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52|回复: 0

[笔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全方位考试重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0 11: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心理学:心理学 Psychology一词源自希腊语,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常用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和实验法等
心理过程:指的是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他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
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环境和教育的差异,及自身各种因素的差异,人们形成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等方面,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个别差异。人们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差异,心理学统称为个性心理特点。
教师角色:教师一词具有双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它是客观的社会规定,具有非人格的特征;作为角色的承担者,指个人,具有个体的特征。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是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学习: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进行的,是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
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教授,学生接受。班级授课制度以来,一直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已达到一定的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维持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有转化为动机后才对人的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因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是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整个教学系统。人们通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说的学习迁移的存在。
普遍迁移:本质上,一开始是学习一个普遍的观念,而不是学习技能,然后这个普遍的观念可以用在认识原先所掌握的观念的一些特例的后继问题的基础。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和普遍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
侧向迁移:是指学校得的概念或一般规则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概念和规则。“红灯停,绿灯行”
道德: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征或倾向。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心理学领域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对自我的理解,对关系的认知,情感及由此产生的意向。①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②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基本标准 ③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动态的角度:人际交往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语言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1交往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2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双方的关系3人际交往过程会产生特殊的社会性和心理的障碍。从静态的角度: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学校人际关系:学校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亲近或疏远的关系,称为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各个组织部门之间,领导者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心理上的反映。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健康不仅是人们最珍惜的生活需要,而且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基础。马克思把健康作为人的第一权利,作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由此个体乃至大众的健康状况,标志着民族的良好素质,事业兴旺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水平。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的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的心理因素在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下运作的总和表现。1948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全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学生,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疑难、疑惑或难题,就是个体所遇到的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疑难情境。所谓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


1、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的综合化趋势;心理学的实用化趋势;心理学的全球化趋势;心理学的本土化趋势。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基本原则、意义:
对象:①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包括高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看法;②高等学校的教学心理,重点研究内容;③高等学校的德育心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④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内容和任务。
任务:① 探索构建本学科的理论任务;② 以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素质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教育实践任务;首要任务是揭示在高的教育心理学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法:① 观察法。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有客观和自我观察法;② 实验法。指有目的的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造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③调查法。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有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④测验法。专门测量工具,短期的时间内,对测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做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基本原则:① 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② 发展性原则,是指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并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③ 系统性原则,实际上是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观点在科学研究上的运用;④ 教育性原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意义:高校青年教师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高等教育心理学理论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① 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② 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③ 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心理;④ 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 ⑤ 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与反思能力;⑤ 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适应新教育形式的发展和要求⑦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4、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⑴ 对教师的影响:①影响教师工作中的努力程度;②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③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⑵ 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为教师通过其外部的行为表现来影响学生,而这种行为又影响学生学习的效能感进而支配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影响其成就。反过来,学生的成就和他们的各种学习行为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5、结合教学反思的过程谈谈如何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况---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① 具体经验阶段: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②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开始广泛收集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眼光反观其身,包括自己思想、行为和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③ 重新概况阶段:在观察分析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和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④ 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他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替,界限不甚分明。种类:对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6、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和相互关系。
根据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以下几方面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② 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③沟通性;④ 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⑤对教学效果的反省与评价;⑥职业发展性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研究院的教育心理学教授,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别: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从学校内容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使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他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具备三个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性;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7.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凯尔曼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社会规范的依从,但具有盲目性和被动性。(2)社会规范的认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社会规范的内化,此时个体行为具有自觉性、自动性和坚定性。
8、简述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归因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归结广泛影响后来行为的动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行为者自身的因素,如努力、兴趣、能力等;外部因素指行为者周围的环境因素如任务的难度、运气等。无论成败与否,归因内部对动机的作用都大于归因外部时对动机的影响。对成败的归因影响个人的信心,进而影响个人飞行为动机。
辨析:
1、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答:正确。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
2、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答:错误。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1、学习迁移的意义、类型:意义:研究学习迁移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迁移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习迁移是整个学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和突破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有助于对整个学习规律的揭示,从而有助于推动整个教学理论研究和学习的发展。
是整个学校教育领域乃至整个学习领域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甚至整个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有助于揭示学习和教学规律,促进科学学习和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类型: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两类知识迁移
2、共同要素说,关系转换说,意义构建说的学习理论基础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解释学习迁移现象的?学习理论基础就是学习迁移。共同要素说: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即先前的学习情境和后来的学习情境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的要素。迁移的程度往往会由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共同要素的多少来决定。共同要素越多,迁移程度越高。关系转换说:该学说强调学习迁移中个体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学习者主动发现两个学习情境之间的关系,学习迁移才会产生。意义构建说:学习迁移是过程就是一个意义或者经验的构建过程该过程就是学习者将外界输入的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相互作用,在构建信息符号意义的基础上,形成层次化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基本途径。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些?
