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988|回复: 0

[新闻] 张文质: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深度好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2 16: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当代教育家按:这是11.17日推出的教育深度好文,真阅读,真思考。很多老师说这是一篇写到教师心里的文章,值得我们深思细读。教师的职业困难之处,教育的核心问题,基本都说透了。

作者:张文质

我觉得在未来时间内,人们终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最重要的职业。

其实,说它重要,核心是从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这个角度说的。但更重要的角度还在于,随着对生命复杂性的理解,整个社会也终将会认识到,教师这种工作其实是世界上所有职业中最难的。

教师也是一种很古老的职业,对于古老的职业,大家的认识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在经验系统里,它已经有足够丰富的积淀。所以,大家也就想当然地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寻常的职业,是很常态的职业,甚至很多人可能都有隐隐约约的错觉——谁都可以当教师。

在很多崇尚权力的国家,官员可以是教师,权力掌控者是所有人的“导师”。这一切,都会加深对教师职业的错误认知程度,也就是说,权力可以是成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元素。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错觉,不仅是社会权力系统所导致,也跟对教师本身的认知有关系。

大多数人认为,教师首先被赋予的就是一种权力——只要你在任何一种情形下被确认为教师,你就可以上台讲课,就可以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你的自我认知也是:我是一个教师,我可以讲课,我可以组织活动,我可以评价,我可以批评,我可以惩罚。

其实,有时教育中的麻烦也跟大众及教师自身这种根深蒂固的“权力认知”关联在一起。

我们很少去询问:你凭什么做教师?

就对一个生命的理解而言,
你能说你理解自己吗?
你能说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在各种复杂的纠结里,你能获得自我的内心平衡吗?
你在受到不当刺激的时候,能保持情绪克制吗?

这些都是极其困难的挑战。认识自我,本身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也是终身的任务。

但反过来,其实上述这些认知,当你做教师的时候,不是经常会遇到吗?你凭什么说,我就能够教那些学生学习呢?其实所谓的学习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也不一定知道呀!也就是说,人到底怎么学习,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探寻、有待进一步获得更多认知的漫长工作。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一个班级到底应该是多少学生才算合适呢?

我前几天还在想,孔子开坛办学,他的学生是很复杂的,有父子同学,有兄弟同学,有叔侄同学,等等。虽然教学内容上有“六艺”,但我认为当时的学习是一种生命学习,是所遇皆所学,所思皆所学,是在各种场景中进行一种生命的熏陶。从现代教育角度说,那不是正式的学校教育。

自从有了正式的学校以后,就有了班级制——但我要说班级制是最值得质疑的。

我经常念叨美国教育家鲍耶尔的一句话:当一个班级内学生数超过三十个人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这是他考察了千百所学校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我对这句话也有疑问:为什么是三十个人,而不是二十个人、十个人、五个人呢?我是要作一个预言的:今后班生数规模一定还会不断地下降,下降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下降到个别化的一对一的教育。

可能有一天,随着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发展,文明而富足,“一对一”的教育会成为最常态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最常态的“一对一”的教学就一定能教得好孩子吗?

如果能教得好的话,父母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就可以自己教孩子了?

今天很多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觉得说错了——父母跟教师还是不一样的,父母对孩子怀有生命的责任,而生命责任最重要的内容是我反复强调的孕育、哺育、培育,其核心不在知识传承,以及趋向于社会化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包括作为未来公民的担当、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等的教育。

实际上,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范围和角度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当然,我也明白,很多人总是会说“有的老师很厉害”。但是,我们要去研究他到底什么很厉害。比如说我们很多名师上的课,你听完,会觉得他非常厉害。

但到底是什么很厉害呢?这恰恰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最需要去研究的。比如,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有很持久的关注,这种所谓的“厉害”,在于他的专业能力高。这个厉害不是徒有其表,也不是像天桥耍把戏的那样,仅仅是靠某些技巧。

反过来,我们需要反躬自问的就是:
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呢?
我对一个个具体的人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很多的教学,是建立在对这一个又一个人的理解基础之上,还是首先想到教学计划?

