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995|回复: 0

[资料]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要点与难点集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9 22: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育与教育学
4,为什么说教育史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也可以问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史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
再在,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类的教育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综上所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6,怎样理解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而且活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
   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够更充分,更真实的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
   教育活动以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呈现,是在尊重生命,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条件下使个体不断地被社会同化,是自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方式。
    13,原始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
古代学习教育:
1,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14,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18,教育民主化的具体表现----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相对自由,教育内部的民主化,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及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
(1)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制约著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制约着教育的制度;相对独立与政治经济制度
(2)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3,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的反作用所具有的双重性---同(1)
   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及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2教育史实现劳动力在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手段;人力资本理论;
  5,三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对教育规模和速度发展提出的要求第一次,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普及中等教育;第三次,普及高级中等教育;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8,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及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反作用
  (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2)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
9,教育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一代,使他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1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改变教学和教育的观念;它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4,        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是怎样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是因材施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15,怎样理解网络教育 网络教育和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比较
   网络教育: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他依据的是自己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阶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阶段教育”;传统教师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史跨时空的教育
16,文化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1)        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2)        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17,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怎样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的
        随着文化发展,教育体系和办学形式将会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随着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中校内外活动也越来越多样化;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
18,学校文化的概念及核心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
19,学校文化的特征及其缩影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一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20校园文化的概念,种类及核心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
        21,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22,校风的概念及特点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23,学生文化的成因及特点
  (1)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24,教育的相对独立的含义及表现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表现: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制度,组织形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滞后性;超前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及特殊性: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特殊性:⑴、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⑵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2、主观能动性的概念和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交个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在同一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主观努力。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含义及代表人物:
   ⑴内发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奥地利-弗洛伊德,美国-威尔逊,美国-格赛尔
   ⑵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和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中国-荀子,英国-洛克,美国-华生
   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因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关键期,最佳期
     启示: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
   ⑶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四大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个体实践活动
        6、遗传的概念、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的典型言论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作用:⑴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性 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
   遗传决定论:美国 坦莱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8、环境的概念、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决定论的典型言论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影响: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言论: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蓬生麻中,不扶不直;白沙在涅看,与之俱黑.
        11、教育是怎样提升人类地位及对教育的启发
  ⑴.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 ⑵.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 ⑶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 ⑷.教育对热个性的发展
  启发: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是知识反过来奴役人。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重视和倡导教育对让人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教育重视共同性有余,差别性不足的状况。
        12、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的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作用------⑴.导向作用  ⑵协调作用 ⑶激励作用  ⑷.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及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来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我们能够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⑶.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5、教育目的具有的特性
   教育目的是主体提出来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更具有鲜明的积极性。教育目的随时代而变迁,随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万古不变的教育目的是没有的。
        8、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三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代表性人物
   ⑴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为代表。观点: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⑵.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观点: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⑶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观点: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
  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⑵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⑶.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⑷.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
   目的;造就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15、怎样理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⑵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⑷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2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②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3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的主要职能?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性。主要职能是学习。
        4《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及基本原则
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5学生身份的三个层面?①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公民②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③青少年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
        9学生应尽的义务?
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
12教师是专业人员,要成为教师比符合的特定要求
①教师要达到规定的学历②教育要具备相应的知识③教师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状况等。 13教师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专业工作。
15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③示范者的角色④管理者角色⑤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⑥研究者角色。
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四个条件
①教师有学科专业素养②教师有教育专业素养③教师有良好的人格特征④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21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的三个方面?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22教师具有的四种良好的教育能力?
①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
2优秀教师应具有的人格特征?
①积极乐观的情绪②豁达开朗的心胸③坚韧不拔的毅力④广泛的兴趣。
2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表现?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团结协作精神④良好的道德修养。
27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①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②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③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8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伦理、情感关系?
师生伦理: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情感关系: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③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第六章  课程
10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的研究。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立的三维课程目标?①“知识—技能”目标②“过程—方法”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2课程设计的概念、意义与基本要求?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编制。意义:①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要求:①合目的性②合科学性③合发展性。
13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①确定教育目标②选择经验③组织经验④评价结果
21课程实施的结构?
第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第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第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第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第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第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第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26作为课程实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的教师其影响表现的四个方面?
①教师的参与②教师的态度③教师所具备的能力④教师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7课程评价的目的、功能和方法?