①品德心理结构:指品德这种个体的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②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好坏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③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④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⑤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4、简述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观点。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由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和发展。\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方面。研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揭示了儿童的道德观念的进程,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达到自律道德,使他们认识到规则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出来,必须注意培养同伴之间的合作。柯尔伯格则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型”。
5、大学生道德形成阶段有哪些?大学生品德是在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影响下,以及个体不断成长中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基本成分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总和过程。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过程。
①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即感性道德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最初阶段 ②道德概念,是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应。 ③道德信念是个体对某种道德义务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而存在于自己意识中根深蒂固 的道德观念。二者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是道德认识的概括化过程。
④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认识运用到实践,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凯尔曼认为有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第三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
6、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①提高认识水平;自我意识能使人把自己的心理活动也当做客体加以反映,这就大大提高人的认识活动的效能
②丰富感情世界;自我意识使人的情感生活变的日益丰富,细致和复杂。③发展意志能力;④促进道德形成;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包含了道德,信念,和道德体验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诸如责任使命义务等价值观的内容。自我意识发展。0-3岁是自我中心期,即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3-14岁是社会自我发展时期,即用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他人的评价。从青春初期到青春后期是心理。
★ 7、结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论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A: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意向。
B: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2)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和敏感性;(3)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主性;(4)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
C: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完善。
⑴ 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明确的导向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不可缺少的,他可以帮助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完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⑵ 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①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比较,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和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② 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首先,引导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引导大学生从自我内部层次和与周围交往的高层次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最后,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③ 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大学生恰当、有效的自我调控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关键环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最终达到对自我行为活动的调控,从而实现完整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④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⑶ 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大学生制定自我发展计划2引导大学生自我监督,不断判断和修订自己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是否符合总体发展和阶段目标。3引导学生自我说服。
★ 9、大学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⑴学习内容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⑵ 学习方法的特点:学习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判断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10、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2)指向功能,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某一特定指标。(3)强化功能,人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
11、        学习动机的种类:① 主导学习动机和非主导学习动机;②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③直接性学习动机和间接性学习动机;④近景的学习动机和远景的学习动机。
12、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⑴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激发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兴奋起来。动机的激发也称激励。大学生学习动机起源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大学生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和未得到满足的学习需求形成的内心紧张的心理状态。
⑵ 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⑶ 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增强学习材料的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成功感。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7, 科学设计任务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13.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①问题的特征;②人的情绪与动机;③对问题情境的知觉;④定势;⑤功能固着;⑥原型启发。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认知操作性.
