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150|回复: 8

[资料] 政治教学经验汇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1 19: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政治备考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尝试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师的庄严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高三政治备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思想观念更新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怎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我们具体做法有1)讲大势,明方向。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江泽民指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今年年初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高三学生要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要成为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明确当今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从现在起树立创新的紧迫意识。(2)讲改革,明目标。从我国高考改革看,为了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精神,近两年来政治考试说明中都强调政治科高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或载体,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变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考查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打好高考这一仗,就必须明确高考改革的目标,树立创新意识,适应高考要求。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看,用人制度也在大改革,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是学以致用会动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具有创新意识,在未来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我们就一定要有创新意识,自我加压,学会创新
    。
    二、鼓励学生比老师做得更好
    创新精神依赖于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在教学中注意贯彻独立性、民主性、主体性精神。在整个高三教学活动中,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能够用自已的大脑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比教师做得更好。具体做法有1)鼓励学生用传纸条的方法向老师大胆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寻根问底,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或教材的观点。我们要求学生当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疑问时,马上记下来,用传递纸条的方法和老师共同探讨,老师收到纸条马上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处理,如是带普遍性的问题,就在全班讨论,如是个别性的问题就与学生个别交流讨论。一年来我们收到学生的纸条六十多张,在师生共同探讨中,教师总是坚持鼓励、宽容的原则,平等、友好、虚心的倾听,当学生有好的合理的见解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意见,夸奖他比老师想得更好。使学生感觉到有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真理的奥秘,其乐无穷,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开阔思路,明辨是非,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与教材、高考有关的课外时政资料。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用专门的本子,采用摘抄、剪辑、下载网上信息等方式,收集与高考有关的时政资料,并定期将收集本进行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互相交流,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如有一位同学在《中国剪报》上收集到《两岸关系十问》文章,在交流中,同学们发现这一信息非常有价值,不仅与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联系密切,而且与当前热点驳李登辉的“两国论”联系密切,全班同学马上复印人手一份地阅读,其中第六问“怎样理解对台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对答好今年高考试卷第35题很有帮助。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选择有用的信息,提高了处理信息、归纳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收到了比过去教师收集资料学生背资料的做法难以收到的良好效果。不少同学的时政资料收集本借给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我们还组织了评比活动,对时政资料收集多且有价值的同学,任课教师自己掏钱买奖品,鼓励同学做得更好。(3)
    鼓励学生自出高考模拟试题。在寒假期间,我们没有布置成套成套的练习题,而是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认真学习高考说明,重点体会“说明”中的能力要求和样题,认真研读98年、99年高考题及参考答案,并试着按高考要求命一套高考模拟题及参考答案。开学以后,不少同学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命题质量还比较高。通过这样的做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尝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中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4)鼓励学生修正答案。试卷讲评在高三备考工作中是重要一环,在过去我们常用的讲评方法就是将错的地方提出,同时指出错的原因,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在今年的备考工作中,我们尝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修正答案。每次练习做完后,我们发给学生一份参考答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对比,自己认为做得不好的方面参考“参考答案”补充修改,自己认为比老师答得还好的地方就用红线划下保留,这样完成一个完整的答案,然后交老师批阅。通过对比学生能不断发现自己答案的不足,同时也不断发现“参考答案”的不足,他们敢于不断地在对比中修正,在修正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我,甚至超越老师。
    三、在练习命题中尽量设置能培养创新精神的考查题
    1、高三备考练习命题的设置中,我们注意设置材料新颖,时代感强的题目,题目设置不拘泥于教材,着眼于知识的运用,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我们以2000年4月5日《东莞日报》头版头条的一则新闻设置一道练习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说:改革开放之初靠简单的“三来一补”起步的东莞市,经过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如今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基地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的转变。东莞成为出口额仅次于深圳上海的城市。
    材料二:在谈到这一根本性变化时,东莞市委书记李近维说,这种转变对我们东莞的发展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改革之初,我
    们引进的都是制衣、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没有给国家创造
    多少外汇,而现在引进的都是电子,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的企业,
    连续三年,东莞每年都能为国家提供2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问:⑴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启示了什么?
    ⑵从哲学常识的角度说明上述材料给我们启示了什么?
