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一:音是由发音体(物理现象)振动发出。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分为乐音和噪音两种。音乐中所使用的基本的乐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
考点二:五线谱谱号与谱表的种类以及常用谱表的用法:
考点三:节奏是指由音值的长短与强弱拍位所构成的组织形态。节拍是指强弱拍有规律地交替。二者的关系是:节奏可以概括节拍,但节拍不能概括节奏,二者在音乐中是永远并存的。
考点四:若一个音由弱拍或强拍的弱部分开始,延续到下一强拍或弱拍的强部分,而造成重音位置的“强弱易位”,称为“切分法”。由切分法而产生的节奏重音叫做切分音。
考点五:常用的速度术语:(见书P123)
考点六:调、调式与调性:
调是指音乐的旋律存在的一定的音高位置,不同的调就代表了不同的音高位置,它是音乐存在的基础,任何有调性音乐都是依存于某一个调的。
若干个不同音高而有组织的音,按照一定的关系(音高关系、稳定与不稳定关系)责成一个体系,并以一个音为中心,这个体系叫调式。
调性即调的性质,是调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它是指调与调式的结合。
考点七:常用乐器的音色特征:
笛子:亦称竹笛(横笛),在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吹奏技巧,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流行最广的民族乐器,笛子分为曲笛和横笛。曲笛音色较柔和,横笛音色较曲笛刚健明亮。
箫:音量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适于独奏或重奏。
长笛:低音区音色丰美醇厚,惟穿透力较为逊色;中音区音色清澈朗润;高音区音色光辉明亮,穿透力强;超高音区音色尖锐刺激,穿透力极强。近代作品有时用断音强奏,以显示特殊效果。
小号:低音区音色丰厚坚实;中音区音色优美壮丽;高音区音色嘹亮辉煌;最高音区高亢锐利。
圆号:声音柔和、丰满,和铜管、木管、弦乐器的声音都能配合。在交响乐队中,通常使用四只圆号,其中第一(独奏的)和第三圆号吹奏较高声部,第二、四圆号吹奏较低声部。为了变换音色及音量,在演奏中常用阻塞音和弱音器。阻塞音是吹奏时将右手插入喇叭口内而产生,弱音器一般用硬板制作,呈空心杯状,置于喇叭口内;用阻塞音或弱音器后音量减少,弱奏时音色温柔、暗淡,有远距离效果。强奏时则发出粗犷破裂般音质。
大号:声音丰满充实,音质介于圆号和长号之间。
二胡:发音可持续不断,强弱变化自然,最接近人声,有很强的表现力。由于音量和音域的局限,适于演奏柔和细致的抒情性作品,能刻画入微。但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格调的作品,如《听松》的雄强铿锵,《三门峡畅想曲》的澎湃汹涌;《翻身歌》的活泼欢快;《洪湖人民的心愿》的激昂深沉等,都可胜任。通过一些特殊演奏手法的运用,还可奏出模拟效果,如鸟鸣、锣鼓声、马嘶、马蹄声等。 小提琴:其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
中提琴:其音色比小提琴更厚实、温暖而丰满。作为独奏乐器,它缺少小提琴的辉煌和大提琴的浑厚有力的音响,并且不如小提琴和大提琴那种在演奏协奏曲时可以和乐队进行较量。
大提琴:音色丰厚优美,兼有人声、男高音及男低音特色。
筝:筝的发音深沉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常用于独奏、重奏、歌唱的伴奏及器乐合奏。
琵琶:琵琶曲中,大曲有文武之分。文套宜于表现文静细腻、柔和美妙的情趣,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等;武套适于表现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如《十面埋伏》等。
柳琴:低音区音色浑厚结实;中音区音色柔美;高音区音色明亮清脆;最高音区音色尖锐、紧张。
钢琴: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能演奏和声与复调音乐,能担任独奏、重奏、伴奏的重要乐器。它的结构复杂,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其丰富。
考点九: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考点十:艺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 (2)审美教育作用; (3)审美娱乐作用。
考点十一:艺术流派的分类: (1)以艺术倾向、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命名的有写实派、浪漫派、象征派、印象派、古典派、唯美派、荒诞派等; (2)以艺术大师的名字命名的有梅派、德国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等; (3)以艺术流派产生的地区命名的有中国的桐城派、岭南画派,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画派、法国的左岸派电影等。
考点十二: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大体可分为审美感觉、审美理智、审美心象、心境共鸣四个阶段。 考点十三:汉族民歌的体裁类别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说唱音乐的代表曲种: (1)单弦牌子曲,代表曲目有小岔曲《春景》,大岔曲《松月绕》,单弦牌子曲《杜十娘》等。
(2)四川清音,代表曲目有《昭君出塞》的曲牌联套结构如下:【背工头】—【跌断桥】—【哭五更】—【边关调】—【阴夺子】—【阴跌断桥】—【背工尾】。
(3)京韵大鼓,代表曲目有刘宝全的《马鞍山》,白云鹏的《黛玉焚稿》,小彩舞(骆玉笙)的《丑末寅初》等。
(4)苏州弹词,其唱腔流派有俞调、马调、陈调、杨调、蒋调、丽调等。
(5)河南坠子,代表曲目有《偷石榴》、《王庆卖艺》、《梁祝下山》等。
考点十四:乐府创始于秦、兴盛于汉,是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除了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乐府也指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或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称“乐府”。乐府音乐分为鼓吹乐、相和歌、清商乐。
