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363|回复: 0

[笔试] 辅导员职业发展经验之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9 21: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辅导员的成长过程,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朝圣”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间,辅导员要经历种种修行,历尽苦难,抵御诱惑,学得修习方法等等。每一个辅导员的成长过程是不同的,但所经历的事情是相同的,我把这种成长叫做修行,我便要穷尽自己的能力去写这个东西,和天下所有可敬的辅导员们共享一种道德良心的逻辑,我也把自己的成长中的种种感悟都寄托在这篇文章里面,来表达我对于辅导员工作的一份情感吧
一、辅导员是个良心活
其实在以前的文章里,我多次谈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辅导员是一个良心活。用心做辅导员的,都是在一种人生道德良心的修行中。按照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哲学,一个人内圣才能外王,这是儒家说的。一个人先有高尚的道德良心,才能有修真成仙,成就大道,这是道家说的。一个人清心寡欲、修德修行,之后会善有善报,这是佛学之说。不管哪一家说法,总教人向善,总教人尊重道德良心,而所谓的辅导员,正是这些修行者中最为虔诚的朝圣者。一个辅导员必须遵从道德的指引,尊重良心的选择,才可能做好辅导员。一个缺乏道德良心的人是根本做不来辅导员的。甚至从根本意义上来说,辅导员就是道德良心的本身!
话说到这个地步,人为地把辅导员特别高尚化了,必然要挨骂,甚至接受比较刻薄地讽刺。其实,这里面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的,辅导员的队伍中,确实有少数不合适的人做了不合适的事情,他们损害了辅导员的声誉,少数人造成了对于整体的偏见。但是,客观地讲,少数人不能代替整体——这件事有一个合适的类比: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候,全中国都在万众一心救灾,凤凰卫视一个评论员有这样一番评论:这个时候的(中国)官员,无论是清官还是贪官,都是尽了职的——此话尤为深刻。辅导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就是这样一种环境,即使是再差的辅导员,他们都处于这种不得不“尽职”的环境中,都处于不得不做良心活的状态下。所以,即使有少数辅导员有各种缺点,但整体上,辅导员都是在做良心活。对于那些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辅导员来说,良心活就是辅导员的本质工作——即使有些辅导员会被学生骂。我们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是用心在为学生做一些事情,可是学生不理解,甚至在背后骂,于是很难过。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必要插入几句话。其实挨骂是正常的,不挨骂是不正常的。哪个国家的民众不骂政府,哪个单位的职工不骂领导,哪个地方的学生不骂老师?——而骂不一定代表讨厌,或者根本就是更深刻地爱护。辅导员作为一个什么事都管的老师,那是更要挨骂的。引学生的一句话,总结得很独到:“辅导员的优点学生们通常看不到,但是辅导员若有一点缺点,会被学生放大若干倍,所以他们会挨骂。”从某种意义上讲,挨骂反而是一种敬业的表现,当然,不包括那些道德品质有问题的辅导员。如果做辅导员能做到完全不挨骂——到目前我还没有见过。做到被一部分学生骂,一部分受学生拥护,那就是很正常的辅导员。做到基本上是被学生拥护的,这是很了不起的辅导员了,可以算是人中之杰。关于辅导员的评价问题,我倒是愿意引用学生的另外一句话:“如果别人都说你不好,那一定是你有问题。如有人说你不好,但更有人说你好,这就很可能意味者你是个好辅导员。”这看似个题外话提,但其实并不离题,因为,挨骂就是作为辅导员良心活中的一部分。当你做这样一个工作的时候,就要知道不可能让每个学生满意,就知道可能要挨骂。但是,不管学生怎么评价,你知道你做的是一个良心活,这就是辅导员。
为什么要先说辅导员是个良心活这一概念呢?虽然我们处于一种不得不讲良心工作的过程中,但有的时候,受到待遇、提升、社会认知度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我们也会动摇,我们会怀疑自己辛辛苦苦为了什么——我想告诉你,不为了什么,就因为辅导员是个良心活,我们去看一个生病的学生,我们去照顾家境贫寒的贫困学生,我们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准备材料,我们为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奔波请求不要将其开除,我们为了保护学生而受到伤害,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疲于周旋于用人单位的应酬中等等这一切,都源自于辅导员这个工作的第一特点:辅导员是个良心活!
话题说回来,既然是良心活,说辅导员就是一种人生的修行,就名正言顺了。但是,在这种修行过程中,我们会不断遇到各种诱惑、挫折、困难,一个辅导员的成长,就成了一个在良心的指引下,修行的过程。
二、面对诱惑
如何修行呢,首先是面对“诱惑”
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社会奖学金、医疗补助、生活补助、困难补助、捐款、报销等等,这些钱物的发放,都是要通过辅导员的。很多时候,上面缺乏监督,下面无人知晓,辅导员在中间其实是拥有足够的机会被诱惑一把的。在刚入职的辅导员来说,都能坚定地对于“伸手”说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着待遇不佳,总是加班,付出没有回报等等问题的时候,时间就成了一种催化剂,一个人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受刺激,会不会有人守不住这道德底线?
答案是肯定的。辅导员队伍中,一直有这样的,或被人知晓,或者还在暗自沾沾自喜,暗度陈仓。这样的辅导员挨骂是肯定的了,你做了什么,真的以为没人知道么?当一个辅导员,还能把手给伸向这些钱款,未来当官肯定是赃官了,简直不用怀疑。
而最关键的,这还是法律问题呢,典型的贪污。法律是怎样我不想多费口舌。但这样的辅导员,是典型的缺乏道德良心的辅导员,即使他在这个辅导员这个位置上,他的结束就一定是注定了的,因为,他们违反了辅导员是个良心活的基本本质。
在辅导员的日常事务中,各种诱惑是很多的。重复一下前面的几句话,刚刚入职的辅导员是不会这么做的。但是,恐怕很多人经不起常年辅导员待遇差的事实——这是时间的威力啊,所以,这也印证了辅导员是个良心活的论断,正是因为要有道德良心,所以要抵住各种诱惑。
其实,如同政府治理腐败的方案一样,避免一些辅导员抵抗不住诱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制度和文化,而并不是简单的惩治。上面有合理的监督,有足够公开,透明的制度来约束,同时,学生们有足够的知情权,哪一项做好了,都能避免让一些自制力差的辅导员跌入深渊。不过,请注意,这是“别人给予”的避免受到诱惑的方法,而这种理想状态通常都不能实现。真正需要的,是自己的个人修行。
其实,怎样修行呢?无非就是克己复礼,用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其实,真正的伸手拿不该拿东西的时候,心里是极其不安的,只不过会越来越麻木。我们作为一个平常人,如果想追求心灵上的安宁,平静,就自然要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是事情——这是从心理意义上来说。同时,做事情公正平和,会最终受到学生的认可的。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动力,正如中国的官员都有清官情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官之所以是清官,因为他们获得的是尊重,而非那些“身外之物”。
不过,我可以很肯定的说,绝大多数辅导员都是不会贪墨的,这是之前所说的原因,辅导员是一群被逼着不得不“良心”的群体。但不管怎样,面对诱惑,抵制诱惑,都是辅导员朝圣之路的第一项修炼。
四、关于待遇问题
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你能做什么?
辅导员的待遇究竟怎样?答案是肯定的,很差,这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了。但是,很可惜,当我们自己觉得自己作为辅导员的重要性的时候,别人却是看不到的。尤其是那些真正的执政者,如果他们有过基层辅导员的经历,他们会明白,所谓的辅导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而非华丽衣服上的一个小小挂饰。不过,目前社会对于辅导员的认识,还是太过浅薄了。
这就是所谓的辅导员的待遇问题,这种问题,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
其一,没有辅导员的晋升体系。就是说各个高校的辅导员都非常无奈的按照教师编制进行,没有辅导员自己的编制体系。这是一个很可笑的事实,辅导员本来做的是大量行政事务,怎能够按照教师的晋升体系进行呢?这是典型的严复所说的“牛之体当马之用”。所以,辅导员从根本上是看不到未来的。而最后的结局,就是辅导员最终要想尽办法变成所谓的教师!
第二,辅导员的收入较低。这在任何高校基本上都是一个问题。原因是,辅导员自身的创收能力太差了,这比起一些教师动辄就有许多的科研经费等等,根本就是望不可及。
第三,辅导员发展空间狭窄。基本上当了辅导员,就被宣布了死刑。能从辅导员向前进的人实在太少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辅导员缺乏资本。没有天花乱坠的论文,没有很牛的项目课题,没有享誉国内外的名号,你一个辅导员,最多能做什么?会有人去理你吗?这是一个唯结果而评论的时代,你缺乏一种明确的“成果”,基本上就注定了不被重视的本质。
第四,一个字“累”。辅导员到底能做多少事情——不计其数。不计其数是什么概念,我简单列下几条:思想工作、安全工作、执行教学安排、心理关注、关注困难学生、预防传染病、解决同学矛盾、打架、发放各种钱物、招生、学生就业等等,光就业一项,就足够辅导员累病的了,这还不包括各高校安排的非人道的任务。这些工作,怎是一个“累”字了得?
除了这些,还有种种不必细述。(这些资料的总结,感谢“辅导员”贴吧和“辅导员之家”论坛)所以,辅导员的语言之中,用怨声载道不可言尽,但却又是典型的“敢怒不敢言”,只好跑出去发发牢骚而已。
于是,有人就刻薄地说:“没本事的人才干辅导员呢”,这句话我听到不只一次。如果这话从学生口里说出来,这是有很大杀伤力的,多数听这话的辅导员心里都会较长时间的不是滋味。真的,很难受;如果这话从高校的领导,老师说出来,我只能送给他们一句话:这些人该“拉出去给我毙了!”他们实在是因为不了解而太过无知!
那么,这就是一个关键问题了,长时间面对这样的待遇怎么办?之前我说过,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简单的一个学校的问题。所以,我看到了现实中辅导员的出路,无非是以下几条:
第一、           转岗。
第二、           转岗。
第三、           转岗。
第四、           辞职。
这几乎是辅导员们面对问题固定地解决问题方式了,里面有太多的无奈。其实,国家的当权者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针对辅导员的改革也存在。比如河北省就出台了辅导员可以享受处级待遇的专门文件。只不过,这文件距离执行似乎还有很大距离。这个酸梅,可望但是还解不了渴啊。
那么,我们就说到问题的关键: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你能做什么?
我现在能告诉大家的,就是等待。一种对于人生的漫长的等待。麦田的守望者里有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就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就是他愿意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份觉悟恐怕是要有的,因为,即使不是辅导员,也没有任何一种职业或者事业是有保证的,或者说充满美好的。
其次,其实和上一条是一个意思,但是要换一种说法,就是要做许三多。不管是做什么,做好自己该做的,也许就是稍息、立正、5公里负重跑等等。“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的事”——我很欣赏这句话,在哲学角度上,这句话建立了无懈可击的逻辑。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是每个人经常忽略的成功之本身。
面对待遇,我们就该是一群许三多,实际上我们已经是了,只是需要再加把劲。
五、辅导员之快乐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古训,表达了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在中国,更是一种宗教化了的东西,儒教可说,道教可说,佛教亦可说。我把题目定位辅导员的朝圣,并非认为辅导员是一种宗教,而是取其意,辅导员需要一种宗教式的热情,而最终的“彼岸世界”是朝圣,朝心中之圣,朝一种圆满之圣——虽然用了宗教的词汇,讲的却是地道入世学问。“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绝不是辅导员所要做的。相反,有快乐,有激情,有痛苦,有悲哀,才是真实的生活。而这其中,支持我们走向朝圣之路的动力,也许并非来自于彼岸世界,而是我们生活中每一些微小的快乐。
什么是辅导员的快乐呢?其实简单至极,辅导员的快乐,绝非建立在本身的各种“获得”身上,相反是建立在别人的“获得”上。简而言之,辅导员的快乐就是学生取得了成绩,以学生为荣,那种快乐是最为快乐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辅导员的快乐是一种大快乐,因为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范畴。
问起每个辅导员,当他说起自己毕业生的时候,都能滔滔不绝讲上许多。这种愉悦之情是发自真心的,乃至在任何场合都可能有点“得意忘形”。因为,我们每个人带的学生,都将有成为社会精英的。或者他是什么公司的老总,或者成为一位官员,或者成为什么明星。一旦学生有所作为之后,辅导员的高兴简直难以言表。这些成功人士,如果回来专程看望辅导员,那么辅导员本身是很高兴的——并非是一种心理弱势的“被领导关怀式的”“高兴”,而是内心很温暖的那一种。那么有些辅导员和这些学生的关系特别好,这些学生懂得投桃报李,当他们自己成功的时候,反过来会帮助他们的辅导员,或者在生活上,或者在其他方面。那个时候,本身感觉就是一种成就,一种荣耀。老师以学生为荣,就是最大的快乐。
在这种快乐之外的第二种,就是不管学生是否毕业,他们尊重辅导员,这是另外一种快乐。仅仅次于第一种。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是每一个辅导员孜孜以求的事情。其实,这种尊重的获得,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毕竟是师与生,在中国人头脑中深刻印刷者尊师重道的概念,这是先天的,虽然学生没有读过那些所谓的圣贤书,但是尊重老师是一个民族概念,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天生有这样的慧根。但是,拥有先天师生的优势,只是把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尊重变成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想要获得学生的尊重,是另外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如何获得学生的尊重对于辅导员来说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我将做一个专题的章节来叙述,这里暂且不表。但是,能获得学生的尊重,是一件最快乐的事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有时候受人尊重是一种超乎各种快乐的快乐,尤其当你带学生的时候,本身就能获得尊重,那种感觉是很棒的。但是,有很多辅导员在当时带学生的时候并不容易获得,而是在学生毕业了或者长大了后他们开始理解,这个时候获得尊重也是快乐的。但是,较之在带学生的过程中就受到尊重,当然还是要差一些的。但不管怎样,受到学生的尊重,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一种快乐的事情。
除这两点大快乐之外,值得辅导员高兴的事情还有很多,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当与学生相处的时候,都会碰撞出快乐火花,都会变得很有意思。看似很小的快乐,是一种催动辅导员前进的动力。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中,不都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快乐构成的,就是我们生之快乐。
六、如何获得学生的尊重
如何获得学生的尊重,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拾起来颇有分量。
我之前谈过一个问题,辅导员获得学生的尊重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多辅导员是要挨骂的,因为辅导员做的事情,就是一个容易被骂的事情。我先前说过,中国人先天存在着尊师重道的思想,但先天存在的也包括一些这样的事情:很多时候,学生不假思索地可以认为:某某辅导员会私吞他们的钱物、某某辅导员任人为私,某某辅导员发展党员的时候会收礼,某某辅导员看人不顺眼就公报私仇。等等看法,不一而足。这些看法的存在,正如康德的哲学一样,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先天的存在,有时候显得无可奈何。其实,学生们这样看辅导员是很正常的,就如我们自己看政府,也通常会有这种眼光去看,虽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在的证据。我们所能做的,一个原则,诚实待人。我们做事,就“做正确的事”。
辅导员本身也是一个个个体。既然是个体,本身就存在着诸多不同。比如有人性格外向,经常和学生交流。有的比较热情,爱和学生一起做一些事情。有的比较沉稳,给学生感觉可能会有点冷漠。这种个体的不同是客观存在的,每一种性格、为人处事方式乃至说话方式,都会传达给学生不同的信息。这种信息被加工之后,就成了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各种看法,有的看法明明是很可笑的,但是学生却偏偏就这样认为。这个时候,很难让学生们短期内接受一种全是正面的评价,那么,该怎么办?
其实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相当简单,说出来可能很多人说,说了等于白说。但是,说了等于白说,却并不意味着真正想通这个问题。这个答案,就是以诚待人。
原因是很简单的,任何人的评价系统,都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我们初识某人,对他会有一个评价,但通常是不准的。我们真正认识某人,是在一段时间后,根据他所作的事情,别人对他的评价,最后得到自己的评价,这个评价,就是相对准确的。任何时候,一个诚实、真诚的人,最终是要获得别人认可的,不管他会不会说话,会不会处事。而那些品德上或者性格上有明显缺陷的人,会被人们所疏远,因为,没有人真正愿意与这样的人做朋友。
这个道理可以移植到辅导员身上。不管怎样的辅导员,只要你是真诚的,诚实的,不管你做事上是否还存在着问题,不管在当下学生们怎么说你,时间稍长,会有人认识你,伴随而来的会有人尊重你。有时候这种认识可能会来自于毕业之后,但这又何妨?你以诚待人,你做该做的事情,本身问心无愧,为学生做了该做的事情,他们的尊重或者认可来得稍晚一点又如何?最终的认可,这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啊!
但是,有些辅导员不懂得这个道理。知道学生骂他了,觉得自己明明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就觉得心理很难受,很痛苦。这种痛苦是很难受的,带着委屈、难过、失望种种人类的痛苦情绪,就好像支持自己的什么东西倒了似的。其实,我想告诉你,大可不必,你是真诚的,必然会有学生对你的尊重,只不过要加上时间这个必要条件而已。
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有时候学生骂你,和不尊重你又是两回事。有时候骂你,到真是为你考虑的表现,在学生那里有点觉得你这个辅导员“恨铁不成钢”,骨子里面是对你的尊重。这种情况存在也不在少数,可以好好体会一下哦。
如何获得学生的尊重,方法倒在其次,这些道理明白了很重要!
七、如何做好班级工作
按照我最初的设想,这一系列的文章,都是讨论思想,而不涉及到具体工作方法的。不过呢,有时候思想和方法是分不开的,如何做好班级工作就是一个既包括思想也包括方法的问题,但是方法和思想比起来,这种思想的获得可能还是更重要的。
一个辅导员,最少也要有200个左右的学生,至少能分成6个班。200多个学生是个什么概念,一个中小型企业都够了。那么有的人能带五六百或者上千人,这么多的人怎么能够管的过来?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怎么管的过来?那么多人,自然是管理不过来的——那种情况只存在于一个人对全体的情况。实际上,根本用不着管理那么多人,因为每个班都是一个自我管理的小群体。能管理好班级干部,那么多少人都不再话下。
可能说到这里,有的人会想了,我是不是要大篇幅论述班级干部的重要性?还真不是那么回事。我想论述的,其实算不得我的观点了,而是转发一下教育大家魏书生老师的的教育观点而已。魏老师是中国最好的班主任,他的东西,非常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第一次听魏书生的演讲,经常有恍然大悟之感受,让人大呼过瘾,很多想不明白的事情在他那里举重若轻地就解决掉了。
魏书生有一个关于班主任的讲座,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里面,讲到的内容余音绕梁,掷地有声。你第一次听就会深深迷住,尽管魏书生所述的管理方式是针对中学生的,但是对于大学辅导员来说,其借鉴意义非常大,值得细细品读。我选了一篇介绍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的文章如下。有了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思想,我就大可不必聒噪。这只是一个理论化的概括,魏书生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听他自己的演讲,以及让你总是在恍然大悟间的感觉。魏书生的视频很好找,也很容易下载,强烈建议大家看看。下面我原文引一篇题为“魏书生班级管理初探”的文章:

“班级管理秘诀:凡是老百姓能干的事普通班委不干,凡是普通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学生的责任感不是教师教给的,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天长地久、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多和学生商议。”“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就是建立三个系统: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总结反馈系统。”“说了算,定了做,一不做,二不休。”
——魏书生
?魏书生班级管理初探
“特级教师魏书生教书令人惊讶: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与书记兼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他学期之初即进行期未考试,一学期教材他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约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面对这一切,人们不禁要问:魏书生究意依靠什么获得教学的成功?