    设置这样的练习题,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灵活性,能够养成学生全面、辩证、历史、发展地看事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选题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空间,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2、在命题设置中我们还注意设置能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题。如:
    材料一:某居民99年1月1日在银行存款5万元,一年定期,年利率3.7%,99年8月1日又存款5万元,一年定期,年利率2.25%。
    材料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的决定》。根据决定我国从99年11月1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是20%(应纳税额=利息金额×税额)。
    材料三:根据法律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个人储蓄存款在99年10月31日前孳生的利息不征税;在99年11月1日后孳生的利息,依法计征个人所得税。
    请根据三个材料所提供的数据,回答:⑴两笔存款到期后分别应缴纳税额多少?⑵两笔存款到期后分别应得利息多少?⑶如果你是该居民,还会继续存款吗?为什么?
    此题的设计利用99年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背景材料
    (属今年高考时政内容范围),以一居民的家庭两项实际存款为具体资料,考查学生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第三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结合课本知识和现行国家政策,谈投资理念,谈家政理财,言之有理就行。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华的振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探索的课题,我们应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着“上课教条条,下课背条条,练习抄条条,考试考条条”为特征的“应考型”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在笔头”,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越来越差,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政治课教育实效从而扭转政治课形象的迫切要求。不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就只能在原地徘徊!思想政治课“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一、“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的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方式。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素质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
    二、“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操作流程
    (一)、入课:精选材料,设疑启思,引发求知
    立足“学情”,精选背景材料,巧妙构思问题,将教学目标问题化,引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是本教学方式的操作起点。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本环节的关键。
    作为教学起点的材料,既要紧扣教材重、难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又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借助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言锦句、时事政治等素材,运用演绎设疑、归纳设疑、扩展设疑、发散设疑、辨析设疑、层进设疑、反向设疑等方法,引导学生入课,唤起求知热情。例如,在讲授高三《政治常识》“当代国家的政体”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三位公众人物的肖像:布什、布莱尔、朱镕基。然后设问:“你认识照片上的人物吗?能分别说出他们的姓名、国籍和职位吗?”再问:“他们都是所在国家的政府首脑,为什么其职务称谓会不同呢?”(因为各自所在国家的政体不同)再深问:“为什么世界各国会有不同的政体呢?”这样,借助时政图片材料,配以层进式提问,引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开启了学生思维,从而顺利切入课题。
    (二)、新授:自学探究,合作互研,探索创新
    经过选材设疑,以疑导思的入课环节,教学方式便进入到核心阶段:“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的新授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导”师,不是“教”师。作为导师,就应视“学生为上帝”,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提供服务,创设体验知识生成的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自学探究的学习状态。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学习能力是本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之一。学生的自学探究由“学、思、疑、问”四个互相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科学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助者,而非灌输者、支配者。教师既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自究中感知,在感知中自悟,在自悟中生疑;更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比如,针对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的实际,我进行不同的阅读策略训练,提出了粗读、细读、精读等方法:易理解的知识粗读,新内容细读,重难点问题精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其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阅读教材内容、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概括中心论点、整理知识网络等。
    合作学习:合作互研的学习形式。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形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互研。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互相研讨。二是小组合作互研。合作小组以4人为宜。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三是整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实话实说”法、讨论互研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时,我组织学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需要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一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学生旁征博引,引据说理,据理力辩,在唇枪舌剑中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结论。
    创新学习:探索创新的学习追求。
    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这是本教学方式创新学习的价值追求。在此环节,教师应做好诱导质疑,鼓励求新的工作。诱导质疑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地去分析与思考,允许对现有结论的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规,敢于超越。就质疑求新的方法而言,一般可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段递进思维方法进行。质疑求新的“抓手”,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A、利用课本中有关思考题质疑;B、引导学生在新知旧识的综合、比较中质疑;C、将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联系、综合,从中质疑;D、联系当今社会热点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展开质疑。
    (三)、归纳:释疑解惑,归纳织网,提升能力
    通过上述诸环节学习后所习得的知识往往是感性的、零散而不成系统的。因此,要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教师要努力做的。此时,教师既要利用个人的知识优势,归纳梳理,提炼概括,勾勒出所授知识的结构;更应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归纳,寻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图。归纳织网的常用的方法有表格式、提纲式、因果式等,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更能清晰、有序、完整地展示知识间的关系。
