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811|回复: 2

[资料] 自考心理学串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0 17:4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单选]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勒圉尔诺。
  [单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单选]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
  [单选]我国古代学校产生于直塑。
  [单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
  [单选]我国唐朝官学体系中,设有二馆六学,其中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
  [单选]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文章。
  [单选]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普鲁士。
  [单选]教育要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要求是指教育的终身性。
  [单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名解]双轨制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
  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两者的师资、设备、升学的机会有很大的差别
  [名解]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名解]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名解]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
  [简答]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水平低。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简答]筒述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
  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简答]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第二,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第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简答]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较之封建社会的教育所具有的若干关键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性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论述]试述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的原因。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论述]试述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论述]“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这个定义首先描述了教育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着它自己的明确目的,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对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加速的作用。
  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第二章
学校
  [单选]在现代社会之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
  [单选] 14世纪,欧洲的大学文科主要教授七艺。
  [单选]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
  [单选]清政府明令全国书院改为学堂是在1901年。
  [单选]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
  [单选]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制度,称为癸卯学制。
  [单选]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单选]在全国舆论的抨击下,清政府下诏,停止科举是在1905年。
  [单选]使儿童的自尊心受到严重压制的家庭教育类型是独裁型。
  [单选]学校绩效评估中的定性或定量评估是按分类的性质。
  [单选]学校绩效评估中的日常、定期或不定期评估的分类标准是时间分类。
  [单选]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称为学校仪式。
  [单选]当前家庭教育的类型:独裁型、保护型、和平共处型、合作型。
  [单选]学校组织的独特性:垄断性、非自愿性和公益性。
  [名解]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名解]学制也称学校制度。是指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贯通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生活、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
  [名解]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名解]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名解]学校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名解]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
  [名解]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名解]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
  [名解]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
  [名解]管理手段是指管理者在完成管理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包括该组织系统的组织机构、为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以及通过这一机构和制度所实施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等。
  [名解]管理效果是指管理主体预期目标的实现状况,包括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工作效率的高低、工作效益的好坏等等。
  [名解]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科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简答]评价学校绩效的不同模式:
  (1)目标模式。
  (2)投入一产出模式。
  (3)需求满足模式。
  (4)环境适应模式。
  (5)学校内质优化模式。
  [简答]近数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初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变化:
  (1)初中学制延长;
  (2)把初中阶段看作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而不把它看成是中学的初级阶段,中间学校由此而来;
  (3)把初中和小学连接起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取消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考试,把小学和初中阶段看作基础教育的统一阶段;
  (4)加强初中结束时的结业考试,据此再进行分流,或进行进一步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或进行职业教育。
  [简答]学校沟通的形式:
  (1)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机动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下行沟通是学校组织机构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审批、拒绝、批复、转化等;上行沟通是学校组织机构自下而上的请示、汇报、申请、建议、请求、申诉等;平行沟通是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斜向沟通是不同级别机构之间的联络、协调。
  (2)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之外的信息传递,一般有三种渠道,即个人之间的自发交往、非正式的接触或聚会、社会传闻。非正式沟通的存在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类沟通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说可以作为正式沟通渠道的补充,缓解组织内部出现的某些紧张关系,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会对学校管理产生或大或小的销蚀作用。
  [论述]试述学校绩效评估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种:定性评估。定量评估。
  (2)按形式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三类:口头评估和书面评估。个别评估和集体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3)按主体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四类: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下级评估。
  (4)按时间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三类:日常评估。定期评估。不定期评估。
  (5)按标准分类,学校绩效评估可以分为两类:绝对标准评估。相对标准评估。
  [论述]学校组织的沟通出现的障碍及克服:
  (1)沟通障碍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主观方面的障碍。这是指信息的发送者或接受者(沟通行为的主体)由于个性或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而对信息沟通产生的影响。这些主观方面的原因一般有:学识、个性、知觉选择性等。客观方面的障碍。这是指接受信息的条件和可能与实际的信息量不对称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如果信息量过大,超过了接受者的能力,许多信息就会被搁置,从而影响沟通。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沟通媒体(如电话、电脑、各种教具等)技术上的问题,有可能使沟通受到障碍。此外,沟通的中间环节过多也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丢失或变形。
  (2)要克服上述的沟通障碍,可以: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使对方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所要沟通的内容。选择最佳沟通媒体。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场合,区别使用不同传递手段,以求最佳效果。注意信息的时效性。信息发送要及时、适时,发得不适时有可能降低信息的效果。重视对信息的反馈。发送者发出信息后应及时了解对信息的反应,通过反馈确定信息传递的效果。
  [论述]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国家对学校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宏观的政策、法律、经费、督导等方法来进行控制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中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课程计划的行政作用就在于为中小学规定统一的内容要求和法定的质量标准,以达到对学校教育事实上的控制。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实现法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是师生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也是学校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因此具有法定拘束力。我国教科书编写、审定和使用的责任、权限主要集中在国家,但近年来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实际做法上,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多套教材的方针,给予各地方和学校以一定的选择权。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和提高教师素质,我国教师人事制度正在改革之中。

第三章
学生
  [单选]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性善论的提出者是孟子。
  [单选]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有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原罪说,提出者是基督教。
  [单选]有人认为人分三等是上帝造人采用了金、银、铁三种不同的材料。此观点的提出者是柏拉图。
  [单选]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的儿童观是性恶论。
  [单选]“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此观点是遗传决定论。
  [单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观点反映了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
  [单选]儿童发展观中的白板说的提出者是洛克。
  [单选]儿童发展观中的辐和论是指遗传与环境。
  [单选]皮亚杰认为儿童发展第一性的是儿童主体的活动。
  [单选]“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提出者是杜威。
  [单选]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是在1989年。
  [单选]在教育中实施长善救失教育原则,是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单选]成熟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名解]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
  [名解]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
  [名解]个体差异性是指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名解]成熟优势论是指没有成熟作为基础,儿童的学习对其发展的影响作用很小。而有了成熟的准备后,儿童的学习就可以对其发展产生事半功倍的影响力。
  [名解]学习优势论是指儿童发展的巨大潜力能否变为现实,决定性因素是后天的环境条件和在这种条件下儿童所接受的学习和训练指导。
  [名解]辐和论认为: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非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
  [简答]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简答]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
  [简答]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2)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3)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简答]在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中,如何把握教育的科学性?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主体性。
  [简答]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应主要包括下述三项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解答儿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的贡献: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但这种遗传素质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展得以产生的动因,更不能预定发展结果。而且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会随儿童的生理成熟的提高而降低。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环境因素作为客观存在,也不能自动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产生于儿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儿童把环境因素选作自己的反应对象,借此来构造或改变自己的认识结构和反应方式时,这一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才是有意义的。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唯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论述]杜威对儿童发展观的完善所作的贡献:
