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23|回复: 0

[笔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 复习指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0 11: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 育教学改革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 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原则 三、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 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渐提高 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 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 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 累 五、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 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 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 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 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 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 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 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 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 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七、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一)学 ( 习内容上的特点: 1、 习内容上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较高, 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 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 ( 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 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 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 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八、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动机的多元性; 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2 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动机的多元性; 、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的职业化。 的职业化。 八、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 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 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 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 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 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 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 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根据作业难度, 2、 根据作业难度, 作业难度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 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 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 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 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 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校效果 的提高。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 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 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 动机,惩罚比忽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 4、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 竞赛。 竞赛。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5、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 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 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九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 、学习对 象的共同因素; 象的共同因素;2、 已有经验的概括水 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 认知技能与策略; 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 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 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 的影响, 促进正迁移, 提高教学的成效。 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十 、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 ?1、合理 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 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十一、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十一、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 展的特点 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 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直觉的理解 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 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 感性和系统性; 感性和系统性;4、 观察具有相对的深 刻性和稳定性。 刻性和稳定性。 十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十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 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 过渡的阶段; 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 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 思维的元认知。 思维的元认知。 十三、 十三、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 条件: 条件: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 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 象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 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 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为此,在形象 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 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 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 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 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运用感知规律, 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 特点 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 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 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 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 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 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 察报告。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四、 十四、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 条件 (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只用正例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如果 同时提供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学 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 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 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 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 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 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 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 变化。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 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 理、规则。 十五、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十五、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 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各种记 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2 、各种记 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忆 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 效的记忆方法。 效的记忆方法。 十六、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十六、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二 ( 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 二)识记 ( 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三 的目的性与主动性 ; 三)对材料意义 ( 的理解度; (四 组块化编码; (五 的理解度; 四)组块化编码; 五)尽 ( ( 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六 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六)觉 ( 醒状态; (七 醒状态; 七)识记的信心 ( 十七、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十七、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复习 复习时机要得当: 1 、复习时机要得当 : 遗忘发展的一般 规律是“先快后慢” ,要提高巩固复习 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 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 学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 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2 、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分散复习优于 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 单纯的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 与部分复习。 复习次数要适宜: 3 、复习次数要适宜 : 一般说来,复习 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 之, 则遗忘发生愈快。 必要时可采用 “过 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并 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 练程度达到 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 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 来综合考虑。 一、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1、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2、鼓励学生仔细 地界定问题 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 的方法 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6、考虑影 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7、提供问题解决的 机会应给予反馈。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教师 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 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②尊重 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学生证明他们的 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以不计其数的学 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 来。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头 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 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学 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 方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①禁 止提出批评性意见;②鼓励提出各种改 进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各种想法, 多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 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三、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 ①通过对他人的认 识来认识自我 ②通过分析他人对自 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③通过与他人 的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自我比较 来认识自我 ⑤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 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⑥通过自我反思 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 积极悦纳自我 3、 努力完善自我 ①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 ②努力提高现实 自我 四、 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 ①创造 良好的学习、 生活环境 ②开展丰富多 彩的活动 ③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五、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交互性 原则 2、社会交换原则 3、自我价值 保护原则 4、情境控制原则 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一)良 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建立良好的第 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避免 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 别人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学 会批评 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 手 ②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③用 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 ④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 别人的错误 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标准:1、能够 标准 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2、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3、具有和谐 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 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5、 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 品质 八、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1、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 我出现矛盾 2、 情绪控制能力较低 3、 缺乏人际沟通能力 4、缺乏学习动机 和兴趣 5、社会适应能力差 6、家庭 问题的影响 7、缺少心理卫生知识 九、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 认可的目标是:1、认识自己、接纳自 己和欣赏自己,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 促进自信, 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3、 学习与他人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学习与异性相处,对恋爱、婚姻、家 庭有正确的观念和态度 5、在学习上 奠定稳固的基础 6、为将来的工作作 充分的准备 十、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1、自 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 2、渴望交往和 自我封闭的矛盾 3、独立和依赖的矛 盾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5、富于思 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十一、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 的生活模式: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1、 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4、端正专业 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十二、大学生学习适应的指导:1、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 2、引导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3、掌握有效的 学习方法 4、注意用脑卫生 5、注意 考试的心理卫生 十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1、 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 2、克 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 3、寻求一些具 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①感受性 训练②角色扮演法③社交恐惧、自卑 的调节 十四、命题的一般原则:1、试题要符 合测验的目的 2、试题内容的取样要 有代表性 3、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 4、文句要简明扼要 5、答案应正确可 靠 6、测题应彼此独立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 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 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 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 育的方针、目的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 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政治、法律等 专门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1、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 制的变革 3、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 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 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 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 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 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科学 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科学 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高等教育通 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 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 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 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 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文化系统与文 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 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 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五、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 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2、发 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社 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六、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1、教育发 展的指导思想 2、 教育的培养目标 3、 实施的途径 七、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 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 2、高等教育目 的具有调控作用 3、高等教育目的具 有评价作用 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 励作用 八、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 1、德与才的关系 2、身与心的关系 3、 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九、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 作 科学研究 社会实践 十、通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通才教育 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 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高级思维, 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 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 情感的陶冶。概括起来,它具有三个明 显特征: 首先,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 性。 其次,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 性。 再次,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 性。 十一、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特征:专才教 育是指培养比较狭窄专业人才的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系 统化知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门 技能的训练。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 统地讲授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培养掌 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 能的人才。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 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 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 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 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 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 社会岗位的需要。 十二、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首 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 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 道路。再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 形成需要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再 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 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十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 则:1、在可承受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 速度 2、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 量和效益 3.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 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 4、发展和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 十四、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学制 的建立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 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学制的建立要受 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学制的建立要 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十五、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 革:1、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 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 2、政府将从 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 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 3、高校在毕 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4、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 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 备。 十六、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 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原则 第二,整 体效应原则 第三,最低岗位数量原则 第四,动态性原则 十七、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 革: 首先, 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 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 级部门对当地高校的统筹权。其次,建 立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管 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 理、健康发展。同时,要发挥社会中介 组织的作用。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由国家 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十八、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 突出了一下特点: 第一, 实行党委领导, 体现民主集中制。第二,校长作为高校 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 第三,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 一、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第 一, 经济因素 第二, 文化、 传统因素 第 三科学、技术因素 第四,教育因素 二、提倡一体化模式的主要理由是:第 一,减少机构间的质量等级差距 第二, 一体化的机构能特别有效地利用各种 教育资源。第三,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第四,把以前相互割裂的学术教育 思想与职业教育思想结合起来。第五, 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所有高教机 构的教师都能参与科研活动。第六,一 体化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学生的学 习能力在某种程序上是充足的,如果提 供适当的教育机会,学生之间学习成就 的差异就可以得到控制。第七,有利于 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 三.多样化模式的典型特征:第一,多 样化模式的目标是为学习能力、动机等 方面各不相同德学生提供与之相应的 教育环境。第二,在一个多样化的系统 中,不同结构在声誉、学术水平等方面 存在着等级或差别。第三,在多样化的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英才教育部门与其 他骄傲与部门在管理上有区别。第四, 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和课程项目不仅存 在纵向的等级差别, 而且在性质、 目标、 课程、内容方面存在横向的区别。 四、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 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 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五、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 因素:第一,学术的因素 第二,体制 的因素 第三,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六、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 向:首先,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必须 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 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 调。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 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七、高校教师的任务:一是培养高级专 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 究。三是为社会服务。 八、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是高 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二是高校教师劳 动的创造性 三是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 性和群体性 九、 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第一,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第 二,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教师 第三, 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教育 十、高校教师结构的优化:第一,完 善教师聘任制 第二, 利用政策手段引 导教师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合理 流动 第三, 克服高校教师 “近亲繁殖” 现象。 十一、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 活动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十二、 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社会学意义上高校师生间的关系 心 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伦理 学意义上高校师生间关系 十三、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第一, 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中,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主体性和主 动性明显增强。第二,在心理学、伦 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中,学 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在知识活动中希 望进行平等交流,并建立融洽的情感 关系。 