    (四)、结课:能力检测,反馈矫正,明理笃行
    组织检测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教学方式也不例外。通过能力测评,可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制订补救措施。就检测的形式来说,可以是口头检测,也可以是书面检测;可以是当堂检测,也可以是课后检测;甚至还可以把学生整理听课笔记作为检测形式。就检测的内容而言,既要有书本知识,更要有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要体现多样性、典型性、时代性的特点。
    明理笃行是政治课的重要教育目标,也是本教学方式的最终价值取向。学生从课本上掌握的一般只是抽象的理论观点和原则性的行为要求,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的却是复杂的环境和具体的行为对象。因而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以后立即能够应用,马上做到“知行统一”是很困难的。为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架起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即开展行为教育活动。因此,一般可采用行为指导法、活动指导法、社会实践法、品德修养法、作业法、练习法等,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育一般只能做到使学生了解行为要求和掌握行为的基本方式,而要使行为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并成为他们的习惯,有待课后的训练和锻炼。
    三、“自主--合作--创新”三维复合教学方式的特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石
    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教学方式中教师立足于“导学”,学生致力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能力的提升,正是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具体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本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教学方式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学为主体”主要表现为:学生→自学生疑→探索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
    “教为主导”主要表现为:教师→激发引导→信息反馈→点拨指导→启迪创造。
    (三)、本教学方式倡导的“生生合作”“师生和谐”体现了民主教学观
    “生生合作”既包括学生之间的行为互动,也包括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它是合作表现形式。“师生和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达到协调,它是合作的实质。此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能给予正确引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总之,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充分体现了以民主、平等、合作、信赖、情谊为基础的现代民主教学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积极尝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方式,但反对把它程式化、教条化,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加以灵活变通,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规范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几千年前的孔子说的话,现在有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说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根据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品课的任务是: “……引导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独霸课堂,忽视学生实际,一讲了之,往往造成学生“课上听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另一套”的道德知行脱节现象。所以,只有注重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注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感悟,我们的品德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谈。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几点实践总结:
    一、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以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二、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我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
    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我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同时,课后我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 “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个对策:在我的课堂中,我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我再进行一些微调,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融洽,学生的心情也为之改变,充满了激情,解决疑难问题快了,发现问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还有点愤愤不平,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这要比老师笼统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3、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例如,在教学《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一框时,在课堂上,我刚把课题展示出来,就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嘀咕 “我觉得我最辛苦了”还有不少的附和者,看来学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我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开始新课,而是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家里谁最辛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说是自己的,有说是父母的,有说是爷爷奶奶的……,最后通过大家的共同的讨论分析,我们终于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堂课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适当的情感引导,延伸讨论价值
    赞科夫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们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讨论活动产生影响。因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课文一般都是通过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学生周围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在备课时要进入“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例如教学《新学期,新学校》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对新学校的认识,说一说新学校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对新学校还有哪些改进的意见等。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针对老师的、针对学校环境的、针对教学设施的、针对课程设置的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养成爱学校、爱集体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希望。言语中我充分地体会到学生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憧憬,感情得到了升华,这不比我们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吗?在教学完《新学期新学校》这一课后,我用这么一句作为结尾:“我们的新学校多美啊,同学们都这么热爱我们的学校,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努力、更积极的把我们的这个家园建设的更美、更好呢?”同学们都兴奋地喊道:“好!”于是就开始动手,构想着自己的伟大创意。
