资源的组织和协调。

• 5、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
•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 学生群体文化的特征
• (1)学生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2)学生群体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同辈文化)

• 6、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法》上享有的权利有:(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 根据《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学生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 (1)遵守法律、法规;
•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 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学生成长有其独特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 1)学生成长的不平衡性;
• 2)学生成长的顺序性;
• 3)学生成长的阶段性;
• 4)学生成长的个别差异性


• 人生全程发展:发展阶段: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分为不同阶段,这就是发展阶段。
• 发展任务: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特征标准就叫做发展任务。
• 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可以把一生分成八个阶段:
• 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 儿童个体发展
• 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 2.学生主体性
• 从主体性的结构而言,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特点。

•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 儿童身心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应如何把握?
• 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概括而言,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如下五种普遍特点:(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5)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的这种主导作用,是相对于影响儿童发展的其它因素的影响力度而言的。要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做到教育的科学性,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 皮亚杰的儿童观: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他在其著作中,以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探讨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问题。
•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环境和先天的遗传因素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 杜威的儿童观: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把儿童当作只是容器置于被动杜威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 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杜威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叙述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所以,杜威提出,“教育即说”“从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著名的教育观念。

• 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 从主体性的结构而言,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特点。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于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应遵循几项基本的原则:
•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 1、教师职业及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 教师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经历了一个分化发展到专门化的历史过程。在教师职业的萌芽阶段一般以长(能)者为师,巫、史、卜、贞人、乐师等等可能是我国最早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或者说是最早的一批教师。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学校,也就出现了独立职能的教师,一般是“官师合一”,其称呼有“师”、“保”、“傅”三种。这个时期虽然有了独立职能的教师,但教师工作还没有成为一种单独的社会职业。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士”阶层,这些出卖脑力的“士”是我国第一代职业教师,其中尤以孔子为最,他被称为是我国教师的祖师爷。自汉代以后,官学与私学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的职业也越趋专门化。进入近代后,不仅有专门的职业教师,而且出现了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 师范学校的建立在教师职业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此后,师范教育成为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2、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变化
•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 师生关系的内容
•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对“教书育人”,我们应该理解为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 不能理解为教书和育人,更不能理解为教师的主业就是教书。我的这一观点,作为成年人应该是很容易接受的。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当过学生,在学生时期也都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我们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有多少书本知识能长留在我们大脑中并发挥作用呢?而真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生存的意识、处事的能力、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根本的应该是学这些东西。我们要知道“在学校里我们把学生训练成知识的奴隶,那么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一定只能做奴隶”的道理。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树立“育人第一”的思想,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放在育人上面,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人、发展人而进行。对此,可能会有很多教师反对,“我们质量怎么办呢?我们的升学率怎么办呢?”等等。老师们,不要有什么顾虑,我在这里绝对没有唱高调,更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这是我自己多年工作的体验,是发自内心的。事实上,把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从育人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质量只会提高,不会降低。你想,育人的工作到位了,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端正了处世的态度,有理想了,有目标了,你还担心我们的教学不能落实吗?你还有必要天天监督学生吗?相反,那些不顾学生的感受,天天向学生要分数,逼学生做作业的教师又有多少成了优秀教师呢?有多少学生尊敬你呢?
    如果我们的认识都能统一到这上面来,那么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行为都会有较大的改观,我们的学生就会在快乐向上的环境中成长。



•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个概念包涵以下三层意思:⑴教师是专业人员;⑵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⑶教师的使用是教书育人。
• ⑴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⑵具备响应的专业知识;⑶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它相关规定;⑷必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 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
• 教育机智
• 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 推进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举措:
• ⑴拓展教师来源,利用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平选聘教师;
• ⑵加大职改力度,实行评聘分离;
• ⑶加强履历考核,完善激励机制。

• 当前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你如何缓解工作带来的压力?
• 1、采取积极的态度正视压力。
• 2、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
• 3、经常锻炼身体。
• 4、和朋友谈心。