在我们认真研究了魏书生一系列教学经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高效率的班级管理,是魏书生教学成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魏书生的教学离不开管理,没有他成功的班级管理就没有他今天的教学奇迹那么,魏书生是怎样进行管理并以此服务于教学的呢?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呢?本文拟对魏书生班级管理中体现出来的管理思想作些探讨,以与各位同行商榷,并以此求教于各位大方之家。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魏书生说他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魏书生在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他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他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
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
魏书生借鉴吸收了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并把它结合运用到了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为班级管理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思路,并且获得了管理的成功。“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走向了自动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教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魏书生的做法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以下认识:l、虽然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然而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成功管理的前提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当作实实在在的“人”,而不是驯服物。2、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但班主任不能只做学生活动的监护人与严厉的执法者。作为教师,他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3、从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一方是管理者,一方是被管理者,双方地位是对立的.然而另一方面,共同的教育目标(即学生的学习目标)决定了师生在管理过程中合作的可能性大大超过了他们之间的排斥与对立,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前提是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并采取高明的教学策略;4、传统班级管理的弊端在于管理的无规章或制度不明,所以班级管理或随机应付,或有始无终,学生常常无所适从、我们说,没有制度谈不到管理,但制度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意志,表现为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它执行中必须考虑到学生对制度的接受程度,应该看到,只有学生愿意接受且愿意服从的制度才会发挥良好的管理效益,而那些教师规定必须服从的“法则”,则往往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抵触甚至反抗。
二、自我管理思想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它并非魏书生的创造,然而魏书生管理本身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其教学策略之高明,教学手段之巧妙今人称道。首先,他非常注意提
高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曾经有学生问他:“您还能做我们的班主任吗?”魏书生说:“为什么不能?”学生说:“我们看您太累了!”“那我就请副班主任来管嘛!”学生问:“副班主任在哪?”魏书生说:“就在每位同学的脑子里!”谈话中,魏书生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谐产生的内耗,这无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其次,魏书生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他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第四,大胆转化了管理机制,为班级重新建立起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新机制其新颖之处表现在四个方面:1、全员参与,相互制衡。在魏书生的班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而教师则处在一个驾驭、服务的位置上。如此管理,教师如何不轻松?2、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且凡事皆有章可循。3、管理教学,相互结合,管理的目的是服务于教学中,魏书生的班级管理中就包含有大量的教学因素,比如让学生写“说明文”,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但他同时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办《班级日报》沟通了同学间的联系,但不也是一个让学生全面受教育的过程吗?另外,除课堂教学,魏书生还把大量的课外教学活动(包括德、智、体等科纳入了班级管理的轨道,如定期定人检查作业批改作文,课前一支歌等,加强了教学与管理间的联系,推动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整体自动化。4、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凡事不做则已,一做必做到底,既显示了制度执行的一贯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
三、系统管理思想
魏书生是个具有哲学头脑的人,他十分善于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他认为,管理从空间上说是人与事(学习活动等)相互协调的系统(如他提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即证),而从时间上说则是一个从决策到执行再到反馈的系统运作的过程,为此,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来构建他庞大的管理工程,在推进管理自动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以下笔者就管理工程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子系统略作些分析:
1、管理目标系统:
学校管理工作目标从属于育人目标,所以说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前提与保证。魏书生的管理目标系统地反映在他们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内容含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挂样的管理目标可以防止管理们离全面育人的轨道,促进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
2、建立管理组织系统。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
各抒己见,进行民主表决,在此基础上,魏书生当然直接参与指导管理活动,但观书生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他设立了值周班长(自报,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同学与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的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的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魏书生还发动每一个学生进行承包,这样形成了由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
3、管理过程三系统:
管理实效来自管理过程,为强化管理过程,魏书生带领学生建立了三个系统:一是计划立法系统,它包括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每学期常规等;二是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形成自
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班主任抽检五级监测体系;三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执行过程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调整上述三个系统,通过加强对管理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的管理,从时间上制度上对每项活动的开展作了安排,它保证了班级的一切活动都能按时、按量、高质量地完成。
4、建立管理渠道与方法系统;
在具体实施中,从教师这方面说,魏书生首先注意到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协调,通过完善两条渠道,提高了管理的实效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魏书生除注意直接参与管理外,他始终把
管理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
另外,管理中他特别注意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值的一提的是魏书生在管理中还体现出高度的质量观念与效益意识,如上面提到的将教学管理与班级管理合而为一即为一例。他管理注意整体规划,分层管理.内外协调,有序运转,从管理内容的优选到管理过程完善健全以至到具体时间的统筹安排和运用(比如他提倡“高效”学习,提倡控制“三闲”,提倡利用放学路上时间记一个单词等),无不集中体现出他管理的效益观念与质量意识。”
八、新人辅导员的一些基本工作原则
那么如何带学生,就是一些需要好好捉摸的事情了,这里,我要再次引用一篇文章,正版原创,我自己的文章。因为我觉得,虽然那个时候写东西文笔还有点嫩,那种原发性原创性的感觉特别好,没有比这篇文章更能表达我自己的,大家不妨看看。
  
谈谈新人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的一些工作原则
“今天早晨我坐在窗口,世界像一个过客,在窗口暂停片刻,朝我点点头走了。”
人们爱用“转眼间”一类的词汇,来形容时光飞逝,自己却赶不上时间的步伐。其实,恍如隔世的感觉,其间是要经历若干种酸甜苦辣的,或者是转眼间,或者是时光如梭,用什么词语都好,困难和成长总是同时进行的,唯有如此,才能得到人生真正用的着的东西——经验。
经验这种东西,是一种直观的体验,它通常由做事的惯例、第一次接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新创意和挨批等因素构成。任何书本上的东西和别人告诉给你的东西都不如经验这两个字来的实在,来的有意义。甚至我现在觉得,唯有经验这个东西,才是唯一等同于人类能力本身的东西,这从有经验和无经验的对比中可以很明显看出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最近的一段经历。我女友参加工作后,成为了一名高中班主任。我自己所在学院,也新来了几位辅导员老师——众所周知,班主任和辅导员基本上有同样的工作内容,看他们这些新人工作的方式和我现在工作方式的对比,经验这个东西就把人分别得很清楚了。所以有些建议,我忍不住想说出来。
几年的时间,到底都学了什么东西呢,我自己略做总结,可以给各位辅导员以及班主任做个参考,如下:
第一、如果你工作的方法是遇到问题就给学生们讲,不断地讲、反复地讲、翻来覆去地讲,讲得学生们耳朵都被你磨掉一层皮,恭喜你,您的尽职尽责,使得你的效率至多达到40%——这是我觉得已经很给面子的数字了,事实上有20%的人能听进去就得谢天谢地!
这是我感悟的第一点,事实上,我想告诉你的,做工作千万不要指望大面积播种,大面积收获,而是必须具体到每个人。这么说吧,你给所有学生一件事情讲一百遍,远远不如给你每个学生讲一遍有效果。比如很简单的例子,有的学生逃课,若是我给他们整个班讲道理,或者批评也好,或者鼓励也好,你就是讲十遍,也不不会有太大效果的——大家都觉得这事情和他没关系。远不如就和这一个学生谈话,就处理这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快捷,有效,又有榜样作用。这是新人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我自己来说,也是这两年来的摸索后才悟出的道理——即使你是个非常雄辩的人,也别指望你讲的东西学生们能听明白。正好相反,做工作也要具体到每个人!是不是觉得有点弱智的道理?
我想起来一个有意思的原理:通常人挨批的时候,只有前两句能听进去,之后心里想的就是如何反驳——同此道理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顺便说一句,这是管理学现在提倡的:细节决定成败。
第二、如果你宣布了一项制度,比如说四级前夕,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六点半起床背单词。如果你相信学生会、班委们能把这件事情贯彻下去,学生们也能按照要求做,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些事情,必须需要你的过问、监督、以及赏罚,否则效果基本为0。
这道理看来又是很弱智的事情,这道理谁不懂啊?但是新人犯错误最多的恰恰是这个问题。比如说,学院组织一场演讲比赛,你就让学生准备稿子,下个星期四交稿子,结果到了下个星期四,你发现学生们没写,理由很多,或者是忘了,或者是学习太忙云云——谁也别怪,怪你自己没有跟踪执行,学生是好学生,他们固然有错,但更多问题都在你自己身上。
正确的方法也很简单,什么事情安排下去之后,必须不断跟踪事情发展的情况——至少,你也要过问一下事情发展的进度,哪怕只是一句话,这件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提高了若干倍。这和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无关,和学生是否听话无关,其实职场上也是如此——我不废话。按照现代管理学的方法,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执行力!
真正的执行力,就在你的身上,而不在于你是否有一群“听话的学生”。这是做好万事必须理解的事情,甚至有时候,事必躬亲,事无巨细,这是一项美德,不可看成贬义。嘲笑有些人什么都管的人其实自己高明不到哪里去,而最终效果或者成绩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最后补充一句,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学生或者学生干部们不信任,更不意味着学生干部能力太弱。正好相反,这才意味着全局向前进,你才是个真正理解管理的老师!
第三、这也是我想说的最后一点,听起来似乎更怀疑我的智商了,就是怎么“对付那些头疼的学生们——不管用什么方法,他们还老是很懒,还老是犯错”的问题,简直让我束手无策。其实如果你已经到了用“对付”这个词,可以充分说明你的着急和敬业心,但也说明了你对于工作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常了你会明白,做辅导员和班主任,你就是要变成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重复或者“废话”——或者我要这样说才明白:想做好这份工作,你必须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就是和学生们进行长久战,要不断看到学生们重复犯的毛病,然后一个一个纠正,不断纠正,一劳永逸的事情永远没有。辅导员班主任,就是面对学生们不断犯的毛病,一遍一遍不停止纠正的人,这个心理准备必须有。否则遇到点重复性的问题就说学生有问题或者怀疑自己能力——那只有在军队中可能做到。
顺便说一句:这里面还有个小细节,你的学生犯了错误,千万不可用很极端的语言,或者严厉至极的方法处理学生——这都是刚刚工作容易犯的毛病,你应该做的是用柔性手段,而柔中带刚地处理。否则当学生再次犯错的时候,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制约学生了——或者,学生产生了相当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学生越反感,那是最糟糕的结果。不过,学会柔中带刚,那是很需要功夫的,这是一种比较高级水平的经验,没个长时间的感悟,很难把握这里面的“度”。对于新人来说,如果你还不懂得“柔中带刚”的把握,那么你严一点是对的,但千万不可极端——否则后果不可设想。懂得“柔”的力量的使用,我也是花了两年功夫才弄明白的。
想说的,就是这三点,用三个关键词来形容,就是“细节”“执行”和“重复”,这三点把握好了,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并不难做,相反会获得一些工作反馈的快乐。其实,熟悉管理学的人可以看到,这其实就是管理学中的东西——这是在实践中重新领悟构建的管理学,是一种“直接经验”层面上的东西,它本身已经超过了理论的范畴了。做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就是做管理,毋庸置疑,所以千万别小看这份工作,这可是高级职业经理人才能接触的活,呵呵。所以做好这份工作,还真得下点功夫!
这几年工作的一些感悟,让各位看官见笑,而酸甜苦辣,则冷暖自知了。希望我突然想写的这个东西不会让大家太失望——祝天下所有好辅导员和班主任们工作顺利,都带出才华横溢的学生!
九、年轻辅导员的不可说之事
这一系列文章,都是随性而来的,原本其实也有个小小的写作计划,但总觉得不如随性写的感觉来得真切。所以,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写哪里,算得上不是“命题文章”或者“应试文章”。
昨天晚上,我看到了一个小小的情景。一群已经搬走了的三百名学生选出了二十个代表,买了一块檀木大匾,上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十个字,抬来送给一位即将退休的老辅导员,场面十分热闹。今天早晨,这位老辅导员说起昨晚的情景,当真是兴高采烈,言语之中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老辅导员昨日非常高兴,一口气请了这些同学吃饭,破费不少,但是,老辅导员仍是遵守规矩,没让学生们喝酒,而学生虽没有喝酒,但是一样高高兴兴。
这位老辅导员原本就是学生爱戴的,等学生们搬迁到了另一个校区后,是一个年轻辅导员带。两下对比,这个年轻辅导员竟然与这十个班的学生弄得水火不容,而这位老辅导员就更是被学生们惦念,像爱护自己的妈妈一样。席间,学生们说起新环境,新生活,以及那位新的辅导员,抱怨声十足,甚至恨恨不已。那么,那位年轻的辅导员,为什么和学生的关系如此之僵呢?
其实,这一问题并不是个性化的问题。很多年轻辅导员,都会遇到这一情况:明明是为学生付出,但是却得不到学生认可。甚至与学生交恶。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很多年轻辅导员被这个问题困惑,但是,却根本不敢说出来。因为,说出自己与学生关系不佳,任谁来说都知道这是一件“不好看的事情”。其实,若是年轻辅导员们知道这很正常,很多人都是这样,这是工作之初遇到的必然问题而已,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至于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年纪大的辅导员,为人处事的时候,天然会有一种年纪大的人所应匹配的尊重。年长的辅导员,学生们会天然像尊重他们的长辈一样尊重他们,而对他们的期望值少。加之年长的辅导员做工作若干年的经验,也深知如何与学生相处,欲求较年轻辅导员较少,说话做事之间多了许多平和之气。所以学生和他们在一起,多有和自己的父母长辈在一起的感觉,天然的尊敬加上心态的平和,使学生与老辅导员间容易相处。即使师生间存在什么矛盾,学生们也乐于把问题往开想,不至于去钻牛角尖。这较之年轻辅导员如果和学生有一些矛盾,学生们不依不饶是个鲜明的对比。
年轻辅导员与年长辅导员相比,在这些方面是明显不同的。首先,年轻辅导员刚刚毕业或者毕业不久,身上有浓重的学生气,虽是老师,但是心态行为上可能还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更像是个以老师为名义的大学生,即使是研究生学历。这个时候,学生们对于辅导员的感觉是“就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这老师太年轻”之类。虽然名正为“老师”,学生却未必当作老师看待。再者,刚刚工作的老师,确实缺乏一些工作方法,他们把他们思想中的期望值当成工作方法,而没有经历实践的检验。比如,有的年轻辅导员深知学习的重要,要求学生勤奋学习,就给学生把自习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甚至占了周六周日。有的辅导员每天早晨到宿舍去催学生起床,晚上自习课去看自习,勤勤恳恳,把学生管成了“中学生”。有的辅导员考试之前会组织模拟考试,对于考试不过关的同学常常批评教育,让学生们觉得老师很烦。有的辅导员知道某个学生家庭贫困,就给予他让别的学生眼红的救助。有的辅导员深知让学生参与一些培训的重要性,就强制学生必须参加等等,不一而足。从年轻辅导员的角度来说,他们有很强的信念,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把一些想法强加给学生,自己觉得一点都不会后悔。可是这些都付出了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而是挨骂。究其原因,也就是因为出发点虽好,却没有合适的方法促成这些事情,就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越是学生不认可,但一些辅导员越是觉得应该铁腕一些,虽然自己很痛苦,但是觉得自己“不会后悔”,宁做个“独夫”。很多年轻辅导员很长时间内都会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另外一些辅导员,纯粹学生思维,和学生间没有任何距离,让学生觉得是他的同学,甚至称兄道弟等等。结果到一些时候学生们根本不听话,就谈不上尊重,也是问题的一种。种种问题,类型不同,但是效果相同。
这两种做法肯定都是有问题的,但在新人年轻辅导员那里,容易有这样的做法,用一种“铁血”或者“柔情”,其实都是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其实,如果年轻辅导员能够同时用学生和辅导员两种心态思考问题,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原本是明白的事实:学生们是不愿意被约束的,辅导员上学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被约束。但是,单纯做学生的朋友,这个老师就真的做不成老师了。
还有一点,学生对于年轻辅导员的期待是较高的,这远不同于老辅导员。有一部电视剧叫《十八岁的天空》,很多学生们理想中的辅导员就是这个样子的。我自己当时也深深被电视剧感染,也想做这样的老师,但根据我的经验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故事只能存在于电视剧中。很多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期待,有电视剧里古越涛的影子。但是,没有辅导员能做古越涛,有的只是需要奖励与惩戒同时有的辅导员。学生们对于辅导员的期望值本身较高,但很快随着对辅导员全面的认识一点点打消,后来有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评价。但是,当学生的一些期望值在辅导员那里受到挫败后,马上会产生一种不满的情绪。比如某个学生一心想做干部,但是辅导员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很有可能这个学生心里就一直记恨辅导员。一个人有这样的情绪倒不怕什么,怕就怕在他有较强的影响能力,能带动若干人一起这么看辅导员——当一个人用戴着有色眼镜的眼睛看别人的时候,你做的任何事情在他们看来都是有明显的自私自利目的,即使是充满好意也会被看做包藏祸心。如果学生们在一个年迈辅导员处碰壁,他基本上不会当回事,但当他在年轻辅导员那里碰壁的时候,结果就完全相反了。
总结了这么多,用两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其一,有一些先天的影响,但这是一小部分;其二,最重要的,在于年轻辅导员缺乏经验。与其说这是年轻辅导员的问题,不如说这是刚工作的人都将碰上的问题。没什么可怕的,也没有什么可害羞的,年轻辅导员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完善自己,心灵上的和方法上的,这就是我们的修炼和朝圣。
十、辅导员的讲评
讲评,也称为点评,或者叫做例会。是指每个星期要给学生们开个会,就一个星期以来的种种进行评点,同时安排下个星期的计划等等。辅导员讲评可以说是辅导员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如何做好讲评是个挺有学问的问题。
什么叫做讲评?字面意思来说,能讲,能评,方为讲评。这两个方面本身就是互相依赖的。
其实,如果有足够的经验做这件事情,讲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先天被赋予了你讲被人听的特权——这绝对是一种幸福。你的表达的个性,可以完美地通过讲给学生听来发挥,不管他们爱不爱听。其他职业则没有这好事情了,很多人其实有想表达自己意思的愿望,可都没地方说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个老师就已经很幸福了。可是作为辅导员来说,还不止如此。因为作为一个任课老师来说,他更多的是讲,可是辅导员能做的则是可讲还可评,这才是讲评。
光讲的时候,学生们听得可能是很不集中,但是连讲带评,几乎每个听众都会非常认真地听,因为他们想在这个讲评中找到对于自己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评是比讲课要容易一些的。可是,由于讲评的是日常的很多东西,难免会提到某个人,对他的评价会有重或者轻,这就得将艺术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讲评其实又有点困难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讲评呢?
首先,讲评决不是传话筒。以前我就见过这样的辅导员,开完了学生工作会后马上去给学生讲评。讲评的方法很简单,把本上的内容念一遍就OK,这样是肯定出不了错的。就这种程度,随便找个人都能把事情转述清楚,何劳大学辅导员,这个辅导员是白当了。对于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任何效用,因为他们也不会真明白这个传声筒传的到底是什么声音。效用基本为0。
其次,讲评应该具体化,多用事例,不要说些纯粹原则性或者模糊性的东西。一些老辅导员能把这一点做的很好,因为他们有大量的事例可讲。比如关于防火问题,新辅导员可能就如写说明文式的开始讲防火如何作用,能举的例子也是那些比较遥远对于学生们来说感觉与自己没关系的。而老辅导员就可以把这个学校发生的火灾案件一一讲来,每件事情的原委说得清清楚楚,让学生们觉得就在身边。用这种身边的例子对学生们来说作用是相当大的,他们找到了参照物,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而且,讲解的时候,所有的学生都会竖起耳朵听,无论是猎奇心理,还是想知道与自己的关联,实例中的东西是能触及到学生们内心的。最笨的方法就是说一大堆精心准备的理论而每人去听。
再次,讲评应该掌握分寸。什么事情可说,什么事情不可说,什么事情拿不上台面适合私下传播,什么事情说出来之后能对全体有警醒,什么事情又得更多考虑当事人的感受不便多说。比如,我们的工作中必然会处理打架事件。对于男同学的打架事件可以详细讲清,以给全体学生警醒。对于女学生打架的事件最起码要讲究一个策略,因为公布她们的事情可能会对女孩一生都会带来伤害。但是,又不能不说,这就是一个掌握度的问题了。这里有个小技巧,有些事情说出来学生们可能一下接受不了,这个时候讲究一个吹风策略。即前几次的讲评就可以有意渗透说:“据小道消息,学校在做某项决定,有可能会……。”这样做的好处很多,第一观察学生们的反应,第二等到真实的消息下来之后学生们不至于一下子接受不了而形成严重后果。第三也让师生间不至于因为这件事情产生对立等等。
讲评的内容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准备内容的时候,一部分要传达学校的要求通知,一部分要讲次次都要涉及到的安全稳定问题,不要怕重复或者学生不耐烦,还有一部分要讲一些辅导员自己想讲给学生的东西,这是很值得精心准备的。一般来说,辅导员自己想讲给学生的东西都是一些人生的道理,或者如何度过大学生活等等,我叫他“励志部分”。我曾经给学生们的励志内容包括各个方面,基本上就是一部大学生的百科全书。讲这些的时候,如果讲的有道理又富含幽默,是能够吸引学生思考一些东西的。而对于辅导员自己来说,是一种幸福感。
讲评的时间不宜过短或者过长,以三到四十分钟为宜。刚当辅导员的人可能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规定时间,讲评一说起来甚至能达到一两个小时——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很想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讲给学生,但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过来想,我们要是被别人讲一个小时会怎样,都去瞌睡了,除非都是林肯一样的演讲家,不过即使是演讲家每个星期都听也会烦的,所以有必要掌握时间。讲评中还有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就是点名,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知道学生们是否都在,同时调查没有开会学生的去向。讲评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讲评要有周期性或者规律行。比如所有的讲评时间都定于星期日晚上七点,而不要随时更改。
其实,讲评也是一种演讲,关于演讲的技巧,我会在以后的篇章中有所涉猎。最后,我再特别强调一点,不要小看讲评,要用心去对待哦!
