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 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名 北京轻工 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1970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 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2006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学校现有西安和咸阳两个校区,总面积2003亩,建筑面积118.4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1590亩,规划合理、功 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学校有专任 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600人;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 生229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700多人。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 学校设有轻工与能源学院、材料 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食品与 生物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 院、管理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师范学院、继续 教育学院)和思想 政治理论课 教学科研部、体 育部等14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71个,本科专业 57个,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有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 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科技大学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恪守"至诚至博"的校训精神,培养了8万多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的起点,陕西科技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才培养为中 心、学科建设为龙头、管理改革为动力、党建创新为保证,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人才兴校战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推进学校事业内涵式发展,为建 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2016年,按照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总体部署,学校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搭建完善的事业平台。陕西科技大学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我校,共创辉煌明天! 1.恪守学术道德,学风正派,诚实守信,其中应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应为中共党员; 2.热爱教师工作,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科研潜力,具备讲授本学科主干课程的能力; *招聘层次: 一、青年拔尖人才 (一)招聘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陕西省"百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或省级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 2.具有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所从事科研领域青年拔尖人才的学术地位,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 带头人的发展潜力,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本领域ESI高被引学术论文1篇,或SCI一区期刊(JCR分区)学术论文2篇,或SCI二区及以上期刊(JCR 分区)或影响因子大于3.0的学术论文5篇,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在国内顶尖高校(所在专业在国内学科位次百分位排名前10%)、知名科研院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或博 士后出站,或在学科领军人才团队参与科研项目(排名前三),或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期间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排名前三)或主持过博士后基金项 目; (2)在国内知名科研院所任副研究员或相当职务,期间主持过国家级项目; (3)具有2年海外科研工作经历,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副(助)研究员职位或博士后研究员职务。 (二)薪酬待遇: 1.提供100㎡-120㎡学校有偿集资住房一套,并一次性提供安家费30万元; 2.自然科学类提供60万元,人文社科类提供3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 3.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至副教授六级岗,完成所聘岗位任务,年薪不低于15万元,聘为硕士生导师,配套专属的研究生招生指标; 4.按照《陕西科技大学人事代理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配偶工作。 二、高水平博士人才 (一)招聘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或同等层次奖励获得者; 2.具有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在国内顶尖高校(所在专业在国内学科位次百分位排名前10%)、 知名科研院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或在学科领军人才团队参与科研项目,或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留学或访学经历;期间参与过国家级科研 项目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1)自然科学领域,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期刊(JCR分区)学术论文,或SCI二区及以上期刊(JCR分区)或影响因子大于3.0的学术论文3篇,或在SCI和EI期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篇; (2)人文科学领域,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在 CSSCI源期刊(不含集刊及扩展版)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或被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二)薪酬待遇: 1.提供100-120㎡学校有偿集资住房一套,并一次性提供安家费20万元; 2.提供自然科学类20万元,人文社科类15万元的科研经费; 3.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至副教授七级岗,完成所聘岗位任务,年薪不低于12万元; 4.按照《陕西科技大学人事代理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配偶工作。 三、博士招聘 (一)招聘条件 1.博士毕业生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2周岁,博士后出站人员或具有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经历的博士毕业生年龄不超过35周岁; 2."985"、"211"或国际知名高校及知名科研院所博士毕业或博士后出站人员,其本科及硕士阶段应当毕业于以下范围内的培养单位: (1)工学类所在专业学科位次百分位排名前50%; (2)管理类所在专业学科位次百分位排名前70%; (3)人文社科类、理学类、艺术类所在专业学科位次百分位排名在我校相关学科之前。 注: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最新学科评估结果为准。 3.具有一年以 上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非外语专业人员应具备运用一门外语阅读和撰写专业论文、或开展学术报告的能力;同等条件下,GRE、托福、雅思等外语成绩达到出国研修要求者优先。 (二)薪酬待遇 1.提供100-120㎡学校有偿集资住房一套,并一次性提供安家费10万元; 2.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自然科学类15万元、人文社科类10万元; 3.聘用到专业技术九级岗位,完成所聘岗位任务,年薪不低于十万元。 4.对转为事业编制长期聘用者,其配偶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满足学校人事代理人员招聘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用人需要优先聘用。 * 聘用方式及待遇发放: 经学校评审并同意接收的,学校与被聘用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聘期三年,首次聘用包括试用期一年,试用期届满经考核合格后纳入陕西省省属事业编制,享受与在编教职工同等待遇。 引进人才到岗工作一周后办理科研启动费的领用手续,科研启动费的使用和管理按照《陕西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执行。 引进人才经过一年的试用期考核能胜任岗位工作发放安家费(专项培养经费),安家费一次性现金发放或冲抵校内购房款。 *招聘岗位: 具体招聘岗位请查阅:附件三《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专任 教师招聘计划》 序号 | 学院名称 | 岗位名称 | 引进数量 | 所学专业(一级学科) | 研究方向 | 学历要求 | 学历背景要求 | 其他要求 | 学院负责人联系方式 | 1 | 轻工与能源学院 | 印刷工程系教学科研岗位 | 3-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图像处理、数字印刷、色彩与光谱学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 | 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不少于2篇,有留学背景者优先 | | 包装工程系教学科研岗位 | 3-5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高分子包装材料,复合包装材料 | 包装工程系教学科研岗位 | 3-5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包装 |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教学科研岗位 | 3-5 | 热能工程 | | 制浆造纸科学与工程系(制浆造纸工艺与设备) 教学科研岗 | 3-5 | 林学 | 林木遗传育种 | 3-5 | 化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 | 3-5 | 材料学 | 材料表面与界面物理、有机高分子材料 | 3-5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制浆造纸、纤维材料与化学 | 3-5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3-5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高性能硅酸盐工程材料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无机非金属材料 | 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本人第二作者SCI论文2篇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功能薄膜与涂层 | 不限 | 第一作者或者导师第一本人第二作者SCI论文4篇总计影响因子大于6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电子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功能复合材料方向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纳米能源与环境材料 | 3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非织造材料教学与科研 | 2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非织造材料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非织造专业 |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环境科学与工程或大气科学 | 大气污染控制方向 | 从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方向研究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环境科学与工程或生物学或生物工程等 | 环境生物方向 | 从事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研究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环境科学与工程或生态学或城乡规划学等 | 环境生态方向 | 从事环境生态修复方面研究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环境科学与工程或材料科学与工程 | 环境材料方向 | 从事环境功能材料制备、表征及应用等方面研究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环境科学与工程或化学工程与技术或仪器科学与技术 | 环境分析化学方向 | 从事环境样品分析、仪器分析等方面研究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环境科学与工程或物理学等 | 物理性污染控制 | 从事光学、声学等方面研究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环境科学与工程或矿业工程 | 固废处理方向 | 从事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方面研究 | |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 运动生物力学 | 本硕博专业一致 | |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服装功能与结构 | |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高分子材料(橡胶) | |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机械工程 | 工业设计 | | 轻工技术与工程
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胶原改性理论及技术 | 发表IF大于3
或二区及以上论文2篇以上 | 轻工技术与工程
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轻工技术中的纳米材料制备理论及应用 | 发表IF大于3
或二区及以上论文2篇以上 | 轻工技术与工程
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轻化工程中的绿色化学理论及技术 | 发表IF大于3
或二区及以上论文2篇以上 | 轻工技术与工程
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清洁生产工艺的理论及技术(制革工艺或酶工程) | 发表IF大于3
或二区及以上论文2篇以上 | 轻工技术与工程
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生物学 | 蛋白质化学与结构 | 发表IF大于3
或二区及以上论文2篇以上 | 4 |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 食品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生物技术 | 博士级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 | SCI二区以上不少于2篇 | | 食品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加工 | 食品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2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营养学 | 食品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5 | 机电学院 | 机械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机械工程 | 机械设计及理论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专业 | 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教学潜力,符合学校的专业需求 | | 机械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机械工程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专业 | 机械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机械工程 | 机械电子工程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专业 | 机械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机械工程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或设有工业工程方向的其他学科 | 工业工程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 机械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管理科学与工程或交通运输工程或机械工程或设有物流工程方向的其他学科 | 物流工程或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或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或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专业或交通运输类或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 机械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3 | 机械工程或设有工业工程方向的其他学科 | 工业工程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或控制类专业 | 机械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机械工程或设有物流工程方向的其他学科 | 物流工程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或控制类专业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化工过程机械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或能源动力类专业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热能工程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或能源动力类专业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动力机械及工程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或能源动力类专业 |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加工工程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机械类或材料类专业 | 6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控制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8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控制理论、模式识别等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优先 | 成果优秀者优先 | | 电气工程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5 | 电气工程 | 电力电子、输配电等 | 博士及以上 | 成果优秀者优先 | 计算机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系统结构、网络工程等 | 博士及以上 | 成果优秀者优先 | 信息与通信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3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通信技术 | 博士及以上 | 成果优秀者优先 | 7 | 管理学院 | 会计学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5 | 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 | 会计学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优先 | 冲击国家基金积累 | | 金融学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5 | 金融学类 | 金融学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优先 | 冲击国家基金积累 | 管理学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3 | 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 管理学 | 博士及以上 | | 冲击国家基金积累 | 经济学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经济学类 | 经济学 | 博士及以上 | | 冲击国家基金积累 | 8 | 化学与化工学院 | 化工工程与工艺教学科研岗 | 3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化学工程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 | | | 应用化学教学科研岗 | 2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应用化学 | 博士及以上 | | 有机化学教学科研岗 | 1 | 化学 | | 博士及以上 | |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科研岗 | 1 | 化学 | | 博士及以上 | | 物理化学教学科研岗 | 1 | 化学 | | 博士及以上 | | 9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教学科研岗 | 3 | 艺术学理论 | | 博士 | 本硕博为相关专业 | 有国家级项目优先 | | 教学科研岗 | 6 | 设计学 | 视觉、环境、服装、动画、工设、产品 | 教学科研岗 | 3 | 美术学 | 油画、书法、中国画 | 10 | 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 语言文化教学科研岗位 | 2 | | 涉及语言、文化、传播、媒体、信息的各方面 | 博士及以上 | 了解本学科宽广的背景知识 | | | 文化传播教学科研岗位 | 1 | 文学(英语、汉语及国际推广) | 涉及语言、文化、传播、媒体、信息的各方面 | 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和应用技能 | | 传播艺术教学科研岗位 | 1 | 艺术学、文学(传播学、英语) | 涉及语言、文化、传播、媒体、信息的各方面 | 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 | 媒体技术教学科研岗位 | 1 | 艺术学(传播学)、文学、工学 | 涉及语言、文化、传播、媒体、信息的各方面 | | | 信息科学教学科研岗位 | 1 | | 涉及语言、文化、传播、媒体、信息的各方面 | | | 11 | 理学院 | 物理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物理学 | 新能源材料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 | | | 物理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1 | 物理学 | 物理学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为物理专业 | 有教学经验者优先 |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科研岗位 | 2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微电子,嵌入式系统,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 | 有教学经验、留学背景者优先 | 教学教学科研岗位 | 2 | 数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数学专业 | 教学教学科研岗位 | 2 | 数学 | 概率与应用统计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数学或统计 | 教学教学科研岗位 | 1 | 数学 | 计算数学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数学或信息与计算科学 | 教学教学科研岗位 | 1 | 计算机科学 | 网络与应用软件开发 | 博士及以上 | 本科数学或计算机 | 12 | 职业教育师范学院 | 高教研究教学科研岗 | 3 | 教育学 | 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学原理、职业技术教育原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相关方向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 | | | 13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 科研岗 | 1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哲学、经济学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 | 有独著、C刊论文者优先 | | 科研岗 | 1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哲学、经济学 | 有国家级项目、奖励 | 科研岗 | 2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 有独著、C刊论文者优先 | 教学岗 | 1 | | 中国近现代史 | 有独著、C刊论文者优先 | 教学岗 | 2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有独著、C刊论文者优先 | 14 | 协同创新中心 | 协同创新中心教学科研岗位 | 3 | 轻工、化学、化工、材料、复合材料科学 | 不限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或相近 | | | 15 |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岗位 | 2 | | 心理学相关方向 | 博士及以上 | 本硕博专业一致或相近 |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 |
*应聘及联系方式: 1.应聘方式 应聘者可通过来电、电子邮件方式直接与学院或人事处联系,符合我校招聘条件的应聘人员请填写附件中的附件一:《陕西科技大学人才招聘个人信息详表》、《附件二:陕西科技大学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招聘考核信息简表》并发送至招聘专用邮箱( sustrsc@126.com)及相关学院联系人邮箱,邮件标题格式应为"应聘xx学院+xx岗位+毕业院校+学历+姓名"。 2.招聘程序 应聘者提交个人信息后,学校按照资格审核、综合考核、体检和签约等程序进行公开招聘。学校在学期内的每月中旬左右统一组织招聘考核。 3.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大学园区陕西科技大学 邮政编码:710021 联系部门:陕西科技大学人事处 联 系 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29-86168065 传 真:029-86168066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