十四、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 径: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2、 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 以学识、 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3、要树立正 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 学生的不同观点 十五、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 为前提 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 关 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 展有密切联系 十六、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 思想: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 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 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 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 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和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十七、21 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1、 未来社会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文 精神和道德风貌 2、未来社会要求 十八、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原 则:1、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国家 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 标一致 2、培养目标和规格要与社会 需要相一致 3、培养要求应与个人的 发展相一致 4、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规 格的国际性 十九、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1、教学 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 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 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不 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 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 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二十、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1、 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 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 的个性品质 二十一、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1、独立性的增强 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二十二、大学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 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1、 不断钻研 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3、充分认 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 化作用(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 统一的原则 1、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 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 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2、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 素, 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3、 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讨 论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三)教 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 则 1、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 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加以引导,进行有 效的组织 2、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 生积极思考 3、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与积极性,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事 业心和进取心(四)面向全体学生与 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1、在教学制 度上要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 2、坚决 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 平进行教学 3、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 4、 利用选修课程, 开拓学生的视野 5、 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充分认 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 要地位 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 活动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一、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第一,教 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 务的专用书籍 第二, 教材应当是一部 学科思想发展史 第三, 教材能够反映 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 出来的实际问题。 第四, 具体、 生动、 图文并茂 第五, 统筹安排, 综合平衡。 二.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 程的规范 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 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 3、推动教学 管理制度化 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1、课程教学内 容、体系的改革 2、课程教学设施的 建设 3、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 与装备 4、课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四、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 富有特色 2、教材要合适 3、教学资 料要完整 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有 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 教学效果;6、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 教学设施。 五、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趋势主 要有: 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 2、 1、 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 化 3、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堂化和 多样化。 六、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 教学 实验课的教学 实习 科研 毕业设计(论文) 七、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 课 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 上 应用 1、科研成果的审核 2、研究成果 的评审和鉴定 3、研究成果的登记、申 报和报奖 4、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十九、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 实际 研究 二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1、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 生 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 3、通过现实 参与的方式实施 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 节具有互补并进的效果 二十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 才方面的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 知识的拓展 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 和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 才能和组织才能 4、提高大学生修养, 完善个性品质 二十二、大学胡僧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 程序:1、确定活动内容和场所 2、编 制活动计划:活动目标 参加人员 过程 安排 预算活动经费 3、组织活动过程 4、评估与总结 二十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原 则:1、坚持教育效益为主,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2、点面结合、 以点带面的原则;3、系统化、分层进 行的原则;4、因地制宜、勤俭节约的 原则 二十四、正确处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 的一些关系:1、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 系;2、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 系;3、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4、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5、集体活 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二十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 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 关系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的 根本性问题。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第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 要内容。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 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 保证。 二十六、 二十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 的规律: 大学生思想活动、 的规律:1、 大学生思想活动 、思想发 展规律 2、高等教育规律 3、思想政治 工作的基本规律 二十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1、 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促 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 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 的过程 二十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二十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1、 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理论联 系实际原则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的原则 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二十九、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调查研 究法 说理启迪法 情感交流法 榜样教 育法 参观访问法 三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思想 政治教育课教学 文化 社会实践 三十一、 三十一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 教职员工的“三育 人” 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 校园 注意理论的层次性 加强综合 精神性 点: 期艰巨性 创造性 复杂性 长 八、备课的基本要求:首先要钻研教学 大纲和教材;其次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 和积累有关材料;最后,教师要在了解 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 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 中去。 九、 实验课的教学: 实验课的准备 2、 1、 实验课的组织与课堂控制 3、实验报告 的撰写 4、实验课的总结 十、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1、文献资 料的收集与阅读阶段 2、毕业设计的准 备阶段 3、设计制图和实验研究阶段 4、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阶段 5、毕 业设计的检查阶段 6、毕业设计的答辩 十一、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1、选择 课题,确定题目 2、查阅文献,收集资 料 3、全面思考,拟定提纲 4、撰写初 稿,修改定稿 5、论文答辩,评审质量 十二、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 原则: 教育性原则 2、 1、 科学性原则 3、 因材施教原则 十三、高校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 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 信息的传递;2、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 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 递增。3、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 渗透和结合。 十四、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1、 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 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 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十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 用: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 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 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 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 发展新学科的基础;5、科研是学校直 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 十六、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1、高校 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 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 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2、科研与教学 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 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 基地;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 达,能比较快地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 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 求的信息;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 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十七、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1、 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 则;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 学相互促进的原则;4、遵循项目指南 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 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 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 原则。 十八、 科研程序: (一) 科研准备阶段 1、 选题 2、申请课题 (二)科学实验阶 段 (三)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11:04 , Processed in 0.11950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