•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 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 论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 论述教师必备的十大职业精神
1.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把教师工作当终身事业,甘为平凡,无悔奉献;
2.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认真负责工作的强大动力,认真执教是敬业精神的最好体现;
3.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园丁精神的核心就是爱生,师爱要面向全体,还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4.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做学生榜样,拒绝平庸,做有思想的教师;
5.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奉献是教师的天职,要落实到行动上,首先把本职工作做好;
6.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竭尽自己全部智慧和力量,去完成集体的共同任务,教师要善于与人合作;
7.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做个智慧型教师,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
8.躬身垂范的表率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做好小事情即真教育,从严格的自我要求做起;
9.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善钻善挤,学无止境,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10勇挑重担的实干精神: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实干的事业成功的基础,好学乐教,不计个人得失,实干还要巧干。

•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 ⑴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①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 ⑵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①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把它运用于实际的能力;②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③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④教师有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 ⑶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人民的教师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②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 在我国,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具备哪些条件?
• ⑴必须是中国公民。这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
• ⑵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 ⑶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 ⑷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  

• 做为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1、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
    2、良好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管理教育、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崇高的职业道德:包括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 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①继续学习;②科研强师;③教学改革;④业务发展(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教学决策训练等)

根据对教师学生地位的认识,确立自己对良好师生关系的认识。
• (1)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 (2)良好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
• (3)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 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
• 第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


•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哪些功能?
(1)行为定向功能(2)情感调节功能(3)品德培养功能(4)心理保健功能。
• 你认为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高尚的情操,谦虚的品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坚强的意志,健康幽默的情绪,平静愉快的心境,活泼开朗的性格。

•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举例说明。
• (1)教师知识的拥有量。(2)教与学的水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吻合度。(4)师生性格的一致程度。(5)师生相互信任的程度。
• 调整班级人际关系的方法有哪些?措施有哪些?
• 方法主要有:(1)感情投资法。(2)心理吸引法。(3)深层了解法。(4)消除紧张法。(5)排难息纷法。(6)激情感染法。(7)理解关注法。(8)诚心交友法。
• 措施主要有:(1)运用组织手段,优化集体背景,丰富人际关系。(2)采取接纳态度,引导非正式群体。(3)创设教育情景,克服定位困难。(4)改进教学工作,创设良好气氛。(5)改变控制方式,优化师生关系。

• 如何理解“学生是独特的人”?
   答: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多元智能理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是什么?
•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不仅有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育不能只关注与科学、理性领域有关的智能培养,要重视学生非更改智能的培养,如音乐智能、肢体动作智能、人际智能等。  
• 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发展一种和几种智能的潜力,但是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受其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应使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正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
• 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不仅强调学生强项智能的发展,而且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多维度智能的综合性的人才,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各方面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所采取的活动形式一般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另外,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活动的设置必须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 五、课程
•  (一)识记
• 1.课程概念(广义与狭义)
•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 3.课程目标、课程设计
• 4.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 5.活动课程论、要素课程论、结构课程论
• 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 7.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 8.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 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 (二)理解
• 1.课程内涵的发展。
•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3.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 4.泰勒原理
• 5.三级课程管理
• 6.选修课与必修课
• 7.校本课程开发
• 8.课程研制的程序与模式
• 9.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
• 10.课程资源开发
• (三)运用
• 1.目标模式的利弊。
• 2.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 3.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 4.活动课程与结构课程比较。
• 5.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 6.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 1.课程概念(广义与狭义)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 课程
•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包括人类时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和个体通过实践所获得的个体经验),这些经验上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 学科课程
• 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 活动课程
• 活动课程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 教学计划(课程目标)
• 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的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 教科书
• 教科书科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 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 2.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