  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儿童经验,把儿童当作知识的容器置于被动地位的倾向,提倡关注儿童的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儿童的发展不只是作为生物体的各种能力水平和活动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社会性特点的形成与发展。这种发展,不是自然成熟和强迫灌输与训练所能奏效的,必须依赖于儿童的自我参与和自我体验。所以,杜威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
  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生活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教育就是要不断地为儿童的活动创造条件、调动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杜威看来,真正对儿童发展有益的教育,是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经验和连续性经验的活动,从这一角度而言,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杜威的这种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主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第四章
教师
  [单选]“政教合一,以吏为师的说法出现在奴隶社会。
  [单选]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大约建立于17世纪。
  [单选]45届国际教育大会认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策略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
  [单选]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序列儒家教育家是苟况。
  [单选]古希腊奴隶主的家庭教师被称为教仆。
  [单选]确定每年的910日为教师节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开于1985年。
  [单选]我们通常说的要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所揭示的道理是教师应在全面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精益求精。
  [单选]指出教师应以身立教的古代教育家朝韩愈。
  [单选]美国各州规定,小学教师的资格必须具有堂±学位。
  [单选]我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是本科以上。
  [单选]在我国中学教师申请参加教师资格文化知识考试的科目是学科课程、教育学和心理学
  [单选]教师获得正常社会地位的重要保证是经济收入。
  [单选]一般来说,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终身。
  [名解]教师聘任制就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名解]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名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简答]对教师职业的界定:
  (1)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的。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符合特定的要求。主要有三: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教师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状况等,同时,教师必须专门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2)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学。只有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人,才具备教师的最基本条件,否则,就不能认为是教师。
  (3)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简答]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首先,教师要对所教学的课程知识和技能有全面而扎实的掌握。其次,在全面扎实的掌握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精益求精。再次,教师要在掌握所教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相关领域的知识。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首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是充实和丰富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其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满足中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
  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再次,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是指导学生课外、校外活动和生活的需要。最后,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威信,提高教育的效能。
  [简答]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
  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教师,两者都要严格要求。教师的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评语、操行评语等,要语言流畅、字迹工整、美观大方。对教师的口语,首先要求准确,如语言清晰、正确,发音标准,说普通话,词句要完整,善于使用独白语,系统连贯。其次要求具有教育性,教师语言要注意运用词汇的修养,说话要讲究文明。教师说话要注意富于情感,用健康高尚的情感激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感染学生。第三,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性,讲话要富于表情,要抑扬顿挫,语速语调要适当,辅之以手势和良好的姿势,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不同的话语、语气和语调,以达到语言表达的理想效果。[简答]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的美德。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简答]取得教师资格应符合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这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一个标志,是人们从事一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语言能力,科学的选择、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等。此外,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简答]教师聘任制的特征:
  (1)教师聘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着严格的程序。一般来说,第一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第二是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确定职务结构,第三是聘任。
  [简答]如何推进教师任用制度改革?
  第一,拓宽教师来源,利用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平选聘教师。
  第二,加大职改力度,实行评聘分离。
  第三,加强履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
  [简答]教师聘任制的形式:
  (1)招聘。即用人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具有教师资格的应聘人员。一般是用人单位经人才交流部门批准后,将所需人员的任职条件、职责及工资待遇等,以广告或启示的形式提出来,并对应聘者进行审查和考核,符合条件即予以聘任。招聘形式具有公开、直
  接、透明度高等优点。
  (2)续聘。即聘任期满后,聘任单位与教师继续签订聘任合同。
  续聘合同的内容可与上次聘任相同,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一定变更。
  (3)解聘。即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适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在解聘教师时,须有正当理由,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辞聘。即受聘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
  [论述]当前,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首先,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论述]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类突发问题的能力。
  [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本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专业训练,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进行教育理论、心理科学和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教师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岗位的前提。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教师是以培养学生、服务于学生和社会为宗旨的。作为专业化的教师,更需要贯彻服务的理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本身首先必须拥有复杂的知识技能,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为社会权威机构所认可。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论述]教师考核内容及原则:
  (1)教师考核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
  业务水平。主要是指与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工作态度。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职责中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责任感。
  工作成绩。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贡献。
  (2)教师考核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主要指对教师的考核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地对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
  公正性原则。主要指对教师的考核严格按照考核的标准、程序和办法进行,对教师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考核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考核工作的成败。
  准确性原则。指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做出与教师实际表现相符的评价。 第五章
教育目的
  [单选]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依据、评制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目的。
  [单选]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述是教育方针。
  [单选]在当代社会,已不可能成为教育思想的主流,为广大教育界所广泛接受的是神学教育目的论。
  [单选]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是教育无目的论。
  [单选]神学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小原国芳。
  [单选]在众多的教育目的论中,十分重要且对我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单选]都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类的是董仲舒、韩愈。
  [单选]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
  [单选]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关系。
  [单选]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是教育。
  [单选]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
  [单选]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经堕壶敛。
  [名解]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名解]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有能够传递人类生产生活经验和精神文化的活动都是广义教育。
  [名解]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名解]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简答]简述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教育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比一般的教育工作者有更高更专门的教育素质,其中包括较高的对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定,反思与理解能力。
  (3)在设定的程序上,国家或学校在学校教育目的上会有较为全面的考虑。
  [简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简答]教育目的有哪些功能?
  (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评价功能。
  [简答]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对于反对宗教神学、反对封建专制及其影响下的旧式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最大缺陷即在于此。[简答]教育目的的依据:
  (1),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的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简答]全面发展:
  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和立美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和生动活泼地发展更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
  [简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z)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简答]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在德、智、体、美诸育关系的认识上,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或领域的特点实施合乎规律的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整体教育目标,同时使德、智、体、美诸育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所分工,但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体、美诸育的任务,都应是德育兼智育、体育和美育工作者。只有这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简答]“社会功能学派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他们将人类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
  社会本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简答]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必须注意人才素质的哪些方面?
