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414|回复: 0

[笔试] 高等教育学考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0 14: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高等教育学
一、        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校园文化:也称作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是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其核心内容是学校的风气、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和心理气氛等。它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有时候一致,有时候相互冲突。
3.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通才教育也是一种通识教育,历史上称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注重以一般文化修养课程为主要内容来促进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等多方面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也指高校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
4.高等教育学:也简称高等学校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5.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6.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
7.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
8.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9.潜在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10.高校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依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1.教学组织形式:也称为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表现为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如何组合和表示,即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如何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如何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等问题。
12.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制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
13.狭义教学方法:狭义概念: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通常教育学理论提到的就是这个概念。
14.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判断教学检查所获得的教与学的资料的价值和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对教学过程的价值判断过程。
15.备课:备课就是上课前的教学准备。是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然后以书面方式形成课时教学计划。
16.上课:上课就是师生在规定时间里进行教学。是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遵循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多方面的能力。
17.范式:是指一种科学信念以及与这种科学信念相联系的研究方法论的集合体,概念、理论工具等是其构成要素。
二、        简答题
1.分析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培养高能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等教育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职能来展开。(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这项职能体现在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这既是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3)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从广义上说,培养人才、发展科学都是为社会服务。但这不是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是指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比如,委托培养、推广技术、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教学服务;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利有高校图书情报、计算机数据库等信息服务;开放高校精良设备为社会利用的装备服务;开展理念策划、活动行策划、人员策划服务。
2.试分析当代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专才教育是指为适应就业及某种职业需要而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技巧的纵向型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也称为“专门教育”或“专业教育”。
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结合,即立体交叉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理由有三:
(1)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实施立体交叉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具有某专业的精深知识,还应具有相关的广博知识,特别是应当掌握不断发展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2)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去高等教育注重人的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要求高等教育首先是培养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人格完整的人,而后才是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
(3)根据我国的国情,培养立体交叉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我国的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根据这个国情,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主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通过高等专业教育培养各行各业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我国还是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低级阶段,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数量要求,所以社会又希望高等教育能给予学生全面的教育,使其成为通才的特质。
3.简述高校教师结构的改革对策。答:高校教师结构主要有: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改革对策:A 应尽快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B运用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和倾斜的经济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一批教师到薄弱而又急需教师的地区、学校、专业去影聘任职,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形成教师结构的合理布局。C 改变高校“近亲繁殖”的问题。为此要做好以下四个工作:
(1)补充教师时尽可能选留不同学校毕业生或选调外校教师,如果选留本校毕业生,也应当让其到外校进修或工作几年,如美国。
(2)实行教师定期流动制,提倡教师到外校、外单位兼职工作,创造条件让教师之间教学互换,聘请社会上有专长的人才作本校的客座教授。(3)实行两校或数校之间教师资源共享,形成制度。(4)鼓励教师创造受学生欢迎的教学风格,培养独特魅力,提高教学艺术,敢于向陈腐守旧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挑战。
4.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具有导向作用。高等教育目的不仅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并预定了受教育者发展的结果。所以说高等教育具有导向的功能。
(2)具有调控作用。从宏观上说,高等教育目的对高等教育改革、规划、结构调整、政策制定等具有支配、调控作用。从微观上说,高等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如教育方针的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等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同时,高等教育目的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调控作用,规范受教育者向预定培养目标发展。
(3)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如评价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等。同时,高等教育目的还起着一种“准价值体系”的作用,用来判断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
(4)具有激励作用。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认清教育目的后,会自觉的接受高等教育目的的指导,度在实践活动中以高度的责任感、饱满的热情、勤奋的工作、有效的合作来实现教育目的规定的目标。
5.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以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应当突出强调六个方面的素质培养:(1)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勇于迎接时代挑战;(2)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3)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4)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5)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6)要求具有国际意识。
6.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指导作用;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对教师起制约作用。(2)教学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学生所以要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要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去亲身实践;二是人类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律从头学起,只有通过间接知识的学习,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抓住规律、抓住关键,迅速而有效地了解和掌握。(3)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学过程是由德育过种、智育过程、体育过程、美育过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过程综合构成的总过程,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表现。(4)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由学习活动向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高校教学过程是由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向社会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是一个带有部分质变的过程。这由四个原因决定:一是由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二是由高校教学自身内在的价值和功能决定的;三是由高校教学内容的部分质变决定的;四是由高校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决定的。
7.简述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几个比例关系。(1)我国高校课程的三个层次:第一级课程为普通课程,也称基础课程;第二级课程为专业课程,是集中体现某一专业特点的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第三级课程为跨学科课程,也称通识教育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把本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交给学生,以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选修课比较迅速地把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课题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活跃学术空气。(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把二者结合起来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多年来高校都存在着重视显性课程,忽视潜在课程听问题。(5)大、中、小型课程。大型课程为100学时以上,中型课程为50-100学时,小型课程为50学时以下,30学时以下为微型课程。我国高校应提倡课程的小型化,在不增加总学时的情况下,增加课程门数,尽可能地把科学的前沿信息带到教学中来。
8.简述编写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明确本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规定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教学任务。(2)具有前沿性。教学大纲不但要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最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提高基础理论的起点,削除陈旧内容,修正不科学的内容。(3)具有思想性。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使学和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具有启迪性。一般内容删繁就简,关键部分阐述透彻。不仅要向学生教概念、教结论,更要展示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一通百通。(5)具有教学适用性。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把完整的知识教给学生,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顺序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9.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2)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3)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4)社会经济效益和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5)支持未成名者,重视开拓新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10.简述高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向。(1)研究教育教学内容;(2)研究教育教学规律;(3)研究教育教学方法;(4)研究教育教学技术;(5)研究学生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
11.简述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实意义及完善学分制应注意的问题。
(1)意义: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后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和新课程的增加,推动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综合改革。(2)问题:1)完善学分制必须在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后我国经济的变化上多做文章,搞好课程结构,选准课程内容,积极开展国际间教学制度的交流,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建立国内院校建相互承认的学分制度,并逐步建立国际间相互承认的学分制度与管理制度。2)学分制改革必须与高校教育制度整体改革的深入发展相适应。3)学分制改革还要和高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相适应。4)完善学分制还必须与其他教学改革相配套,逐步建立学分制与主辅修制、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及工度角体制、弹性学习制度等教学制度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5)完善学分制还需要重视学分课程的质量要求,并科学设定不同课程的学分差别。
12.简述高等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的重要影响?
