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086|回复: 0

[笔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0 11: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简介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无意识,研究手段为自由联想、分析梦境。
2)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行为,采用的研究手段为实验法。
3)认知心理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其标志为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其研究手段为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它强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内在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习者内在的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将行为主义学派的S-R改成了S-O-R。
4)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其发起人是马斯洛,后来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认为研究应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1)        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现象——“因心施教”;
2)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龄施教”;
3)        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因性施教”;
4)        同年级、同年龄、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每一个体具有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等——“因材施教”。
▲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简答题)
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通常认为是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为标志。
▲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 教育、学习、发展三者的关系
三者的联系表现在:
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低于或大大超越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
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三者的区别表现在:
1)        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
2)        三者的主体不同。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 什么是教师威信?
教师的威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教师的威信是由其个人的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特征所决定的,它一旦形成,将会对教育、教学成效产生巨大的作用。
▲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结合自己的体会谈。(★)
1)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
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
▲ 教师的能力
1.教师的智力:1)敏锐的观察力;2)准确的记忆力;3)丰富的想象力;4)优良的思维品德;5)注意分配力;
2.教师的教育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因材施教能力;5)教学控制能力;6)自我教育能力;7)教育科研能力;8)教育机智。
▲ 三种教学水平 (★)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
▲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学观摩——对优秀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和分析;
2)微型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3)教学反思——是教师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第二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生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被动性。
4、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涉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三、学习的类型(填空题)
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我国心理学界把学习分为四类:
①        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②        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
③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④        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律:
1.准备律:是学习的需要。作好学习的准备则愿意学,包括动机准备和心理、生理准备。
2.练习律: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3.效果律:在情景与反应之间建立起可以改变的联结时,若并发或伴随着满意的事物,联接力量就增强;若并发或伴随着烦恼的事物,联结力量就减弱。不要拿孩子的弱势去与别人的强势比,多表扬。
▲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说
条件反射的规律性现象
强化——条件刺激呈现时或呈现后给予无条件刺激。
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假如条件刺激重复多次出现而不能得到强化,条件反应便逐渐减弱并消失。
自然恢复——条件反射形成后能被消退,这并非是永久的或一次完成的。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虽然没有得到强化,条件反射也可以出现某种自然的恢复。
泛化——虽然一个反射只对一个刺激建立了条件作用,但它不单对这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
分化——学习者对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
高级条件反射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4.提倡发现学习:
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
1.学习方式的分类:学习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适合于中国的教育环境。
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外部:学习材料
  2)内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通化新知识;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者的心向。
4.认知结构:学生已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主要由学生所掌握的事实、概念、命题等构成。
5. “先行组织者”:(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教师讲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在学习知识前,新、旧知识的组织联系,填补新、旧知识间的空隙)
第四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构建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
2.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者的个体性。
3.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老师不能替代。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内涵、构成与类型
▲ 学习动机的构成:
1.学习需要,是自我提高的内驱;
2.学习期待,是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3.外部要求。
▲ 奥苏伯尔动机的类型——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
1.认识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的食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 U)(★)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第三节  大学动机理论
▲ 动机期望理论: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
▲ 成就动机理论
1.力求成功的动机。目的是获得成就,趋向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2.避免失败动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 成败归因理论
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 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人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先满足底层次需要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顺序不能变)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简答或论述★★)
1.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数学,结合动机期望理论)
2.        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如设置悬念,使产生自我探研的愿望)。
3.        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效果率相呼应)
4.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个体之间以及集体间、自身的竞争)
5.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        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过去的一贯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第四章         知识、机能和学习