• 3.课程目标、课程设计
• 广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是教育的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内部教育与学生的关系。课程目标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的预期结果。
•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即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的问题。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 4.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 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 5.活动课程论、要素课程论、结构课程论
• (1)活动课程论
• 活动课程论(activity curriculum),又称经验课程论(experience curriculum),儿童中心课程论(child-cetered curriculum),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经活动作业为基本形式,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加以组织。
• 活动课程有5个特点:
• 一是乡士性。它以儿童所在的地区的课题为题材;
• 二是综合性。没有传统的学科界限,而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
• 三是经验性。通过面临的问题的解决重构经验;
• 四是伸缩性。没有明确的量的限制,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学习;
• 五是心理学化。强调把教材恢复到原来的经验,变为直接的和个人的经验。

• (2)要素课程论
• 要素课程理论(essentialism curriculum)是美国二三十年代为弥补活动课程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格莱(William C. Baglay 1874-1946)、科南特(James B. Conant 1983-1978)、贝斯特(Arthuz E. Bester),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将人类文化遗产中的最精华(minimum essentials)部分传递给下一代。这种理论一直到五六十年代都占统治地位。
• 要素课程理论强调人类遗产的教育价值,强调传递人类文化经验的重大意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掌握人类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文化要素、民主理想、智慧要素。

• (3)结构课程论
• 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一种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鲁纳(J.S.Bruner)。其基本主张是不论教什么学科,必须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说要以学科的基本结构组成教学的基本内容,并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加以编排,使教材出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 结构课程理论的关键是“结构”。在布鲁纳看来,结构是指学科的一般原理(general principles)、基本观念(fundamental ideas)和基础概念(basic concelts)。换言之,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学科的一般原理、基本观念、基础概念,但这些原理、概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被综合成概念结构的。
• 结构课程一般有如下一些特点。
• 一是学问化:教学内容必须由来自学问的知识构成,因为只有学问才能以教授的方式提示知识。
• 二是专业化:结构课程反对教育内容的相关化、融合化,反对学科的综合,而强调独立的专门的学问。因为每门学科都有不同的结构,因而只能采用专业化的方法。
• 三是结构化:结构课程理论强调结构性地掌握知识,即以构成某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探究形态为中心组织各门学科的知识。

• 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 (1)社会需求
• (2)科学知识
• (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
• (4)课程理论。

• 7.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 (3)理论与实践统一
• (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 (5)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 8.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特征
• (1)强制性
• (2)普遍性
• (3)基础性

• 9.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 (1)目标评价模式
• 这一评价模式由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其目的在于确定课程方案达成目标一致的课程评价模式。
• 目标评价模式可分为七个步骤或阶段:
• ①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 ②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
• ③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 ④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 ⑤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 ⑥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 ⑦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 (2)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CIPP)模式
• CIPP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他认为课程评价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
•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 ①背景评价,即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背景评价强调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作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
• ②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
• ③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
• ④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

• 1.课程内涵的发展。
• (1)课程即教材;
• (2)课程即活动;
• (3)课程即经验。

•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
• (1)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 (2)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
• (3)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课程教学”的理念


• 两者关系:
• (1)大教学小课程:苏联、中国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从而教学理论包含课程理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部分,课程理论主要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制和改革。
• (2)大课程小教学:北美课程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教学只是课程的实施与设计,教学理论只是课程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 (3)课程与教学属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西方一些研究在意识到课程与教学两者需加以分离的前提下,提出课程是指学校的意图,教学则是指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它们分别侧重于教育的不同方面。许多关于课程与教学的隐喻也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的,如:
 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过程;
 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课程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对这首乐谱的演奏。

• 3.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 (1)安排课程表
• (2)分析教学任务
•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 (6)组织教学活动
•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 4.泰勒原理
•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 泰勒原理述评。
•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他于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是课程论的经典著作,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衶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 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1)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课程目标应当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解决了教育的目标的筛选原则。有两个筛选,第一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第二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最有效的表述方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并且创立了能够有效地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