目的:①改进课程②改进教学。功能:①诊断功能②修正功能③决策功能。
28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
①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②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③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④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29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㈡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㈢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30课程改革从实质上讲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
3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指导思想和六项具体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①课程功能转变②课程结构改革③课程内容改革④课程实施改革⑤课程评价改革⑥课程管理改革。
34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①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②课程综合化的趋势③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④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⑤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第七章   教学上
24.发现教学的四环节,特点和优点。
  环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结果;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
特点: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
优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19.中学常用的六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时的基本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基本要求:根据具体实际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充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三:巩固性教学: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时及时的再现出来。 基本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通过组织复习巩固;在扩充,改组,运用中 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指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帮组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要求: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深入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基本要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组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
16.教学过程的结构及中心环节: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11.教学过程的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作用相结合。
8.赫而巴特的 “五段教学法”:预备 提示 联系 总结 应用。杜威的 “五步教学法”: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 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假设,获得结论。
9.教学过程的概念及理解: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
10.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 :间接性;简捷性;引导性;交往性
5.教学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第九章  德育
1、德育的概念、形式、内容及特性
   德育室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形式: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健教育  特性:广泛的社会性,鲜明的历史性,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2、德育的意义
  ⑴.德育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⑵.德育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⑶.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目标的概念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5、学校的首位工作是什么----德育工作
6、初、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的三个方面
   ⑴.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⑵.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⑶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7.德育内容的特性 德育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总之,德育内容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8、确定德育内容的四个依据
  ⑴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⑵.学生的年龄特征 ⑶.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⑷.我国的文化传统作用
9、中学德育的内容-----⑴.政治教育 ⑵.思想教育 ⑶道德教育 ⑷心理健康教育
10、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⑴.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⑵.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⑶.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14、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 ⑴.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⑶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5、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推动品德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是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
16、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顺序
一般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18、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 ⑴.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⑵内容、形式的多样性⑶对象的有限性⑷.科学性和有效性
19、我国中学德育的六条基本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1.导向性原则:要求: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⑵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⑶学校教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2.正面教育原则:要求:⑴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⑵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⑶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⑷正面教育要和纪律约束结合起来。
3.知行统一原则:要求:⑴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⑵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⑶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⑴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⑵要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⑶把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⑴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⑵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⑶要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育。
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要求:⑴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⑵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⑶要加强德育的计划
        十  班级管理
6.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的概念、特点、核心
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地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和课操作性;
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区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
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核心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
9.班级规章制度的三个来源
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和商家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由全班师生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
10.        班级平行管理的概念、理论基础及注意事项
(1)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2)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使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
12.班级目标管理的概念和中心----以目标位中心
13在班级中实施目标管理的关键----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将师生尤其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联系起来;
14.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15.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的具体要求----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6.班集体的基本特性-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8.在班集体中,共同的生活准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为班级的规章制度,班风和班级舆论
19.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0.        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1.        班级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
22.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需要班主任做好哪五个方面的工作---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3.班主任怎样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应把积极分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
24.班级教育活动按照时间来分分为哪两大部分----日常性教育活动;阶段性教育活动
25.班风与集体舆论的关系----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26.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
27.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8.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职权影响力;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29.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哪三个方面----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
30.班主任的三种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31当前班级管理事件中,运用比较多的两种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
32.班级中交往的类型----学生间,师生间,教师间,个—个,个—群,群—群
33.班主任怎样指导学生的交往
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建立积极地交往环境;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34.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阅读材料;谈话,问卷,座谈;观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35.        班主任怎样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怎样协助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怎样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调节各科教学负担,妥善做出全面安排;要协助团组织制订工作计划;要帮助团组织贯彻,落实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条件;帮助团员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要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各种积极地教育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开展活动;







































