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510|回复: 0

[资料] 教师招考教育心理学重点整理:第十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7 16: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1) 态度

A. 实质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B. 结构

a.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b.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c.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 品德

A. 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B. 结构

a. 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b.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

c. 道德行为

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道德行为习惯

2、 理解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A. 10岁以前 他律道德
B. 10岁后,自律道德

(2)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两难故事法】

A. 前习俗水平

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a.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认为只要收到惩罚,不管理由是什么,那一定是错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b.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朴素的利己主义,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B. 习俗水平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a.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顺从传统的要求,谋求他人的赞赏。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依据动机:认为有利他的动机就是好的,有利己的动机就是坏的。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承认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b.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行为违反了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相反,凡是维护权威和社会准则的行为,就是好的、正确的。

C. 后习俗水平

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找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a.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护公正。同时也认识到,契约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

b.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当根据自己所确立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心情愉快;相反,当行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时,就会产生内疚感和自我谴责感。

(3)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A.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 自我意识增强
c.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B.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a.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4)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A. 依从
包括从众服众两种。
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B. 认同

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的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C. 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3、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A. 外部条件

a. 家庭教养方式
b. 社会风气
c. 同伴群体

B. 内部条件

a. 认知失调
b. 态度定势
c. 道德认知
d. 其他:个体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

(2)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A. 有效的说服
B. 树立良好的榜样
C. 利用群体约定
D. 价值辨析
E. 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F. 其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法

习题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感
C.道德认识
D.道德情感

2.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
A.柯尔伯格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
A.新观点
B.认知结构
C.策略系统
D.价值体系
4.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积极性
C.适应性和社会性
D.内化性和意志性

5.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包括 ( )
A.教养方式 B.人际关系
C.个人信念 D.社会风气E.同伴群体
2.品德学习的过程包括 ( )
A.依从 B.服从
C.认同 D.内化E.同化

3.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
A.爱国主义情感
B.义务感C.责任感 D.羞耻感E.自卑感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____榜样____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___了解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_____是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良好态度的依据与出发点。

3.____伦理道德____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4.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____道德认识____ 。

5.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___直觉的道德情感_____ ,___想象的道德情感_____ , ___伦理的道德情感_____ 。

6.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____行为成分____ 。

四、名词解释1.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2.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替代强化: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五、简答题简述良好品德的培养。
答:(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价值澄清。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4)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六、论述题

态度和品德的关系
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问的联系,克服其问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上述价值内化的各级水平实际上也就是态度变化的水平,但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之为品德。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两者作严格区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2 23:05 , Processed in 0.08915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