1)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和思想意识的人,去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在高等教育中,或者开设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或者在相关学科中渗透进有关的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的内容,以形成受教育者相应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理念。另外,高等教育还通过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专门的政治、法律人才,直接为社会的政治服务。
2)高等学校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制度服务。高等教育既可以通过师生的言论行动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要求和意识形态,把学校建设成维护一定政治制度的阵地。同时,又通过师生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利用社会各种传媒,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造成社会舆论,对社会风尚、道德面貌、政治信仰、哲学观念产生影响,借以影响和争取国民,达到为社会政治制度服务的目的。另外,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会对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决策产生影响。
高等教育尽管对社会政治制度具有重大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13.简述课程建设的意义
高校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高校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抓住了课程建设,就能带动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法规建设以及教学手段的更新,从而带动师资队伍的提高。具体意义:
(1)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可以推动教学的其他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在更深的层次上优化组合。(3)有助于教学管理,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能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改变旧的落后的教学理念,接受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标准。(5)有助于教学人员素质的提高,使师资队伍建设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        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1)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包括:遗传素质及其作用,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社会环境及其作用;实践活动及其作用;教育及其作用。
(2)人的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作用有三:第一、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二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第三、遗传达室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3)教育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所以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有三:第一,教育是受社会委托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第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影响人的活动过程,避免了环境与实践活动对人影响的自发展、片段性和偶然性等问题,能有效的对人施加影响。第三,教育是在特定环境由受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负责实施活动过程,可以使教育者走一条健康的捷径。
(4)一个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 既不能混同,也不能替代。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发展有效手段。其中教育起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因为教育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性;也不能违背人的身心发展干什么,去任意地决定人的发展。
2.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
近年来,教育改革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深入发展。改革的目标指赂,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改革的实质,是调整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教育与外部因素的相关系。这种教育改革的潮流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波澜壮阔。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改革的丰富实践,为发展高等教育理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推动着高等教育学从多层面、多视角去审视过去总结的教育经验,寻找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丰富已有的教育理论宝库。这是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为了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苦果,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到底,教育改革也近切需要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
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高等教育学理论的联系,在宏观的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微观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愈来愈密切。改革的实践使理论更新和发展,而更和发展的理论又进一步保证了改革实践的深入进行。
3.你如何看待我国高校师生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现状?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正式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组织中发展的关系,即各自在学校的地位、任务、义务、权利、责任等。正式关系是学校性质的规定,其指向目标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师生的非正式关系是指学校正式组织之外的,师生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原因秀多,有兴趣、爱好的相同促成的,在地域观念形成的,有性别之间的关心形成的。
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师生关系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主要靠教师的努力。(1)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教师应当有主动精神,主动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延长交往时间,主动增加交往频率,教师不应忽视学生渴求与教师交流的愿望。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的权威不在教师的职务和地位上,也不在教师严肃的面孔中,而在教师的人品、学识、才华和恰当的教育方法中。教师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向导和生活的朋友,教师要通过双向对话、双向沟通,消除隔阂,加强理解,在关爱学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氛围中树立权威。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有四个层面:一学生是人是具有潜在的无与伦比的创造价值的人,要尊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权利。二学生是成长发展的人,他们会有不足、有缺点、有弱点,但他们改得快、提高得快,对新事物接受得快。三是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们有做为人的完整的需要。教师要全面分析和正确处理他们的各种需要,而不是象社会各具体行业面对和解决的只是某一种需要。四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这是他们的根本特性。明确了解学生四个层面,既可以防止教师中心论,也可以防止学生中心论。高校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才能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服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教学相长意识,高质量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4.※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某个教学原则的理解和运用。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本原则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2)二者的关系: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在社会现象中的具体落实,是教育社会性的要求。