  第一,创造精神。
  第二,实践能力。
  第三,开放思维。
  第四,崇高理想。
  [论述]教育无目的论:
  这主要是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观点。杜威曾经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发人深省的地方在于,他将教育目的与教育活动本身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了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但是,如果真如杜威所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的话,那么这一生长可能是没有方向的。而事实上杜威倡导的方向就是要为他所谓的民主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只不过他并不将这一方向称之为教育目的而已。由此可知,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杜威的这一目的论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确定教育目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论述]教育目的的确定为何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首先,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上是统一的。判断教育目的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是看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等许可的范围内是否提供了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最大空间。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重大区别,也在于现代教育能够而且应该为个体合乎本性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前所来有的条件。
  其次,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人格和个性发展之间又有矛盾的一面。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有规范和制约的一面,社会总量是要求人的个性朝向合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同个体在个性发展上机会并不均等。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个性发展与人格的社会性培养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应当引导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朝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个性发展与社会人格培养的统一,这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必须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所以,人的个性发展应当在与社会进步的统一中正确地理解,片面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都是对这一历史的辩证关系的割裂。

第六章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单选]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单选]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是德育任务。
  [单选]目前,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是认知心理学。
  [单选]曾经依据思维进程的方向特征将人的思维划分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个类型的是吉尔福。
  [单选]认为智力:power(自然或天赋能力)+tactics(策略)+知识的是帕金斯。
  [单选]明确提出美育作为教育范畴的是席勒。
  [单选]倡导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是蔡元培。
  [单选]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的是艺术美育。
  [单选]直接体现人们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和生活理想,有美与善、真相结合的特点的是社会美。
  [名解]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名解]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名解]体育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名解]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名解]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
  [名解]德育的政治功能指在阶级社会中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民主化、完善和改革服务。
  [名解]德育的经济功能指学校德育通过提供一定品德的劳动者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名解]德育的文化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在一定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和学校德育在不同文化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名解]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可使每一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名解]智力就是指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名解]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名解]实质美育是指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
  [简答]学校德育的功能:
  (1)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3)教育性功能。其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简答]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
  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简答]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构成:
  (1)德育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2)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简答]中小学体育的任务: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主要内涵有三:要使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体格。要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体能。要提高学生身体的适应环境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2)提高运动素质,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学校体育一方面要教会专门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掌握支配动作的能力。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简答]美育的功能及认识:
  一是美育的直接功能。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如,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是美育的间接功能。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功能,促智、健体功能等。
  三是美育之超美育功能。超美育功能即美育的超越性功能,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美育概念。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所形成的人生意趣和教学美学精神追求等,这显然已经出了原有的直接和间接功能范畴。
  [简答]美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是审美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培养首先要求学校美育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还需要个体具有有关美的基本知识,具有理解美的形式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表现美是创造美的初级形式,学校美育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美,在表现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从而努力追求直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
  [简答]中小学智育的任务和内容:
  智育的根本任务当然是要培育或发展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智力。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力。之所以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因为这两者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此外,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论述]美育的实施应注意哪些方面?
  (1)艺术美育。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
  (2)自然美育。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3)社会美育。社会美育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4)教育美育。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
  [简答]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在动机方面,无论智育、体育、美育都需要道德情感等启动和放大学习动机,同时,学习动机也需要借助德育改进其方向性、强度和持久性等质量特征。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高质量的动机,而动机的高质量与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品德素养直接关联。
  (2)所谓方向作用是指德育可以为在每一学科学习过程中的个体提供价值的方向。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创造能力和毁灭能力都同时得到了空前提高。因此,科技的学习和掌握、体能的提高、艺术创造等都史无前例地面临着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人类向何处去?个人的发展以何种价值作为向导?人类如何运用自己掌握的力量?德育虽然无法独立完成这一任务,但却是解决上述课题的有力武器之一。
  (3)最后是习惯和方法问题。良好的道德教育不仅可以对智育、体育、美育贡献动机、方向,而且可以提供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方法上的直接支持。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起到了实际作用。第七章
课程
  [单选]有关课程的定义中,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也比较传统的观点是课程是知识。
  [单选]目前,在国内仍然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课程观是课程是知识。
  [单选]教育史研究公认,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
  [单选]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单选]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是哲学。
  [单选]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
  [单选]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
  [单选]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杜威。
  [单选]强调课程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的教育是形式教育。
  [单选]“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提出者夸美纽斯。
  [单选]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科书。
  [单选]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学者是壅地。
  [单选]在中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最典型、最显著的特点是统一性。
  [单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多样化为特点而存在最为典型的是美国。
  [单选]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86年。
  [单选]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学者是布鲁姆。
  [名解]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名解]教堂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名解]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名解]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范畴。
  [简答]人文主义课程的特点:
  (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
  (2)在课程的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考察范围。
  (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简答]科学主义课程共同的传统的表现:
  (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即使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兴趣、爱好、差异,也是从获取更好的学习结果出发,而不是从学习者个性发展需求本身出发。
  [简答]课程的一般结构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基本情况大致是,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出现了与原有特点相反的迹象,强调统一性的开始有所松动,注重多样化的开始进行适度控制。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如1986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审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教科书,凡通过审定的教科书,便可以进入中小学学校。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教科书领域大一统的历史正式结束。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如在美国自1983年之后,一直没有停止对基础教育的各种改革,陆续推出了数学、科学、艺术等若干课程的国家标准。在一直实行教育分权制的美国,这是史无前例的。
  [论述]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的主要观点:
  (1)课程是知识。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科学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其特点在于: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2)课程是经验。这种观点认为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与知识发生了相互作用,知识才可能真正转换为课程。其特点在于: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从心理基础而言,这样的课程跳出了认识论的范畴,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主动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的角色是参与者和组织者。
  (3)、课程是活动。这种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从心理基础而言,这种课程也强调全面性,即除了认知过程之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实施课程必须考虑的。

[论述]如何根据所承担教学任务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当设计是针对某个教育阶段的较大的课程结构时,还必须进一步解决在大的课程结构内,各类课程应当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具体的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等。
  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宏观课程设计完成之后,便是将其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在进入课程实施领域时,必然地还要由教师进行再设计。在这种设计中一般来说不涉及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科目标,基本是在接受和认可现成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等。
  [论述]泰勒关于课程设计模式的基本观点:
  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在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课程设计和编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应当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根据什么进行筛选呢?泰勒认为有两个筛子,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泰勒特别指出,教育目标的表述应当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的。学校的教育目标,都应该是陈述要学生发生的变化陈述教育目标的目的,是要指明期望学生产生的各种变化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泰勒所指的教育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因为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习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必须组织起来形成连贯的计划,才能使它们产生积累效应。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主要准则和一般程序。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泰勒是第一个人。在泰勒看来,评价就是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思想,泰勒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评价程序共有四个步骤:确立评价目标。确立评价情境。设计评价手段。利用评价结果。泰勒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无论同意还是反对,泰勒原理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课程设计所不能回避的。
