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30|回复: 0

[社会] 2015年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最新消息:两会聚焦成热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17 1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本帖最后由 zangchenyi 于 2015-4-8 22:30 编辑

 不久前,有网友总结了教师“十大痛”,其中“职称评定”高居教师“十痛”之首。网友@听雨无奈地说:“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职称评定本意是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啥却让很多教师想说爱你不容易呢?
  就这个问题,上周六,小编邀请好老师用户们参与讨论,反响热烈。老师们是怎样说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职称评定让老师痛在哪儿
  名额太少,一线老师评个职称太难了
  很多老师给“好老师”微信留言说,优秀的老师太多,可是职称名额太少。一些老师已经符合了条件,摩拳擦掌地准备评职称,可是一年也不一定能等来一个名额。
  网友@溪水潺潺说:“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评职称更难,要论资排辈,这个退休,那个补上,只能等着。”
  因为名额少,一些学校采取职称评定的评、定分开政策,虽然有一些老师条件符合了,但是还要等名额,这也让一些老师感到焦虑。
  还有老师表示:“本来名额就很少,现在还要普通一线教师跟领导竞争,那怎么争得过呢?”
  有教师在媒体上撰文表示,年度考核、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认定等,都可作为参评高级职称的业绩条件,而在这些荣誉的评定方面,和中层以上干部相比,普通教师普遍处于劣势。
  不同地区之间,各级各类的教师之间,在评职称上也有很大的差异。网友@王长厚说:教师职称尤其是解决“民办园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还有老师反映,在评职称的机会上,城乡教师差距巨大,相比城里,农村教师评职称更难。
  存在不公平现象,不能准确反映教师真实水平
  有网友留言表示:职称和工资挂钩,对教师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机会一来,有的老师就拼命找关系,找人代写论文,甚至形成了产业链。现实中,有这种“谁的关系硬,谁就能评上职称”的现象存在。
  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存在拉关系等现象。
  还有网友表示,老师为争指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影响了教师之间的团结、和谐,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评上职称的老师易懈怠,没评上的老师往往最辛苦但工资低
  人民网一篇报道显示,晋升了职称的人有40%以上的早已不再代课或不用代课了,他们中的人有的当了校长、中心校长、报账员、督导、后勤人员等;而另外一部分仍处在一线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绝大多数不再担任所评学科的教学工作。
  因为职称与工资紧密挂钩,一些教师反映,评上职称的教师与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工资差距越来越大。而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一线工作,最为辛苦,但却因为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而拿不到更多的工资,这挫伤了一线老师的积极性。
  就在今年两会期间,几位来自山西的教师网友呼吁代表委员关注教师职称问题:“教师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导致教师同工不同酬,存在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现象,希望代表委员为我们呼吁。”
  准备评聘材料精疲力尽, 老师无法安心教学
  网友@零丁雨表示:为了评高级教师职称,往往需要几天几夜才能做好材料,反复地修改,反复地上传。
  在百度上搜索“职称程序”,小编发现,百度经验中专门有一条“教师评中学一级职称的超详尽流程”,点开一看有八个步骤。
  网友@桃子李子:现在的教师职称评选就是做各种材料!
  正因为程序繁琐,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一些老师留言说,教师的本职工作应为教学,却往往要为评职称而花大量时间、精力在准备材料等无关教学的事情上。
  网友@张瑾说:“我认为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现在却是跟职称有关的我做,跟职称无关的,我就不做!最近常听到周围的老师说,只要准备好评职称的材料,学生成绩不重要!”
  网友@上媛说:“教师为了评职称,忙于写论文,搞项目,疏于教学。这真是本末倒置,毕竟老师的第一任务是上好每一节课!”