十一,关于演讲
讲课,讲评,演讲,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我觉得,如果每次讲课讲评都能变成演讲,那是一种很幸福的事情。
这么说,是把演讲加于讲课和讲评之上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但是,如果演讲确实更能吸引人,我们何不用演讲的心情对待每一次演讲和讲评呢?事实上,真正的大家们,尤其是口齿伶俐的大家们,他们每一次讲课都是演讲。
讲课,讲评用演讲的方式是可行的,这有我自己的亲身体验,不是胡说。2007年,我曾经带就业指导课,我的方法就是完全演讲。一般来说,这种公共课程学生逃课非常多,但是我带的课程上课的人数非但不减少,越往后人数还有所增加,一些学生带着别的专业学生过来听。每一次讲课就是一次演讲,讲得我大汗淋漓,但是学生们很爱听。2006年的时候,我曾经给别的学院带过半年学生,每次讲评我都作为一次演讲。在带完他们不久后,我在学校的论坛上看到一则帖子,是那些学生写我的。“我对辅导员讲评向来很反感,但是这些天贾老师带我们以来,我才知道原来讲评可以这么有意思,原来辅导员也可以这么可爱”。呵呵,自我膨胀一下,这是珍藏在我心里的两个美好记忆瞬间。
关键是,我们怎样演讲。其实,所谓的演讲很容易,一部分是演讲的技巧,另一部分却不只是技巧,需要的是演讲之外的东西。
想要演讲,首先要说出来。可是,我们有的辅导员就是不知道说什么,说不出来,就觉得无法学会演讲。我问你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面对你的朋友,你能讲出来吗?答案是肯定的,甚至你可以讲几个小时都不知疲倦。这就证明你明明不是说不出来。可是为什么演讲的时候就讲不出来呢?所谓的不同对象不同环境或许是个影响因素,但是究其根本,我看是没的说而已。你对你的朋友有你说话的内容,知道说什么,可能对着学生的时候都不知道能说什么。一个知识渊博或者经历丰富之人,会不会讲不出来?那是根本不可能。这样的人只要开口,就处处是典故,讲的很有意思。而如果我们将不出来,就是以前积累的太少了。那怎么办?在演讲之前精心准备,一个简单的数据,如果你想讲一个小时的内容,你就要阅读五个小时的内容。如果你准备的演讲材料是1:1的,即准备多少讲多少,基本上可以判定你那不是演讲了,至多是个讲课。更不要指望学生们有良好的反应,学生们恐怕真的听着很没意思的。
演讲不是照本宣科,是需要技巧的。或者抑扬顿挫,或者情深意切,者都有足够的控制技巧。技巧性的东西,随便一本讲演讲技巧的书都能解决问题,关键是你要去不断练习使用这些技巧。熟能生巧,不去训练,也别指望自己有一天能演讲得很好。说到这,可以提醒一句,一些指导演讲的书中给了你很多范例让你去学习。你千万别去学习,那是学不来的。自己的演讲语言,演讲犀利程度以及场面控制等等,不是通过学习别人的演讲稿就能出来的,而是对于自己演讲技能的挖掘。那些演讲稿的作用是让你练习之用。那么什么叫做对于自己演讲技能的挖掘呢?
很简单,如刚才所说,为什么你对朋友能说许多话呢,第一是有的说,第二,是你挖掘了这种技能,所以你说起上一句下一句就知道说什么。演讲其实是这样的,当你开口上一句的时候,下一句自然有你的语言会说出来。背诵式的演讲是最为愚蠢的,那也算不上演讲,真正的演讲,是你处于一种适当的兴奋之中,总是知道自己表达什么。当你按照你自己的意愿以及表达方式表达出你想表达东西的时候,这时候你的语言很可能非常有韵味——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去说话,关键在于你有的说。只要你有的说,而且按照你自己的方式说出来的,这才叫演讲。如果你一旦能体会到,你会明白不用稿子而随性演说是一件怎样愉悦的事情,即使你开始说的并不精彩,时间久了,自然会成为演讲家的——脱稿演讲,其实是很容易的事情,把脱稿演讲当成平时说话,而不会被真正卡住,很多时候都是人们心理的问题,上台忘词,那是因为从背的思路出发。如果从说话的思路出发,你离演讲的距离就近了,甚至会妙语连珠。而不看稿子的演讲,才是真正的演讲。
演讲是需要举大量例子的,越是与学生们近的例子,越能吸引学生。同时,演讲也是需要幽默的,一个幽默的演讲者,像说相声一样把东西表达出来,这可以说是演讲的最高境界。听众在大笑之余细细回味,其实那是一种人生经验的升华,如何加入适合自己风格的笑料,是每个追求演讲的人值得孜孜不倦的事情。
演讲的信息量要大,语言却要凝练。演讲中切不可重复一句话,也不要花若干功夫去解释一句话,几句话一个信息量很容易让人听烦。大家们的演讲,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多的信息量,所以听众脑子中会应接不暇,自然不会走神。绝不会几句话解释同一个东西,让听众脑子中处于一种待机状态。这也是初学演讲需要注意的事情。
作为辅导员来说,演讲这个东西必须学。当讲课成为演讲,或者讲评成为演讲,每一次都痛快淋漓,你不得不承认,那很快活。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那简直妙不可言。当老师的不也就希望被学生认可吗?学习演讲,责无旁贷。
简单写了一下如何演讲,思路性的居多,因为我觉得这些东西你可能在演讲的指导书中找不到。至于如何把讲评变成演讲,我附上我的一则讲评记录,这是2006年军训时候我的一次讲评:
十二、如何与学生沟通
写出这个题目,有人又会有疑问了。难不成我连沟通不会吗?
沟通自然是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作为一个辅导员所用到的沟通,或许不是个本能的问题,而是有很多学问。良好的沟通可以有效促进理解,减少误会,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问题是,怎样才算是良好的沟通。
首先,很多辅导员做久了,都会有同样的职业病——好为人师。虽然辅导员本身就是老师,好为人师也不是什么错,但是,问题是好为人师通常是单方面的,算不得沟通。很多辅导员就是单纯看到某些现象,或者听到学生所述的一些问题,未加仔细理解,就开始长篇大论地讲解自己的见解。殊不知,沟通是必须两方面都能表达自己的意见,都能理解对方的意见,而不是一方要被迫听另一方讲解。我们有的辅导员和学生沟通的时候,也许学生说话和辅导员说话的比例会达到1:100,基本就是学生刚说了几句话,辅导员找到他想说的话题了,就滔滔不绝,殊不知学生想表达的也许根本没有表达出来,作为听众学生更是表面认真但是骨子里很反感地听你地讲解呢。沟通的时候,必须把说话的机会给学生,辅导员要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必要的时候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和学生沟通,双方说话的数量能控制在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比例为1:1,可以说是最佳。这1:1也是有门道的,在谈话结束前尽量引导学生说话,让学生多说。在正式谈话结束的时候,辅导员可以来一个整体总结,滔滔不绝一点也行,但是,总量不要说得比学生多才好
沟通是双方面的,还包括很多内容。首先,讲评是算不上沟通的,讲评更多是一种传达,把一些需要学生了解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而基本上没有学生的反馈。批评教育学生也算不上沟通,因为从谈话一开始老师就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就处于劣势地位。事实上,批评教育是可以变成一种沟通的,这需要很高明的技术和经验,可能开始的时候有点难以做到,但如果能做到,这个辅导员就将是学生非常尊重的辅导员——因为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批评教育相当于给学生宣判,而沟通式的批评教育相当于帮助学生分析因果是非,协助他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样的沟通是较为成功的。
心理咨询是一种纯粹的沟通。每个辅导员都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这将以后的章节展开。一些心理学技术很适用于沟通,而且效率也是较为理想的。普通的咨询也是一种沟通,但是作为回答者的辅导员不要长篇大论,不可压缩咨询者的提问或说话空间。
就目前来说,沟通是有多种不同层次的。如果把讲评一类的作为单方面沟通,依此类推的话,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大概分为正式的,如讲评,谈话,咨询等。非正式的,如随时随地的聊天,共同参与一项活动时的沟通等。现在,另一种沟通方式已经颇具规模,就是网络沟通。无论是QQ,MSN还是论坛上的沟通,这种沟通层面都有实在的意义,弥补了其他沟通的一些缺陷。有的辅导员还有博客,这非常有利于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辅导员:既不会把辅导员像中国人对教师的评价一样进行全能化,或者神化,也能让一些对辅导员有误解的学生重新认识辅导员。关于这一点,我将又一个章节专门论述。当然,沟通是双向的,在学生可以看辅导员的博客的时候,辅导员也有必要多看看学生们的QQ空间,博客等,都是一种很好的沟通。网络沟通的优势很多,我就不长篇大论了。在网络上的沟通,辅导员完全可以用网络语言与学生交流,而不必很像个老师的样子。其实这时候的你,在学生心中是很可爱的。
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沟通中一定要讲究一个原则,就是耐心。毕竟,学生就是学生,他们有些时候的问题能让人发狂,有的时候他们说出一些让人很是难堪的话——其实这些都不必在意,他们还像是个孩子,等他们再长大一点,就懂得体谅别人的感受了。不管怎么样,对于学生耐心一点,都会是一件好事。
每一种沟通都有不同的使用空间。同一件事情,可能需要这样的沟通方式,也可能几种沟通方式要一起使用。各种沟通方式结合起来,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作为是沟通,我再最后重复强调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沟通是双向的,一定要能做学生的听众。做得好听众,才能真正明白和学生沟通的真正含义。
十四、辅导员的情报系统
用这个题目,似乎有点骇人听闻了,但是表意甚为准确。我们通常可能用“信息员”来指通过非显性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动态。对于辅导员来说,这样的一个系统是需要的,除了干部们的汇报之外,必须有自己获得信息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动态。如果一个辅导员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情报系统,工作中出事故的危险性要大大增高,而且对于干部的监控就处于真空状态。作为传递信息以及监督干部作用为主要目标的情报系统是很必要的,那么我们如果来安排这样一个系统呢?
其实,用谁做这样的信息员倒不是关键。关键的都是几个原则性的问题:保密、单线联系、对信息员进行保护,对于信息员的信息相互印证。保密是指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谁是信息员,否则信息员们就不敢说真话了。单线联系其实也是保密的需要,两个人都是信息员,但是如果让他们在一起,可能他们都不敢讲真话了,这个“博弈论”有着最好的注解。对信息员进行保护是个系统性的问题,知道在各个方面都能照顾到信息员,不会把他们遗忘遗漏,保护他们的身份。对于信息员的信息相互印证是指把同一件事情从多个信息员以及多个则面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不能偏听某个人的说法。这并非说信息员说话不公正,而是信息员也许看到的只是一个侧面,或者他传递的信息带有非常明显的他个人加工的色彩,不自觉性的。这些原则都遵守,才可能从信息员那里获得真实的情况。
情报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更有效地了解学生,并不是利用这样一个系统搞“恐怖主义”,通过类似“东厂”“西厂”的特务组织来行使职权,这将是很愚蠢的。事实上,关于如何使用这些传上来的信息,我的建议是,把这些信息当作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尽量不要以这些信息为依据做一些决策。真正的信息系统,是需要通过广大学生干部以及学生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上来的,让学生觉得能说话,有话说,说过话之后觉得有效果。否则,辅导员会失去学生的信任,学生工作就陷入了真正的被动之中了。
但是,一个健全的情报系统是必须有的。因为,无论怎样,有一些东西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不上来的,也许学生未必刻意瞒我们,但也有时候学生刻意不让我们知道一些事情,这个时候,辅导员对于学生情况的了解,就必须有另一条“渠道”。而这条渠道是否畅通,是否能说真话,有时候会起一个关键性作用。比如说,学生们会在一定程度下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在利益共同体的情况下,可能做出并不合适的事情。我就曾亲见过某班学生集体欺诈,把国家助学金进行评分。班里面多数学生很满意,而少数真正的贫困生敢怒不敢言。这个时候,该辅导员的信息系统起了大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内信息员将该消息传给辅导员,辅导员迅速反应,对班级的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对班级进行整风,最终把助学金给了那些贫困学生,维护了国家助学金的神圣性。
那么,究竟如何建立这个系统呢。第一,系统不用建立太大,几个人就足以,不要让很多学生参与传递消息;第二,选用正直可用之人;第三,选用的人生活状态比较低调,在学生中并不显的。第四,有良好的反应消息的系统。满足这三点诚然是最佳,但在现实中,通常是没有这么完备的事情,我们根据自己的判断选人就可以了。
总之,情报系统作为正式渠道的补充,是有存在必要的。但是,我们需要明白,情报系统起的是辅助作用,我们主要需要培养的还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的传递消息方式。不管是正式渠道还是辅助渠道,我们的第一原则是明了的,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动态,这是每个辅导员都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十五、辅导员与侦探高手
辅导员有时候也是侦探,需要动动脑筋破一些案子。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有时候,一些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小问题,是达不到报案级别,但是又必须解决的。即使有些时候,一些案件已经达到报案标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本着给学生一次机会的出发点,也需要尝试从校园内部解决。很多学校都有类似的校规,如果被派出所公安局追查有责任,就有可能会被学校严厉处分,很多学生将不能取得学位证或者毕业证——学生毕竟是学生,也许他们真的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犯了错,犯了错就一棍子打死,对于他的未来人生的影响未免太大。再者说,谁人无过,关键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作为辅导员老师,如果能给他们以挽救,也算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份功德。
大多数辅导员是不可能接受过侦查训练的,对于侦查的知识,更多停留在电视剧、书籍或者《名侦探柯南》漫画之类的层面上的。其实这些作品都是侦查的良好教材,不过我们更多是看看热闹,不可能那么敏锐的。不过,如果我们多动动脑筋,很多事情还是在我们的处理范围之内,关键看我们能否真的动脑筋。
做了几年的辅导员,我处理了一些事件,有的完全可以称为案子。依我们的处理方式,其实能破案是很不容易的。在我们工作生涯中能破几个案子就是很成功的了,因为:
1、      请记住,我们不具备任何搜查的权力,私人搜查属于违法;
2、      请记住,我们不具备任何审讯的权力,私设公堂也是违法;
3、      请记住,我们不具备任何审判的权力,但是我们可以就校规内进行惩戒,对于一些矛盾可以调和。除此之外,没有更多权力。
所以,我们在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调查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动脑,而不是动权力。那么究竟如何做呢?我们通过一些小小的案例来进行说明。案例都不会很复杂,但是调查起是非因果,还是很有些技巧的
十六、高效处理打架事件
关于如何处理打架之类的紧急事件,有很多书籍专门论述。其实,关于论述辅导员如何做工作的书,也一直很多。虽然他们在理论上获得了足够的支撑,或许是因为我才疏学浅不能领悟,或许是因为我有点扶不上台面,实在惭愧,有的时候我真是看不下去。而现在,我开始写,就不想做他们做的事情。我想,我要写的东西,一定能让人看得下去,一定让人觉得我写了不是在浪费感情,浪费笔墨,浪费生命……

1、争鸣
打架,每个辅导员都要面对的问题,谁也避免不了。面对打架,如何处理等等,是一些很有门道的事情。而每个辅导员能否做好,会是学生们的热议对象。
但是,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反对打架,并不是在鼓励奴性。
处理打架事件的时候,我们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双方各打二十大板,即使是只有一方有错,也是双方都要处置。这样的处理方式本是无可辩驳的,要让学生学会非暴力性地处理问题,就应该这样。但是,请注意,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地被另一个打该怎么办?是不是为了“不打架”而告诉学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问题,并不太好回答。出于辅导员的职业本能来说,自然是不希望学生动手。但是,出自于一种良心上来说,我们不能和政治同流合污,培养一种奴隶本性的学生。中国的教育本身就在培养奴性的学生,而在我们明白的同时,如果我们再加一把火,是不是有点愧对良心?对于这件事情的本身,我的态度非常明确。如果挨了打不还手,那是奴性,不值得提倡,甚至值得批判。而我们应该做的,虽应该反对打架,但是,反对的方法是,我们能用更高明的办法化解需要打架来解决的问题。如果情势真的到了一触即发,向着不可控制方向发展,暴力已经成为必然的时候(这种不得已被推着向前的时候是存在的),我们自己首先要保持克制,绝不能先动手,只要先动手,不管原本有多么冤枉委屈,恐怕也变成了没有理。在这些都没有作用下,先遭受了别人的直接袭击,那个时候还手,那个时候打架——打就打吧,总不能为了不打架而不打架吧?总不能被别人打死吧?为了保护而打架,谁能说这是“错”呢?
这一番离经叛道的评论,我想一定会让一些人看得目瞪口呆,这只是我的一番想法而已,百家争鸣,各有各的看法,原本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了。但是,打架,的确是需要反对的,而我的原因则是以下几个:
1、  暴力解决问题只能说明你的不成熟。
2、  理性处理事情的能力还没有——这意味着,你的成长度也比较低,这不仅仅是不成熟的问题了。
3、  暴力打人之后,就是写检查、赔钱、受处分然后赔礼道歉。有的时候,得把自己的学业搭上,或者把家长生硬的陪笑脸搭上。打人的硬暴力,远没有想补偿时候受到的软暴力的伤害力大。
4、  容易造成人身伤害,如果造成终生伤害,那就犯下了没办法挽救或者没办法原谅的错误。
5、  当前高校最重视安全稳定,打架是最直接无视这一原则的表现,在任何一个高校中处理都是最为严重的。开除学籍,或者直接开除都不是危言耸听。或者取消学位——这个结果可能都不是学生们所能承受的。
6、  可能把无辜的人一起带进来,一起挨处分,然后真正的当事人内疚一辈子。
7、  暴力通常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会引起更多问题。采用暴力解决问题,有一天也可能被暴力解决,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
8、  如果被带到派出所去那就更有滋味了。
9、  然后发现,暴力确实不能解决问题。暴力解决问题的快感,远远没有解决暴力带来的麻烦时候的痛苦多,暴力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施暴者吃亏。
10、            然后,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位家长为了因打架开除的儿子给学校老师跪下的人间惨剧。
在高校中,大家可以说是辅导员们最为反感的事件。一次打架事件可能会造成若干种不良影响和连锁反应。关于打架的不好,每个辅导员闭着眼睛也能说出很多。但是,我写以上的东西,不是想就事论事,而是想引起辅导员们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打架是不对的,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分析事情的方式不能简单化,我们需要留给学生一个空间,就如我们不自觉地给自己这样的一个空间一样。当然,作为一个辅导员最终的职业道德就是,我们当然不希望看到打架!


