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043|回复: 0

[笔试] 高等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0 12: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 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1. 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理论?
答:1)高等教育实践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的指导;2)学习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2. 学习高等教育理论的方法有哪些?
答:1)要注意把握概念及概念间的逻辑关系;2)要理论联系实际;3)要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1. 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
答:1)教育本质是教育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集合,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原因和依据;2)教育本质隐蔽在各种教育现象的内部,是人的感官所不能直接感知的。
2. 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
答:1)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3. 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答: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书院:我国古代特有的高等教育机构,以私人创办为主。
中世纪大学:随着经院哲学的兴起和城市的兴旺发达,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最初成立的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它研究和传授世俗科学知识,重视人们的理解能力,启迪辩论的风气。不但为科学的繁荣创造了客观条件,为当时一流学者提供活动舞台,也成为培养新一代学者的苗圃。
赠地学院:在美国《莫雷尔法案》资助下,建立起来的一批高等学院。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社区学院:美国两年制的“初级学院”,以转学教育、职业教育和闲暇教育为主。
院系调整:改造综合性大学为文理综合大学,设置其他以单科为主的单科学院。
1.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为何未能自我更新,走向现代化?
答:1)高等教育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为统治阶级服务;2)统治者实行极端的文教政策。
2. 欧洲中世纪大学有何特点?
答:1)最初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2)中世纪大学传播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欧洲近代大学的崛起提供了条件。
3. 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答:1)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研究生和二年制专科教育,形成适应大众化教育所需要的多层次、多结构、多类型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以多规格人才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样化需求;2)在高等教育的运营机制上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在行政管理上合理划分了中央、地方和大学管理权限,在校内管理上较好地处理了社会参与和大学自治的关系;3)社会和高校都有较强的危机意识,联邦政府在逐步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保持本国霸主地位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了介入高教事业的力度。
第四章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高等教育民主化:指的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
终身教育: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是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强调通过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
1.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答:1)观念的现代化;2)制度的现代化;3)高等教育水平的现代化。
2. 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答:1)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2)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
3. 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答:1)实现规模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2)注意保持高等教育合理的层次、类型、科类、地区分布和形式结构;3)加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扶持民办高等教育。
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
1. 试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需展开)
答: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是分析教育功能与价值、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2. 试述教育目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答:1)全面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可测性原则;5)统一要求和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3. 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思想品德目标;4)体质目标。
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层次结构: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
科类结构:不同学科领域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形式结构:不同办学形式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
区域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1. 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因素-- 在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制约因素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2)文化传统因素-- 主要包括全社会的总体文化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3)科学技术因素-- 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和结构等。4)教育因素-- 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剧增,迫使高等教育系统作出积极的反应。5)区域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区域性高等教育体系。
2.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科类与专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1)适应新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应的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不足;2)出现了学科专业的失调,进而造成人才结构性过剩。
3.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优化如何体现?
答:1)明确高等学校的分工,保证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特色;2)本科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3)研究生教育要继续贯彻按需培养的原则;4)专科教育要以培养各类实用人才为主;5)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
4. 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科类与专业结构?
答:1)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2)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3)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4)提倡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5)重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6)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改造。
第七章 现代大学职能与院校发展
大学职能: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依据和价值。
三职能观: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
高等学校定位:高等学校确定自身的位置。
院校研究:把现代管理科学和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应用于高等学校管理,旨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一门学科和一个实践。
1. 简述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答:1)教学职能-- 中世纪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2)科学研究职能-- 18世纪中叶部分教师开始科学研究;3)社会服务职能-- 在19世纪北美“西进运用”和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
2. 如何理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答:1)培养人才是现代大学的根本使命;2)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职能的延伸。
3. 从大学改造社会的职能出发,认识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答:1)现代大学处在社会的中心位置,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职能;2)大学不可一味的适应社会,应干预社会生活,为文明进步担负更大的责任。
4. 你如何认识高等学校的定位?