•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 泰勒所指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泰勒为学习经验的提出和选择制定了5条一般原则,此外,还提出了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备的4个特征。
• 选择学习经验的5条原则如下:(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4个特征如下:(1)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必须组织起来形成连贯的计划,才能使他们产生“累计效应”。为此,提出组织学习经验的主要准则和一般程序。
•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是:连续性,顺序性,整体性。
• 泰勒指出,学习经验的组织结构有三个层次。具体步骤如下:(1)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 泰勒认为,评价就是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思想,泰勒提出课程评价的程序。评价程序共有四个步骤:确立评价目标;确定评价情景;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


• 5.三级课程管理
• 我国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教育部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国家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国家本位课程的标准以及具体实施的建议方案。省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方案,开发好地方本位的课程,以及指导学校合理地实施地方制定的课程计划。学校的责任一是保证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
• 6.选修课与必修课
•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 7.校本课程开发
•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
• 有四个层次:限于课时的课程开发即教师的教案;限于科目的开发;限于一类科目的开发,即所有选修课程的开发;限于一所学校的所有课程的开发四个层次。
• 校本课程开发有5个基本特征:
• 1)基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 2)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
•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与家长等而不是专家;
• 4)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
• 5)校本课程开发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学校教育哲学。

8.课程研制的程序与模式
• (参考书: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
• 课程研制的程序
• (1)课程规划
• 课程设置依据的选择
• 课程标准的确立
• 课程目的与目标的确立
•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2)课程实施
• 课程实施程序的设计
• 课程实施方式方法的选择
• 课程内容教材化
• (3)课程评价及调整
• 课程评价指标的确立
• 课程评价程序及方法制定
• 课程研制方案的调整


• 课程研制模式可以概括为六种模式:
• (1)走向社会控制的目标模式
• (2)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与实践的过程模式
• (3)植根于文化分析的情境模式
• (4)着眼于具体实用方法的实践与折中模式
• (5)致力于个体主体意识提升与解放的批判模式
• (6)走向教师、学生本位的课程研制政策学思想(学校本位课程研制)


• 9.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
• (1)目标模式
• 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它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创立的“泰勒模式”。
• 目标模式在设计课程必须回答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判断教的效果?这四个问题也被看做是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四个步骤。目标模式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第一,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它设计步骤都要围绕着预先制订的行为目标来进行;第二,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要求确立明确、可以测量的外显性行为目标。

• 运用
• 1.目标模式的利弊。
• 目标模式的优点在于课程设计的条理性和简易性:
• 第一,课程设计条理清晰。
• 第二,增强了教育者的目的性。
• 第三,课程评价简单易行。
• 这一模式的显著缺陷则在于它的机械性和“工具化”倾向:
• 第一,课程目标的行为化必然导致其分解和细化,可能造成教育视野的局限,“只见树林,不见森林”。
• 第二,强调目标的行为化、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必然忽视非预期的、没有明显的外部表现、缺乏可测量性的学习结果,如情感体验、态度方面的学习。
• 第三,课程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定量测量,轻质的分析,课程评价难以为改进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
• 第四,过于强调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的一面,而忽视它的“艺术性”和“人性”,即个性和创造性。

• (2)过程模式
• “过程模式”(a process model)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系统确立起来的。
• 过程模式把课程设计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反对用预先确定的目标,尤其是行为目标来规定课程的进程和结果,主张在设计中详细说明要学的内容,需要采用的方法及活动中固有的价值,然后根据儿童的需要不断调整,以使教育教学产生最大限度的效益,促进儿童最大限度地学习与发展。
• 过程模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开放的设计思路。
• 过程模式的设计程度是:
• ①设定一般目标;
• ②实施有创造性教学活动;
• ③论述;
• ④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

• 10.课程资源开发
•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
•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
•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 运用:2.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 (1)课程计划
• 课程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合理性;其次是和谐性;第三是明确性;第四是简约性。
• (2)教师
• 教师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教师参与。
• 第二,教师的态度。
• 第三,教师具备的能力。
• 第四,交流与合作。
• (3)学校
• 第一,学校领导和行政部门的态度和工作。
• 第二,学校支持系统的保障。
• 第三,学校环境的氛围支撑。
• (4)校外环境
• 校外环境包括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社会各界如新闻媒介、社会团体、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 3.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 (1)教师是课程资源利用与教学实施的主导
• (2)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互为保障
• (3)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程资源共享。