2、应变
某晚,接到了电话:你的学生在打群架!
怎么办?
首先,最快速地通知值班的老师,让他们到现场看一下。老师只要及时出现在现场,产生严重后果的几率就要大大降低。
其次,马上了解到底打架是个什么程度,如果情况严重,直接报警。如果在可控范围内,就自行解决。必须最快联系到对方辅导员。学生们打架的时候可能谁也不顾,但一定会顾及自己的辅导员。
再次,无论如何,自己需第一时间感到现场,这是辅导员的职业道德。
最好,能在当晚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绝不要拖到第二天。
马上从家里狂奔到学校,发现还没有学校的老师介入,马上就要面临打架的现场了,这个时候,要做什么?
第一、      再次确定打架的程度,如果已经造成恶性后果,必须报警(或托别人立刻报警),这个时候不是考虑学校面子的时候。当然,如果只是对峙,或者没有严重的混乱场面,内部解决是最好的。通常第一种的几率并不多,第二种情况居多。
第二、      再次强调,必须马上联系对方辅导员(或托别人马上联系对方辅导员),让对方辅导员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同时,马上联系相关领导(或托人马上联系相关领导),要让相关主管领导知道情况。
第三、      有几个老师,叫上几个老师。或者叫上保安或者校卫队的成员立刻赶到。总之,尽量不要一个人过去,尽量多有几个人。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的情况下,只能以身犯险。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首先,作为是一方的辅导员,另一方可能认为辅导员会拉偏架,甚至激化矛盾。或者,有的学生根本不管是谁,看到有人过来就一块打了,尤其是很多年轻辅导员本身就很像学生,这样事情不只出现过一次。一个辅导员过去的时候,也身单力薄,甚至可能起不到作用。如果有几个老师或者有保安一同过去,解决事情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最好是几个老师共同过去。
第四、      到了现场,立刻指挥救治伤员。无论是谁打架,如果以救治伤员为第一要务的话,打架的双方都是会相对冷静,不会妄动的。这个时候,局面会得到控制。
第五、      如果真是自己过去的,怎么办?首先救治伤员。其次,先控制好自己的学生不要再有任何举动。并告知对方的学生,他们的辅导员马上就到,学校领导马上就到。一般学生不管多么激动,听说自己的辅导员或者学校领导过来了,都会软下去一些,甚至开始心虚,这个时候。
第六、      待场面彻底控制住后,就要开始找双方关键人物了解事实经过。审问是必须分开的,一般来说,自己的辅导员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了解的时候,先询问一下情况,之后,让学生写事实经过。你可以很郑重地告诉学生,写事实经过必须客观如实,既不能缩小,更不能夸大,否则白纸黑字,胡说八道会置自己于不利,同时也置为你们说话的辅导员以不利的地位。
第七、      即使是审问自己学生的时候,也有必要把学生们隔离。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学生们串供,也会让学生们迫于压力说出一些他们不愿意交代的事情,也会从多个学生的侧面了解内情,有利于掌握全局。隔离审问的时候学生能否如实交代问题呢,请参考“博弈论”中著名的审问犯人的案例。用好这一理论,有利于接近事实真相。
第八、      双方辅导员到一块,把各自得到的事实加以印证。不出意外,经过合理地印证商榷,基本上能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事实。这个事实,基本上就是将来对他们处理的依据。当然,如果双方辅导员不能得到一致意见的时候,就一同找到领导,让主管领导进行定夺。无论最后的定论是否满意,都必须统一思想,接受下来,准备开始做学生的工作。一般来说,这个定论性的事实经过,都是比较公正的。
至此,一场打群架事件的现场处理部分完毕。之后就是对于学生的最终处理了。我说叙述的都是比较保守的,比如学生打群架会伤到拉架的辅导员。但这种事情是极少的。一般来说,作为一个辅导员,我们站在打群架的学生前面的时候,我们就一定有能力快刀斩乱麻似地把现场解决,我们需要有这份自信,而且一定能做到。学生打架是个并不少见的问题,每个辅导员的工作生涯中都会遇到几次,这很正常。我们的现场应急能力,就在处理诸如打架一类的事件中锻炼出来。而能否处理这些问题,我们一是需要信心,二是经验和方法。会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应变,这是辅导员的又一项必须技能。
3、处置
那剑拔弩张,心惊胆战的时刻过去后,就是每个参与打架的学生都忐忑不安地等待处置的结果的过程。打架时候的英雄气概已经彻底没了,一个个都和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了。打完架想想,这是何苦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啊?
面对学生的打架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处置?我们应遵守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      双方都必须处置,除非是一些纯粹的欺负与反抗的情况,可以考虑只处置一方。
二、      先动手的不占理,后动手的应受到维护。
三、      人数多的不占理,人数少的应受到维护。
四、      携带棍棒、砖头等的绝对不占理,没有携带任何东西的应受到维护;请注意,携带器械斗殴是明确违法的,还得考虑法律的因素。
五、      使用棍棒、砖头等的不占理,未使用任何凶器的应受到维护。这与上一点并不重复。上一点是携带,这一点是使用。如果某人携带一支木棒参与打架与随手捡起一支木棒参与打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需要区分考虑。
六、      打群架时候,其实真正打架的都是那几个带头的。必须把带头的找出来,进行最为严厉地处置。其他的人多数是摇旗呐喊的,甚至有的人参与打架了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所以,必须筛选头目,对于不同性质的情况进行不同处置。
七、      如实交代问题的可以从轻处置,说谎话或者拒不交代的严厉处置。
八、      态度较好的可以从轻处置,态度恶劣者严厉处置。
九、      打架过程中,由于双方情绪激动,甚至失去控制,可能会说出一些不顾后果的话。这些话不能作为衡量对错的依据,更多看做是情绪表现。
十、      受伤较重者,即使是打架的元凶,也要等伤势稳定后进行处置。
十一、            其实,不管打架是谁引起的,中间谁先挑衅等,双方都不会有绝对有理的,也不会有绝对没理的。我们最终处置较为妥当的是,给双方划定比例。比如,这一方占有80%的理,那一方占20%,切忌处置结果是一方有理,而另一方完全无理。
十二、            处置打架事件一定要快速,否则,一是学生可能会有新的冲突产生;二是不排除某学生通过其学生家长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地位影响处理结果。时间拖得越长,产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十三、            处置过程,处置结果随时和领导保持信息畅通。
当遵循了这些原则,拿出了处置方案之后,就是事件的正式处置了。这个时候,有这样一些技巧可供参考。
一、      占理少的一方向占理多的一方道歉,或者双方互相道歉。为了表示诚恳,还可以写道歉信。
二、      赔偿医疗费。赔偿医疗费必须有医院的各种收据及其他票据,没有票据的花费可以认为费用没有发生,不予赔偿。
三、      写检查,写保证书,让当事学生认识到他的错误,并可以留作一份资料以备查看。
四、      联系家长。对于造成比较严重后果的打架事件,必须告知学生家长。如果打架事件并不是非常严重,辅导员可以考虑不联系家长,给学生一个机会。
五、      处分要给全体同学宣读,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省去受处分人的名字,但是要全体同学知情,给全体同学做个榜样。
六、      打架处置之后,要对当事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监控,保证没有其他事件发生。
处置打架事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窍门。只要参与打架,双方肯定要受到伤害,而我们处置的时候,教育为主,同时避免二次伤害。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给学生一个机会的,不能让他犯了一次错误就抱憾终生。
4、预防
消弭问题比解决问题高明,例如,我们对打架可以有所预防,方法如下。
一、      要常讲打架的危害性,最好有实例。对打架的心理进行彻底的分析。
二、      要有畅通的信息系统,包括学生干部的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员的信息系统。
三、      有些学生矛盾可能会引发打架事件,要对这些矛盾了然于胸,并进行必要的干预。
四、      要有紧急预案,一旦可能发生打架事件,干部们应立刻知道自己该如何做。把打架消灭于开始阶段。
关于如何给学生讲解打架事件,也是一件很有门道的事情,下面,附上一篇我给学生们讲解大家的讲评记录。

讲: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再次听我的讲演,这次,我们讨论的话题,有点沉重,但是,这个问题又与每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除了好闹事的媒体会讨论这个问题以外,我们平时是不会考虑这个问题的,这就是,打架。
前些天,石家庄某高校两个学院学生,因为一点小事情打起架来,参与的学生达到二十多人。事情是这样的,考完英语四级之后,很多学生想去通宵上网。学院一的十几个学生去网吧占座,在几个没有人的座位上坐下来。这时候,一位同学过来说,这个座我们已经占了,口气比较生硬。于是,双方产生口角,由于这位同学人单力薄,迅速回他所在的学院二纠集了十几个人。这样,两方面一共二十多人发生了群体冲突,几个同学受伤非常严重,被送到医院抢救。这件事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当时该校一位辅导员想出面拉架,结果由于他比较年轻,打架双方大部分都不认识他,把这位年轻辅导员打坏,胳膊骨折,住院治疗。虽然结果没有死亡发生,但后果相当严重。这几个人已经全部被学校开除,住院治疗的同学有一位可能永远失去了视力,这起案件的责任正在调查中。
再说第二件事,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我们学院周边高校里面。原因是这样,某高校学院一一位同学去食堂吃饭,他要了小炒就开始等待。结果学院二一位同学也去吃饭,他要的同样这个小炒。他不知就里,从食堂处端走了这盘小炒,结果引发争执。两位同学互不相让,在食堂里恶语相向。回到宿舍后学院一的学生纠集一个宿舍学生到学院二学生宿舍“讲理”。学院二学生当时就自己在宿舍内,他见势害怕,开始跑。学院一的学生紧追不舍,学院二的学生情急之下,用水果刀刺了学院一学生一下,几乎致死。经过一天的抢救,学院一学生终于没有死亡,没有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样的故事做何感想?(静默10秒钟,学生们直盯盯看着我)
我先不想说这两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我想和同学讲这样一件事情,听说过这样的事,真实事件。一个学生在学校打架,他本来是一个学习非常不错的孩子,但因为打架学校要开除他。他的家长是悲痛欲绝,他太不想让孩子放下念大学的机会了。可是苦苦哀求,学校还是坚持要把这孩子清理。这个家长情急之下,一下子给学校的校长跪下了,长跪不起。
(静默10秒钟,鸦雀无声)
不知道我们的同学听到这样的故事又怎么想?当时我听到的时候,我唯一的感觉就是:震撼。当这个家长把高贵地膝盖因为他儿子的问题向学校下跪的时候,我想,一个社会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发生了,而且这事发生在大学生身上。我们没有办法来形容中国的家长,他们对于儿女,就是奉献自己的所有。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长,他们从来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给儿女。而当他们把辛苦钱拿来我们让我们上大学时候,却要因为这样的事情想学校下跪——我们每个做子女的,问问自己:你还有脸活在世上么?!你又对得起谁?!你的良知呢?我那时想,这件事好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真的是没脸活在世界之中了!
(整场静默)
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关于家长的问题,我以后会专门和大家交流。但是,这个例子,恰恰是当我们一时冲动,动了手,打了架,要承受的后果。在情绪极度高涨的时候,任何理智都不复存在,于是你开始动手。结果架打完了,心情平和下来了,该赔钱了,该赔礼了,该后悔了,该开始让父母因为你的不理智四处求人了——当时千不该万不该。我就想问问,你怎么就能让自己当时没有理智,而成为一个情绪控制下的动物呢?而之后,你有承担你做事的能力吗?我就问问你,当代的大学生啊?!
当然,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在你们身上,但是,我想让你们感受到那种压迫感——而且我知道,肯定,你们中间,有些人到了那个时候并不理智。而且,你会给你自己找若干种理由告诉自己当时就是不需要理智——关于这个,我们就来讲讲打架问题,看看我的分析是否有道理呢?
前些天,我刚好在电视上看了这样一个节目。在拘留所里,一个人在回答记者的提问。这个人是一个中学生。前几天有个“哥们”说有人欺负他,让他去帮忙揍他一顿。于是这个中学生觉得“兄弟有难,义不容辞”。双方僵持了没多久,就打了起来。这个中学生带了一把匕首,在几个中学生混战过程中,这个中学生一把把刀插进了对方心脏处,抢救无效死亡。
记者问他:“你们有多大的仇,一定要置对方于死地呢?”
答:“没有,就是我的同学说他受欺负了,让我帮忙教训教训他”
问:“那你了解那个人吗(死者)。”
答:“不了解,他是谁我跟不知道”
问:“你是说,你都不认识他?!”
答:“我不认识他,就是同学说他不好,我也不知道怎么就把他捅死了”。
……
不知道讲完这件事,同学们又作何感想。这件事,虽然发生在中学生身上,但问题是一致的。这个捅死人的孩子都不知道他杀的人是谁,结果就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大学生打架,和这个事情差不多。我亲自处理过一起打群架事件(架没有打起来,被有效制止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曾问到其中一个同学:“你知道要干吗么?”他回答:“我不知道,他们说让我来,我就来了。好像我们一个同学受欺负了——我也不知道……”好,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集体无意识。
实际上,我们大学生打群架的时候,真正上手的人没几个人,大部分都是在旁边看。但是,要是冲突规模打了之后,这些人就变得一个比一个勇猛——然而,这些气势汹汹的人,很有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来做什么。可是,他们为什么又来了呢?很简单。某某同学叫我,我就来了。或者是“兄弟有难”,我不能不帮啊?那你知道你帮着干吗么?不知道。很多打群架的“帮凶”类型的人物,都是在这样一种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下打起来的。他们觉得不来不好,在旁边助威也觉得对不起“兄弟”,就上手吧。一上手,那“匹夫的勇气”就来了,大打出手,好像和对方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也许当时这种状态并未在直接的意识里面,却在潜意识中飞快地运行。也许你当时感觉不出来在短暂的时刻会有这么多思维活动,但正如潜意识一贯作风一样——它只要影响你的结果就行了。事情过去了,该算帐了,该后悔的时候才明白一点:我干吗要打架啊?
说得再明白点: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无意识。那个时候,人的理智好像就不存在了似的。大家在场面上,尤其受到一种“场依存状态”的影响——简单解释,就是你在现场,就不自觉的跟着现场的气势来调整自己的行动。比如你参加一项大赛,在现场上你明明觉得自己胸有成竹,在演讲的时候却还是紧张。比如你在彩票交易中心的时候,大家一起买了这一种彩票,你就不由自主也买了,其实完全在你的计划之外。这种场依存效应非常强。只要别人叫你,你可能想都不想地就去;或者你想,别人都去,我不去不好吧,其实这恰好在这么想你。当你去了的时候,让你动手,你想别人都动手,我不动手不好意思吧。甚至在打架过程中,你想,我不真打,别人都真打,那样也不好吧—— 那个时候,你的大脑就只懂得这样运行。你的理智,你的理智彻彻底底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样的时候,你怎能不成帮凶?
所以,整个打群架的时候,基本上都处于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就像被麻醉了似的。就算有人明白这样不好,自己承受不了这后果的时候,也迫于强大的集体压力,不敢表态——其实我告诉你,那还是因为你胆小。你如果表了态了,你会向石头扔到水中之后,立刻引起一片涟漪。众人也未必愿意打架,但都敢想不敢做而已,或者一时间转不过弯来。而到了现场,基本上没有你选择的余地。当动上手的时候,你想悬崖勒马也做不到了,只等着后悔吧。
  
那么之所以产生集体无意识,其实还是因为有有意识的人。这些人是谁呢?他就是打群架的带头者,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一般是一个两个,这样的带头者,别看他们人数少,但却能让周围几个甚至几十个人麻醉。他们有办法说得你血脉贲张,让你觉得不去不对。他们在现场的时候和对方叫骂,情绪激烈,让本方面的人觉得自己有理似的。动手的时候,他们肯定是第一个,有时候是他们自己在打,但也有时候他们带着全部的人都在打。这一两个人是完全没有理智而言的,但是,这也限于一定层次。他们好像想要杀人似的,但老师一来,或者警察一来,就什么都清醒了。这一两个人就是罪魁祸首。想要制止打群架,诀窍就在这,把他们制止住,问题就变得好解决了。
但也有存心不良者,他故意挑拨,让现场人员火气更胜。他们好像拉架,却偏向一面。他让人们上手,但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这样的人也有很多,更是不折不扣让人深恶痛绝。总之,这一两个的带头者,是打架的罪魁祸首。如果想要拉架,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制服这一两个,其他的人基本上就束手就擒——这也算是一个擒贼先擒王的道理吧。
  
第三点,也是一个最中心的问题。以上两点所讲的,其实还是行为层面上,那么具体到心理层面呢?那就是情绪完全控制理智,你不再是个理智的人,而成为一种想依靠所谓的最简单最直接方法解决问题的动物,抑或是说人性中动物的一面。我们是大学生,我们在高等学府深造,这个深造意味着什么呢?其实就是让人获得更多的知识,让人变得更理性。理性是人性中非常高贵的东西,而大学生,学习的就是如何建立并且善用自己的理性。如果都是大学生了,做事情还“跟着感觉走”,还总是让自己的感性,或者情绪一面控制自己的行为,说实话,你的大学白念了。大学生所需具备的“理性精神”,虽然只是一个侧面,却被你糟蹋得够呛,我想,你以后也成不了什么事的。真正的大人物,即使群情激愤,情绪高涨,比如丘吉尔面对纳粹德国绝望似的轰炸,他沉痛却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地激情演说,其真正的趋力也是一种理性,而非被感性所控制。感性是人动物性的一面,这是我们必须战胜,必须克服的,不是一句空话。而当你完全要给自己找一个理由“当时就是控制不住了”“我就是觉得该揍他一顿”等等的时候,其实理性的藩篱,已经彻底被你破坏。你自己的水平修养,则完完整整表达出来了。
其实说到这,有的人想说:你说的理性,就是意味着一味的容忍?退让?当然不是。首先我得说,容忍和退让是一种崇高的品质,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当容忍和退让成为让对方得寸进尺的理由的时候,你需有你的能力和办法让对方闭嘴。理性者所能做的,未必是动手打架,也实在是耻于如此做法,而是在全面上战胜对手。请注意,我这里强调一个关键词:能力。如果你有能力在各个方面打败对手,让对手输得口服心服的时候,那才是真的赢。正好相反,你动手打了人家一顿,赢你肯定是赢不了了,换来的是被对方打一顿,或者赔钱吃官司。如此结果,大家都没意思,岂不是更加懦弱的表现?有时候容忍和退让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历史上懂得忍耐之道的人大都能人之所不能,能人志士,能臣巨臣,最明显的就是蔺相如。我们来看看蔺相如和廉颇的结果,一曲将相和,千古绝唱,从实际来看,蔺相如不是赢了吗?
  
说到这,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就是你的对手问题,其实是引起你们要打架的事件问题,这是我讲的第四点。我们先不说别的,就看我给大家说的几个案例,都是怎样天大的事情啊?网吧占座,炒菜先后顺序,这么丁点的事情,就能成为你打架的理由?可事实恰是如此!我们大学生打架有个很大特点,就是无论多小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引发事件,其实那事情小的不得了,甚至根本不算个事。再看看你的对手,他们有多可恶,他们做的事情有多么“伤天害理”了,还是仅仅因为一时失误或误会?哪天你给别人讲起你打架经历,说到起因的时候,不管你用任何言辞来形容,比如说“咽不下这口气”等等,我想你永远是苍白的,因为你这个理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这还涉及一个严重后果问题。有的同学,多少还懂点打架的常识,拿起东西来往手臂,大腿部分打,好歹不至于送命。可是更多的人呢?他根本没这个概念,旁边有什么就拿什么,最多拿的是水果刀。他们也不知深浅,直接向对方心窝刺去,结果就出人命了。你多打点事情需要用别人的命作为代价?你原因又是什么?说出来不是笑话?!