  [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的发展应当注意与教学论的联系,自觉地将教学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教学论成为课程论的理论基础,首先在于二者本身的联系。在课程论与教学论分立的情况下,像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特征,教学活动的特点和模式等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由教学论承担的。而这样一些问题,全部关系到课程问题,不仅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面对的,而且是课程在设计时就必须加以考虑的,课程结构的确定、课程类型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评价的构想,总是建立在对于教学活动的某种假设之上,或者说以某种教学论的观点作为依据的。离开教学论的基本观点,课程就失去了存在的最根本基础。
  其次,虽然长期以来国内没有独立的课程论,但在课程问题的研究上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空白。尽管在量和质上都十分有限,但其中相当部分是在中国教育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关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研究。关于课程设置与学生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关于学科课程及其发展的研究,至今对国内基础教育课程现状发挥着深刻影响。第八章
教学(上)
  [单选]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是凭借教学活动。
  [单选]熬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单选]先前我国理论界关于教学任务的研究,主要是在学习前苏联。
  [单选]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的教育家是杜威皮亚杰、布鲁纳、赞可夫。
  [单选]最早在国内提出了教育形态交往起源说的我国学者是叶澜。
  [单选]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杜威。
  [单选]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教学模式是范例教学模式。
  [单选]美国教育家布鲁提出的教学模式是发现学习模式。
  [单选)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关键是教学模式。
  [单选]在东西方都是最古老的,有较长的历史,并且经厉了一次次的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单选]在对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中,最为全面、完整,最有代表性,从而影响也最为广泛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于《教学模式》。
  [单选]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4类教学模式,共25种。
  [单选]概念获得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探究训练模式等属于值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退堂会议模式属于社会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属于个人类的教学模式是意识训练模式。
  [单选]脱敏模式、训练模式和减轻紧张模式属于行为修正类的教学模式。
  [单选]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具体手段有3种。
  [单选]提出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赞可夫。
  [单选]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指学生的个性所有方面的发展。
  [单选]“非指导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罗杰堑。
  [单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单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接知如接蕉,体现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名解]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名解]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名解]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名解]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名解]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名解]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误复杂的关系提出来的。
  [名解]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名解]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名解]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名解]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简答]教学的任务:
  (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简答]教学模式的种类:
  (1)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最为典型的表现是杜威的设计教学法。
  (3)折衷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以及西德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简答]直观教学手段: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语言直观。
  [简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1)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2)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
  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3)时:把每一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课与课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隙和休息。
  [简答]  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简答]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论述]什么是量力性原则?贯彻这条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量力性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为了防止发展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论述]何谓启发性原则?贯彻这条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论述]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自己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由于具有这样一些局限
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论述]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
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十
分流行。分层教学表现在:
  (1)分层类型。通常在每一年级有ABCDE五个水平,A组为最高,B组次之,依次类推。就一般情况而言,A组和D组人数都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在BC两组。
  (2)分层依据。以美国部分州为例,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绩、教师意见、家长意见决定。
  (3)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比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4)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进步显著,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
  [论述]何谓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哪些基本要求?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论述]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贯彻这条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人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止学生接触杜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第九章
教学(下)
  [单选]在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比较容易着手,这是因为教学方法具有独立性。
  [单选]最古老、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单选]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
  [单选]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教学方法是纲要信号图示法。
  [单选]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法是暗示教学法。
  [单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是罗杰斯。
  [单选]专门的教学手段出现在文艺复兴前后。
  [单选]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单选]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备课。
  [单选]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是课外辅导。
  [名解]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名解]谈适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名解]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名解]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名解]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名解]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工作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名解]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名解]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简答]如何运用讲授法?
  (I)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维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简答]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
  (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谈话的内容应当是能够引起全体学生注意的、教学中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尽可能使得谈话对象有代表性,比如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后,在谈话时适时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作为补充。
  (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
  [简答]教师在运用讨论法时.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  [简答]如何运用实验法?
  (1)准备工作要充分。在实验之前,要就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领向学生做清楚地交代,以保证学生明确领会。
  (2)及时、具体地指导。
  (3)帮助学生总结。
  [简答]教师在运用实习作业法时,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1)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及具体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活动效率。
  (2)选择恰当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教师要在学生完成实习作业后给予检查和评价,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得失。
  [简答]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
  (3)合理安排练习的步骤。
  (4)科学掌握练习量。
  (5)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6)练习方法要多样化。
  [简答]教师在运用参观法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1)做好参观的准备。教师应当事先到参观地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各种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且据此做好参观计划。教师还要为学生做好参观动员,让他们了解参观的目的,明确参观的要求和任务,如是否要做笔记、收集哪些资料等,以及参观的注意事项。
  (2)指导参观的进行。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要避免走过场或走马观花。
  (3)总结参观的收获。参观结束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总结。
  可以要求学生写出参观心得或报告,根据参观所得制作图表模型等。
  [简答]探究研讨法的特点:
  (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
  (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
  (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简答]范例教学法的特征:
  (1)基本性:针对教学内容而言。
  (2)基础性:针对学生、针对与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宜性而言。
  (3)范例性:针对教学活动而言。
  [简答]非指导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
  要求教学要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入际接触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地位。
  [简答]了解学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
  了解学生应当是全面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原有的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兴趣特点、班级一般状况和学生个体状况等,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加以研究的。同时,教师应当注意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信息,除了平时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日常的作业和考试检查成绩之外,还应当注意了解学生在课外的情况,校外的情况,尽可能使得对学生的了解全面可靠。

  [论述]计算机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目前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大部分是以教师为使用者设计的,实际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可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纳入专门编写的软件之中,通过人一机对话,通过对于各种问题的解决,最后得到结论和答案。这样,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就不再是教师说明解释的结果,而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结果。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是人们长期追求的教育理想,然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下,这种理想得到了实现的条件。通过设计合理的程序和借助网络,学生都能够得到所需要的各种参考和帮助信息。教学将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计算机的应用意味着教师在今天的相当部分劳动将由计算机代替。将促使教师的角色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从大量地传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便可能把更多的智慧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发展的考虑上;学生在学习中反映出什么样的问题?哪些是个性的?哪些是共性的?等等。在今天的教学中难以真正关注的问题,在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个别化教学的基础上,都将成为现实。
  [论述]评价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也就是每门学科最具有根本性的理论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超过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否则,学习结果将无法得到。
  发现法的优势在于,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所难以企及的。发现法的弱点在于,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同时,发现法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结果比直接讲解不仅需要教师有更高的教学水平,而且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紧张和更加具有挑战性,因此,虽然人们对发现法评价很高,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要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进行。
  [论述]一堂好课要符合哪些条件?