• 4.活动课程与结构课程比较。
•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活动课程以学习者当下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第二,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第三,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第四,活动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 学科课程(结构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征:第一,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第二,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 5.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 (1)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
•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个:一是学生个性成长,二是教师专业发展,三是学校特色形成。三者的关系是学生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自然追求。
• (2)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 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六大步骤:1)组织建立;2)现状分析;3)目标拟定;4)方案编制;5)解释与实施;6)评价与修订。
• (3)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 ①合作开发
• ②课题研究与实验
• ③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 6.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 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而不是课程文本的开发。换言之,课程开发是手段,教师发展才是目的。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 (1)知识结构的完善
• (2)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 (3)精神世界的提升

• 课程教学规律
• 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关系。
•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 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发展能力。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
• 间接经验其积极的方面,是赢得教育的时间和速度;其消极的方面,则是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
• 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在杜威的试验学校中,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复存在,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开创和形成了教育史上能够与传统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科课程相抗衡的活动课程体系。


• (2)知识与能力。
•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学生要根据自己有的知识去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在这些活动中形成、运用和提高能力。知识与能力也有区别。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更明显,知识的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 (3)分科与综合
• 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是在二战之后达到高潮,称为当代课程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的一个主要课题。
• 分科课程过分分强调分科,或分科过细所导致的学科之间相互隔膜、相互封闭甚至相互重复的状况,所以综合课程在对分科课程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人们通过综合课程,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建立彼此之间的联系。

•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 今天人们经常提的人文主义课程或课程中的人文主义,主要上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虽然后来经历了许多变化,但主要的追求与特点仍然保存和固守着,这种传统的最重要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最后,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 科学主义的课程也有许多具体的流派,但在各种流派的差异之间,科学主义的课程传统是共同的,这种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其次,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最后,在课程实施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其次。


• 我国现在进行的是第几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答:第八次改革。大面积启动是2002年秋天。概括地说,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 简要说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 1、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 2、课程的综合。
• 3、注重学生体验,注重知识更新。
• 4、突出学习方式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5、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 5、建立与素质教育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 研究性学习有哪些特点?
• 1、学习目标的多元性。
• 2、学习内容的开放性。
• 3、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 4、解决问题的探究性。
• 5、学习形式的灵活性。
• 6、学生参与的全员性。
• 7、课程层次的多样性。



• 六、教学
• (一)识记
• 1.教学、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 2.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与结构。
• 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5.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6.课的类型与一般结构。
• 7.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8.教学组织策略、特点及主要类型。
• 9.有效教学的内涵、特点与标准。

• (二)理解
• 1.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3.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 5.教学的教育性。
• 6.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
• 7.有效教学的原则及理解。
• (三)运用
• 1.教师应如何备课。
• 2.如何组织学生复习。
• 3.发展教学论、掌握学习论、范例教学论、最优化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4.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 1.教学、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 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教学的基本任务:
•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 教学模式是指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实践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三重蕴意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特证:引起学习者学习动机;明晰学习目标和学校内容;基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授课;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指向学习者自主学习。

• 教学的任务
• 传统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认识,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和道德品质。目前,国内对教学任务的表述有了一些变化,将思想感情和能力的培养置于教学任务中居前的位置,同时将学习知识的任务放在靠后的位置。

•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 为什么说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 (2)教学认识过程上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认识的对象是间接;其次,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
•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学生的任何学习活动都不可能没有教师的指导而孤立存在。
• (4)教学认识过程上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认识中,不仅仅上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的各种能力也在经历着变化发展。教师必须努力保证教学认识的内容和形式、过程和方法都与教育目标方向一致,必须努力使得学生从教学认识中产生的情感、形式的价值观等是积极的、向上的,是与社会要求和教育目的相一致的。