第一节  知识学习与学习指导
    ▲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应用等五个基本环节。
▲ 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方式有观察事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2)模象(教具)直观:用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和教学电影等模拟事物的景象提供感性材料;
3)言语直观:通过书面或口头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是学生清晰感知,主要指相对强度。音量、板书、教师光线等。
2)差异律:对象与北京之间的差别的知觉规律。
3)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多采用活动教具、模型或视听传媒。
4)组合律:感知对象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教学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在时空上有意义或有规律,便于学生整体知觉。板书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5)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与感觉器官时,能是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0.25~2 s)、短时记忆(不超过1分钟,5~9个组块)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5~10万个组块)。
▲ 影响信息编码与知识识记的主要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2)材料性质的长度;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编码组块化;
5)识记的信心;
6)采用多通道、多途径进行识记。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曲线)——首创用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
以往过程量变是不均衡的,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表明以往过程是不均衡的,同时揭示了所学内容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 知识遗忘的原因
1.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造成的。证据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一般认为,以150%的学习程度所获得的记忆效果较佳而又较为经济。
▲ 结合自身学科举例说明——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
1.审题;2.课目归类;3.重现知识;4.解决
第二节  技能形成与技能指导
▲ 技能的类型
1.动作技能:指由一些列外部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的方式。
2.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
1.认知阶段;2.动作分解阶段;3.动作联系阶段;4.自动化阶段。
▲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2.利用线索的减少;3.动觉控制的加强(视觉减弱);

第五章  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 元认知
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识。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远认知监控三方面。
▲ 学习策略的涵义及其构成
1.涵义——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识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2.构成——其运行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元认知、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调控。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 记忆编码策略
记忆或信息加工编码的方式和策略有很多,有组块、替换、联想、理解、系统化、形象化、群集(归类)、画内容框架图等。
组块化:记忆容量单位,指将输入看似分散无关的信息加工组合成一个记忆“块”或记忆单位,从而扩大记忆容量的一种策略。
    替换:将不易记忆和难以记忆的项目设法变成有意义、易记住的材料的一种编码策略。
    记忆术:是一种通过在本无内在联系的项目之间建立联系,以增强项目的意义性的策略。
第三节  学习迁移与教学促进
▲        学习迁移的涵义: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学习迁移的分类:
1.按性质分为正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中学习起促进作用)和负迁移(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中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2.按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3.按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4.按内容分特殊迁移和普通迁移。
▲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心灵由 “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官能组成,这些官能即心理活动的形式。迁移的实质是“心灵”的官能或心理活动的形式得到训练的结果。
2.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提高才会促进另一个机能的提高。
3.经验概括说(贾德)
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来或对经验做出了概括,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
4.关系转换说
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产生。
5.认知结构说——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1)认知结构的概括性,表现为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同化新是指的适当概念。
2)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指在学习新的任务前,学习者认识结构中的原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
3)认知结构的巩固性,指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
▲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科基本结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强调整体、协调性。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第一节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述
    ▲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 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 创造: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
    真创造——它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是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它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 创造性的心理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社会价值。
▲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第二节  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可能简答题或对某一点的理解)
1)问题表征: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2)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抑制思维,适度愉快的积极情绪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好的情绪背景。
3)动机迁移:动机适中,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4)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5)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第三节  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第七章  品德心理与教育
第一节  态度、道德、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
▲ 品  德
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 “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        皮亚杰——观察法和对偶故事法:随年龄增长对道德的认识,对规则的认识。
▲        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研究。
▲ 社会学习论——美国心理学家杜拉为代表
基本观点:
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
2)这一认识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
3)社会学习的过程经历4个阶段——1.注意、2.保持、3.再现、4.动机;
4)研究方法为实验室实验。
对教师启发:
1)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2)榜样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信、可亲、可敬;
3)提高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               
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
1)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教育内容本身和对道德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态度定势或积极态度;
2)道德观念的确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
3)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通过具体道德情景培养知觉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道德情感。
4)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道德观念的确信;