  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内容正确。
  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过程紧凑。
  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论述]在教学工作的实施中包括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要求:
  (1)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主要从三方面为上课做好准备。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参考材料。了解学生。学生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全部教学活动的主体,成功的教学只能是建立在对于学生充分而正确的了解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认识过程要完成以下三个计划:A.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B.单元(或课题)教学计划。C.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一般以一节课为单位编写,是上课的具体方案。
  (2)上课。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上课的水平。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布置作业应当遵循下列要求: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易适度。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第十章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单选]学生集体的形成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
  [单选]马卡连柯认为,建设学生集体应该开始于善于向学生提出要求。
  [单选]学生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单选]奠定了现代班级授课制教学基本形式基础的代表著作是《大教学论》。
  [单选]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是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单选]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是班集体。
  [单选]班级组织结构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和师生关系结构。
  [单选]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
  [单选]师生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就会有不同的表现,从法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单选]班级文化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班级中的一些成绩优秀、学习刻苦、有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学生,是属于学术亚文化。
  [单选]同桌文化、小团体文化属于班级文化中的隐性的亚文化。
  [单选]班级组织机构的建制形式有多种,有一种是班主任一班长一组长一堂生,这种建制是直线式。
  [单选]班级组织机构的建制形式中,有一种形式是职能式,其特点是横向水平。
  [单选]师生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社会化与反社会化的关系。
  [单选]师生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名解]狭义群体是指由于某种共同的社会活动和交往需要而结合起来的具有组织特征的联合体,参加到这种联合体之中的人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发生组织上的相互联系和接触。
  [名解]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名解]班级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名解]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工作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名解]共青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简称,是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并领导的共产主义学校。
  [名解]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并委托共青团直接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
  [简答]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有利于教育的原则是班级组织建立的一条首要的原则。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班级是开展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学校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是通过班级这一组织形式得以贯彻与执行的。班级活动开展的好坏,将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形成重要的影响。因此,班级组织的建立,必须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任何影响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举措,都不能作为班级组织建构原则的基础。
  (2)目标一致的原则。组建班级的建构很重要一点,就是被组建的人群在基本目标上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如果被组织的人群的基本目标不一致,那么就很难建构起一个正规化的班级组织。即使建立起来,这个组织也很不稳定,缺乏凝聚力。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青少年儿童的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班级组织的建构不仅要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而且还应该有利于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在校舍的设置、、教室环境卫生、班级的规模、课程设置、班级干部任用等方面,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
  [论述]班级组织结构:
  (1)职权结构。班级一般的情况下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由班长、小队长或团支书组成。第二个层次,由各个委员组成(学习委员、生活委员、体育委员、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等)。第三个层次,主要由行政组长组成。
  (2)角色结构。角色从某种角色来说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职权与责任是统一的,因此职权与角色也应该是统一的。即有什么样的职权相应的就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3)师生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社会化与反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从法学的角度来研究,主要是一种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主客体的关系。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方法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但不管如何进行转换,都必须保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尊重平等,才能真正地有利于发挥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4)生生关系。通常的情况下,同学关系比较简单。只不过,在班级组织成员之间,由于利益冲突不大,个体间目标的一致性较高,再加上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时期。教育的目标是使其从善,而非使其从恶,因此。一般的情况下,同学之间的矛盾很难激化。但是,不管是否被激化,在其他群体成员中所存在的矛盾关系在同学之间也是存在的,这样,才使得学生在学校与班级中能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化过程,由一个自然人不断地向社会人的方向成长与发展。
  [论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及主要任务:
  (1)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长及社会的纽带。
  (2)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主要应包括如下两个方面内容: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论述]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多样,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碍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第十一章
学校咨询与辅导
  [单选]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单选]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与实践。
  [单选]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矫正。
  [单选]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最主要的是面对面的咨询。
  [单选]预防和发展性指导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辅导方式进行。
  [单选]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是指问题预防。
  [单选]使来访学生愿意继续参加咨询并进而产生积极改变的根本前提是让来访学生感受到咨询者的关怀和信任。
  [单选]学生对咨询和咨询者产生信任的基础是保密。
  [单选]贯彻咨询会谈始终的是建立咨访关系。
  [单选]可以说咨询会谈的灵魂是倾听。
  [单选]在咨询中,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单选]由于小学生通过语言分析和表达自己心理感受的能力还比较有限,因而为达到咨询的目的更为有效的方法是游戏。
  [名解]学校咨询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名解]缺陷矫正是指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环境下已经积累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矫正。
  [名解]早期干预是面向少数学生进行的,他们可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就可能演变为严重的障碍。
  [名解]问题预防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
  [简答]学校咨询应当遵循的原则: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咨询者要切实地、敏锐地从来访学生身上发掘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有价值的地方,并对学生在咨询过程中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是咨询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保密是学生对咨询和咨询者产生信任的基础。来访学生在咨询中谈论到个人问题和看法,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应当透露和扩散给任何别人。
  [简答]学校咨询与辅导活动包括的内容: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3)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论述]学校咨询与辅导有哪些主要工作?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论述]学校咨询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1)建立咨访关系:与来访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关系的任务,是贯穿咨询会谈始终的。
  (2)澄清和评估问题:在随后的会谈中,重点任务是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加以澄清作出评估。
  (3)确定改变的目标:澄清问题之后,就可以着手确定咨询的目标,即通过咨询应当使来访学生在哪些方面产生积极的改变,对目标的确定,要由咨访双方共同参与,尤其要充分听取来访学生自己的意见,只有经过学生自己认同的目标和计划才能产生效果。
  (4)促成改变的实现:目标确立后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即采取
  各种咨询技术与措施,影响来访学生向着目标产生积极改变。
  (5)结束咨访关系及追踪效果:当咨询会谈目的基本达到,可以考虑如何顺利地结束咨询。
  [论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早期发展概况:
  现代的学校咨询与辅导(以下简称学校咨询)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当时社会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们择业求职及职业适应上面临的各种困难越来越关注,于是开始设立帮助机构以提供职业指导。如帕森斯率先于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职业介绍所,并于随后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帕森斯的主要观点为,要减少职业适应方面的困难,就应当进行适当的职业选择,使人和职业合理地匹配。而这就要求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内容和社会环境,对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兴趣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行理性的决策,指导者的任务就是要在这些方面给学生以帮助。此后有关职业指导的课程或讲座引进到一些学校,政府也在20年代开始规定学校应开设职业指导课程。30年代,心理测量学得到长足发展。在职业指导活动中大量运用各种测验丁具,使指导活动越来越具有心理学的色彩,并促进了其影响的扩大。帕特森和威廉森于1938年出版的《学生指导技术》,初步总结了对学生进行指导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它的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根据其丰富的知识经验、专业技能,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论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
  (1)干预与矫正:缺陷矫正。早期干预。
  (2)预防与发展:问题预防。发展指导。
  (3)预防与干预的平衡:从实际情况看,干预和矫治的任务比较容易重视和强调,但这项任务由于多数是以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且时间较长,而学校咨询工作者本身数量就严重不足,因此,影响面也是有限的。相反,预防和发展指导的工作是面对多数或全体学生进行的,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有效减低需要干预的严重问题的数量,加强发展指导的工作。
  [论述]主要咨询方法:
  (1)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认为:人们在遇到情绪上困扰时,最直接的需要就是把它倾诉出来,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当咨询者能够给当事人以支持和温暖时,他就能够在情绪上充分地宣泄,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比较现实地接受环境中令人不快的事实,同时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开始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咨询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形成让来访学生愿意倾诉和宣泄的氛围,使他感受到尊重与支持。鼓励表达。深入共感。身体放松。
  (2)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认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大多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而加以克服,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咨询者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包括设计合理的行为程序、提供强化及设立模仿的榜样等。系统脱敏法。行为契约。模仿学习。
  (3)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以改变认知为侧重点的咨询流派的主要观点是:环境当中的人和事只是诱发情绪困扰的外在原因,而当事人对这些人或事怎样看待,怎样进行解释、思考,认识过程是怎样的,才是更直接的决定因素。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观念或认知方式,使人们反复产生不良情绪而导致心理障碍。所以咨询者的任务就是帮助当事学生认清自己在情绪困扰背后的不合理认识,用合理的认识取代之,重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从而消除情绪困扰。更进一步,把合理的认知方式巩固下来,就能使整个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4)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游戏活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儿童可以在游戏中比较充分地表达他可能潜藏在无意识当中或在通常情况下受到压抑难以表现出来的愿望,使咨询者能够了解清楚造成儿童情绪障碍的真正原因。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宣泄内心的消极情感,尤其在遭受创伤事之后这种宣泄有助于恢复心理的平衡。
  (5)关于环因素。在不少情况下,学生的问题仅凭他自己的努力是难以解决的,因为原因更多的是来自环境当中的人和事。这时候要求咨询者在可能的条件下帮助学生改变所处的环境。当然,咨询者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能力的局限性,无法承担种种应由家长或其他教师担负的教育责任,但是对明显由外部因素引起并造成当事学生严重心理危机的情况,应当协调有关力量,使对学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得到改善。

  第十二章
教育测验与评价
  [单选]给事物的某种属性给定数值的过程,回答了有多少的问题是测量。
  [单选]教师总是期望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测验中也总是想取得好的成绩,这体现了测验的激励功能。
  [单选]从型验的内容上考虑,测验可以分为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
  [单选]从测验的规范程度上区分,测验可以分为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单选]将测验分成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是从结果解释所参照的标准上区分。
  [单选]主置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
  [单选]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的是形成性测验。
  [单选]诊断性测验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
  [单选]学校平时的课堂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都是成就测验。
  [单选]标准参照性测验关心的是是否选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单选]反映了试题基本质量的是实用性。
  [单选]在提高测验信度的一般方法中尤其要引起教师重视的是评分要认真。
  [单选]等级分在我国广为使用开始于隋唐五代。
  [单选]百分制评分法诞生于20世纪纪初。
  [单选]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的是桑代克。
  [单选]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是布鲁姆。
  [单选]最早的有组织的教育评价可以回溯到中国的科举考试。
  [单选]西方开始实行正规的教育评价活动是在19世纪末。
  [单选]西方早期评价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国。
  [单选]对应于形成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单选]国家规定教师要满足一定的专业要求,必须通过某种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这是绝对评价。
  [单选]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属于教育评价微观层面。
  [单选]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是学生发展。
  [名解]测验是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测验仅指一份测验卷子,而广义的测验指编制试题、施测、评分到报告成绩的全过程。
  [名解]教育测验是测量的一种形式,主要用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特点。

  [名解]考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如期中、期末考试。
  [名解]成就测验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常结合具体学科而设,如语文测验、算术测验。
  [名解]学能测验又称学能倾向,它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
  [名解]区分度是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也称为鉴别力,表示某道题目能够将不同程度的学生鉴别开来的能力。
  [名解]教育评价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教育评价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名解]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名解]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价活动效果。
  [名解]安置性测验是指在讲授新内容之前,教师常常要进行摸底测验,看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新内容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验涉及的范围比较窄,难度也比较低。
  [名解]形成性测验是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
  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
  [名解]诊断性测验是指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诊断性测验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评分不作为正式成绩。
  [名解]总结性测验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分析。测验考核的内容比较广泛,形式比较正规,测验成绩或用来评判教学质量,或用于人才选拔。
  [名解]教师自编测验是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实际引用现代测验原理编制的。
  [名解]常模参照性测验是在所定教学内容中,选出一些能区分出学生水平的题目,它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应该能拉开分数距离。题目难度以中等为宜,特别难和特别简单的题目要少一些。
  [名解]标准参照性测验是针对某几个特殊的知识而设计,题目覆盖面广,并尽可能把所学的重要知识都反映出来。
  [名解]评价是在特定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某种属性的价值判断。
  [简答]教育测验的类型:
  (1)安置性测验、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总结性测验。
  (2)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3)成就测验和学能测验。
  (4)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
  [简答]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中小学教学中,教师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小学生年龄较小,尚不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业成绩都要受到教师授课质量的影响,上好每一堂课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关系到下一代的大事。
  进行授课质量评价时,首先,确定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明确、具体、相对独立,要能够全面衡量教学的各个方面。涉及以下方面: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学原则。其次,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强调教师要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加强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再次,采用听课、评课的深入交流形式评价授课质量。不是局限于固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况分析教学的特色和问题。

  [论述]如何进行教学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1)确定试题内容。在选择试题内容时,应设计测验蓝图。测验蓝图包括确定测验目的、测验内容以及编制双向细目表等内容。确定知识点。确定认知水平。设计双向细目表。
  (2)选择试题类型。课堂测验的题型有客观题和论文题两种。
  (3)评分。计分方法可分为等级分和百分制两类。
  (4)测验分数的解释。解释分数时,既可以和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相比较,也可以和考核标准相对照。
  [论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步骤有哪些?