这类事件不是危言耸听,前些年,一个高校宿舍里两名同学下象棋,结果一个同学输了,另一个同学就取笑他。可能是把他说急了,输棋的同学拿起水果刀就向那名同学刺去,正中心脏动脉,当时就死了,这是个真实事件。再有,就是人人皆知的马家爵,无非就是被人取笑而已,就杀死了几个同学——他没有什么值得可怜的,只能说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只能是这样一个结果而已。不理智,多大点小事都可能酿成无法承受的大祸。
说到这,我特别提醒同学们一句,你们宿舍里面可能会有水果刀,大家图方便就买了。我告诉你,那在大学校园来说是不祥之物。我们年轻人年轻气盛,哪天火气一上来水果刀就直接变成凶器了,这可不是耸人听闻。那些不能折叠的刀具是危险性最大的,如果你宿舍里有,建议你赶紧把他们扔掉,否则哪天就可能闯下大祸,你后悔也晚了,我可不是开玩笑啊!
  
这是我说得第四点,引发事件都是小事,不是不能解决,就是自己把自己往火坑里推。那么第五点呢?就是我在一开始就讲的后果问题了。打架能解决问题吗?这也算是个关键问题吧。我们来看看打架之后怎么处理?无非是住院,治疗,挨处分,被开除。家长为此操透了心,着急到极点,他们一方面要和对方家长谈判,一方面又需要获得学校的宽恕。而当时血气方刚的“英雄”们呢?你们该怎么办了?你们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吗?为什么事后就垂头丧气的了?当时的威风呢?自己问问自己吧,看看自己怎么出的洋相吧。这样的经历,我觉得在人的一生中都非常丢人,抬不起都来。再看看你怎么连累的父母,什么都明白了吧。我在开始时候讲过的那个例子,学生的父母一下子就给校长跪下了,你以为这事与你无关吗?也许不久,你的身上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自己的道德良心呢?还用我说么?
  
说到这里,我想讲的五个问题都说完了。虽然我想在理性的层面上为同学们剖析,但肯宁不能意味着就没有打架的事件发生。那么,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事件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
一、一定要冷静,不可被场面所控制,你要以置身事外的角度考虑;
二、打电话。如果双方人数较多,而且情绪特别激动,立刻报警;如果还没有那么严重,马上给辅导员以及校方打电话,避免严重后果;如果已经有了流血事件,立刻打电话120叫救护车;
三、你不要到人群之中去,去了你就拔不出身来了,你可以在旁边观察,等到解决人来了之后,先说明伤员情况,然后告知谁是带头人物。当然,如果你不想被别人知道,完全可以在暗中做到这一切;
如果你的同学或者舍友还没有去打架怎么办?
给他们排解心理能量,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或者带他出去走走,总之给他泄气。如果不管用,找到几个人看住他。如果还不管用,先通知老师一下
如果他叫你去打架怎么办?而且他已经叫了很多人
首先你别害怕,别以为你不去他就会把你怎么样。你告诉他,我不去。当然你可以编一个理由。不过,你需要告诉他你这样做的后果,如果他不屑,还说你胆小,就不要再理会他了。等他走了之后,你需要多找人把他给拉回来。或者,迅速联系辅导员或110
这是几个处理问题最基本思路。当然,这里我可以说说老师处理紧急状态的思路,给你借鉴一下,比如说我的思路:
一、一定多带几个老师,单个老师未必阻止得了;
二、打电话给双方学生的老师,让他们迅速赶到现场,不要有任何耽误;如果事件过大,马上联系110;
三、先救治伤者,送医院;
四、找到带头的人,把他们分开。如果说服不了可以采取制服手段,注意,一定要找到那几个带头的,其他人不用管他;
五、分开后,给他们时间泄火。等他们情绪激动期过去之后再进行处理;
六、进行事后处理。当然,打架的性质实在太严重,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校方态度一般非常坚决,坚决清除害群之马,这个时候,即使是你最亲近的学生也不要袒护,因为,没有对于这样人的严肃处理,没有办法警示后人。
好了,我的话说完了,此讲也告一段落。我说几句话吧:靠武力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大学生理应做理性之人,理智处理事情,千万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苦果,你是承受不了的。最后,我讲一个小故事。这是我读他的传记读出来的一则,我觉得特别给我启发,我先说好,同学们不能往歪处想:
前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是有色人种,比较像黑人。他是从军队上来的,曾指挥过著名的海湾战争。他刚当中将的时候,他和他的士兵到某酒吧喝酒,结果酒吧公然歧视黑人,让这几个“黑鬼”滚出去。鲍威尔不动声色,回到军队中后,调集了一个排的黑人士兵,让他们尽情地把这家酒吧砸的稀巴烂,然后潇洒地拿出足够的美金进行赔偿。他的长官知道这个消息后,先是暴跳如雷,然后突然说出这样的话。这是美军常用的粗鲁表达方式:“这他*的真是一次太完美的暴动了!”虽然他的长官是个白人。他的部下长期受气,这次鲍威尔真是给他们出气了,他一下子获得了新部下们的拥戴。而长官呢,说实话心里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没有一个人能这么干脆利落却又不留任何痕迹把这事搞定,这就为鲍威尔之后的青云直上奠定了基础。而酒吧方面呢?则是有口难言,也不敢言,乖乖地认倒霉,这事真绝!——我说这事什么意思啊?我告诉你,你还真别以为鲍威尔用的是武力?他真正用的可是智慧和能力。他的理智可以达到把武力融入其中的境地,这是我们这些小人物真做不到的。如果你有这样的本事,那么任何事件都好办了——如果你还没有,你现在就先老老实实地学会忍耐,学会克制,学会理智,直到你的理智可以获得足够统治力的时候吧。
好的,关于打架这件事,我就说到这,谢谢同学们的倾听!
(话未说完,学生们响起了掌声)
十七、辅导员与“度”
1、度的问题
万事万物,到最后总有一个“理”字,这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很经典的一个结论,甚至有一门“理学”专门研究这个“理”字。而在万事万物的“理”字之中,不管是《易经》中周天循环之理,盈余和不足都不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或者是《孟子》中,中华民族来以自豪的舍生取义中的“义”,再者是直接宣扬和谐中道的《中庸》,推到最后,总出不了一个“度”字。所以,读破万卷书,既感“存天理、灭人欲”之酷,也知墨家墨翟之大爱,更觉《菜根谭》之温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说尽了,每一位哲学家站的角度不同,感触不同,却没有绝对让人信服的真理。而读来读去,却突然顿悟,原来我们所追求根本上的人生道理的一直在一种取舍之间,也是这个“度”字。
这个“度”字,在每个人生活之中既贯穿始终,更是理所应当,然而我们却无法自知。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无法把自己从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情中剥离开来,去考虑一些深刻的道理。所以,佛家说世人“贪”“嗔”“痴”等,却也无非是不知道在世界上怎样生活能做到生活有度。换句话说,其实我们很多事情也许是没有准备好,最起码是在思想上准备好,去接受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迷惑很多事情,比如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是不是也需要“真实”一些?我们看到别人做坏事,自己是不是宁愿装作不知道?我们都有一种对于暴发户天生的厌倦感,却时刻梦想自己成为暴发户。我们爱恨情仇,分分合合,却痴迷于某些自己逗弄不明白的道理上。我们自己觉得无望的时候,就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是否都有我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取舍呢?
而我们的取舍,通常是本能意义上的,或者说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而不是超过心理学——一种人类的理性意义上的。在人生理性的意义上,或者说在哲学意义上来说,取舍的关键,我很欣赏中国哲学所提出的中道说,并不是折中主义,而是凡是讲究一个“适合”。
首先,适合必定不是极端。一个人不成熟的表现,就是喜欢简单地把任何事情极端化,正误化,简单化,用绝对的对与错去衡量一件事情,认为遇到一件事情只有这样做没有其他的道路。在人生旅途上,绝大多数人在现时都是平凡人,很多人就自怨自艾,认为自己这一辈子不能成就一些事情。或者开口就骂,骂社会、骂单位、骂领导——其实自己就自绝了自己未来之路。其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地对错形容之,更不可用极端的态度处之。极端是人生中最糟糕的人生态度,其厉害等同于自毁前程。
其次,适合不是中和。我们另有一类人,自觉前途不大,活个舒坦就罢了。所以,在意见激烈争执的时候,自己不表现,觉得与自己无关,无所谓。或者为了息事宁人,就做一个彻底的折中,各方意见都听,各方意见都进行中和,所得到的结果是个四不像。生活中,只要能保证一个基本生存,也就可以了,其他的一概不当回事,甚至自己的尊严和地位。与那种极端处事的人相比,这种人成熟得多,最起码是能适应生存的。可是,这样的人生活中缺乏一种能动性,遇到问题就知难而退,遇到敌人就容易认输,实际上是一个生活上的弱者, “苟延残喘”着,妥协着,最终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再次,适合是一个稳定的概念,但是却不是固定。适合是一个因时而异的概念,在国难当头之时,适合的生存态度就是心系家国,为之牺牲。在遇到意见的不同与争执的时候,适合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性选择,却不排斥别人。在面对不公平待遇的时候,适合是服从大局,但又去争取合理的东西——当然,我说这话是看似个很清闲的事情,大概要被人说成“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实生活中你更多的是身不由己,哪能自己选择?其实,或许能的,只不过我们自己没能在更深层次理解而已。
适合到底是什么?我无法用我的语言能力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大概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当然,说不出来更多可能因为我个人能力的问题。我所理解的适合是:生活中存在一种“天行健、裙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不极端地去把任何问题简单化。在适当的时候,做应该做的事情,考虑每个人的感受,就是我的适合。
这个适合,就是我所说的度。不要小看这个“度”字,其实蕴含着人生的真义。
2、与学生距离的“度”
辅导员和学生间的距离的“度”,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新辅导员身上更为突出。
这种距离,通常是让新人有点不自知的,或者太近,或者太远。上一章我们提到,极端是最要不得的,而太近或者太远,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极端,这里面蕴含的问题实在不少。
首先是太近,辅导员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不分你我,嘻嘻哈哈,以为通过这样一种接触,就能做学生的朋友,获得学生的尊重。诚然,这种方式并不太坏,确实能促进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理解,某些高校实现的辅导员和学生同住同行的制度,就是这类的代表,但是,缺点也是极多的。首先,辅导员和学生是不能按照朋友的关系对待的,我们想和学生亦师亦友,这原本不错,但切记不是单纯的做朋友,朋友的前提是必须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尊重观念。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容易走这个极端,以为和学生做了朋友就能做好工作,殊不知作为师生,一些做事方法上的不同是存在的,朋友之间处事的方法与师生间的处事又是不一样。如果完全和学生成为朋友,在一些是非面前辅导员可能会丧失作为一名为师者的职业道德,这是很可怕的。同时,与学生太近,这个辅导员也就完全没什么神秘感了,甚至被学生“看穿”。这个时候,学生心中对于辅导员可能有点不以为然,觉得他只不过是比学生稍大的学生而已,忘记了辅导员是老师的身份。举个例子,与学生太近,你别指望学生们能打扫卫生,因为学生会说:老师,你们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能做卫生吗?你别指望学生能克制上网,因为学生会说:老师,你们上大学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如此一问,当真不好回答,你不应该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学生。如此一来,辅导员的工作就不好做了,是给自己找麻烦。
与学生太远,与比学生太近相比,还要坏一些。与学生太远,让学生或者觉得你神秘至极,或者让学生觉得你自命清高,或者让学生忽略你的存在,都不是好现象。作为年轻辅导员,刚刚从学生变成老师,其实这种身份的变化是有点“突然”或者“仓促”的,很多人都没真正做好准备。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做得像个老师——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为了做老师而做老师。自己摆出一副老师的样子,对学生指指点点,对于学生的情况很轻易就说出一种评价,不去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会再和这个辅导员觉得亲近,不会和辅导员讲真话,甚至不愿和辅导员交流,辅导员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若是和学生比较近,尚能知道学生的想法,举动,于工作来说并不太坏。若是和学生太远,少了学生情况的掌握——无疑是最糟的。
与学生的距离究竟如何定位呢?用“度”的原则来解释,或者用“适当”的原则来解释,就是在维持老师的身份的前提下,和学生们相亲相爱,亦师亦友。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这个度的掌握,还是有一番功夫的,需要自己慢慢理解,掌握。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一点,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点,很多年轻辅导员都犯过这个毛病,就是和异性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妥的问题。我便亲见过有女辅导员和男学生接触甚多,关系显得比较亲密,被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纷纷议论。其实,这个问题发生在男辅导员那里名声更会难听,如果男辅导员和女学生走得比较近,而这个女学生恰恰容貌较好,在某件事情上男辅导员又特别维护了这个女学生,这种非议简直是一定的。辅导员的名声一旦被学生定位为比较差,任你千万张嘴,也无法让学生再尊重你,辅导员这工作就没法做了,即使有些时候是辅导员自己都觉查不到的。不管怎样,和异性学生的交往要讲究一个度,其实这个度很简单,与同性学生如何交往,就与异性学生如何交往,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了,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点。
辅导员和学生间的距离的“度”,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在新辅导员身上更为突出。
这种距离,通常是让新人有点不自知的,或者太近,或者太远。上一章我们提到,极端是最要不得的,而太近或者太远,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极端,这里面蕴含的问题实在不少。
首先是太近,辅导员每天和学生朝夕相处,不分你我,嘻嘻哈哈,以为通过这样一种接触,就能做学生的朋友,获得学生的尊重。诚然,这种方式并不太坏,确实能促进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理解,某些高校实现的辅导员和学生同住同行的制度,就是这类的代表,但是,缺点也是极多的。首先,辅导员和学生是不能按照朋友的关系对待的,我们想和学生亦师亦友,这原本不错,但切记不是单纯的做朋友,朋友的前提是必须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尊重观念。刚毕业的年轻辅导员容易走这个极端,以为和学生做了朋友就能做好工作,殊不知作为师生,一些做事方法上的不同是存在的,朋友之间处事的方法与师生间的处事又是不一样。如果完全和学生成为朋友,在一些是非面前辅导员可能会丧失作为一名为师者的职业道德,这是很可怕的。同时,与学生太近,这个辅导员也就完全没什么神秘感了,甚至被学生“看穿”。这个时候,学生心中对于辅导员可能有点不以为然,觉得他只不过是比学生稍大的学生而已,忘记了辅导员是老师的身份。举个例子,与学生太近,你别指望学生们能打扫卫生,因为学生会说:老师,你们上大学的时候就一直能做卫生吗?你别指望学生能克制上网,因为学生会说:老师,你们上大学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如此一问,当真不好回答,你不应该用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学生。如此一来,辅导员的工作就不好做了,是给自己找麻烦。
与学生太远,与比学生太近相比,还要坏一些。与学生太远,让学生或者觉得你神秘至极,或者让学生觉得你自命清高,或者让学生忽略你的存在,都不是好现象。作为年轻辅导员,刚刚从学生变成老师,其实这种身份的变化是有点“突然”或者“仓促”的,很多人都没真正做好准备。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做得像个老师——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为了做老师而做老师。自己摆出一副老师的样子,对学生指指点点,对于学生的情况很轻易就说出一种评价,不去参加学生的一些活动,让学生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这么做唯一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会再和这个辅导员觉得亲近,不会和辅导员讲真话,甚至不愿和辅导员交流,辅导员就成了孤家寡人了。若是和学生比较近,尚能知道学生的想法,举动,于工作来说并不太坏。若是和学生太远,少了学生情况的掌握——无疑是最糟的。
与学生的距离究竟如何定位呢?用“度”的原则来解释,或者用“适当”的原则来解释,就是在维持老师的身份的前提下,和学生们相亲相爱,亦师亦友。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这个度的掌握,还是有一番功夫的,需要自己慢慢理解,掌握。
这里,还要特别提出一点,而且是很重要的一点,很多年轻辅导员都犯过这个毛病,就是和异性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妥的问题。我便亲见过有女辅导员和男学生接触甚多,关系显得比较亲密,被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纷纷议论。其实,这个问题发生在男辅导员那里名声更会难听,如果男辅导员和女学生走得比较近,而这个女学生恰恰容貌较好,在某件事情上男辅导员又特别维护了这个女学生,这种非议简直是一定的。辅导员的名声一旦被学生定位为比较差,任你千万张嘴,也无法让学生再尊重你,辅导员这工作就没法做了,即使有些时候是辅导员自己都觉查不到的。不管怎样,和异性学生的交往要讲究一个度,其实这个度很简单,与同性学生如何交往,就与异性学生如何交往,就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了,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点。十八、所谓管理
    管理这个词,是管与理的合并。管教是一个方面,理顺是另一个方面。但是我们日常说的,都是“管理”一个词,侧重于管,而经常性地忽视一个“理”字。这本身是有问题的,学生虽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但学生也并不是管出来的,正好相反,学生更需要的,是一种理顺。不管是任何意义上的管,都有管理者的能动性在里面,是按照管理者的意识进行的,把这种意识强加给学生,很多时候,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是真正的废品。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一个大学生,他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是别人告诉他什么,而是他自己领悟了什么,而能动地去做。我们的管理通常是这样的,要求学生们每天都要上自习,要求学生们不要穿拖鞋进出教学区,要求学生们不要沉迷于通宵上网——这些东西都是对的,没有任何错。在辅导员的督促下,学生们也能做到。但是,一旦辅导员的约束解除,学生们马上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这种督促是在大学解除的,学生们的一些恶习就在大学显示出来。如果督促是因为学生毕业解除的,他们的问题就会显示在用人单位中,对学生的长远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被动性质的被管大概就是这么回事。
什么叫做“理顺”呢,这是一种很有人情味,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方法,效果要比单纯的管好许多。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你要求他做什么,不若帮助他分析该做什么,让他自己找到答案,这就是理顺。其实,学生们很多时候非常懒散,虚度时光,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怎么做?事实上,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该怎样做,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即使我们自己,有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得慢慢领悟。众多的大学生大概都是在大三的时候才能领悟到,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变进程,让学生们更早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当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和学生沟通的时候,都可以引导他找到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引导他想明白一些事情。我们通过帮助学生理顺的方法,就是充当催化剂,让学生找到自己真实意义上的目标,而不是口头上或者那种可以朝令夕改的目标,让他们坚定地朝那个方向前进。那个时候,我们所看到的问题,比如什么沉迷于网络,逃课等等,就会逐渐变成小问题并消弭。一个知道自己去向的人,能被路上的诱惑迷惑住么?正好相反,一个人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通常哪里都去不了。
那么,最终的问题就涉及到管与理的“度”的问题了。管与理,虽然各有优点,但更各有缺点。我们实际的操作中,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在我看来,三分靠管,用比较强制的方法在客观上先不要让学生们走弯路,虽然效果是临时性的;七分靠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将要做什么才是长效的,虽然这种工作量实在太大。在我们的工作中,能够善用二者之优缺点的,才能是优秀的辅导员。
龚自珍有一篇文章叫《病梅馆记》,可以经典概括这个话题。那些梅花,为了卖出好价钱,都被固定修剪成一个样子,其实,那梅花的声明已经死了一半,是一种病态,这就是“管”。龚自珍开始给他们松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长,细心照料,这就是“理”。我们把故事继续推论下去,龚自珍会让每支梅花都不加修剪地生长么?肯定不会,为了让梅花生长旺盛,必然要去掉一些小的枝蔓。然而,龚自珍是不会再次让梅花们被按照一个方式固定的,他让每棵梅花都能有自己的空间,龚自珍悉心打理,让梅花健壮成长,只有这样,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才能看到虬枝玉茎,香气扑鼻的真梅花。是为“管理”也!