教育与教育学重点
■谢弗勒把教育分为三类: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动物和人的教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是人类所特有的)①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的行为,而人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的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③动物的教育业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教育的根本特质:培养人■教育: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可以看成是类主体意识萌芽的重要的标志■怎样理解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是人而且活动的对象也是人,这是一种“人—人”之间的关系。②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培养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使每个人能够更充分,更真实的生活,最终影响人类的发展。③教育活动以一种特殊的规训方式呈现,是在尊重生命,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条件下使个体不断地被社会同化,是自我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典型方式■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学校教育的特征是: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法,保罗·朗格朗在《终生教育引论》中指出终生教育的原则■家庭教育的特征:启蒙性,随机性和经验性,个别性家庭教育:指一个人在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一般指一个人从出生到自己组成家庭之前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影响■社会教育: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的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原始教育: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古代学习教育:1,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未形成自己的体系■学校是怎样产生的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我国最早的学校叫什么?“痒”,“序”,“瞽宗”,“辟雍”,“泮宫”■社会教育的发展的原因?①社会信息量增加,知识技术变更,职业结构变化,提出客观的要求。②终生教育思想成为社会教育的发展的理论基础。③现代信息传递手段和新型的教育技术的出现,以及公共教育设施的完善,提供物质的基础■现代教育的特征?①具有鲜明的生产性②逐步走上大众化道路③内容的日益科学化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⑤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①终生化②社会化③生产化④民主化⑤国际化⑥现代化⑦多元化■教育民主化的具体表现----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的相对自由,教育内部的民主化,教育成为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行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理论建设的原则和要求①批判和继承传统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②学习和消化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③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④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教育学实践运用的原则①教育学要求为个人身心的全面的发展提供规律性的东西,提供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②教育学必须为当代中国的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③普通教育学海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学的理论迅速而有效的在实践中运用的问题■教育学的产生反应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水平,也反应了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的实践经验的积累的结果■孔子:因材施教  墨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史上,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问答法,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
■捷克“教育之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法,卢梭《爱弥尔》开拓以个体身心发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德,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讲座。康德的学生林克将讲座的内容发表《康德论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是第一个开始了教育理论在初等教育领域的运用,第一个建立分析教学法,开创师范教育先河■英,洛克《人类理智论》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即人的意识中没有先天的思想和观念■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德,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提出教育体系原则,重视儿童发展,重视游戏和劳动在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学前教育的研究■英,斯宾塞的《教育论》提出教育任务是教导人们这样生活,强调实用科学的重要性■欧美,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提出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美,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人类历史上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写的,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教育著作■最近几十年来较有影响的几种教育理论:1美,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2美,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结构”发现法;3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4前苏联,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5保尔 朗格朗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埃德加·富尔的《学会生存》的报告建议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教育学的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①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②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③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教育学的基本科学研究方法①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相似或相同推出他们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归纳法:由特殊到一般,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演绎法:由一般到特殊,分三段论,关系推理,假言推理,选言推理。②比较法,从具有同一性的食物中找寻差异,或从具有差异的事物中找寻其同一性的思维方法。分类法,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③分析法:将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的思维方法。综合法:将有关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认识连结起来,形成的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的新认识④系统方法,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系统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的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⑤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系统方法在实际应用时的原则①整体性原则;②关联性原则;③动态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⑤最优化原则;■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第一步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观察过程和时间;第二步按计划进行观察,做好记录;第三步整理观察材料,进行统计,归类,分析。(1制定计划2实施计划3总结计划)②文献法 ③调查法④实验法: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⑤比较法⑥个案研究法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直接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制约教育制度改革方向的因素----- 政治经济制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三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对教育规模和速度发展提出的要求:第一次,普及初等教育,第二次,普及中等教育,第三次,普及高级中等教育;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教育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传下去;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一代,使他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重要部分。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舒尔茨;对教育的启发: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教育发展程度)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科学技术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和更新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功能■理解科学的体制化---职业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科学的制度化” ■信息技术的核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1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管念3它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是怎样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实现教育的个性化,是因材施教成为现实;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网络教育: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网络教育和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比较: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他依据的是自己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阶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阶段教育”;传统教师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史跨时空的教育■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怎样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的:随着文化发展,教育体系和办学形式将会多种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随着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中校内外活动也越来越多样化;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3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总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学校文化的特征1一种组织文化2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校精神文化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种类: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以及学校领导者亚文化,教师亚文化,学生亚文化,学校职工亚文化以及课程亚文化和活动亚文化■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特征:1过度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5生成性■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是只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教育的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2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变化过程。