  还有老师反映,评职称所考察的内容,并不一定能够科学反映出老师的水平,一些上课很棒的老师评不上职称,而一些评上职称的老师,实际上课却上得不怎么样。
  网友@秋雨潇潇说:教师教学本身就很累,还要为了评职称做课、写论文。很多课都是做了很多遍的样子课。而且,有些老师擅长做课、写论文,可实际中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好。一些真正上课好、学生喜欢的老师,却不擅长写论文,往往评不上。
  厦门市某重点中学初三语文教师刘飞(化名)说,有个历史老师,教课的班中考成绩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职称评审就没过关,因为论文不够,学校一点办法都没有。
  网友@星期六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教师评职称应注重教师教学方面的成果,比如教学成果奖、教学大赛等;偏重研究的评价方式,应该应用于研究员评价系统。
代表委员声音:
改革职称制度,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教育教学
  王晓初: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
  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职称评定与工资待遇等各类福利挂钩太多的问题,目前人社部正在进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将分类推进各行业的职称制度改革。以人数众多的中小学教师为例,今后评职称将大大淡化论文。
  朱永新:评价体系应更加科学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两会期间表示:“我建议取消职称评定。”朱永新认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人发展不好。受职称评定制度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发表论文、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等附加条件,导致太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主业上面。
  他举例,中小学教师不去钻研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而是费尽心思去发表所谓的科研文章,甚至去抄袭,导致学术不端事件发生。
  朱永新说:“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最终的受益者不能是那些‘不把心思放在教师和孩子身上’、‘专心写著作和论文’的‘好老师’。”有的老师为了发表文章,要付出几百至几万元的版面费,甚至滋生了写论文、代发论文一个灰色产业。又比如,有人为了评职称,不是忙着去提高能力与水平,而是忙着跑关系。相反,一些人尽管公认业务水平高,但由于不会运作跑关系或者发文章,可能到退休时职称还只是一个讲师。
  朱永新建议,取消职称的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评聘分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表现来确定。
  “取消职称评定,不意味取消评价。”朱永新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取消职称评定当然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大家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的难度与困难。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怎么样真正地客观认定一个人的水平与资历,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朱佳木:职称评价标准不能一刀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朱佳木说:“职称评价制度运行几十年了,暴露了许多问题,最明显就是不从实际出发,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朱佳木感慨,许多人为了评职称花了大量精力,连自己最基本的业务都没时间钻研。比如,医生不去提高业务,教师不去提高教学能力,而去忙着发论文,搞得医生不像医生,教师不像教师,这样下去,会影响大家的正常工作,要影响我们的事业。这种“一刀切”的规则必需要改革。
  一些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对此提出了建议。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职称本来就是一个行政化称谓,并配以相应的待遇和权限,国外教师没有职称,与之相配套的是教师终身制,通过工作年限来调整待遇。”如果学校与政府基础权利关系不做调整,只在表层改革不仅难以达到预期,往往还会产生新问题,比如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和腐败问题。
  他认为,“评聘合一”、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归根结底是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教师职称评定为例,要建立教师委员会进行同行间的业内评价、建立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进行全程的监督、审议和多方意见表达。
  甘肃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教师徐生坛则建议,许多教师对职称评定心生不满,从本质上来说,还在于我们当前的职称评定没能合理、充分地发挥其“奖勤罚懒,奖优惩劣”,“能者上,庸者下”的调节功能与制衡功能。
  他建议,应让领导干部与一线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分灶吃饭”。即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只需在年度考核、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认定、名师和名班主任的评选直至中高级职称的评定等方面,打破校际界限,根据本区域中层以上干部在全区域教师中所占的比例,给他们单独划出一块“蛋糕”,让他们之间去竞争,而让普通教师去另一个锅里争饭吃,优胜劣汰,这样不就有效地避免了领导与教师争利的现象发生吗?
  徐生坛建议,在没有更科学、更合理的衡量教师工作效益的方法可供选择的前提下,坚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职称评定还是必要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尚无明确时间表的现实语境下,对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从操作层面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时时╮彩|  ╮注|   ╮乐╮城: ╮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9-29 11:38 , Processed in 0.09520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