考点十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楚辞》是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由汉代刘向收集屈原及汉时楚地的是诗歌而成。朱载堉著有中国第一部律学百科全书《乐律全书》,其创作的理论“新法密律”是音乐史上最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律学理论。
考点十六:学堂乐歌是指19世纪末直至“五四”时期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所教唱的歌曲。 考点十七: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人。他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代表曲目有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齐唱曲《九一八》(1933年)、《热血歌》(1937年);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唯一的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以白居易《长恨歌》为题材,由韦翰章作词,共10个乐章: ①《仙乐风飘处处闻》 ②《七月七日长生殿》 ③《渔阳鼙鼓动地来》 ④《惊破霓裳羽衣曲》 ⑤《六军不发无奈何》 ⑥《宛转蛾眉马前死》 ⑦《夜雨闻铃肠断声》 ⑧《山在虚无缥缈间》 ⑨《西宫院内多秋草》 ⑩《此恨绵绵无绝期》 黄自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数量最多、最有特色的是以唐宋诗词谱写歌曲,这些歌曲不仅突出了诗词本身的韵律美,也重视抒发诗词中蕴涵的意境,如《南乡子》《点绛唇》《花非花》和《卜算子》等。
考点十八:维也纳古典乐派及其创作特征:18世纪下半叶形成于维也纳,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家群体。创作思想与美学原则有承上启下的联系。他们都受到欧洲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创作出带有鲜明人道主义西厢和明朗、奋进的乐观主义作品;继承了欧洲特别是德奥音乐文化传统,并对音乐体裁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他们的作品中确立了主调和声风格的主导地位,又创造性运用了复调对位手法,其作品既有明晰而严谨的形式,又充满深刻的思想内涵;既吸收了德奥民间音乐传统,又富有高超的作曲技法。
考点十九:韦伯被称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奠基人,他的代表作,1820年的《自由射手》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作品反映出德国的民族气质,真实地体现了德国人民的生活、风俗、性格、信仰,歌剧音乐中充满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调。
门德尔松被称为古典的浪漫主义者,他是德国作曲家家。他在创作时既尊重传统,力求严谨协调、清新典雅的古典风格,也具有借用文学、美术、诗歌等抒发内心感受的浪漫风格。门德尔松的创作体裁丰富:5部交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交响曲》和《苏格兰交响曲》,这两部作品都是传统的4个乐章的结构。他创作了7首标题性序曲,多数作品与文学名著相联系,代表作品有《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的喜剧)、《赫布里群岛》(苏格尔山洞)、《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船》(歌德的两首诗歌)、《美丽的梅露辛娜》(格里尔帕采为贝多芬写的一个戏剧脚本)、《路易•布拉斯》(雨果的戏剧)。首创钢琴体裁《无言歌》8集48首,以及3部清唱剧及赞美诗、经文歌等宗教作品,为钢琴、小提琴而作的数篇协奏曲以及许多奏鸣曲及室内乐等。
考点二十:俄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是格林卡和达尔戈梅斯基。格林卡被称为“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他是俄国民族歌剧的创始人,较著名的作品有歌剧《伊凡•苏萨宁》(又名《为沙皇献身》)、《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以及4部管弦乐《幻想圆舞曲》《阿拉贡霍达》《马德里之夜》《卡玛林斯卡娅》等。达尔戈梅斯基的代表作品有歌剧《埃斯美拉达》(1847)和取材于普希金的两部歌剧《水仙女》(1856)、《石客》(1872)。
考点二十二:贝多芬一生中共创作了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序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及其他各种形式的重奏曲。奏鸣曲体裁是他重要的器乐领域,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10首小提琴奏鸣曲等形式。(见书P249)
考点二十三:合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它是一种集体歌唱艺术。依照人声的分类,合唱的演唱有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两大类。 同声合唱是指由同类别人声组成的合唱。包括童声合唱、女生合唱和男生合唱三种形式。
混声合唱是指由不同类别人声组成的合唱。它的形式通常有:童声加男声组成的混声合唱;女声加男声组成的混声合唱;童声加女声男声组成的混声合唱这三种。合唱歌曲通常包括文学(歌词、朗诵词)、声乐(合唱声部、领唱声部)与器乐三个部分。纯粹由人声演唱而无乐器伴奏者,称无伴奏合唱。
考点二十四:指挥的基本技法: (1)起拍的指挥法(提示音乐开始的指挥动作称起拍); (2)长音和延长音的指挥法; (3)收拍的指挥法; (4)休止的指挥法;
(5)合拍与分拍的指挥法; (6)快、慢、强、弱的指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