    三、思品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我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搓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长此下去,每天一两个学生被“打倒”,一个月之后,全班同学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你想想,人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起来,反而遭到批评,受到嘲笑,这样的事谁还愿意干第二次呢?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课堂讨论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几千年前的孔子说的话,现在有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说明了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所以我们今天在大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
    根据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品课的任务是: “……引导学生经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逐步提高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旧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独霸课堂,忽视学生实际,一讲了之,往往造成学生“课上听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另一套”的道德知行脱节现象。所以,只有注重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紧密联系,注重教与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感悟,我们的品德教育才不会成为空谈。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在开展讨论式教学法的几点实践总结:
    一、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原则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传统教学论虽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它却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使得学生过于拘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等表现较为严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善于思考和善于说话。”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的主要形式,针对某些问题或课文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课堂讨论式教学,同以往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相比较,讨论式教学更能激发、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助于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师生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3、形成知识的互补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把教师和学生连在一起,学生和老师都能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疑问,但同时又都在倾听别人对某一问题的阐述。这样以来老师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并用自己的言行把讨论引向高潮,同时也是在对课堂讨论进行协调。老师和学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了师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形成知识的互补。
    二、思品课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开展方法
    1、合理安排活动场所,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
    我在尝试课堂讨论式教学之初,曾发现这样的问题,每次学生的讨论都不是
    很积极,气氛也不够热烈,有些只是在应付形式。起初以为是学生不行,基础不好,不会配合。然而,看到别的老师上课时,讨论却是很积极的。于是,我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同时,课后我也找来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 “我跟我们小组的同学不太熟,讨论不起来”,有的说“我们前面的同学,讨论时要转到后面,挺不方便的”,还有的女同学说“和不熟悉的男同学在一起讨论挺别扭的”……。综合学生反映的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一个对策:在我的课堂中,我对班级学生座位进行重新编排,让他们3--5人自愿组合,我再进行一些微调,把座位按方形排好,并且每节课都按这个顺序坐。没想到这一小小的调整,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大增,因为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所以讨论起来比较融洽,学生的心情也为之改变,充满了激情,解决疑难问题快了,发现问题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使孩子有话可说。讨论题难易要适度,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和新颖性。如:在教学《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时,由于我们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课堂上我首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你们觉得,我们未成年人都应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父母应该要把我们养大成人”,有的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隐私,父母、老师不应该私自扣留和拆看我们的信件”,有的说“我每年的压岁钱都被父母没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这些钱是亲朋给我的,就应该属于我自己”学生们兴趣盎然,有的还有点愤愤不平,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够精练,表达不够准确,但是他们却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对“自己应享有的权益”的最深刻理解,这样,既拓宽了思路,又深化了他们的认识。这要比老师笼统地讲,学生机械地听的课堂教学效果好得多。
    3、善于捕捉课堂亮点,把握讨论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例如,在教学《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一框时,在课堂上,我刚把课题展示出来,就听到下面有同学在嘀咕 “我觉得我最辛苦了”还有不少的附和者,看来学生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我没有按照原先的预设开始新课,而是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家里谁最辛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说是自己的,有说是父母的,有说是爷爷奶奶的……,最后通过大家的共同的讨论分析,我们终于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养家的父母最辛苦”,这堂课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适当的情感引导,延伸讨论价值
    赞科夫说: “教学法一旦触及孩子的情绪、意志或触及孩子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必须具备浓厚的情感色彩,我们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讨论活动产生影响。因为品德生活本身就有情感,课文一般都是通过美好的大自然、幸福的生活以及学生周围的事迹来感染教育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在备课时要进入“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情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例如教学《新学期,新学校》这一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活动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对新学校的认识,说一说新学校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以及自己对新学校还有哪些改进的意见等。在活动中,我注意收集从学生那里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针对老师的、针对学校环境的、针对教学设施的、针对课程设置的等,并根据这些信息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对新学校的发展规划,帮助学生养成爱学校、爱集体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希望。言语中我充分地体会到学生对新学期、新学校满怀憧憬,感情得到了升华,这不比我们单纯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吗?在教学完《新学期新学校》这一课后,我用这么一句作为结尾:“我们的新学校多美啊,同学们都这么热爱我们的学校,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努力、更积极的把我们的这个家园建设的更美、更好呢?”同学们都兴奋地喊道:“好!”于是就开始动手,构想着自己的伟大创意。