5)道德意志的锻炼:抗诱惑能里,正、反面斗争。
6)道德行为的养成
第四节  道德不良及其矫正
▲ 过矫正
这一方法要求不良行为者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恢复并改善原有的状况,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练习。
▲ 防范协议
这是一种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实施和监督关系的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就像缔结条约那样。

第八章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涵义与结构
▲ 自我意识的涵义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        自我意识的结构(例子——选择题)
1.结构形式:
自我认识(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内疚、自豪感、责任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自我控制(人对自己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主、自立、自制、自强、自卫、自律、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教育);
2.内容上分
生理自我(发生最早)、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最不容易认识)。
3.自我观念看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
      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
      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1)积极评价自我;
  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3.努力完善自我
  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第九章  大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调适
第一节  群体心理
▲ 社会助长作用
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 社会懈怠作用
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活动效率下降;二是指主体由于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心理懈怠。
▲ 去个性化
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 从众
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
▲ 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 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以及成员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量汇合。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适
▲ 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1.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的,如经历、兴趣、家庭背景等相似相互之间的人际吸引。
2.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
3.仪表吸引:仪表包括个人的容貌、穿着、风度等因素产生的吸引。
4.人格吸引:人格吸引的产生主要是人格魅力,这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
▲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 立:(“一往情深”)
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        主动交往;
3)        移情:是指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共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
      维  护:
       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会批评。
第十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 健康的概念: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二十一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二十一世纪要类的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与道德健康的完美整合
▲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
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环境适应教育
2.智力发展教育
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
4.健康恋爱观教育
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第十一章  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第一节  人格概述
▲        人格——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二节  能力差异教育
    ▲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并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
▲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识能力,如直觉、记忆、运算速度和推理能力。主要是先天和依赖于大脑神经解剖结构的,多半不依赖于学习。
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晶体智力是以习得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能力。凡是运用既有知识与能力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属晶体智力。
▲ 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
人的智力由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构成。
▲ 智力多元结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1.逻辑数理智力:是解答复杂数理问题,进行逻辑思考的能力;
2.语言智力水平:善于准确表达内心思想感情,擅长语言文学的学习与运用;
3.身体——动觉智力:与人的身体运动有关,运动员动觉智力高;
4.空间智力——从三维空间观察环境,在头脑中构成形象并使之变形的能力,如画家、建筑师、雕刻家;
5.音乐智力:感知、欣赏、表达音调旋律的能力;
6.人际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这种智力好的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7.自我自省的能力:善于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行为机能并能加以表达的能力。
8.观察自然的智力
以上七种智力对教育启示与意义:1.要全面认识学生;2.要根据不同类型智力因材施教;3.评价学生要用多元标准来评价他。
▲ 能力的鉴别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医生西蒙,共同制定了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表量”是目前影响较大,运用较广的智力测验量表,包括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两个部分,操作量表和言语量表又由多个分量表构成
智商        智力水平        占全部人口的%
130以上        超常        2
110~129        偏高        23
90~109        中常        50
70~89        偏低        23
69以下        低常        2
第三节  气质差异与教育
    ▲ 气质——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
▲ 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基本类型。
第四节  性格差异与教育
     ▲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人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 性格特征分析(结构)(★★★)
    性格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是由多种性格特征构成的有机整体。性格的结构是由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四个方面组成的。
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这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道德评价意义。例如,有的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有的人则看破红尘,得过且过,以消极的态度处世;有的人严于律已,宽厚待人,有的人则对集体、对他人漠不关心,为人刻薄势利;有的人工作勤奋、踏实,富有创新精神,有的人则办事马虎,敷衍了事,墨守成规;有的人谦虚谨慎,自尊自爱,有的人狂妄自大,自由放任。
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与智力不同,智力差异体现在认知水平上,而性格差异体现在认知风格上。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主动观察型的人,不易受环境干扰,主动根据目的、任务进行观察,被动观察型的人,易受暗示,易受环境干扰。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性格特征:有的人思考问题总是深思熟虑,有的人则盲目冲动;有的人灵活细致,有的人粗枝大叶。表现在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有的人想象主动、积极、现实,有的人想象被动、想入非非、脱离实际。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例如,有的人情绪强烈且不易控制,有的人情绪强度较弱;有的人情绪比较稳定持久,有的人喜怒无常;有的人精神饱满,无忧无虑,积极的心境占主导地位,有的人情绪低沉,抑郁悲哀,消极的心境占主导地位。
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有的人行动目的性强,对行动的意义有清晰的理解,有的人则行动盲目;有的人对行为的控制调节水平高,有的人的行为易受情绪等因素干扰;有的人办事果断,有的人处理问题优柔寡断;有的人有恒心,有的人见异思迁,虎头蛇尾。
    (结合一个你熟悉的人或例子进行论述)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12:33 , Processed in 0.36530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