其实,你仔细想一下,答案就有了:还是教学计划作主导,还是以最后的考试达到的某一个目标作为一种依归。

几乎可以这么说,所有的教师内心也都明白,我们会对一些学生有所放弃——可能这种放弃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比如说,你怎么教他都不会,他怎么学都很困难,他的智力状况跟其他同学就是有区别。

但是,问题恰恰也就在这儿;我们能不能根据他的智力状况、情感状态,他个人关注的某些特别的热情而进行教学呢?

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的课堂不只为这个学生服务,你要为全班学生服务,要为五十甚至八十个学生服务。

你内心会有个明显或潜意识的想法:我的学生是分类的,一类学生是优秀学生,二类学生是中等学生,三类学生是后进生。所以我要问:你会放弃谁呢?

不是你主观上一定要放弃谁,但从结果而言,你一定会放弃一部分学生。而这个放弃,我公正地说,不完全是你的责任。只要有这样的班级制,你一定会放弃一部分的责任——这跟父母的做法差别就大了。

作为父母,只要是他的孩子,他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教师呢?是做不到这些的。在现有的教育运行机制之下,你也不可能这么去要求他,这要求太高了。

你再转换一个思路想,比如说我们强调课堂要充满激情,要用情感点燃冰冷的知识,知识才能具有吸引力。这话说得很有诗意,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又是极其有挑战性的。

你凭什么让我每天都充满激情呢?

每天的工作都是艰辛的,都是繁杂的,有时也都是苦恼的啊!

教师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早上六点起床,真的会感到疲劳;晚上备课备到十点、十一点,还改作业,又有各种各样的任务……始终要保持这种生命热情,太困难了。

但是就这个职业而言,职业本身是需要热情的。没有热情,也就意味着没有教育成效,意味着课堂丧失了吸引力,意味着课堂中很难形成那种美妙的常态化互动。所以,我们要说的这一类的挑战,都是真实的挑战。

谁能够说,我始终热爱这个职业,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我一进教室就成了另外一个人?其实这句话有问题,“一进教室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这句话很诗意,但可能是不真实的。

实际上,人的生命状态是比较一致的,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人,在教室里也是什么样的人,很少有人真的“一进教室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其实,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者,也要思考,学校为教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提供了什么条件呢?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也很少反省: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性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提供的保障系统又如何呢?怎么才能使更多优秀的人成为教师?

当然,所有教师职业所遇到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难题;但只有真正优秀的人,才可能更好地驾驭教材,更深刻地理解学生的精神状况,更从容地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知识、情感、生命的多维互动。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素养,这些素养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一方面,我们要问:你真的敢做教师吗?

第二个要问的是:你真的适合做教师吗?

不得不说,有很多人确实是不适合的,你是因为碰上各种因素使得你来到这个职业中。有些改善,其实并不是通过培训能够实现的,做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更重要的前提是:真爱这个职业,真爱学生。

这个真爱是最难的,是有理由的。真爱有文化的渊源,有情感系统的支持,但是光有真爱还不够,你还要成为专业人士。

我觉得对专业人士的训练,是一个更困难的工作。

说实在的,教师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情感系统,包括教师的课堂表现力、教师生活的趣味、教师自身的生命热情,都会直接地被带到课堂,带到与学生共同的教学生活中。

无论怎样去考核教师,也没法考核他每天的生活,没办法真正察觉到他在每节课中真正的问题症结之所在。

我们会说教学很低效,但是整个评估系统是没办法改善它的。

可能要改善的,不是有什么样的评估系统,而是成为教师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承担的这些工作是否合适?这种班生规模,到底要降到什么样的状态呢?

即使是对于一个专业的教师,我们更多想到的还是他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但这只是他非常重要的能力的一部分。

对生命的理解力呢?对生命的理解,恰恰是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

每个学生是带着自己的复杂性,带着自己的文化、智力、情感背景来到课堂的,他和各不相同的人组成一个班级……你到底为什么而教呢?哪些因素是你施教时的选择标准呢?