身体发展指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增强;心理发展指包括认知因素和各种非认知因素的发展,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⑴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⑵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要求:1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以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2顺序性, 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3个别差异性,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内容和方法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影响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理论含义及代表人物:⑴内发论: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奥地利-弗洛伊德,美国-威尔逊,美国-格赛尔⑵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和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中国-荀子,英国-洛克,美国-华生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因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主观能动性是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人的能动性能否较好地发挥,是一个人的发展能否达到交个较高水平的重要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分为哪三种不同层次的内容和活动:生理、心理、社会.启发: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是知识反过来奴役人。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重视和倡导教育对让人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教育重视共同性有余,差别性不足的状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作用:⑴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发展提供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不能夸大。遗传决定论:美国 坦莱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成熟的概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代表人:美国:格赛尔 成熟决定论 意义:人的机体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实验:双生子爬楼梯实验■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影响: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言论: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蓬生麻中,不扶不直;白沙在涅看,与之俱黑.对个体影响更为直接的环境---小环境.■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特征:身体状态的巨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任务是什么: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那里1教育对人价值的发现2教育对人潜力的发掘3教育对人力量的发挥4教育对人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教育既不能超越依存的社会条件,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社会需求集中反映、教育性质集中体现在什么因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反映的是理想的什么人的形象--新人■关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三种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代表性人物 ⑴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为代表。观点: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⑵.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观点: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发展⑶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观点: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教育目的的表现,作用,层次结构.表现:1,以社会教育的外部确定的目的为教育目的2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各有自己的目的。作用1导向作用2协调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来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来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不能相互取代。目的与目标不同,我们能够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⑵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⑶.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⑷.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什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我国传统的儒家教育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侧重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培养封建统治者的理想接班.做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始终没有改变的共同精神及主要原因.共同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原因:⑴.我国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始终没有改变,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⑵.我国教育的根本性质即社会主义性质没有改变■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造就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德育,按照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受教育者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向受教育教授健康的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能力与习惯的教育■美育,运用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得能力,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观与审美精神的教育活动■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五,学生与教师
■《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及基本原则?核心精神就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学生身份的三个层面①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公民②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成年的公民③青少年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的公民■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在哪些法律法规中作了明确规定?《宪法》《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2学生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2学生享有合法的权利(①人身权②受教育权,最主要权利)3学生的义务(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教师职业产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教师法》规定怎样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本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职业性质和特点,专业化的条件?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的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特点:1人类文化的传递着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的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的角色.专业化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师教育专业素养当代教师质量集中体现(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新的学生观;新的教育活动观)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点(①积极乐观的情绪;②豁达开朗的心胸;③坚忍不拔的毅力;④广泛的兴趣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团结协作精神;④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是专业人员,要成为教师比符合的特定要求?①教师要达到规定的学历②教育要具备相应的知识③教师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语言表达能力、身体状况等。■教师教书育人的业务水平的四个层次?技术、技能、技巧、技艺。为人师表的四个层次?规范、垂范、模范、世范■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内涵:一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人关系。■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的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1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伦理关系2建立师生的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师生伦理:①树立教育民主思想②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③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情感关系: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②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③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六,课程
■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斯宾塞
■课程是指(广)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一门学科■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分类: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1据课程的制定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2据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3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4据课程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特点①潜在性②整体性③持久性④非预期性。)■古代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七艺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儿童■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我国新一轮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课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意义:①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②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以更清晰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联系起来。基本要求(目的性;科学性;发展性)
基本程序(确定教育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课程文件的层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计划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实施要求)■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注意几点要求?1分析学校的教育教学的目标,考虑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对课程的要求2研究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一般规律3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研究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对就将来社会对人的质量,规格的需要做出预测4分析比较研究外国的相关教学计划,总结我们的教学计划的得失,从中吸收经验教训,避免走弯路5研究课程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是课程设计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包括说明部分和文本部分■课程标准的编制要做好的研究工作1研究课程体系中本学科的性质,意义,功能范畴,明确学科的目标,内容范围;2研究本学科的结构,概念体系,基本理论,确定适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顺序循序渐进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使学科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心理结构合起来4研究本学科同其他学科的关联,同时考虑本学科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分量,程度,类型方面进行限制■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教科书的作用及编制要注意的问题?