14、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认知因素:智商,领域知识,策略性知识;人格因素:好奇心,兴趣,个性,批判精神,积极心理承受能力和开放的心胸。
14、问题解决的过程:① 理解和表征问题 ②需求解答得方案,寻找要求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的方向。③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④ 对结果进行验证。
15、怎样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86
16、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197-200
17、人际交往的功能、原则:
功能:①信息交流功能。通过人际交往就能迅速的直接获得信息;②促进发展功能。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③协调整合功能。在社会生活中为了协调人们的行为,使之保持平衡,避免发生相互干扰既矛盾,就会产生社会公约与团体规范。④自我认识功能。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是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过程来实现的。⑤心理保健功能。可增进人们之间的亲密感,安全感。
原则: 平等原则;尊重原则;信用原则;互助原则;宽容原则
18.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仪表。个人仪表包括长相、仪态、风度、穿着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以貌取人,是因为爱美是人类的天性。2空间距离。远亲不如近邻。因为距离近,使双方交往和接触的机会增多,彼此间更容易了解熟悉。3交往频率。即人们接触的次数。交往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因而越可能建立密切的关系。4相似性。诸多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相似性有助于人际交往,因为:首先,各种相似的因素使人具有较多的共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人们接触较多,容易熟悉和相悦;其次,相似性可使交往双方产生一种社会增强作用,能满足双方共同的需要;最后,相似性可使人与人之间的意见容易沟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互补性。是指人的个性表面的差异,由内在的共同观点或看法来弥补。互补性可视为主观因素。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的需要或动机。6能力。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或有某方面的专长,对别人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人愿意与他交往。7个性品质。最重要因素。随交往加深,仪表影响会逐渐减弱,而个性品质的影响则逐渐增大。
1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⑴环境适应。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尽快调整好自己,缩短转变所需要的适应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⑵ 学习活动。强化其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⑶ 人际交往。培养大学生提高增强人际关系的能力意识,对大学生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进行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训练。⑷ 恋爱与性。性生理卫生教育,注意人格培养 ,鼓励与异性的正确交往,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恋。⑸ 求职就业。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19、论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
1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上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偏执型人格,强迫性人格,冲动性人格2神经症;是一组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非器质性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情绪,防御性行为,人际关系不协调,躯体不适感等。 神经衰弱  强迫症 恐惧症  疑病症3性行为变态4精神病;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制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情感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 反应性精病。
★ 20、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试方法:(282)
⑴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不过分追求完美,要善于保持心理平衡,要保持合理的期望 ⑵ 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学习负担适量;生活节奏合理;注意保持大脑 ⑶ 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保持自我情绪的最佳状态;学会妥善处理心理冲突;锻炼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⑷ 建立良好真诚的人际关系;⑸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⑹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22、影响因素:从各种制约因素的不同性质来说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心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大因素。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意志行为健全;人格统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



































































1、        论述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途径。★
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使之成为专家教师的基本途径概括有以下几点:
①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为有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为培养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宜进行组织化观摩。通过观摩分析,学习优秀教师驾驭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管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机智和能力。
② 微型教学。以少数的同学为对象,短时间内尝试小型的题教学,把这种教学过程拍摄成录像,课后在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③ 教学决策训练。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采取决策的过程,如判断自己的教学行为所引起是学生的反应是否符合期望,如果符合,就继续坚持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就要采取一定的预防和矫正措施等。研究表明,让教师或实习生接受教学决策训练,可以提高其教学能力。
④ 教师通过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的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学反思应紧紧围绕以问题为中心,捕捉问题---分析问题----实践研究---评估反馈为基本过程的周而复始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 反思是一种有益当代思维和再学习活动,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思维,探索教材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2、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由于教育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职业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专业性特点,造就了教师集多种角色于一身:① 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② 父母形象、朋友、管理员;③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者;④ 榜样、模范公民;⑤ 学生灵魂塑造者;⑥教育科学研究者。总说,教师的角色功能是为了完成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 3、论述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意义。?