    三、思品课课堂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我总结了上述经验,但同时也发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讨论式教学法,应该象市场管理那样,“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所谓“放”,就是老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讲究课堂民主,不搞一言堂。让学生在平和的氛围中学有所得。
    2.教师作为讨论课题的组织者,要采用“抛砖引玉”等方法,尽快使学生进入讨论课题的角色。
    3.在讨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并不是说教师就不起作用,听之任之。相反,教师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要起到一个“暗线引领”的作用,合理调控讨论过程,一堂讨论课的成功,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搓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学生发言,稍有不正确,就加以批评,致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那么长此下去,每天一两个学生被“打倒”,一个月之后,全班同学可能就很少还有人举手发言了。你想想,人家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起来,反而遭到批评,受到嘲笑,这样的事谁还愿意干第二次呢?所以,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做“正确”或“不正确”的评论,也不对不同学生的发言做比较性评价,表扬一个批评另一个,对每一位愿意发言的同学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一次新的转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实施途径,掌握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我们的教学更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让学生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建设者
     纵观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品德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转变这个观念。教师纯理论的枯燥说教,满堂灌式的个人表演,墨守成规的隔代观念,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都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其结果往往是台上唇焦口燥,台下鼾声如雷,很难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如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合作进行教学,则往往会是另外一番风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能自主的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起宏观控制、分解教学目标、点评和反思课堂教学作用。以国家制定的考试标准中的知识点为教学内容依据,以教师分解的教学三维目标为教学任务,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的实际材料为案例,以教材为参考,让学生自主、合作、多种形式地实现教学目标,最后总结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教材。从而有效实现了国家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分解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实现教学目标。
    整个课堂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先将整个班分成六至七组,每组六至七人,每堂课由一组同学合作完成,每组同学一期共完成三堂课,其中每堂课的组内角色分工可以更换。上课前一天,由教师将分解知识点的三维目标发到该组同学手里,由该组同学做好分工准备工作,可以由其中一个当主持,站在讲台旁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总结课堂教学内容;一个做记录,坐在自己座位上,记录整个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一个写板书,站在黑板旁边,随时准备书写教学内容;其他四个由主持随时调动到讲台中央主讲相应内容,当其中一个上台时,其他三个可和教师一起在组间维持纪律,这四个同学中可以由一个宣读组内合作寻找的生活材料,一个引导学生讨论探究问题,一个收集分组讨论结果,一个质疑材料布置作业。
    整堂课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去设计,先由上课组中一同学用一分钟新闻播报激情导入,新闻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是国内外的重要时事,还可以是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要求材料能体现考试目标中的该知识点。五分钟学生思考,提炼新闻观点,两分钟收集观点,板书观点。十分钟教材阅读,明确观点。十分钟讨论辩论,深化论证观点。五分钟拓展延伸,巩固和强化观点。七分钟课内作业,理解和运用该观点。五分钟总结和概述该观点。整堂课在主持地引导下,有条有理有序地进行,其中各环节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开展。教师和学生可对该堂课进行打分,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期末评出优秀示范课进行奖励。
    整个课堂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当老师,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经历了初步感悟、亲身实践、理性升华潜移默化的发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团对精神,真正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规律,自主实现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政治教学中如何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一、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还不牢靠的同学来说,主要任务是强化重点,熟背考点,熟悉常考题,特别是要把握好在历年中考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点和试题。结合习题,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反复把握,加强对各种题型的专门训练。
    二、对于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熟练的同学来说,要重点加强解题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努力通过一定量的训练,达到选择题不丢分,材料分析题少失分。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切实掌握以下能力1)、准确审题、把握题意的能力,不能看错要求,弄错试题指向。(2)、提高联系所学知识和实际的能力,不能张冠李戴,知识错位,生拉硬套。(3)、具体试题具体分析、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组织答案的能力,不盲目“复制”,行“八股”之风。(4)、简洁有序、规范答题的能力,不可下笔千言,漫天撒网。
    三、对于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扎实,且具有一定解题技巧,成绩比较突出的同学来说,要努力在细微之处下功夫,争取更好的成绩。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做到1)、注意试题措词的准确性。(2)、注意答题的规范性。(3)、注意答案的完整性。(4)、注意答题的深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教育”有感
     华东师大熊川教授认为,理解教育主要是三句话: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在学校,由于师生间的误解,使教育教学事倍功半,甚至造成教育失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老师的深思。当老师对学生进行多次教育却不见成效时,我们常常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随之对学生采取冷漠,嫌弃甚至粗暴的行为,这就是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理解造成的。
    “理解学生,教在心灵”是说老师要善解人意,解读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的情感因素,取得教学效益最大化。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断乳期,特别需要师长的关心与呵护,我们不妨来个换位思考,就会减少好多的不解。
    “解读老师,勤学奋进”是指学生应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体谅老师的苦衷,熟读精细,发奋进取。中学生普遍自制力较差,我们应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为父母的辛勤劳作而学习,为老师的无私奉献而努力。