• 2.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 (1)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发展说):代表人物从苏格拉底到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科夫等。
•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实践说)
• (3)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活动(交往说):最先在德国提出。

• 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与结构。
• (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 历史性
• 周期性
• 整体性
• 个性
• (2)教学过程的结构: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 (1)激发学习动机
• (2)领会知识
• (3)巩固知识
• (4)运用知识
• (5)检查知识

• 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 直观性原则
• 启发性原则
• 巩固性原则
• 循序渐进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
• 5、直观性原则;
• 6、循序渐进原则;
• 7、巩固性原则;
•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 两种说法集中后:
•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 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原则;
• 5、直观性原则;
• 6、循序渐进原则;
• 7、巩固性原则;
• 8、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 9、启发性原则
• 10、系统性原则





• (1)直观性原则
• 直观性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 ①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的不同、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特等的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 ②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 ③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 (2)启发性原则
•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 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 ③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3)巩固性原则
•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如孔子的学习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 ②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 ③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 ④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 (4)循序渐进原则
•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上述几个方面都对教学活动的进行产生影响作用,一般来说,学科课程的体系和学生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
•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 ①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 ②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 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5)因材施教原则
•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孔子本人的教学实践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典范。
•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 ①充分了解学生。
• ②尊重学生的差异。
• ③面向每一个学生。

•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 ①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 ②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 ③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 ④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 (7)系统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
•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 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深入浅、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
•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 在教学中贯彻巩固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 (8)量力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
•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 在教学中贯彻量力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教学原则和含义和贯彻要求。
•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 在教学中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

• (9)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 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 这一原则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是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和质量标准。是知识是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应。
• 贯彻要求 (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知思想修养


• (10)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原则
•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把二者统一起来。
• 教学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即 “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传统教学偏重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忽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有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与发展学生智力统一起来,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知识和智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教学组织得不合理的条件下,两者会产生割裂甚至对立的现象。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

• 贯彻运用这条原则,教师必须努力做到:(1)重视系统的规律性知识的传授,离开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学生的智力是难以得到发展的;
• (2)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智力的训练。离开课外的知识教学单纯的智力训练,固然也有必要,但教学中结合知识教学,有意识地进行智力训练和培养,无疑是更重要和有效的;
• (3)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发展智力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



•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原则
教学中既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并把两者结合起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都要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向学生直接传授知识,施行言传身教;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也要依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要真正理解和善于运用,而不是生吞活剥、呆读死记。


• (1)教师起主导作用是由教学的本质决定的。教学区别于其他认识或学习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他们了解教学的目的、掌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因此教师起主导作用就具有客观的必然性。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或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认识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习是对知识的能动的智力加工活动,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和善于运用知识


• (3)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具有内在联系,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主导作用。
• (4)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学记》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赞科夫是前苏联的教育家,从1957年开始在小学阶段进行“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实验,他提倡“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 赞科夫的教学原则包括以下五条:
• 1.高难度原则;
• 2.高速度原则;
•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 5.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什么是教学方法?
   答: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
什么是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 什么是学习方法?
   答:学习方式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选择教法?
答: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教学方法是多因素构成体在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如何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为此应做到:⑴教学方法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⑵教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⑶教法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




• (1)讲授法
•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 讲授法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 教师在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接受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接受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 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 (2)谈话法
•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 (3)讨论法
•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 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 (1)选好讨论题目;
•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 (3)善于引导。


• (4)练习法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 教师运用练习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 (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
• (4)科学掌握练习量;
• (5)给予学习及时反馈;
• (6)练习方法要多样化。

• (5)参观法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 教师运用参观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 (1)做好参观的准备;
• (2)指导参观的进行;
• (3)总结 参观的收获。



• (6)演示法
•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唤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 (7)实验法
•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 (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 教学方法的改革出现的新方法有:
• 1.发现学习法
•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任务,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也就是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 2..探究-研讨法的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具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所犯错误的意义。
• 3.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
• 4.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暗示教学法采取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情感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展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接受信息。