十九、如何与领导接触
1、什么是领导
与领导接触,对于任何新人来说都是一个大问题,不仅仅限于辅导员。
什么叫领导,怎样算得领导?我们现在所谓的领导,通常是一些已经有工作经验,在管理岗位上任职的这些人。他们有一定权力,决定着一个部门或者手下几个人前行的方向和命运。一般来说,能成为领导,他们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毕竟,在他们的年龄段上,更多人只能默默无闻,或者晋升得比他们慢,而他们成了职务上最高的人,所以,他们既然能在竞争中胜出,我们对这些领导都需要天然有几分敬畏之心的。
领导的层级和年龄直接对应,在高校中,年纪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的可能会是校长,书记等,向下依次递推,四十多岁的可能是处长,副处长,三十多岁的是科级干部,二十多岁的多数是在努力晋升中。这样一个职务和年龄对应的梯次是正常的,保证一个行政组织新陈代谢。但是,无论如何,能成为领导的是绝少数,大多数人都是默默无闻的。领导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我想也就是超过这“大多数”之优点。
对于新人辅导员来说,基本上接触到的就是科级干部,与处级干部将有少量接触。科级干部一般稳定在30岁左右,这个时候的人乃经验老到,壮心当年的时候,办事做人有稳重经验的一面,但是,由于人的修为不够,说话办事较为极端的事情有仍有可能发生,一些性格有缺陷的人在30岁左右表现的最为强烈,一些意愿强烈但情商较低的人在此时虽外表没什么变化,其实内心最是受煎熬,正在接受人生修为上转折性的考验。所以,这些科级干部,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人生修为的关系,确实比起年纪大一点的干部来,存在心态上的问题。
之所以这么说,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这门学问基础之上的,并不是凭空想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很多人才有了对自己一个真正明确的定位。有的人开始清楚地知道自己活到退休最大能做什么,有的人明白自己仍有上升空间,但做事开始越来越扎实稳妥。这个时候的人,可以说是从经验和能力上达到了顶点,同时在情商或者心态上也才达到最佳。所以,我们与这个年龄段的人打交道,相对来说会觉得他们平和的多,比与一些直接管理的科级领导们水平高很多。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这样的领导在年纪上值得尊重,在做事风格方法上更值得人尊重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四五十岁的人就“知天命”,做事不争所以稳重了。事实上,四五十岁的人正是在壮心不已的年龄段上,怎会知天命而无所作为?我是在说,相对三十多岁的领导来说,四五十岁的人人生境界明显要高许多。很多事情在他们那里将举重若轻,在做事的风格上显得经验老道,少了些棱角分明,多了些为人处世的圆熟之道,相对来说给人“春风满面”的感觉会多一些。当然,这是相对于二十岁,和三十岁的人来说的。无论怎样,不同年龄的人,对于生存生活理解不一样,修为就不一样,这是一个事实。
其实,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分析年龄与心态的问题。这个看似不是个问题,其实有很深的内涵。和什么人接触,做什么样的事情,就是从这些基本的分析开始的。有了基本分析的理解,才能在心理行为上给这些领导们进一步的推断,以便和领导们有合适的接触和交往。
2、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我所写的,绝不是什么成功学,教人一些投机取巧的法门,或者鼓吹一些正常人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比如每天对镜子说:你一定行,鼓吹所谓的信心就是成功云云。我所写的,是从真正直观经验和我个人涉猎知识的碰撞,是发自内心所写,乃灵魂之写作。写的好不好不敢说,但是,我一要说实话,二要说有内容的话,三是绝不自欺。
任何领导,即使是芝麻权利的小官,都需要“尊重”,这并不只是建立在中国几年前伦理社会“官本位”基础上的,也建立在纯粹工作的需要。关于官本位的问题,很多年轻辅导员遇到有自己觉得不大好的领导,就开始往“官本位”上去靠,其实是不理智的。中国的伦理社会,讲究的就是次序等级,这一点古代遵守,到了现在也没有真正改变过。中国的社会,在骨子里存在着天地人伦是有次序的想法,无论是法制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难于改变,这是一种深刻存在于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很多时候,这种精神恰好是延续民族活力的动力。我们批判“官本位”的时候,通常是在接受了西方一些平等自由之类的思想,颇觉中国传统有问题,但问题是,西方的发达有着很多历史的原因,当今的西方社会,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在大肆批判中国的国策同时,自己的经济指数却一直在下滑,而中国在稳步发展,风雨无阻。其实,除了经济以外,他们的社会发展也并不比中国好,在西方国家里的社会病,一点都不比中国少,比如说,美国的国家都可以随便欺负弱者,他们的道德取向究竟在哪里?他们的国家都可以这样,那么国民的生活图景真的很美吗?(国民素质高也只不过是捡了历史的便宜!)恰好相反,这正是因为缺乏文化底蕴,所以美国陷入了衰退之后,他们的现代制度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的伦理体系传承了几千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得以延续的国家,这是为什么?这就在于我们的儒家为核心的文化,他本身是有很多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的。新加坡就是儒家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比较好的地方,它繁荣昌盛的存在,充分证明,天地人伦之类的儒学传统思想,是人类生存发展强有力的一支,而孝、义、廉、耻之类的伦理道德,虽然表面上被埋葬了,其实活力依旧。那么话题转回来,中国传统社会之中的老百姓尊重“大官”,又有什么不对?
我说这些,并不是意味我我在主张恢复传统文化,这里本身也不是在说明这样的一个问题,只是在阐述一种现实。我所说的官本位,并不是为了当官的简单辩护,而是在论述关于尊严问题时候有必要澄清的一个误区。这里并不是讨论中国伦理等问题的地方,我也不再浪费篇幅了,但是结论是这样的:你若简单地骂人“官本位”,那是不明智的。当官的需要尊重,这是我想真正论证的事实。
在工作上,作为上级来说,更需要一种尊重来维护他的权威,否则,工作很有可能根本做不下去。有一些新人,看到了一些事情,就不管不顾提出问题,质疑上司,温和一点就提出所谓“意见和建议”,其实,在没有照顾到领导权威的情况下做这些事情,是绝对百害而无一利的。第一,你的建议很有可能不被采纳。第二,即使被采纳,也只是因为领导怕别人说他听不进进言而“被强迫”接受,故作姿态而已,你的后续日子定不会好过。不是每个人都有李世民容纳魏征的胸怀的。第三,如果你真是遇到一位容人之言,允人犯错的好领导,那是你的造化,不过可遇不可求。我们不建议触犯领导的权威,却不意味着有谏言而不说,而是从通达人情事理的基础上,在更高层次上让领导看到问题,乐于接受,同时又觉得你是栋梁之才。
这里,我可以举一个比较简单明了的例子。在纯为戏说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却交代这样一个情节。和珅明明贪污王法,有碍国家,偏偏乾隆每次都护着他。而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纪晓岚,虽然每次都能占得先机(这自然是戏说),但乾隆每次又都为纪晓岚而气恼。归其原因,和珅懂得维护乾隆的面子,虽然犯点“小错”(乃至贪污得比国库多十倍),乾隆却打心里喜欢,用心维护。纪晓岚经常搞批龙颜的事情,虽是站在事理上,但毕竟总让乾隆面子上过不去,心里面其实恼怒。乾隆能容忍这样一个人在身边,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知道是国家正义士,可爱,但是偏偏老让自己难堪,更是可恨啊。乾隆没把纪晓岚给办了,当真他的造化!
那么,影视剧中谁是真正通达事理,会用高级技巧劝谏,又能自保,又能得宠,而又能适度的呢,唯有《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此剧我看过一次,印象相当深刻。此剧中的狄仁杰,办事明白,头脑清楚,通达事理,熟知人情世故,能让武则天这样的皇帝听得进谏言,每次又都能维护她的面子,当真是内圣外王,千古无双,中国官之楷模,无出其右者。当然,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历史是怎样我不知道,但是影视剧体现出的那种东西,正是我想说的,就借用一下,来表达本文之中心目的。
在了解尊重的基础上,与领导打交道就容易得多了,这是另一基础。
、如果领导错了我该怎么办?
这是我上过的最精彩的一堂课。中国人民大学王建民教授在讲授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的时候,他一开始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
“如果你的领导做了错误的决定,你该怎么办?”
这个题目很容易回答,大家略加思索,各种不同的答案马上就有了,场面非常热烈。
回答一
“如果领导错了,那就得给领导建议,让领导认识到错误,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领导认识不到错误呢?”
“如果领导认识不到错误,作为一个合负责下属,应该按照正确的方法做,顾全大局,让事情有一个合理的解决,之后让领导自己意识到他的问题。”
“很好。可是,如果是你错了呢?”
“这——如果是我错了,我觉得也没什么,最起码我无愧于心!”
回答二
“如果领导错了,就想办法让他了解他的错误。比如,可以采用拖延的策略,给领导一个充分的空间以便做出正确的决定。如果还是不行,从整体考虑,就得冒险找领导的上级。”
“精神可嘉,很有敬业精神。但是,如果你拖着,耽误了事情怎么办?或者去找领导的上级,属于越级办事,这个后果怎么承担?”
“当然是再不可能耽误事情的前提下,如果会耽误事情,自然不能拖了。至于越级办事的问题确实存在——可是,我们怎么也不能看到领导犯错啊,就算越级了,为了整体也值得!”
回答三
“如果领导错了,我们仍然要按照领导的办,但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修正错误。”
“就是说,整体按照领导的思路,但是细节上按照正确的对不对?”
“就是这样吧,目标是效率的最大化。”
“可是,能不能这样理解,这是对领导安排的折扣?”
“我觉得换一种说法合适,就是说,更高明地让事情促成。”
答案很多,有的说用更高明方法劝谏的,有的说想办法让领导自己认识错误,当然,是让领导“突然间自己认识到错误”等等。大家的思路一打开,观点自然很多。王教授不时点头,给予每个参与的人以肯定。
“大家的头脑都转起来了,这很好。但是,这里我想持的观点是:坚决服从领导指挥!”
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啊”了一声,接着哑口无声,一片不相信似地死寂。
“这就是管理学中的问题,并不高深莫测,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当我们自己有了见解的时候,离真相到底有多远?我并不是说我的见解就一定正确,但是,我有几条理由要陈述。”
“第一:领导做的决定,在你看来是错的,但却未必是错的。这种判断的不一致的根本发生在信息的不对称上,领导的职务越高,所拥有的信息量越大,而你可能并没有这些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领导做出的决定,可能考虑的更全面,是最符合当前形势的,或者说是对的。而作为下属的质疑,即使有可能是对的,但是错的更多。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谁掌握的信息多,他的正确性可能更大!,所以,你的质疑可能是错的!”
“第二:从实践来看,这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因为不服从领导指挥而受到的损失远比领导错误决策的损失要大的多’!”
“我想在座的每位都是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你们很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我们说要每件事情执行到底,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有很多人不能遵照要求,把事情做到位,这是企业做不好的一个极大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谓的执行力,和细节决定成败,从根本上讲的就是这一问题!”
“那么具体到我们的问题上来:当领导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而你在质疑这个决定对不对的时候,那就意味着你更不能较好地执行领导的意图,甚至,与领导的安排对着干,反着做!我们可以想想这后果——很多时候,我们的企业,就毁在一些有这样想法人的身上,发人深省!而这些人很多时候还认为自己有献身精神,实在为大局着想呢!”
一席话讲到此,竟听得我大汗淋淋!
“有一部电视剧叫《亮剑》,其中有个国民党教员叫‘常乃超’,他在总结国民党几百万军队为什么一下子就彻底溃败,他说了这样一句很经典的话:‘国民党作战室那些家伙并不是废物,国民党的军事计划是由天才制定的,但是却败在那些不懂执行的庸才手中! ’此言发人深省。我们在座的学员们想一想,我们在质疑领导的时候,第一是否质疑得对,第二,你的做法,究竟是顾全大局还是败事有余的那些庸才?这是一个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这些管理者如果弄不明白,那将是企业做不好最根本的原!”
“但是,领导的确也是会出错的,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我们并不是鼓励对于领导的盲从,但是,当我们要领导改变他的观念的时候,首先是要彻底贯彻领导的精神。如果领导真的错了,事实证明了,没有一个领导会是在事实面前都执迷不悟的,否则,他就不会爬到领导这个位置!而我们,切不可以再用自己的小聪明去看这些事情,请记住这点‘因为不服从领导指挥而受到的损失远比领导错误决策的损失要大的多’这句金石良言!”
一堂课下来,有褒,有贬,有抑,有扬。冷酷地批评后又带着温暖的安慰。这堂课是我上的印象最深的一课,王先生的这堂课,无论叫做管理也好,或者叫人生感悟也好,我感受到的不只是“真理的力量”,而是更加知道自己的无知。在人生路上,千万别说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有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吗?
此事值得细细品味!
二十、辅导员与犯错误
没有一个人不犯错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犯错误是人类绝对世界的一部分,谁也不能避免。在错误面前我们并不需要回避或者掩饰,而是想些办法来弥补错误带来的损失,乃至减少犯错误的几率,这就是成长的表现。
在辅导员的工作生涯中,几乎每个人都犯过大大小小的各种错误。新人在进入这个工作的时候,任你是谨小慎微,处处提防,犯错误也是必然。这些错误,可能来自于点错钱,忘了某件事情,记错了某个时间,或者数不清楚自己的学生。
是不是夸张了一点?数不清楚自己的学生,有这等事情,是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事实不但存在,而且每年都非常客观地存在,很多辅导员在第一次数学生的时候就尝到了这种别扭的滋味。新生入学时,并不是在一天内就能报道完毕,开学的那几天每天都有新生来,还有种种原因有人在报道后就要退学。同时,一些新生可能因交通、疾病等各种原因会电话报道。有些新生刚来的时候并不守规矩,不在学校住宿,种种情况不一而足。所以,新生并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即使不断地查,也有可能会把数字弄错。而这种弄错的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很多院校在新生入学四天后,统计好实际报到的人数后,要把没有报到学生的档案退回去。而如果档案一旦退回,这就意味着学生彻底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而如果辅导员在点学生的人数时,恰好漏掉了一个,而他的档案就被退回了——那意味着什么?后果不堪设想!
这就是那条很有名的说教的注释了:当你是个学生,你可以有一点小错误,能得90分,是及格。当时,当你以一个工作人出现的时候,你犯了一个小错误,可能造成全局的崩溃,那是0分,甚至没有挽救的余地!我们工作的时候,是不能出任何错误的——虽然说完全不出错误并不可能,但是,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减少错误,是我们的一堂必修课,甚至做到将错误减少到无限接近于0。
其实,在商业运作中,很多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开拓性建功立业的本事。但是,他们却牢牢地在一个位置上不会被剥夺,或者可以获得高薪的聘任,问题就在于,他们知道如何有效地避免错误,即使不能创立开拓性的功业,他们的稳重,更是公司长远发展的基础。从实质上来讲,他们是真正的中流砥柱,一个公司能维持运行并不在于几个非常厉害的人,而是这种虽并“无所作为”其实真正支持起公司有序运行的默默贡献者们。而很多人却不太明白:还自以为怀才不遇似的问:公司为何养了这样一群废物?
话题转回我们的辅导员,尤其是新人,在这个问题上尤其需要注意。我已经亲见过这样的事实:一些新人刚入职的时候,并不把老辅导员强调的事情当回事,或者是他们意识中并不是不接受老辅导员的建议,而是实在想不到这样的事情也需要当成个事情,结果出了差错,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我所见的新人已经不少了,大概每一届都会有类似的错误发生:四级报名的时候报错了身份证号码,学生选课的时候把自己错误的理解传达给学生,领取东西比如校徽时候怕麻烦就不核查具体个数,分宿舍的时候把男生编入女生宿舍,收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费的时候收到了假币(这也是错误,错在自己没有细致检查),弄错了考试监考的时间,在文字输入的时候把汉字标点做成了英文样式,做学生数据库的时候因为不规范而始终不能导入等等,各类错误,不同级别,不同内容,不同原因都可能会发生。千万不可看做小事!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职业人的精神:思想上高度重视,不小看任何一件事情;做事情谨慎、小心;做完后多检查几遍,不要怕麻烦;如果犯了错误后不要藏着掖着,怕被别人知道,没有必要,而是积极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如果有后果就去勇于承担,勇于承认错误——谁没有犯过错误?在一个勇于面对错误人的面前,任何人都是宽容的。那种讳疾忌医,让自己犯下隐瞒不报而且又知错不改的那又是新的错误,没办法被人原谅!
就在写作的前几日,笔者又犯了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我和四个学生一起分配的新宿舍名单表,竟然漏掉了一个宿舍。我们曾重做了三遍,检查了六遍,都没有看出问题。结果等到安排的时候,才发现竟然少安排了一个宿舍!其实,那个宿舍安排是学生做的,学生很是内疚,但是,和我做错的又有何异?学生是来帮忙的,而我又检查过几遍也没看出来,而承担事件责任的仍然是我,与学生何干?所以,我马上开始解决问题,再次重新安排宿舍——就算是笔者这等所谓的“老江湖”,也逃不了犯错误的过程。说实话,很内疚,让那几个学生无处去,又让他们老师很被动,错误不就是魔鬼?其实,在我的工作中,从以前的经常性有各种错误,到现在的已经很少犯错误,已经有个极大地提高了。但是,有些时候有些错误真是人力难以避免,那个时候,我们就更需要有一种对待错误的良好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再一次的错误的提醒,要我们以后更加谨小慎微,把犯错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犯错误是一堂必修课,没什么可怕的,重在汲取经验,减少犯错。新人辅导员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十一、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贫困生
1、      什么是贫困生?
真正的贫困生,绝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精神上的贫困。
只不过,我们通常指的贫困生,是说那些家里的经济实力较差,无力或者费力支付学费或者生活费的学生。这里,我们所指的贫困生,也是指通常意义上的,那些精神上的贫困生暂不在其列。
贫困生,一个让人看了辛酸的字眼。我们曾看过不少让人嗟叹的案例,在笔者的学校中,就曾见过在食堂捡剩饭吃的贫困生,这件事情在当时给大家的震动非常大,我们社会的角落中,还有这样一群人的生存状态!
然而,这样生存状态,值得关注的同时,有一些可鄙者,却要去分享真正贫困生的补助,这样的人,更需要关注。作为我们,绝不能让钱被那些精神的可鄙者们去抢那些需要帮助人的饭碗:一碗米饭,对于贫困生来说意味着生存;对于可鄙者们来说,一碗米饭意味着新的贪官的诞生。
国家对于贫困生的补助不可谓不多。从8000元的国家奖学金,到5000元的一次性国家励志奖学金,再到每年3000、2000、1000的助学金,国家的力度是相当大的,决心是相当坚决的。再加上学校自身的贫困助学项目:如勤工俭学,学校奖学金;社会的助学项目,如社会勤工进学,社会奖学金等,从实际上来讲,每个贫困生都能与这些助学项目接触。虽然这些助学项目可能还不足以支持贫困生完成学业,但是,每一个真正贫困生都能受到资助这是事实,只不过受到资助的程度不尽相同。
这些钱,对于有的家庭来说,那是雪中送炭。我的一位学生,一直在接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前些天有个支援四川重建的志愿服务活动,我这个学生第一个报名了。当时我想,这个学生还是不要去的好,因为假期是他难得的打工机会,能增补一些家计。学生非常坚决:
“老师,国家帮我这么多,我不能眼看着国家危难却无动于衷!”
我的心被小小地震动了一下。
真正的贫困生,自强自立,当他们用这些补贴来说,我们这些辅导员,心里是非常坦然的,觉得也是做了一件善事。但是,贫困生中却还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但是物质的贫困生,更是精神上的贫困生。他们的作为,让人恨远大于怜!
很简单,这又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评贫困生的时候,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个同学家庭非常困难,一个季节竟然只有一件衣服,吃饭更是只有主食,不吃任何菜品。可是,当他拿到了国家的补助的时候,他做了什么?
每天上网,泡在网吧不回来,也根本不上课。然而,他仍然是一个季节竟然只有一件衣服,吃饭更是只有主食,不吃任何菜品!
这种事情,还并不只是一件。有些贫困生,拿到助学款后买了高级MP3,手机,或者化妆品!他们在同学中引起了强烈反应,凭什么这些人能拿到国家的补助?