作用1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成绩检查提供了基本材料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确定本学科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验和其他社会活动,对各教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作出统筹安排;编制时要注意1内容上,要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范围来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2形式上,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适当的教材编排方法,科学设计教材的结构和顺序,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实践性3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4设计编写与教材配套的参考教材,给师生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线索5教材的板式,印刷,装帧等技术问题要符合卫生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要求■课程实施是指课程设计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把书面的课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课程实施的结构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课程表的安排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性原则■教学任务:1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感情,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立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因素: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2教师的特征3学校的特征4校外的学习■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其影响课程实施表现在1教师的参与2教师的态度3教师所具备的能力4教师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影响课程实施的表现1学校领导与行政部门的态度与工作2学校的支持系统3学校的环境4学生的学习■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的目的,实施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的目的,功能和方法?目的1改进课程2改进教学;功能1诊断功能2修正功能3决策功能;方法1观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4表现评估■新一轮的基础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系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课程改革实质上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六项具体目标?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开”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六项目标课程功能转变2课程结构改革3课程内容改革4课程实施改革5课程评价改革6课程管理改革■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课程: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世界各国的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是:课程课程管理权限的均衡化■我国课程管理发展的趋势: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趋势2课程综合化趋势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趋势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趋势■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我国中小学课程中设置的科目?一是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科目;三是社会基础知识科目;四是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五是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六是劳动技术教育科目。另外,还有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
七,教学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的内涵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1是社会经验再产生的一种重要手段2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体■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国最早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孔子的 学 思 行■夸美纽斯认为从事物的感知出发展开教学,他的教学过程的思想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和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从情景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那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解: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在那里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交往性■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教学过程的特点: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得统一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能动性结合■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的关系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促进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重要条件1传授知识应准确科学,反应出一定的规律2组织教学中启发学生了解过程,弄清方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觉问题3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赫尔巴特首次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学过程的结构: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学生运用知识的两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和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知识■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中学的六大教学原则概述?1直观性原则:要通过观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及其过程的清晰表象,获得感性知识,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知能力。基本要求:①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充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的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③让学生动手;④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技能,长久的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时及时再现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通过组织复习巩固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巩固知识4循序渐进原则:要按科学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基本要求:①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基本要求:①进行有区别的教育②采取有效的措施6理论联系原则:教学要以理论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基本要求:①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开发必要的校本材料■直观教具包括(实物直观和声像直观):实物,标本,仪器,地图,模型,实验,参观;幻灯,电影,电视,录像,语音■贯彻启发性原则的首要问题是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根据是教学过程中的间接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提出来的,也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育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依据:①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当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①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②资助和合作学习方法增加;③多种方法综合运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学发法的改革与发展:发现教学;程序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发现教学的四环节,优点,特点?四环节: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课题②教师提供结构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③学生验证假设,交换初探成果④得出原理和概念,并检验假设.优点:刺激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习惯和能力,特点:①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经验和知识,提高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地位;③教学方法一学生独立探究和作业为主■程序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程序教材。
八,教学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基本任务: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的作用,主要内容,依据?作用:是老师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主要内容:专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计划进度。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钻研教材分为: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教学方案的种类分为:学期(学年)教学方案;课题(单元)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课案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标,课型,主要方法,教具,教学进程(主要部分)■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采用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讲授新教材■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作业检查与批改的要求1符合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精炼,典型,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知识和技能,并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技巧和能力2作业分量适当,难度适宜3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4教师要及时批改及讲评作业■课外辅导的内容: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帮助■试题的类型:供答题(简答题,陈述题)和选答题(是非题,多选题,组配题)■测试的效度,一个测试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和特点的程度;信度,一个测试经过多次的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测试的准确程度;难度,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测试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的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的种类: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个别教学制的优缺点?优点: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来选择和决定教学的内容,方向,知识的难易程度,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进程,因材施教。缺点:受教学生人数有限,教学规模小,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把一定数量的年龄相仿的,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的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奠基人捷克的夸美纽斯,著作《大教学论》。优缺点: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在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是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制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学生分开为不同水平的组进行教学。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类型。优缺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要科学客观,全面地对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非常困难;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协调;学生处于心智成熟发展期,使得分组必须经常变化,从而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外部分组是指打破年龄编班的传统做法,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中,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教学法的创始人分别是杜威和道尔顿。签订每月的“学习合同”是道尔顿制的做法■教学策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类型: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内容型是教学策略的核心■结构化教学策略教材的排列方式:直线式;分置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综合型策略的研究取向:结合行为主义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教师主导取向;体现人本主义与认知结构理论的学生自学取向。