    “理解自己,塑造人生”指师生之间应在理解双方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不断规划和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我认为人活着要活得有价值,不求轰轰烈烈,但求实实在在,问心无悔。如果这样的话,师生便会在教与学中各有所得、各有所成。
    理解的实质是体谅,尊重对方,平等地对待,欣赏对方,诚心诚意地去帮助对方,鼓励对方,感化对方。
    假如师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我们至少做到“平等对话,相互言说”,就能拉近师生的关系,特别是对弱势者群体站在一个平等的立场上进行心灵对话,更易在情感上达成共鸣,重新激发起他们努力向上的精神,释放其身上蕴藏着的独特的个人潜能,并不断提升其生命的意义。
    理解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因为理解能激起更多学生努力向上的激情,为人生为社会平添更多的和谐与绚烂。但理解艰难,需要我们有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尽量减少碰撞与缺憾。
    相互理解,善解人意是宝贵的素质,愿我们在学校推行的理解教育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培养出更多善解人意、发愤勤学、成就事业的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价值
     【摘要】: 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正成为摆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活动讨论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记硬背。
    【关键词】: 新课改、活动讨论法、思想政治、应用价值
    当前,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各国都相应地进行了教学方式的改革。许多国家都把开发学生智能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或培养目标来加以研究和贯彻实施。在我国,尽管提倡教改已经多年,但目前从小学到大学以至继续教育实行的仍是要求大量 “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教条条框框,学生学条条框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只会应付考试而不会应用。80年代以来,“以问题为基础的活动讨论法”教学逐渐传入我国。活动讨论法的优点十分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活动讨论法对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所谓活动讨论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问题或社会现象的某些特定方面,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积极的讨论、争论甚至辩论、各抒己见,互相责疑,互相启发,以求弄懂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活动讨论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活动讨论法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
    布鲁纳说过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如,在学习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时,采用活动讨论法进行活动。
    【活动讨论一】由教师通过历史事实设计问题,教师先讲述相关链接资料: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澳门驻防部队进驻澳门。后由学生认识课本上面两幅图片及讨论其含义。通过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把学生讨论结果汇总,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出:香港特区区徽:洋紫荆是香港的象征,将它放在红底上象征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花瓣上的五颗星代表港人热爱祖国,全旗使用红白两色象征“一国两制”。澳门特区区徽:区徽上有五星、莲花、大桥、海水图案,澳门古称“莲岛”,莲花象征澳门,五星照耀下莲花含苞怒放寓意澳门将兴旺发达,绿底象征和平与安宁,弧形排列的五星象征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莲花、大桥、海水是澳门的自然景观。从而让学生加深了对香港特区区徽和澳门特区区徽中各种图案象征意义的理解,明确“一国两制”的真正含义及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二、活动讨论法是一种多向式教学模式。它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有相互的呼应与信息交流,形成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如图所示。
    【活动讨论二】如何解读《乡愁》这首诗?学生甲说: “《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我国各民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学生乙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现代诠释。”学生丙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学生丁说:“诗中强烈反映了长期以来,台湾人民对祖国充满的无限思念之情,实现祖国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即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然后教师与学生一道总结出1)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2)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一国两制”,(3)“一国两制”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A、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B、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活动讨论法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具有收集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用汤匙喂给他们知识,一旦独立面对问题,必然感到束手无策,而活动讨论法教给学生如何获得新知识,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并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探讨。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推理的技能,这将帮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取得成功。
    【活动讨论三】通过讨论学习香港和澳门回归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一国两制”的深刻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自然联想起台湾问题,并自觉地通过信息网络等手段查阅有关台湾的丰富知识,在课堂上交流总结:如列举历史原由:①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②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清朝施琅挫败分割台湾的阴谋。④18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⑤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都在国际上明确无误地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些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四、活动讨论法给了同学之间更多的接触和合作的机会,而使每个人都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很有帮助
    活动讨论法较之传统教学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有较大提高,树立了自信心,更珍惜、更能把握和表达自己看法,各抒己见的机会明显增加。【活动讨论四】实现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宣传 “一国两制”政策和《反分裂国家法》;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联系在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坚决同一切分裂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综上所述,活动讨论法在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载体,使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反复运用已学知识而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目的。活动讨论法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自学技能的获得,这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满足当今与未来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活动讨论法的局限和缺点。它要求时间要充裕、讨论主题要明确、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因此,如何将活动讨论法与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应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将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0-7-11 19: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品德教学成为道德生活的过程