然而,查他们家庭的状况,确实是真的贫困的。
对于这样的人,有时候让人无话可说,这样的人值不值得拿到贫困生的助学金?从更深层次意义上来说,他们值不值得社会的关心!
有时候我也在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贫困生买一个高级手机,或许这是他唯一能买的一件高级东西,是自己真正的心爱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来说和经济条件相对宽松的人买一台高级手机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件东西可能是贫困生寄托自己所有希望的象征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当一个学生被标上贫困生的标签后,是不是完全不允许有自己小小的因为物质产生的快乐?就是我自己,也曾在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借钱买过高级的玩意,如此想来,我们对他们是不是太过苛刻一些?

从人性的角度上,人类任何事情都可以理解。但是,从社会角度上看,有的事情做得,有的事情的确做不得。贫困生是什么?它代表着可以接受资助,但更代表着要承受“贫困生”这个标签和接受社会对于“贫困生”近乎苛刻的期望值的检验。这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当你接受一份馈赠的时候,你就要用一些东西来交换。这些东西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无非就是需要你的自强自立!当然,这种自强自立包含着很多沉重的东西,比如要一直过得特别简朴,要承受别人说你是贫困生时候微妙的压力……
除了这种不自强自立者之外,更有一种可憎者:他们出生贫寒,理所应当地认为就认为别人的救助就是应该的,没有任何感恩之心,甚至还信誓旦旦地认为,是社会造成了他们的贫困,所以社会要补偿他们云云,听来寒心!
不过好在大部分的贫困生,都是一些懂事的孩子。从出生他们就在一种逆境中生长,很多孩子学会了自强自立。他们在学校中永远居于一个并不显眼的位置,然而,他们可以去食堂收拾碗筷,去做送水工,去扫地等等,小小的身躯下却是一颗坚定的心灵,这让人长大,让人成熟。他们或许在物质上的确贫困,但是,没人敢否认他们精神上的高贵——甚至,他们还更高贵些。
什么是贫困生,我想,我给他这样一个定义:物质贫困但精神自强自立者,乃是真正的贫困生,在他们那里贫困生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着坚定和逆境求生的勇气。那些物质贫困同样精神也贫困的学生们,还是不要用这个称呼了,否则是对贫困生这个词的玷污!
2、 如何鉴定贫困生
鉴定贫困生的过程,就像一场大戏,各种角色将齐聚一场,演出一出有喜有忧的人生闹剧。
本来,鉴定贫困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怎能是一场闹剧?原因很简单,贫困生是有经济收入的,即各种补贴,很多学生窥觑这不小的一笔收入,所以,很多学生即使不是贫困生,也会开各种证明要一个“贫困生”的名分。
其实,很多学生之所以惦记贫困生那点钱,与其家长是脱不开干系的。更准确地说,大部分不合格的学生参与贫困生鉴定过程正是在家长的授意下进行的,所以,不是贫困生的人反而能开出比贫困生还多的各种证明!一些家长认为:反正是国家的钱,第一:不拿白不拿;第二,我拿了这点算什么,国家总有办法给真正贫困生钱;第三,这个社会就这样,我不拿这钱就是我吃亏了等等。种种理由,不一而足。而学生们,就开始受到这些的影响,尤其是既得利益者,更相信他们这样做无可厚非。
他们怎么想,我无权干涉,但是,在我这个辅导员的领地里,我要对得起良心,所以将炼就自己的火眼金睛!
其实,高校里去鉴定贫困生,同民政部门去建立低保户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最不能相信的是报上来的材料,最值得信赖的,就是调查实践。那么,该怎么做呢?
第一:相关证明材料只能作为参考使用,如三级贫困证明等。三级证明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国家要求由三级行政部门开立证明,其目的是避免某些人冒充家庭贫困,但事实确是:真正贫困的家庭的确能开出三级证明,但是还是很费时费力的。而真正好开证明的是谁呢?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可以很轻松地打个招呼,开个贫困证明。我就见过某县长的女儿拿着贫困证明来找我,可叹可悲。各类的证明材料很多,开具证明的部门也很多,但事实上,这些证明、材料鱼龙混杂,难以说明真实的问题。但是,这些材料的参考价值是有的,因为,有的材料反应的是真实的情况,我们需要从这些材料中找到有用信息。
第二:辅导员是贫困生鉴定的最终评判者,但是,评判的过程必须有全体学生的参与。这一点很容易理解:谁对贫困生了解最多?不要说是我们这些辅导员,最了解学生的永远是学生自己。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真正需要帮助是很明白的事情。一般来说,学生们对于最为的贫困生是了解的,而对于最为的贫困生所有的学生们也不会吝啬,甚至包括哪些动了贪念的学生对于最贫困生也不会这么做。通过学生们,我们可以了解到最为贫困,最为迫切需要帮助的人群。
第三:除了最为贫困的之外,则是经济情况稍好一些,但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学生。这些学生,他们可能吃穿主流化,即看不见明显的贫困迹象,但事实上他们确实需要帮助——其实,他们吃穿主流化是一件很应该的事情,并不是非要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真正在一种平等的环境下,贫困生也应该有自己正常的大学生活,只是绝不可有奢侈性的消费而已。对于这部分学生的鉴定,学生内部是有争议的,原因很简单:即那些动了贪念的学生混迹于其中,所以,对于谁是真正的贫困生,真正的难点在这里。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办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调查。把这部分存在争议学生的名单统计好之后,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查。可以找班里的一些同学了解情况,也可以打电话到他老家的乡里面进行了解,到他的宿舍去看看他的东西,或者可以查询学生的贷款信息等等。其中,这些方式中,实际上还是通过多个学生的了解最为重要——因为,当同学们相处了一段时间的时候,他们之间是最为了解的。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有些学生就不认同他呢?原因也很明白:不是每个学生之间都相互特别了解的。有些贫困生,非常要强,在别人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贫困的一面,只有与他比较近的人才知道。这种学生,一定需要关注!
在这些原则之下,我们具体怎么做才好,我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建议:
第一:提前打好预防针。即在新生入学开始就和学生们声明在先:希望一些并不是真正困难的人不要参加贫困生鉴定工作,于人于己都不好。这样,有一部学生会自动放弃。
第二:让各班递交贫困生申请书,和三级证明等各种材料。
第三:设立各班的贫困生评审小组。可以组成由辅导员、少量班委,各宿舍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对报名者的资格进行一一审查,评出贫困生。这个具体过程很需要技巧,需要自己设计。
第四:对于有争议者由评审小组进行调查,进行最终鉴定。
第五:对于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内,允许学生们匿名举报。
第六:最终结果由辅导员处宣布生效。
贫困生鉴定,并不是一间小的事情。它的意义,不仅仅是让贫困生得到补助,让不贫困的远远走开,还有更深的意义:如果贫困生鉴定做不好,班里的学生相互猜忌,各个宿舍之间相互猜忌,整个班就彻底乱下去了。关于方法问题,我这里虽然提供了一种,但是也未必有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都得多动脑筋,这是所有辅导员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3、     我是一个贫困生
在百度中输入“我是贫困生”,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这些结果中,就如我刚才所说的,带着太多沉重的东西。为了写作的便利,我自己写了一篇他们的文章:
我是一个贫困生,我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家里非常困难,父亲没有劳动能力,母亲……
编者按: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的确,你的经历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心酸,所以,我们更希望你能坚强地成为男子汉
来到大学之后,什么都是新的,什么都是我不懂得,我总觉得同学们看我的感觉怪怪的,其实就是瞧不起我!
编者按:没有人会瞧不起你,事实上大部分人也没精力瞧不起你。大家看着你怪怪的很正常,因为,你还没有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总会有些不一样,这其实倒是正常的,如果从一开始你就能融入所有人的主流中去,你就不会想太多了。
我非常自卑,我不敢在同学面前讲话,不敢和女同学说话,但是,我想,我有一天一定会比你们有钱!
编者按:自卑的人是呆着最强烈的自尊。这是一种心理学常识,但是,在很多贫困生那里,那种自卑和自尊是病态交融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某些贫困生特别有自尊,不让任何人照顾他,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等等。其实,这是内心自卑最强烈的表现!
我会通过自己的奋斗买车,买房,超过你们所有人。
编者按:对于物质生活的渴望,这是贫困生们都有的梦想。然而,这种梦想如上文一样,其实真实的内涵是想超过周围的人,而并非完全自己的意愿。这是长期以来贫困生认为周围人瞧不起他的感受,想要用赚钱能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学校,我获得了一些补助。但是,正式因为贫困生这个标签,我不能穿好一点的衣服,吃好一点的东西,即使我能支付的起!因为我是贫困生。
编者按:这的确是残忍了一点。社会人对于贫困生的期望值是这样的,贫困生应该处处贫困,不能穿好一点的衣服,吃好一点的东西,否则就不是真的贫困。但是,怎么说呢,这绝不是有恶意的,而是社会生活正常意识的体现——虽然对于贫困生来说要求苛刻了一点。
我更不敢交女朋友,我没钱,没人看得上我,我也买不起交女朋友的那些东西。
编者按:恋爱的确是需要一些物质基础的,对于贫困生来说,恋爱确实显得有点奢侈。但是,并不是因为别人看不上你,是因为你还没有获得因为成熟、自信、自立而获得的魅力。其实,我倒是看了几个贫困生交上了男女朋友,他们甚至还能一生相伴,所以本质上,不只是与物质,更是与你的个人素质有关。
从夜里醒来,我就想哭。我恨,我恨我为什么没生在一个大富之家。我恨我为什么没有一个有钱的爸爸?我恨我为什么命这么不好?
编者按:说句好像是风凉话的话,你生在一个真正的大富之家:生活的艰难和挺直的脊梁,这比物质财富还要宝贵。很多大企业家大政治家出身贫寒,就是因为他们有因为生活艰难带来的意志坚定的财富!
我恨社会,我恨所有的人!
编者按: 这是病态的心理表现,如果是因为情绪不好而说出这样的话还可以宽容。如果心里真的是这么想的必须尽快接受心理医生的援助。
我更恨我自己,我为什么这么软弱,为什么这么笨?
编者按: 你并不笨,但是,你现在确实软弱。想让自己成功,就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彻底改变那个懦弱的自己!
我的爸爸妈妈,看到你们那么辛苦,我真是觉得自己对不起你们,我该怎么办啊?
编者按: 父母这辈子对你的恩情,你得却是得报答。在一个贫困生的家里,家人拿出多么大的勇气来供你上学,就凭这一点,你这个儿子就要永远感恩!
……
笔者写这篇小文,对于一些事情进行了一些加工,但在现实中却又豪不夸大。因为,这些事情确实都是曾经有过的,在大学生心理问题中,贫困生的实在太多了。不过这也难怪,他们承受的实在是太多了,远不是我们能想象的,贫困生这个标签,其实很沉重!
不过,贫困生们,我想对你们说:自己的命运,实在自己手中的。因为我们在看到许多消极的贫困生的时候,更看到了许多成功的贫困生!
4、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贫困生的问题,有时候让我们又爱又恨。我们尊重那些自强自立的贫困生,但是,又有那些不自爱的贫困生,我们这些辅导员,该怎么做?
首先,不管是不是自爱的贫困生,我们都需要更多关注。他们这个群体,是个隐性的群体,平时并不会表现得让你关注。但是,他们这个群体,同时又是一个容易发生一些事情的群体。不管一个贫困生是否自爱,他们较之于其他同学承受了更多的东西,在一些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我们不要表现出对于贫困生的特别关注,让他们有一视同仁的感觉,但是,我们在默默地关注他们,关注他们的每一点变化,了解他们每一次麻烦——当然,在需要的时候,我们需要静静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擎起一片天空。
其次,我们应尽自己的力量,多提供给他们一些打工、勤工俭学的机会。他们需要别人施舍式的帮助的同时,更需要有自己自立的一面。施舍式的帮助有一种特点:如同乞丐一样,施舍吃多了之后就彻底懒惰了。我们可以要求贫困生们更多参与一些有收入的活动,这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贴补生计,也是为了让他们不变得懒惰。我还曾做过这样的事情,在发放一项国家的补助的时候,我要求贫困生用劳动换来,要学生们打扫了活动中心的卫生。事情很小,但意义并不小,这也是给贫困生们一种并非接受施舍式的尊严。一般来说,贫困生们需要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而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尽量提供给贫困生吧。
再次,对于贫困生,我们也需要分类对待。这就是我之前提的两种分类:一种自强自立的,一种不自爱的。对于自强自立者,多加鼓励,有时候心理上的鼓励甚至比物质上的鼓励更有力量。我们作为学生想要寻求评价的评判者,可能简单地一句评价,让他们记住好几个月。但是,我们的鼓励并不能没有根基,即让学生觉得不是因为他进步而进行的鼓励,而是为了鼓励而进行的鼓励。对于那种不自爱的,我们不必心存慈悲。贫困不是他们的过错,但是不自爱则是。对于他们,第一,要谈话,要批评,要引导;第二,要联系其家长,希望家长能够对孩子施以影响;第三,助学金等可以暂缓发放,等着他改了坏毛病之后再发,当然,这样做是要承担一定风险和责任的,应该量力而为;第四,对于一些学生,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可以给予其做心理援助,即带他们做一定心理咨询;第五,当然,整个过程中需要班委,学生干部党员的协助,用学生的方式从另一个方面帮助他;第六,如果仍然是屡教不改,比如仍然迷恋网游等,我看不必浪费精力了,劝他退学吧——这样对他的家庭还要好些,不至于让家里穷光了却养了一个废物。不过说实话,一般来说即使不劝退,他们由于不能完成学业也会被学校开除——事情到了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一个辅导员能处理的了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最后,其实这一点本来已经隐含在前面的话题中,但是我觉得还是值得单拿出来说说。如果说五年前学生有个手机是一种奢侈消费表现的话,那么现在,这些东西都可以算作一种必备品,即使是贫困生。关于贫困生是不是应该有手机的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年了,之前几年手机是一个高价位商品的时候,我们认为贫困生拥有手机是一种奢侈的表现,但现在手机和通讯费用都下降到这样水平的时候,贫困生如何不能用?一部手机,可以随时知道在什么地方,保证了基本安全。同时可以让贫困生们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朋友圈和打工生活等等,其实,试问城市中现在谁还没有手机,这简直就是城市生活必备品。除了手机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事物都在变化,比如说贫困生可不可以有MP3?当然可以,现在是一个优盘时代,软盘淘汰后,一个价格便宜,能当优盘又能听歌的MP3毫不奢侈。其实,除了这些东西,还有许多,比如贫困生就不能拥有一套款式比较流行的衣服吗?贫困生就不能吃一次比较丰富的晚餐吗?等等。我之前用“微妙的痛苦”来叙述贫困生,正是指这些,因为他们不敢拥有!怎么说呢,我们反过来想:如果贫困生用的手机是比一般人都高级的,如果贫困生的衣服是比别人都贵的,如果他们每天吃饭都比一般人花钱多,那的确,可以算作“不自爱”。但是,我们已经不应该用简单的物质生活去衡量贫困生,因为,他们是人,也是孩子,他们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
写到这里,我这个专题想要做一个小结了。怎么说呢,我们辅导员的生活,我相信每个人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我们看到了人世间的大悲哀,在当时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为那些人间的不幸而难过,为那些可怜的孩子而痛苦,为了自己的无力而悲哀。在我做辅导员之前,有一个老师和我说这些,我还不信,我无法想象我会被这样一些事情弄哭,但事实是,在我第一年当辅导员时候,在我接新生的第二天,我就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孩子:母亲早已去世,父亲在建筑队打工,却有肝癌,自己本来是清华学生的级别,却考试失常来到了我们这个普通的院校。就在这个时候,孩子本身在新生体检查出了肺结核,必须休学或者退学。那个孩子开始和我说的时候还不觉怎样,但是,听着他沉静而悲痛的叙述,听着他觉得生死都无所谓的感慨,听着他做好了准备随时告别父亲一个人生活——突然有一刻我的心突然触动了点什么,彻底控制不住自己了,一下子哭得唏哩哗啦的。那个孩子哭,我也哭。后来孩子止住了,我却停不下来。情绪安定了之后,我把自己身上的钱都给了他,托人给他买了火车票,又送了两本书,我最心爱的《悟空传》和《约翰•克里斯朵夫》,还有一大堆《中国青年》。那个孩子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后,就再无音信。
第二年,那个孩子回来了。原来,他治好病之后,重新参加了高考,最后考上了武汉大学。他来学校取他的户口,同时也来看我和当时给了他极大支持的同学们。孩子见了我之后一定要请我吃饭,我不去,结果就给我买了一大堆东西。孩子说:老师,谢谢你,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你给了我人生中最大的帮助!我心里很惭愧,我觉得在那个时候,任何人都会那么做的。我问他:你父亲怎样了?孩子说,不知道他还能撑多久,还在干活,我说不听他。一句话,让我的心里又一次暗暗地震撼了一下。
讲了这么个小故事,是啊,我们辅导员是个凭着良心在活的职业,其实如何对待贫困生的问题,如同其他很多问题一样,都是在拷问我们的道德良心!
二十二、辅导员的工作思路问题
1、             什么是学生工作思路
学生工作思路,是我们一个作为辅导员教育理想的真实体现。他代表着我们对于教育的向往和理想,而学生工作思路,又以清晰的方式标出自己怎么做。在我们豪迈的时候,工作思路是我们工作的战鼓,在我们低沉的时候,工作思路是指引我们走出烦恼的引路牌——因为,没有人会在自己的理想面前轻易放弃!