  (1)建立评价目标。教育评价目标可概括成以下类别: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包括:a.知识和技能目标:包括理解、知识、思考、技能、生活实践能力等。b.情意目标:包括态度、鉴赏、兴趣、习惯、品德等。间接与学业成就有关的评价目标包括:a.学生的智能、性向等。b.学生的环境:家庭状况、交友情形、学校条件、管理、教师、课程、教材等。c.身体的评价目标:包括身体和健康状况等。
  (2)选择评价样本。一般来说,样本的选择取决于评价的范围和目的。选择时:要考虑各种影响样本代表性的因素,让这些因素在样本中有所体现。
  (3)收集评价信息。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主要有观察:主要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以了解学生自然流露出的特点。但观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作业:检查学生的笔记,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考试:可以是口试或笔试,也可以是实践性测验。实践性测验有两大类。一种是完成实际课题,另一种是现场表演或实际操作。家访:通过家访形式,与家长和学生交谈,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学生课外学习环境和学习状况的了解,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轶事记录法:是观察法的延伸,是将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流露出的行为进行客观地记录。轶事记录法所记录的情境是一些典型行为,从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基本特点,特别是性格与品德方面的特点。
  (4)报告评价结果。重要的评价在工作结束时应写一个评价报告,可简可略。但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内容:评价目标、时间、人员、方法、结果和建议。
  [论述]教育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的严格程度上考虑,可以分成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对应于常模参照性测验和标准参照性测验,评价可以分为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群体中进行对比,这时衡量标准是相对的。绝对评价要和预定的标准相比较,只要达到了标准,就称为合格。例如教师要满足一定的专业要求,必须通过某种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教师资格。
  (2)从解释评价结果的标准上考虑,可以分成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对应于形成性测验评价和总结性测验,评价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通过揭示问题和反馈信息,这种评价对改进工作质量很有帮助。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这种评价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一般是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开展的评价活动。
  (3)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可以分成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二者在评价技术上并没有差别,只是实施过程不同。前者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以改进工作为目标;后者要等到活动结束时才进行,目的是为了鉴定分等。
  [论述]良好的测验应符合的标准:
  (1)实用性。实用性反映了试题的基本质量,其基本要求是便于组织,便于实施,节时省力。实用性表现在:便于组织。测验便于实施。容易评分。结果要容易解释。
  (2)可信度。提高测验信度的一般方法是:题量不能太少;成绩要拉开档次;多出客观题;建立详细的评分指南;评分要认真。最后一条尤其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3)有效性。估计测验效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内容效度。效标关联效度。
  (4)难度。难度即测验的难易程度,提供了试题平均通过率的信息。
  (5)区分度。区分度是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

  第十三章
教育法制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1986年。
  [单选]《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于1998年。
  [单选]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的是部门教育法。
  [单选]应是我国教育主体的是教育行政法规。
  [单选]下列属于教育领域内的法律救济是教师申诉制度。
  [单选]在合作办学、委托培养、劳动用工和教师聘任等方面发生的法律责任属于民事法律责任。
  [单选]教师申诉制度确立的依据是《教师法》。
  [单选]我国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名解]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协调教育部门内部以及教育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教育部门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名解]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时,在法律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是由于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
  [名解]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名解]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名解]教师申诉制廑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名解]意外事件是指非当事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偶然发生的事故。不可预见性、偶然性不可避免性是意外事件的基本条件。
  [简答]我国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它所处的内部环境构成了一系列生活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尽管错综复杂,但依据其特征可以分为如下两类:一类是以权力服从为基本原则,以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以平等有偿为基本原
  则,以财产所有和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民事关系。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两种主体资格。当其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取得行政上的权利和承担行政上的义务时,它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当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时,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上体。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具有法人资格,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简答]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如何分类的?
  (1)根据违法行为性质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2)按照违法主体的不同,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又可以分为:行政机关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学校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教师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学生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社会违法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简答]学校事故作为一种侵权行为具有的特征是什么t
  (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因为侵权行为必须是行为人通过自己实施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无实施的行为,或者只有行为而无损害都不构成侵权行为。
  (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因为侵权行为侵害的不是一般的权利,而是绝对权利,即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需经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包括物权和人身权。
  (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因为过错是侵权行为的必备要件,在过错的概念中,不仅包括了行为人的主观状态的不正当性和应受谴责性,而且也包括了客观行为  [简答]承担法律责任有哪些形式?