答:1)我国高等学校定位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办学类型的趋同与办学层次的攀升;2)高等学校定位中的问题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3)积极面表现在两方面:①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场建设;②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率;4)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中的结构性浪费。
第八章 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
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多方面统一的教育过程。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与发展的过程。
1. 试分析大学教学的特点。
答:1)大学教学的专业性;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3)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 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需结合实际展开)
答:1)要有整体设计,提出教学整体改革的思路和目标;2)以教学整体改革的目标为依据,分项目、分阶段地予以推进。
第九章 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自我统合:指个体把与自己有关的多个方面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自我。
权威:指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某个特定规则的制定者、解释者和执行者。
学生活动共同体:教与学之间的“中项”。
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 简要分析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答:1)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调节者;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创造者。
2. 如何理解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答:(1)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学习动机;2)认知学习策略;3)学习自我监控;4)学业时间管理;5)学业求助。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3)学生是具有独立性、探究性的学习者。
3. 调查大学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并对现实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归类分析。
答:1)传承关系-- 知识和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最主要的内容;2)导学关系-- 教师与学生导学关系的确立,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要求;3)合作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合作求知,②合作研究。
4. 试论大学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
答:1)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表现在时间分配、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等方面;2)从教学时间分配上来说,学生上课的时间较少,自学的时间很多;3)从课程设置上来看,大学不仅开设不同层次的必修课,而且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4)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5)大学教学过程作为认识已知和探索未知的统一,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大学学习具有明确的探究性。
5. 论大学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关系。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和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十章 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课程:是个复合概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课,指教学内容,是教学科目的总和,二是程,即教学过程的顺序与进程。整体上讲,课程即“教学内容和进程的体系”,是空间(内容)和时间(进程)的统一。
显性课程:计划课程。
隐性课程:非计划课程。
课程结构:各门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组合方式。
1. 试述高等教育课程制定的依据。
答:1)高等教育目标;2)科学知识体系;3)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4)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
2. 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那些关系?
答:1)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4)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6)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7)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8)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3. 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
答:1)讲授内容的更新;2)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知识;3)教材的更新。
第十一章 大学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讲述的教学方法。
自学法:学习者通过独立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
1. 如何运用讲授方法?
答:1)运用问题法;2)运用逻辑方法;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4)教学语言的运用;5)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6)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
2. 如何进行自学指导?
答:1)课堂讲授对自学的指导作用-- 讲授应以学生自学为基础,并以促进学生自学为目的;2)辅导与答疑-- 辅导是指导学生自学的基本方法。
3.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要注意哪些方面?
答:1)加强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结合,是实施科研指导的前提条件;2)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与学生水平,对科研训练进行合理的安排;3)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应实施全面的指导。
4. 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运用。
答:1)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①教学目标,②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③学生发展水平,④时间与物质条件;2)教学方法组合着重研究的两个方面:①教学方法组合的层次性,②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3)影响教学方法运用的因素:①教学法的基本修养,②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③教学方法运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④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
第十四章 大学教师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评估是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估;狭义的教学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系统检测,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
1. 试述教学评估的意义。
答:1)实现国家对大学质量的监控;2)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共同要求;3)学校内部进行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4)学校考核教师和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2. 试述教学评估的结构。
答:1)目标子系统;2)指标子系统;3)评估人员子系统;4)评估对象子系统;5)方法子系统。
3. 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答:1)评价机制: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结合;2)评价过程:与校园文化相兼容;3)评价技术:一致性、全面性与简单性;4)评价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
第十五章 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
大科学:是指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以及面貌一新和强有力。
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应用开发研究的目标在于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
问题研究: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原因分析,提出对策,最终全部或部分地解决问题。
1. 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
答:1)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2)大学学术至上犹如企业利润至上;3)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
2. 如何理解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
答:大学学术追求有两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意识,具有隐蔽性和普遍性;2)第二个层次表现为追求学术的行为,具有外显性和条件性。
3. 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答:1)大学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2)大学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3)大学是信息集散地,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4)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5)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4. 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答:1)当前的学术腐败与评价标准直接有关;2)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形成;3)轻教学的结果必然拖科研的后腿;4)从根本上治理学术腐败等问题,必须制定科学的大学和大学教师评价标准。
5. 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
答:1)中国的国情十分复杂,高等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2)大学是我们每个“大学人”的大学,大学管理干部要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大学教师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大学生也要研究大学学习的规律。
第十六章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体系化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的关系。
集权与分权: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或者政府与高等教育部门共同承担高等教育管理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是指学校决策机构的组成及权力配置方式。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高校内部存在着两大并行的权力系统。一种是以高校管理机构为网络的行政权力系统;一种是以教授、专家为核心的学术权力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对高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
1. 如何理解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答:结合型管理体制体现了国家、地方和高校分享高等教育管理权力,各自在不同层次行使不同职能、并满足各方利益需要的宏观管理特征,有利于调动多方的积极性。
2.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1)调整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加强地方统筹,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2)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调动高校办学积进行;3)加快法制建设步伐,依法治教,规范政府与学校行为;4)加快中介组织建设步伐,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
答:1)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决策制度,吸收一定数量的教授参加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和学术事务的决策;2)建立健全各种学术组织,包括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职称评聘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师代表在其中应占多数,以确保教授学者参与学术事务决策的权力;3)民主选举产生院长、校长。我国大学可先从院长和系主任开始,以民选替代任命制,首先保证基层组织学术权力到位。待条件成熟后,校长也可通过民选产生。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3 07:09 , Processed in 0.59312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