但是当你确定标准的时候,一部分人就可能会成为不幸的人、痛苦的人。

有的学生可能对教学不适应;有的学生可能感到学习有难度,而感到学习有难度的那些学生的学习又始终得不到帮助——其实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感觉到爱莫能助、鞭长莫及、束手无策。

这几个词,教师们都会在具体的教育境遇中不断遇到。有的只能采取逃避主义,明知如此,只能逃避;有的是采取中庸的方式,承认现实,理解现实,有所为有所不为。

但是这些行为其实是会对一些具体的学生产生很大影响的。也就是说,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立场,都会影响到跟这个立场有连带关系的具体学生。

比如我在课堂上经常会想,那些发呆的孩子,我怎么帮他呀?一节一节的课,那么多具体的任务摆在那里,还有那么多同班级的学生等在那里。他趴在桌子上,我只能让他趴着,已经是很人道了。真的,太难了。

谈到教师职业的难度,我会有很多思考要和大家一起探讨。按马克思·范梅兰的观点,教师是唯一能够替代父母的人——这是教育学意味上的表达。

这个表达起码包含了一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这个职业的任务里面,是包含着对孩子生命的某种重责的。

就如一个小学老师对我说的:每天站在教室里,看到五六十个学生,只要一想到每个生命都是鲜活而又脆弱的,在成长过程中是躁动不安的,在学校生活、班级生活里,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和教师的工作有直接的关联,就会不寒而栗。

这位老师觉得每天很放心地过一天,安安顺顺过一天,都是很令人欣喜的。

我记得一次去一所中学听课,回家时堵在路上,司机说了一句话让我动容:到了这个时间,我们的校长才能放下心来;这个时间,学生都回家了,在学校度过了安全的一天了。这样的生命安全的重责,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人们会认为,学校理所当然就是非常安全的地方,是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让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实际的情况是,这一切安全保障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够获得的。

对任何一个教师而言,在基本的教学之外,对于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风险、隐患,是怎么评估都不为过的。上述的事情,有时候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作为旁观者, 作为一个身在校园之外的“观众”,你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教育的这样一种困难,是我们真实的处境。社会的整个认知系统,其实它更多想到的是管理,想到的是用各种复杂的管理绳索拉着你、拽着你、捆着你、鞭策着你,让你往前走。

让一个教师往前走,是能做得到的,但是不管怎么往前走,其实你都帮不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你很难真实地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



在我看来,班级制本身就是一种实验。这个实验,几乎没办法证明什么样的班级制是恰当的。包括课时制,也是一种探索。为什么是五十分钟,而不是四十五分钟呢?为什么是三十分钟,而不是二十分钟呢?这其实都跟工业文明的标准化,跟对效率的追求,以及包括对教育的想象是有关系的。

但是真正的学习,一定要比这个复杂得多。

一方面,教育这些工作本身的难度被低估了;

另一方面,我们在教育中过度地考虑了整体的效应,而忽略了具体个人的发展。

关注的中心,还不是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人,而是整体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淘汰系统,而不是推动人成长的系统。它通过筛选的方式,最后把一部分人归到这一类,把另一部分人归到那一类。当然,所有的归类都是冠冕堂皇的,所有的归类之后都弹冠相庆,因为又有人胜出了。我们喜欢弹冠相庆、有人胜出,而不是我们又避免了哪些具体的失败。

这其实是教育的主旋律。在这样一个价值导向之下,作为教师,也慢慢麻木了。

人们很少顾及与思考:我是不是适合做教师的人?我是不是具备了教师所应有的那种复杂的素养?我自身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最后,应命的、机械的、复制的,甚至冷漠、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可避免地大行其道。学校,既压抑,又缺乏生机,缺少幸福感;但是,更大的麻烦在于,没有源于自身的动力去推动任何一种变革。

当然,我们回到中国具体的处境,作为一个教师,还有更为复杂的痛苦。体现在班级制里面,班级规模巨大,教师的负担自然更重。第二,大量地聘用临时教师、聘用短期合同制教师,剥夺教师应有的福利与权益。第三,通过职称制,使得教师自然晋级变得极为困难。第四,各种各样的评价、检查,大量地增加了教师的劳动负担。

有时,当我们去询问教育变革的时候,会谈一些很大的问题,但是这些大的问题最终却变得无关痛痒。

因为,问题太大,最后让所有人都变成了旁观者;同时,你又身处其中,备受煎熬。很多人只有一种心态:等着退休;仿佛生活是从退休以后才开始的。呜呼哀哉!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2 22:16 , Processed in 0.08828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