  (1)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惩罚性行政法律责任具体表现为这样一些形式:通报批评,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其中既包括精神上的惩戒也包括对实体权利的罚则。
  (2)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补救性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给行政相对人造成一定损失,由行政主体所承担的一种补偿性的行政法律责任。这类法律责任形式比较多,主要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纠正不当;返还权益,恢复原
  状:行政赔偿等。
  [简答]学校事故的分类:
  学校事故可以根据以下标准进行分类:第一,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方面有无过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过错?第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及教师方面的过错与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第三,人身伤害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
  以上标准不仅是对学校事故分类的依据,它还是判断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应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大小等问题时不应忽略的考虑因素。
  [简答]学校事故的责任形式和制裁方式:
  学校事故责任形式主要是侵权民事责任。其制裁方式也相应是民事制裁方式。
  民事责任形式是指违反民事义务的人承担的民事责任形式。侵权民事责任形式是因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是侵权损害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其基本形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民事制裁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对违反民事法律应负民事责任的行为人所采取的民事制裁、处罚措施。一般包括;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以及罚款、拘留等。
  [论述]教育的国家化和教育法产生的关系:
  19世纪下半叶,由于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经济生活急剧变化,教育开始成为对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社会性事业,这就要求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作教育的国家化。
  教育管理的国家化和国家教育权力的产生标志着教育权结构的一次历史性转换。在这之前,教育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父母的一种自然权利。学校产生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来由家庭执行的那部分教育职能,于是父母的教育权就委托给了学校和教师,从而构成了学校、教师、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具有私事性质的社会关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教育领域不断扩大,内涵日益纷繁复杂,这就使教育的国家责任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国家的教育权力,加强教育管理的集中性、统一性和权威性,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行政系统,是有效地实现教育的国家责任的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复杂的教育运行过程要做到有序化、科学化,仅仅依靠教师的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以法为准,体现国家的整体利益,不允许任何人违背它;它要求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有一定的行动方式和程序,一切财物的使用和管理也有一定的规格和使用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目标、方向的正确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教育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立法领域。

的违法性。因此违法性和过错这两个概念在这里是等同的。

  [论述]国外教育法发展的历史阶段:
  西方国家教育法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某些国家,就已颁布关于强迫教育的法令。但这些教育法令一般都具有宗教的性质,但还不足以称为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产生出了现代工厂制度,正是在现代工厂制度的推动下,才产生了教育向现代化的过渡,并产生了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因此,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立法是在工厂法之中。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阶段。大工业生产发展本身,为教育的普及创造了客观条件,并促成各国纷纷开始进行义务教育的立法活动。最初的普及义务教育立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和公共性三大主题展开的。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阶段。广泛地进行教育立法是随着资产阶级加强对行政控制的过程而出现的。这个转变从l9世纪中期开始酝酿,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在教育事务上,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的消极作为转变为积极作为,加强了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和控制。教育立法的内容和技术日益复杂化。
  (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呈现出一幅突飞猛进的发展图景,人们比喻为教育爆炸。义务教育的年限一次次延长,职业教育的比重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传统的学制开始向各个方向延伸,出现了学前教育、研究生教育、回归教育、业余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学校教育正在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教育的这些巨大变化使得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局面,这就要求把教育看作一个整体和社会子系统,把教育立法看作一项综合性的法治工程,在加强教育立法的同时注重教育法治工程与整个社会工程的协调。
  [论述]学校领域内有哪些法律关系?
  (1)学校与政府。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依法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学校则处于服从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同时,学校可以依法享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利,并可以对政府行使以建议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监督权。政府机关与学校发生关系时,以国家的名义出现并行使广泛的职权,在学校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时,政府机关可以强制其履行,而如果政府机关不履行职责,则学校只能请求其履行或通过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因此,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政府机关作为关系的一方,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政府机关采取的与学校有关的行政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产生直接的权威性的促进、帮助或限制、制约作用。
  (2)学校与社会。学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学校与企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既有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关系,又存在复杂的民事所有和流转上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学校是以独立的民事主体的资格参与其中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家用法律确认学校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3)学校与教师。在学校内部,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其行政性质而言,是一种由权责分配和学校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管理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校有权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监督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惩罚,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但是,由于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社会群体,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体的发挥,因此学校应给予教师以较大的自主权,实行教学民主与学术民主,并根据学校民主管理的原则,让教师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管理。
  (4)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学校有权要求学生家长按法定的义务就学年限送子女进学校学习,有权要求学生接受为学生健康而采取的各种卫生保健措施,有权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决定其升级、毕业和升学,有权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等。同时,学校也负有保障学生健康和安全的责任,禁止对学生进行任何体罚和人格侮辱。学生及其家长也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要求学校提供符合健康和发展标准的教育条件,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学校享有一个公民应享有的各种个人权利和自由。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学生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接受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和管理。

  [论述]我国教育法体系有哪几个层次构成?
  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4个层次和6个部门构成。
  教育法位于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它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性质、地位、任务、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教育制度等。教育法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是协调教育部门内部以及教育部门与其他社会部门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制定教育部门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教育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由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和教育经费法6个部门组成,每一部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单行法律。
  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这一层次的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发布,它应是我国教育法的主体。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规定的也最为具体、详细。
  [论述]行政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法律责任的本质就是通过法律裁判的手段对超越法定权利义务界限的违法行为所给予的一种否定性评价和谴责,通过让由责任主体承担相应的带有否定性结果的强制义务来使被破坏了的法定权利义务得到恢复,违法行为得到纠正,并使由违法行为而引起的利益矛盾或价值冲突得到合理的调整和解决。因此法律责任必须以违法行为的产生为前提,没有违法行为就不会有法律责任。
  (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够独立辨认行为后果并承担行为后果的能力和资格。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分别表现为行政责任能力、民事责任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责任能力是和行为能力相对称的一对概念,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
  (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这里所说的情节是指行政法规定或认可的,体现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和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并直接影响到违法行为的认定和责任承担方式的选择的主客观情况的总和。情节主要包括行为的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目的、动机、态度等要素,这些要素能反映行为人与后果有直接联系的主管恶性,同时也能反映行为对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危害程度。行为人之所以要承担法律上的责任,是因为其行为侵害了受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衡量侵害与否,侵害到什么程度,情节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情节是行取法律责任的法定构成要件。
  [论述]学校事故所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
  (1)是由于违反了法定义务而产生的法律后果。民事义务从性质上说可分为两种,即法定义务和当事人依法自行约定的义务。违反法定义务构成侵权责任,违反依法自行约定的义务,则构成违约责任。学校事故显然属于前者,而不属于后者。
  (2)以侵权行为为前提的责任。侵权责任产生的法律基础是侵权行为,没有侵权行为就谈不上承担侵权责任。在侵权行为中,责任主体可能与行为主体是分离的,如学校为在学校中学生之间由于嬉戏打闹而产生的学生人身伤害负责任等。在这种责任中,责任主体虽然没有实施一定的行为,但他们对于行为主体的致人损害的行为由于未尽监督、管理之职,因此是有过错的,故事实上仍然是为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
  (3)具有强制性。侵权责任作为一种法律责任,它区别于职业责任、教育责任、成人责任等的特点就在于具有强制性。学校或教师违反法定义务,并致学生损害后,应向受害人赔偿损害,这是行为人对国家所应负的责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不取决于行为人的个
  人意见。
  (4)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由于学校事故给学生的财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学校或教师需要以自己的财产来对其不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负责,因此学校事故的责任形式是财产责任。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1-12-15 2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好人,支持顶起!为论坛多贡献心力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4-11-17 20: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多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8 03:18 , Processed in 0.54073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