• 5.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他们提出了若干范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认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有四个基本程序。
• 6.非指导性教学法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该教学法根本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 6.课的类型与一般结构。
• (1)课的类型:
• 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他们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若干种类: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还进一步提出了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按照顺序依次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 (2)课的一般结构:
•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以综合课为例)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 7.教学组织策略、特点及主要类型。
• 教学组织是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即如何做出教学处方)的策略。
• 教学组织的特点有:
• (1)集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 (2)更加强调个别化教学和自学指导;
• (3)分级教学的广泛运用和多种辅助形式相结合。

• 教学组织的类型有:
• (1)班级授课制
• 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 (2)个别教学
•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 (3)分组教学
•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按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 (4)复式教学
•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 (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 (3)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 对班级授课制如何评价?
•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
•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 (3)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 (5)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 近代以来世界上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 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克服它的局限性的改革措施有
• (1)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优点是同一层次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教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另外,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
• (2)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设立小组目标;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个人责任的明确;均等的成功机会。
• (3)小班教学。班级人数通常控制在15—25人之间。是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一种途径。小班教学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施,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十年内,小班教学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 8.有效教学的内涵、特点与标准。
•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 有效教学有五个特点:
• 1)引起学习者学习的动机;
• 2)明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 3)基于学生的接受方式授课;
• 4)引导学习者投入学习过程;
• 5)指向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 有效教学的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国内主要从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来进行限定。美国联邦教育部所属的“多元化与卓越化教育研究中心认为有效教学有五个标准:
• 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  2)发展学生语言 ;
• 3)教学生活化 ;
• 4)发展高级思维技巧;
• 5)对话式教学。


• 7.有效教学的原则及理解。
•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 ①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 ②注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适切性
• ③差异教学与统一要求相结合
• ④指导学生自我组织学习
• (2)以学科内容为载体
• ①明确教学目标
• 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 ③控制教学难度与速度
• ④讲述清楚明了
• ⑤理论和实践结合
• ⑥学习时间最大化

• (3)以融洽师生关系为基础
• ①尊重学生
• ②信任学生
• ③关爱学生
• ④有效交流
• (4)以学生良好状态为保障
• ①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②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
• ③全程关注学生的学习
• ④采用合理的管理、监控、维持形式


• 理解
• 1.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 教学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直接而具体的,并在其个性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它作为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能够使学生的认识突破时间和空间以及个人直接经验的局限,从而扩大认识范围,赢得认识速度;它也可以使学生的政治思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它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总之,教学对学生影响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都是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进行的,并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的。
• 因此,在现代教学中,要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制订个性化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其次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是自主发展的个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1)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
•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有经验,受过专门的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教学方法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 (3)教学需要及时巩固。
• (4)教学过程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 3.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 (2)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
• 一是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实质教育派与形式教育派)
•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 (2)能力的发展又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掌握,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
• (3)要使知识的掌握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 学生的智力,只有在高度智力活动的教学活动中,即在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是实现知识向智力转化的条件。

• 5.教学的教育性。
•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同样,我也不承认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能是一种无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推动了手段的目的。”
• 学生在教学认识中,不仅仅是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他们的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他们的各种能力也在经历着变化发展。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
•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 (3)贯彻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时必须的问题
•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 6.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教师中心说与学生中心说)
•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双方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关系。
•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 (2)学生是教学活动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
• (3)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统一必须注意的问题
• 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及人格;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应有的,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只有教师、学生两方面互相配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 运用
• 1.教师应如何备课。
•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只有做好备课工作,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 (1)钻研教材
• (2)了解学生和熟悉学生
• (3)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
• 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
• (1)学年教学计划;
• (2)课题计划;
• (3)课时计划(教案)。