⑴ 维护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 教师本人应了解悦纳自己、改善自我观念、加强自我维护,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确了解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习惯。其次,努力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这是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接受悦纳自我,要正确处理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关系,对教师而言,就是接受、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热爱自己的职业,不为外界所影响,不为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所动摇。职业是个体社会性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个体自我价充分实现的根本途径。因此,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影响个体的自我形象。② 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保持积极的心态。\教师应具备下列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狭隘、嫉妒、没有主见、缺乏责任心、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有意识地养成自己良好的性格,惟有如此,才能经常保持积极的心态。心态积极的教师能正视现实勇于面对困难,意志坚强、积极进取,带给学生的是阳光和激情,这种人格上的感染力是知识所不能达到的。③ 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处理好同领导、同事、学生及其家长的关系,要打破封闭在学校范围内的生活方式,广泛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④ 学校应着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应努力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成为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关心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并对症下药,对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治疗,消除心理不适;其次,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教师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再次,努力为教师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氛围,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
⑵ 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对教育与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① 不仅有利于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② 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护航人,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挫折,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③ 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也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执着和对学生真挚的师爱,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性格,对未来从充满理想和信心等,都对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严重影响教育效果。
4、 影响学习迁移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校的迁移?
⑴ 客体因素:① 存在相同成分的学习内容,它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②较高概括程度的已有知识,它是学习迁移产生的最重要条件。 主体因素:①学习者的技能和策略掌握水平;②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这种心向产生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实现。
⑵ 促进:①合理安排教材,科学确定教学目标;②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③指导学生合理编码,科学组织知识;④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有利于迁移的学习情境;⑤进行有效的对比学习,促进迁移的发生;⑥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迁移,引导大学生会学习;⑦帮助学生建构迁移心向,利用学习策略促进迁移;⑧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促进迁移。
6、阐述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⑴ 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要重视大学生对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力;对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要及时准确的予以评价;让大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⑵ 高尚道德情感的激发: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以美育为载体,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内容;真情感化,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升华 ⑶ 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树立榜样,激发意志锻炼的自觉性;参与实践活动,锻炼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抗诱惑能力。⑷ 注意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提供练习与实践的榜样,通过强化帮助大学生掌握道德的行为方式;创设良好道德情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5、论述大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品德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对大学生不良品德的不断校正过程。所谓不良品德,是指大学生存在某种违反道德准则,甚至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但尚未达到犯罪的程度。① 了解他们不良道德行为的动机,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② 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关心他们,诚意帮他们③ 尊重大学生以鼓励表扬给与信任调动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④ 以理服人,树立榜样,正面引导,提高其辨别是非能力和自觉性⑤ 抓住学生醒悟时机对其改正的愿望和行为予以肯定和鼓励支持他们改正不良品德,引导学生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⑥ 具体问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教育措施,不怕反复,耐心做教育工作。

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的工作既崇高又艰巨,教师的角色既丰富又复杂,要想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自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高生活、学习和工作效率,而且也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心理健康和知识学习,并将对学生的未来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和原因:
表现:1)人格异常 2)人际适应不良 3)职业心理枯竭 4)身心健康问题
原因:1)社会因素: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不断提高的影响;社会文化及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社会提供给教师的资源有限;社会现实问题及不良问题的冲击;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压力。2)学校因素:教师角色冲突与困惑,学校管理方式不当,学校环境与条件不良,学校人际关系紧张,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3)家庭因素:家庭牵累较多,缺少闲暇消遣时间;子女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大;家庭生活相对较为贫困和艰难,整体生活质量不高。4)个人因素:有完美主义心理倾向,对学生期望值较高;教师的人格因素,缺乏自知之明,过于自尊;教师过强的感受力及领悟力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维护:1)优化社会环境: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心理压力; 提高培训质量,增强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坚持正确舆论向导,重塑教师形象;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优化教师心理素质。2)完善学校管理:优化学校环境;端正领导作风;健全激励机制;密切人际关系;开展健康休闲。3)注重自我维护:树立科学观念;进行身体锻炼;学会科学用脑;丰富业余生活;扩大人际交往;善于调适情绪。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12:45 , Processed in 0.39957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