    1.只有爱、情感和信任交织在一起,才能发展良心的萌芽,培养学生的美德。
    --瑞士教育家裴斯洛齐
    2.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道德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3.教育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快乐和幸福。”
    4.如果孩子的双手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快乐什么也不去创造的话,那么你给他们现成的供快乐和享受之用的东西越多,他们对生动而又美好的东西就越是漠不关心。”
    --苏霍姆林斯基
    5.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这样表述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7.知识的开端永远来自感官。看得见听得见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流下印象的东西无疑就是情景。
    --夸美纽斯
    8.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9.最精湛的教育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
    10.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
    --俄国文学家
    11.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亚里士多德
    名家名言给我在教学上的启示总结为一点就是:让品德教学成为学生道德生活的过程。
    拓新一:建构性道德教育
    建构性道德教育是一种从生活到生活的教育,它强调一切已形成的精神成果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状态中被全程体验、领悟,从而使学习者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找寻事物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实现创造。实质是强调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目标是综合的、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内容是有机整合的、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模式是体验创生的,回归生活的品德教育评价是发展性的。这是一种情境化的、个性化的、思想性的个性美的游戏性的,探究性教学
    拓新二:品德教学目标的重构
    一条主线三条主轴四个层面
    生活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自然
    儿童与社会
    健康安全的生活
    愉快积极的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拓新三:品德教学内容的整合
    主题板块一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主题板块二
    引导儿童学 习与 老师同学交往、学习体验和欣赏自然的美,获得生活的积极体验,形成愉快开朗的个性品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敢于应对挑战的勇气。
    主题板块三
    进一步扩大儿童的交往范围,强化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激发他们从爱自己的父母长辈开始,学习怎样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遵守社会规范,学习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主题板块四
    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动手、动脑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方法、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从引导儿童学习怎样认识和照顾自己,到学习怎样与别人交往,再到学习怎样爱长辈、爱同学、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从形成基本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到学会创造性的学习生活,从引导儿童对基本生存方式的认识到对精神世界的找寻都是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的
    拓新四: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的构建
    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在把思想品德、社会、劳动等等分科整合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一综合课程的基础上形成的活动生成性教学模式。它是针对当前品德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它强化要回归品德教学的自然状态。它强调教师要弱化“教”创造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的活动;柔化“教”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感性的教、纯真的教;点化的“教”即点拨;隐化“教”达到教无痕的境界,活化“教”、美化“教”
    拓新五: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教学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包括:内化与建构相结合的原则、情理相结合的的原则、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显意识与潜意识相结合的原则,主体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拓新六: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性要素二
    自主体验的层次性
    --经历学习
    1.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存在。
    2.让学生的肢体与思维活动同时发生。
    --感受学习
    1.感悟常常是一种无言的意会。
    2.感悟也以错误为教材。
    3.感悟也以宽恕为催化剂。
    --享受学习
    1.获得学习上的高峰体验。
    2.学会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给与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善于感受学生学习的感受。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或是听区里的研究课也好,在评课时常感觉到课堂上老师也在努力的创设各种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但实效性并不明显。感觉活动虽多但学生只在一个层面上体验,缺乏深层次的引导。这个困扰我很长一段时间的问题在阅读《小学品德教学拓新》时终于受到了启发。在这里愿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当我读到书中体验-创造-生成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性要素二时,我懂得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体验,而学生的自主体验又是分层次性的。我想这也就是我们教学活动的层次吧:要做到教学活动有层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应到首先让学生 --经历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并在教学活动之中得以体现。让学生的肢体与思维活动同时发生于教学活动之中并在教学活动之中得以展示。
    其次就是 --在前面经历学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感受学习感悟常常是一种无言的意会;感悟也以错误为教材;感悟也以宽恕为催化剂。再次就是--在前面感受学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享受学习,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学习上的高峰体验。学会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给与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善于感受学生学习的感受。
    只有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走探究拓新之路,才能让品德教学真正成为学生道德生活的过程并使学生在道德生活的过程中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27 15:50 , Processed in 0.20723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