• 备课的基本内容
• (1)钻研教材。钻研教材钖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
• (2)了解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全面了解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学生的信息。
• (3)设计教学过程。具体说,要完成三个计划的编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 一般来说,一节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
• (2)教学内容正确;
• (3)教学方法适当;
• (4)教学过程紧凑;
• (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 2.如何组织学生复习。
• 为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 (1)复习要及时
• (2)复习要讲究方法
• ①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
• ②在复习时,要把学过的知识总结成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
• ③复习方式要多样化。
• ④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 3.发展教学论、掌握学习论、范例教学论、最优化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1)发展教学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发展教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前苏联的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 赞可夫提出发展教学的五原则。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同学(包括最差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 布鲁纳的发展是指智力发展。他主张通过改变教材的质与运用发现教学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 (2)掌握学习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掌握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鲁姆。在布鲁姆看来任何人只要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亦即“人人都能学习”。这种理论以掌握为学习目标,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与形成性评价为基础,以即时反馈与矫正为保障,以充足的学习时间为条件,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进行教学,从做好教学准备与提高教学的质两个方面来保证教学效率,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

• (3)范例教学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范例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克垃夫基和瓦.根舍因。所谓范例就是指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例子,范例教学就是用这种例子去教学。范例教学就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抽象出相关的范例,并通过这种范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三四五”,即“三个性”、“三个统一”、“四个阶段”、“五个分析”。“三个性”是指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三个统一”是指解决问题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学生与教材)的统一;“四个阶段”是指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性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即“个-类-规律-体验”四个阶段。“五个分析”是指基本原理分析、智力作用分析、未来意义分析、内容结构分析、内容特点分析。

• (4)最优化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从特定的标准出发,有科学根据地进行探索,选择并实施这种场合是最好的教学方案。具体做法分三步:1)选择经验。把所有导致过最佳结果的方案都找出来,并进行优化选择,形成一个最优的教学体系;2)优化。将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揭示教学最优化的原理;3)还原。将这些最优化的经验还原到教学实践。
•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标准,即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获得的发展;二是时间标准。教师和学生遵守学校规定的课堂教学与家庭作业时间与定额。为了达到这两个标准,必须运用下述六项措施:1)综合规划并具体落实各项教学任务;2)依据教学大纲分出教学重点;3)选择合理的方法与手段;4)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实行区别教学;5)调查修改教学过程,提高活动效率;6)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时间消费的合理性。

• 4.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
• (1)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
• 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具体分为学生现有背景分析策略、教学内容分析策略和教学目标的表述策略三个方面。分析学生一是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二是了解学生的起始能力;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学内容分析一是建构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二是确定知识点;三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求做到: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条件必须限定;规定学生达到的最低目标。

• (2)教学实施策略
• 在教学实施前,应该考虑教师自身条件、教学条件的分析,以及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的选择五个要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做两件事: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了提供教学实施的效率要注意:1)重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2)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体作用;3)树立现代效率观。
• (3)课堂管理策略
• 课堂管理策略的有效运用要注意如下一些基本问题:1)让学生知道教师随时随地知道他们的每一个行为;2)同时处理不同的事件;3)使分段教学活动的运作顺利进行;4)始终维持全体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5)营造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情境;6)惩罚某一个学生时避免产生涟漪效应。


• 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 1、设计理念
• 2、教材分析
• 3、教学目标
• 4、教学流程
• 5、教学反思



• 六、学校德育
(一)识记
• 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 2、德育过程本质、结构与基本矛盾;
• 3、德育原则概念、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二)理解
• 1、德育的目标确定依据、我国初级阶段中学的德育目标
•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思想品德形成基础
• 3、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 4.德育的组织形式:教学,团队、学生会及其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社会实践活动特点、内容和形式   
• (三)运用
• 1、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解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 2、运用德育基本理论分析新时期德育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方法;

• 识记
• 1、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 (1)德育的意义
•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和保证。
• (2)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 (3)基本任务: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4)基本内容:中学德育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
不同年龄阶段侧重点不同,小学阶段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文明习惯为主;初中阶段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为主;高中阶段侧重进行政治观点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0-6 22:26 , Processed in 0.17600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