(3)本原则提出的依据:这条原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提出来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学活动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本原则贯彻本原则的基本求有四点(联系实际):一是教师应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向学生传授正确无误的、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知识,随时把本学科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中。二是在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观点统帅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三是应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四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自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关心时事,关心政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含义:是指在传授书本知识和理论时,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而且要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体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把读书与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2)依据:一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二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1)要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学好理论,没有理论就谈不上联系实际;
2)要根据各科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3)提高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
5.※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简称“三备”。首先是备好教材;其次是备好学生,即了解学生;第三是备好教学方法。
(1)要备好教材,必须抓住三条线,进入三个境界,上好三个台阶。必须抓住三条线,即抓好明线、暗线和虚线。明线是教科书中的章、节、目。暗线是指教科书章、节、目之间的关系,书中概念、定理、公式等形成的原因、规律及构成的要素,各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可以引申发挥使教学内容亮起来的“课眼”等。虚线是指本门课程涉及到的相关学科知识;“进入三个境界”,是指教师与教材之间形成的三种关系。一是“我和它相识”—是说教师接触了教材并认识了教材、二是“我请它跳舞”—是说教师在备课期间犹如男舞伴,一直掌握主动权,而不是被教材牵着走、三是“它在我心中”—是说教师讲课要脱开教材,甚至不看教案;“上好三个台阶”—是指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要达到“懂”“透”“化”。
(2)备好学生(了解学生)就是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还要了解班集体的学习纪律和学习风气等。
(3)备好教学方法,是指在备课时要做好组织教材,确定有效的教法,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法。
6.※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写好教案。⒈在单元计划制订后,由教师本人撰写的一个完整课时教学的具体方案与教学材料。内容有十一项:⑴上课班级;⑵学科名称;⑶授课时间;⑷课题;⑸教学目的;⑹课的类型;⑺重点、难点及关键;⑻教学方法;⑼教具;⑽教学进程;⑾备注。
⒉第10项教学进程是课时计划(教案)的重点和主体,里面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教学时间的分配。
⒊第11项备注,也叫课后总结。是课时计划(教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般在授课后填写。课后总结要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在主观上,教师要分析这堂课的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教学的口头语言是否清晰、流畅,有无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教学的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层次是否清楚、重点是否突出,等等。在客观上,要把调查得出的学生意见和要求,以及肯定的评价,如实写上。积累每堂课的课后总结,不但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也是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素材。总结出来,既有益于其他教师的教学工作,又是对教育科研内容的丰富和发展。
7.※联系教学实际,谈谈上课的基本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必须达到六点基本要求,即: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语言生动。
(1)目的明确。是指第一堂课要有明确的目的。每堂课的目的都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课堂上的活动都要围绕目的进行。衡量一堂课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就是看教学目的定得是否全面、恰当、教学目的的实现的程度如何。
(2)内容正确。就是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表达,对观点的论证、事实的描述,都应准确、客观。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学生学习中发生差错的地方,教师要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准确标出,清楚讲明。
(3)方法适当。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恰当。事必有法,然后可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科学知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德,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4)组织得好。是指课堂教学有高度的计划性和严密的组织性。对于课堂上发生的影响教学的偶发事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快速妥善处理,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5)积极性高。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一处于积极的思维和情绪状态。双方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6)语言生动/讲课中,教师要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口头语言上,要清晰、流畅、准确、生动,富有感染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在板书语言上,要写规范字,字迹清楚,避免错别字。在形体语言上,要文雅得体、恰到好处。
8.※联系实际,谈谈运用某个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讲授法(1)讲授法也称口述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
(2)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读四种具体方法。
(3)其优点是成本低,教学效率高;通用性强;能寓思想教育于讲授之中;缺点是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上和学习的被动,不能使学生直接体验课堂讲授的知识;较长时间的听课容易使学生产生抑制并遗忘许多内容。
(4)讲授法适用范围。A..内容上,最适于讲授与事实有关的知识,特别是新近发生的、尚未形成书籍的知识。也适合于抽象程度高、学科内容复杂的课程。B.对象上,最适合于需要给与更多指导的学生。C.教师上,最适合于充满自信、思路清晰、知识丰富、口语流畅富有感染力的教师。D.环境上,最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5)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准确无误,并要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做到“教学具有教育性”。B.讲授要注意系统和逻辑性。既系统全面,又主次分明、条理清晰,重点、难点突出。C.讲授要有启发性和情感性。要善于设疑、激疑和结义,引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同教师授课D.同步进行,使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开展认识活动、自觉领悟知识的过程。E.讲授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吐字清晰、准确、音速、音量、音调适宜,语句精炼、易懂、生动形象。F.讲授时要关于运用板书相配合。板书设计要合理,收发室层次要条理分明,字迹要规范、工整。
9.※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⒈在指导思想上,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是批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⒉在教法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传统教学的首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一目标制约下,教学方法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轻视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能力的训练。随着当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保持心理健康。
⒊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与相互配合:
当今社会,各国学者普遍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更多地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3 07:52 , Processed in 0.10619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