在我学生的时候,曾经想过如果我是一个老师会怎样怎样。而当我真正成为一名辅导员之后,我的工作思路正是基于自己学生时代的期望和理解,现在看来,我仍然觉得这种思路有意义,虽然有些事情已经随着不同的理解而改变了。下面这篇文章,就是我刚工作不久写成的,仍然可以玩味:

我的学生工作思路
虽然学生工作有其复杂性、事务性、纷繁性的特点,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是可以被认知、一些规律可以被掌握的。针对学生工作的特点,也根据我自己的客观实际,我提出学生工作思路如下:
一、安全问题(侧重心理调查与大规模心理咨询普及)。安全问题是任何事务的根本,没有安全,一切等于零。在我的工作中,安全分为两个方面:1)人身安全。通过不断地讲解、案例分析、防范措施的执行,信息机构的建立与运行等,首先保证人身安全不受伤害;2)心理安全。通过大规模心理调查,建立心理档案,收集各种相关信息,划分出高危人群、
危险人群和健康人群。对于高危人群立刻实施心理咨询与干预,对于危险人群跟踪调查,随时了解实际情况并决定是否采取措施。每个人都需要心理档案齐全,掌握进程,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保证心理健康,进而保证全部的安全;
二、心理动力(人生规划)。之所以将其放在学生工作的第二位,是建立在这样的理论(阿德勒心理学派)基础之上的。人们之所以懒惰、懈怠、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意志消沉、心情低沉,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动力——他们受到很多现实中的挫折,或者从根本上就不知道生活能变成什么样子,缺乏向上的动力和动机。所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动力,应该是学生工作的另一个根本(如果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动力,可以想象,宿舍留人问题、早读、晚自习、逃课等就根本算不上问题,因为学生们有更高的追求,这些基本的东西只是他们生活习惯中的一部分)。为了开发学生的心理动力,首先需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的目标和可以达到的境界,所以我们要从一年级开始就给学生进行大学规划、职业规划以及人生规划,让学生们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从而从根本上发掘自己的动力基础;同时,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之中,帮助学生们不断分析自己的特长优点、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并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到什么,以发掘他们的心理动力;最后,不断建立“成功”和“报恩”两大心理动力源,切实使学生自我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根据现实情况);
三、人文氛围(读书与博览)。人文分为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以人为本和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更是一种素质的体现,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独立、自主、人格、性格等等。把大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纯是个学生,给学生们充足的自由空间;文化氛围并不是个虚无的概念,而是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这包括社会科学书籍,促进自己的修养素质,也读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书籍,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和知识面。读书的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而只要在读书,我们就是在建立一种文化氛围;
四、学生干部。从哲学上讲,每个人都有他的界限,每个人都有他到不了的地方,做不到的事情。在学生工作之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同学都完完全全直接照顾到,但我们可以间接做到这一点:我们影响周围的人,让周围的人影响更多的人。学生干部就是首选,将是我们抓好的重点。如果学生干部能变得优秀,他们就能影响更多的人变得优秀;同时,30%的精英做出了70%的成绩,学生干部更是这30%精英中的佼佼者。如果我们能培养好学生干部,能有效减轻辅导员工作量,把各种活动做好,并保证在一些方面能较出色地做出成绩;
五、增加体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这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之上,学生们不管参加到任何活动中去,都是在增加成长中不可多得的体验,所以鼓励学生们增加自己的阅历和经历。参加文体活动、主持晚会、做干部、做兼职、做网页、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当然,这更深层次的教育理念是“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尤其在一个本科三批的院校之内,死学、考研、科研等等都不太可能成为我们学生的特点。所以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们增加其他方面的体验,面对挫折,积极思考,增加各个方面的才干,将是我们学生的成才之路;
六、不断创新并鼓励学生创新(不断接受现代化技术改进工作,如尝试网络交流)。我在尝试不同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影响我的学生。比如面对工作本身,我在引入办公自动化软件,学生各类档案管理软件,建立辅导员决策组、尝试用心理学知道工作实践、学校人力资本的运用等等;特别指出,通过网络与学生的交流各个院校一直处于一种“鸡肋”的状态,可有可无,但我却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在我的博客主页上(http://bluesea5134.bokee.com),学生们已经开始学习用网络与我交流,而且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学生方面,鼓励他们做自己没有做过的、充满了挑战的事情。如在举办晚会的时候引入多媒体背景和动态影像,筹划并拍摄DV短剧,讲解并鼓励学生们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创业大赛,鼓励学生们自我创业,鼓励学生们自己排演戏剧等等。因为我相信,只有面对挑战,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现实意义上质的提升和飞跃。
这六个方面,将是我工作的主要思路。除此之外,危机干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开发能力、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策划和执行,培养学生独立思想、促使学生开阔自己的眼界等为主线外的支线。这些方面都在进行逐一的思考并付诸实际,当然,依据现实情况会进行适当调整。
我有一种教育理想,也许只是个简单的目标,即我要带出一届才华横溢、敢说、敢做、敢当的学生,别无他求。也许理想化的东西会遇到现实地不断腐蚀,但我心不会改变,面对挑战,我会坚持下去,我希望若干年之后我真的有这样一届学生!
2、     理想之翼
用了这个名字,有点酸儒的味道,什么叫做理想之翼?
怎么说呢,我们的大学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其实,就我本身来看,对高等教育比一般人还要失望得多。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了种种失望。而现在,辅导员做得越久,就越能看出一些弊病,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现状。
这篇文章,我并不打算去论述中国高等教育的失败之处,但为了主题需要,简单说几句吧:第一,现代的大学,是中国思想控制最为严密的地方。世界上的大学,通常是种种思想的集散地,而中国的大学,思想的束缚实在过强,缺乏了一种由高等教育推动人文进步的力量;第二,大学的诚信体系其实很糟糕,从教授到普通老师,从领导到基层班人员,学术论文造假之风猖獗,从为师者就这样,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第三,大学行政化严重,讲学问的坐不住,一心想做领导,之后又开始理所应当地盘剥其他人,行政化的大学体系其实很糟糕;第四,培养的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于社会来说其实在生产废物,学生素质与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素质相差甚远;第五,大学明显有市场化的趋向,这种趋向和大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相悖的,如果一个教师和学生讲起论斤卖题,这是何等悲哀?第六,大学生来到大学后,不少人就彻底堕落了。作为通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怎能就这样堕落?第七,教职人员心浮气躁,不认真教课的人大有之,根本原因是高校所谓的科研化,行政化等等原因……种种弊病,不一而足。
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白,我们得用唯物史观来看待这一切: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就是这个阶段,我们的大学也处在转型中,这其中的种种问题的凸显,从根本上来说都并不过分,只是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不会觉得好受而已。
说这些,有什么意思呢?现实中,我们的确会被很多东西束缚,我们很多的想法,就被现实磨灭,而自己也称为弊端中的一环。而对抗这种惯性的力量,就来自于我们的理想,一种不变的动力。
我并不是在真空中说这些话的,诚然,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个人必须被社会所影响,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让自己的理想绽放。社会是怎样我们可以不在乎,但是,我们内心中最珍贵的东西,一定要好好保存!我们不能让自己几十年之后,反过来看自己走过的路,就是一个完全被社会同化的路,而忘记自己年少时的理想和抱负。对于这最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应该有一种方式保留!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思路。其实这些思路,就是我们理想的体现,是我们一直值得保留的,珍惜的东西。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们会对自己年轻时期的理想哑然失笑,不过,那又怎样?认真活过,认真做过,当真无悔!
所以,叫做理想之翼。
各位朋友,也很希望你静静地坐下来,想想你自己的教育理想,想想你的工作思路。乘着理想的翼,放飞我们的事业和人生!
二十三、劳心者忧——解忧之道
1、劳心者忧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很多年轻人,在长时间的高压力工作下,身体垮了,意志力随之下降。人到中年,就是垂垂迟暮之感,可叹!
我们辅导员做的工作,有几个特点。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需要这份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其实生存不易。从工作角度来说,我们随时担心学生出事,每天大有战战兢兢之感觉,尤其是半夜里学生的电话——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肯定要在第一时间赶赴一线。从人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年轻,活力,意志力,可能被这份工作很快带跨——我们过早的衰老了,我们每天都处于一种疲惫之中。而从终极幸福感来说,一个被拖垮身体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简单地和幸福划等号。
我们每天都在一种工作的劳碌之中,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之下,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精神的疲惫之中。其实,有时候我们明明工作效率很低,也没有做多少事情,甚至有人在一定时候没有做事,可是,我们仍然在一种疲惫之中。我们感觉好像被什么东西压着似的,总想大口呼吸点清新空气,却有时候觉得这种力气都没有。有时候,朋友叫我们去运动,唱歌,打球,连眼皮都不想抬一下:没时间,太累了……身心疲惫,可见一般!
真的没时间吗?真的太累了吗?在健康和事业之间,怎样支撑起平衡点?
其实,还有类似的一些情况。比如,很多青年人,在工作之初,拼命至极,牺牲自己所有的时间,为了工作不辞劳苦。我们可以用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方面举例:有时候,酒桌上就是工作的本身,尤其是一些营销类外联类的工作。作为年轻人,这时候很多人的感受就是:为了事业,我得多喝点;席面之上,就我最小,不喝不合适;都是领导,就我一个下属,能不喝吗;我得把客人陪好等等。在这些心理的促使下,即使是不能喝酒的年轻人,猛然间也成了醉酒千金的李太白,除了没人家的一身狂傲的文气以外,酒仙是算不上了,酒鬼托生,自己把自己灌得大醉,毁的是自己的身体。
关于这一点,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有一年,我参加到了学生就业工作之中——坦言之,学生就业工作有很多地方需要有应酬,我就在这种酒桌上的觥筹交错之中,得到了我第一个礼物:那个时候,仅仅工作了两年我的,就查出了脂肪肝(俗称酒精肝)。虽然程度较轻,可是我也很年轻啊。照这样下去,等我中年的时候,等我老年的时候,不可想象!
我很后悔,决定再不饮酒。用了比较极端的方式,只要不是特别重要的应酬,一律推辞。直到今年,身体才恢复到比较好的状况。那段时日,想想可怖!
其实,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现代病。高压力,缺乏有效的休息,身体状态转差,意志力下降——劳心者忧,何以解忧?
2、解忧之道
其实,应对现代病的方法就是:健康的生活习惯。
我不是什么养生专家,谈健康并不是我的专业。我想说的其实很简单:如何应付身心疲惫。几个小的方法总结下来,总结一下,用“健康的生活习惯”最为合适,即使这几个字让人一看就是老调重弹,没什么新意。
首先,必须知道一件事情:我们的精神力量,还不足以以不变应万变,应付所有的事情。我们必须给自己的精神进行不断恢复,不断给自己的精神力量充电,不断恢复过度损耗,调整心态,让自己有强力的力量面对任何事情。
其实,一个人一直忙忙碌碌的,很辛苦,生活疲惫很自然。不过,我们这个职业最好的地方,就是有一个足够长的暑假,可以供自己进行彻底的休息。我们可以通过放松的方式,让自己恢复意志力,恢复精神,去面对更多的挑战。这种休息,非常重要。有些事项需要注意:
1、      看电视,上网算不上我所说的这种休息。有时候,我们清楚地感觉到电视越看越累,上网越上越烦。我所说的给精神的休息,是指让自己的脑袋放松,完全安静的放松,没有任何打扰。
2、      精神的休息,最大的特点是让自己的头脑先停下来,什么都不要想。在头脑觉得清明之后,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去想一些自己愿意想的事情。让自己神游天外——调动自己脑子中已有的各种信息,绝不能通过外界的输入,比如电视、电脑等等。自己在调动自己头脑中各个片段的时候,其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头脑也在有序地整理着错乱的精神状态,这是真正的休息。
3、      也可以到一个自己觉得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头脑中什么都不要想。深呼吸——当然,佛教的一些呼吸吐纳的方法也可以用一下,容易使自己得到真正的放松。这个时候,一个人最好,不用任何人陪着。当然,具体因人而异。
其次,我们可以参与一些放松的项目,比如参加运动、旅游。
这里面,我最提倡的就是运动,尤其是常年坚持做一项运动。不管工作有多么累,只要参与了运动,工作中的疲惫会转化掉,不会把抑郁留在心里。长久参与体育锻炼的人都会认同:运动实在是一种幸福,甚至有点上瘾。但是,运动确实能解心灵上的乏。不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真正的问题是:谁能迈出运动的第一步?
“没时间,我很累”之类的理由听得太多了,我也不想反驳,有这种理由的人其实最根本上是三个字“不重视”而已。真正动起来的时候,感觉很好,流连忘返。关于运动,交代几句:
1、      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不要强制自己参加不喜欢的运动。比如说笔者就不喜欢跑步,曾强制自己跑了一个星期,立刻意气全无,甚至一点不想运动了。笔者特别喜欢打羽毛球,现在,笔者和几个球友在一起,每个星期都打几次,感觉特别好。在相互的鼓励下,更是意气风发,通过打球得到了非常好的放松。
2、      运动最关键的还在长期坚持。这一点不必多说,真正坚持下去的,那感觉好极了,能极大对抗工作带来的疲惫。
3、      最好有几个运动上的伙伴,大家一起运动,容易长期进行下去。
再次,我们必须通过亲情、爱情、友情来排解情绪,重树动力。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再累的工作,在亲人、爱人、朋友的支持下,都会很容易对抗。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疲惫可以看做一种负向的精神能量,这种能量必须得到排解。我们通过亲人的支持,爱人的扶住,朋友的倾诉等等,让这种能量得到彻底地排解,呼出“戾”气,呼入“清”气,自然,心里会觉得舒服很多。有什么事情,尽量不要放到心里,和周围的人交流一下,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放松。
现代生活中,我们必须有一种好的方法,来应对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现代病。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年轻人,我们必须在事业和健康之间寻求和谐的平衡,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虽然我们常常喜欢忽略。
是为解忧之道。
特殊学生处理之一:遇到特别有思想,却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怎么办?
问:我遇到一个学生,他每天都不做宿舍卫生。我与他多次谈话,学生说:“我上大学是来学习的,我能保证自己优秀就行了,做卫生有什么意义?”“老师,实话告诉您,不只是我,我们宿舍的都这么想,没有必要做宿舍卫生。”“干净宿舍就是个好心情吗?我们每天早晨出宿舍,晚上回宿舍,在宿舍时间很短,根本就不涉及到在宿舍的心情。”“我就是混个文凭,我家里早给我准备好将来了,做卫生有什么用?”“我不想评优,跟我没关系,这总行了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在争论呢,不扫一屋而扫天下的本来就有……”等等。学生们总有理,我都说不过他们,这时候该怎么办?
答:首先恭喜你,第一,你看到了真实的辅导员工作。第二,你有敢于质疑你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未来可能是有作为的,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倒都不是坏事。其实,这只是把问题的焦点聚集在宿舍卫生问题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那种似乎比你还有思想,把你辩论的哑口无言的学生。他们有的是纯粹在顶撞,但更多并不是——他们心里真是那么想的。
总体而言,这样比较有思想,却又显得特别“难管”“调皮”的学生总会有之。他们不同于普通学生,一般性质的批评或者讲道理对他们不管用,因为他们有时候会把你给说得找不到北。谈到这里,顺便插嘴一句:和学生辩论,把学生辩倒,让学生服气,这还真能算是辅导员的一项能力。我们做事情,不能简单地去用一些硬性的东西去规定什么,这样学生并不服气。也不能单用批评这一招,因为很多学生并不吃你批评这一招。一边点头接受你的批评但另一边在你开始批评的第二分钟就开始在心里反驳你。有时候,还真是需要我们这些辅导员用自己的辩才,用辩论的方式让学生拜服。如果辩不过学生呢,确实有些事情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处理了。从这个角度讲,把与学生讲道理看作一种“辩论”,把这种辩论当成一种必须发展的能力,是很有必要性的。如果我们真能说服一个学生,让他口服心更服,那无疑是一个师者真正可以自豪的事情。
那么,如何说服这样的学生呢?就这件事情的本身来讲,有这样几个要点需要注意:
1、就谈话本身来讲,你不能被学生牵着走谈话的方向。其实这与辩论是同一回事:你不能被对手牵着鼻子走,否则会总是处于下锋。在谈话的时候,你要主动出击,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对方去反驳——其实,辩论中的很多技巧都可以应用于这种谈话之中,如何反被动为主动,这还是需要点工夫的。
2、“我们宿舍都是这么想的,没有必要做宿舍卫生”,“都”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在一个宿舍中,其实真正有思想的并不会太多,可能有一两个,其他的都是跟风的,这是心理学上讲的“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有意识”(这个词是我造的)。在敢说话人的带动下,那些原本不敢说话或者原本思想并不统一者也会选择拥护所谓“集体的决定”,所以,学生们可以说“我们都是怎样怎样”,给老师们造成一种错觉,好像是所有人真正都这么想的似的。关于这个内容的心理依据,详细看《朝圣之路——高效处理打架事件》一章。这个时候,辅导员大可以认真分析谁是这个宿舍的主脑,把主脑说服后,其他人马上就能顺服。当然,也有正好相反的做法,即主脑是个很难说服的学生,这样的时候先把其他人说服,让其他人养成良好习惯,之后带动主脑的转变。其实,这就是教育界争论的“抓中间带两头”或者“抓两头带中间”,在我看来,这需要根据情景以及个人风格不同选择使用,而不是一定倾向于某一个方面。
3、到底如何处理呢,首先从软的方面入手,即是以说服教育为主,思路如下:
1)大道理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效果属于较差型。
2)传统式:一个良好的宿舍卫生可以让人有个好心情,让宿舍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感觉。效果要好很多,可以说服一部分人。
3)励志式: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未来工作以及事业的保证,这也促进一个人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决定命运。有一定的效果。
4)就业励志式:某大公司的总裁说,我选用你们大学生,别的不看,就是到你们的宿舍走走,看看你们是否把卫生打扫干净了,我们企业需要认真对待生活的人。某企业的招聘中,应聘者走过来时候,看到地面有一张废纸,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结果这名大学生被录取了。这些事情都说明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未来的择业,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定的效果。
5)深入心里式:大学生们最内心中会注意些什么?一个宿舍间的关系,朋友之情是他们内心中特别在乎的东西。这时候可以这样做工作:你知道吗,并不是你们所有人都觉得不做卫生是一件好事情,他们只是不好意思而已,是一种宿舍情意间的情谊。而且,宿舍不做卫生是不能评优的,你自己没有关系,可是你能耽误别人吗?同时,我还给你讲个道理:几乎不做宿舍卫生的,都会恶性循环式的发展。因为大家开始都觉得可以不做,后来宿舍里越来越乱,越来越脏,大家就真不做了,而且都觉得谁做卫生谁傻,谁做卫生就得一直做等等。根据我以前的经验,基本上所有不做卫生的宿舍,大家没办法团结,到最后人心都散了。这是目前我看到的唯一结果,无一例外。只有你们共同维护宿舍的真正的权益,大家才会团结。这种做法的效果是最厉害的,话说到这个份上,基本上一大部分都可以被搞定,因为这种做法深入一个人内心的,而心理的力量无法估量。
6)君子协定式:在以上方法还是不能完全起作用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有些学生认为,来大学是上学的,各个方面都是优秀就行了,没必要打扫卫生。那么就此事,可以做一个君子协定。比如,辅导员与学生约定,如果你的成绩一直优秀,你可以有权利不做卫生。如果你四级考试能一次性通过,可以不做卫生。如果你能拿到某个奖项,比如创业计划大赛等等,你也有足够的话语权和我说不。反之相反。一般来说,这些要求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看起来很简单,实践起来很难。只要有了约定,很多人最后时候是会践行约定的。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他真达到了又怎么办?说实话,大学的目标是成才,如果真有那个本事,不做卫生又算得了什么?只不过,有几个不做卫生的人真能达到那么高的目标呢?习惯不好的人达到一个很好的结果,从客观上来说也很难!这种方式对特定人员有效。
软的招数的同时,硬的招数是要结合使用的。硬的招数的效果是起到震慑作用。
1)  申明学校规定,如果不按照规定做,要有相应的处罚。这样做对一部分人有效。
2)  在规定范围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可以用作约束之用。比如评定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助等。一个连卫生都不做,连基本校规都不遵守的,没有资格获得来自国家和学校的任何资助。这招对于贫困生来说是极其有效的,对于一般学生来说,他自己也会掂量一下。因为从这些字里行间他能明白:和学校对着干没什么好处!
3)  当然,连宿舍卫生都不能带好头的人,评优入党更是不可能。这与上一条内涵一致,却有另一层效用。
4)  卫生不做好,将牵连到宿舍其他人不能参与任何评优评奖,包括贫困生获取帮助的资格。这一点和软方法中的第5条类似,非常有效果。
5)  如果学生的做法不服从,言语上又不尊重老师,真是让人气恼之至。这个时候,也不用客气了,联系一下家长,让家长一起做做工作吧。此招万不得已不可使用,因为,学生最恼大学老师找家长,所以需要谨慎。
这些方法之外,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和心理学有点关系。
1)  如果这个学生纯粹是观点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每天到办公室随你做一些事情。让学生看看一个辅导员每天是怎样工作的,让他亲身看到一些不遵守规则出现的恶果。同时,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的辅导员,每天在零零碎碎的工作中奉献自己,让学生在情感上能够接受辅导员,让他自己感到不好意思。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具体操作需要一些技巧。方法使用得当对于特殊学生有奇效。
2)  实在不行,出绝招吧:把这个宿舍进行拆分。因为,正如前面所述,一个不做卫生的宿舍,随着时间发展,通常同学关系交恶,大家更懒,后果不堪设想。这是有很多事实教训的。既然是绝招,不到关键时候不要轻易使用。如果发现一个宿舍已经开始分裂了,才可以考虑用这招。说实话,这还真是为了孩子们好,与校规校纪真是没什么关系!
这里,我举了一种特殊学生处理的例子,大家可以举一反三,还有更多特殊学生的处理,思路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之所以费这么大的力气,说实话,这是一种敬业,也是真正为了学生们着想。这就是我们的职业!
或许有大学生朋友们耐着性子看完了此文。想对你们说句话:等你们毕业后看这些,会觉得很好笑,但其实并不好笑。老师们这样做,是为了一种职业理想,与私利无任何关系。而你们的工作,不管是不是老师,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所以,也请你们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这也是对未来的你们自己的理解和宽容!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15:35 , Processed in 0.26851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