九,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德育的形式: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内容: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征:广泛的社会性;鲜明的历史性;历史的继承性■德育的意义: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是受教育着再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反针与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格及心理特征■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工作■初.高中德育目标:⑴.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⑵.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⑶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德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总之,德育内容是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①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②学生的年龄特征③时代特征和学生的品德实际⑷我国的文化传统作用■中学的德育的内容:①政治教育;②思想教育;③道德教育;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①对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和完善②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③针对少数心理疾病的学生而言,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辅导的主要方面①学习心理辅导(听课方法的辅导;学习方法的辅导);②生活心理辅导③学会选择课题,择业心理辅导■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教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组成。其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要求跟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四大规律: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的规律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转换的规律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知,情,意,行的关系?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推进品德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作用的,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调节的,同时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行为时关键■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表现特点:①引导性,目的性,组织性②内容,形式的多样性③对象的有限性④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国六条德育原则的含义及要求?1向导性原则,要求:①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把德育的理想与现实性结合起来;③德育目的要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要求。2正面教育原则.要求:①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②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进步;③以表扬,鼓励为主,批判,处罚为辅;④正面教育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3知行统一原则。要求:①联系实际,讲清理论;②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问题;③教育学生要言一行,知行统一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的原则。要求:①要尊重,信赖,爱护学生;②根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明确具体的,序列化的要求;③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①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②根据个人的特点和品德现实的水平有的方矢地进行教育,切忌采用成人化,一般化的做法;③要从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6教育的一致性欲连贯性原则。要求:①校园内,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②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他”是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德育的六条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地活动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学生开展的三个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劳动②社会公益活动③社会调查■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动中采取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德育方法的含义及运用时注意事项?1说服法。注意:①明确目的;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2榜样法。注意:①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②选定的榜样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③榜样的崇高和伟大要能够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④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陶冶法。注意:①创设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培养他们爱家,爱国的情怀②教育者的人格化③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④引导学生参与与情景创设4锻炼法。注意: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主动性③注意检查与评价5品德评价法。注意:①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切忌体罚,心罚②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③发扬民主,注重实效■教育学生最有说服力的榜样是,树立的优秀典型■陶冶的三种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陶冶法的四个特点:自觉性;愉悦性;暗示性;情境性■当代最具影响的三种德育模式名称,重点,创建人,对我国德育的影响?1认知模式,瑞士皮亚杰提出,重点特征:⑴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⑵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赋或外界规则的直接灌输,而是主客体在实践的过程中互动的结果。⑶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启示:⑴科尔伯格对于道德发展三水平六个阶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们的国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可根据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对科尔伯格的研究进行修正。⑵发展性原则在我国学校的知识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但在德育上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展开。如果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就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⑶我国学校在系统地传授道德知识方面颇有心得,但在提高学生道德思维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2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和其同事所创。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特色: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的教材也取自于对学生的调查。启示:⑴如果把“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这个总的教育目的应当分解成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从培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养较为丰富的人际意识,直到培养比人际意识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⑵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⑶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文学创作、小组讨论等3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班杜拉创立。该模式不同意旧行为主义把人看成由环境消极被动决定的传统观,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人的行为不仅可被现实经验所规定,也受未来预期所影响。启示:在探讨道德教育与行为形成方面,社会学习理论的许多成果也值得借鉴,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有较大启迪作用;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这些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都有借鉴意义■道德两难概念: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设计要求:①设计的情景必须是真实的或者是可信的,对学生而言,必须理解学生;②设计的情景包且仅包括两条道德规范;③涉及的两条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景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素材:①虚构的道德两难故事②以学科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③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麦克费尔把青少年时期看做是人生的“社会经验期”。
十,班级管理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班级组织的发展“导生制”出现于英国■1862我国最早在京师同文馆采用班级授课■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各种管理资源,主要是学生。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是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的功能:①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次序,形成良好的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组织和协调不同水平,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力争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合格人才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调动班级成员参与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建立良好的班级次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班级管理的四种模式:1常规管理(基本模式)(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惯彻落实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具有基础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核心是开展班级规章制度2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人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增强管理效果的管理方式)。理论基础源于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注意:①应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教育力量;②要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与发展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核心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4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具有向量性,整体性,时效性,激励性。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成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关键就是要围绕全班成员共同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将师生尤其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班级进步紧密联系起■班级规章制度的三个来源:①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级与学生的管理制度②学校根据教育目标和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③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制度■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①由于受到分数的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较低■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班集体的基本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的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明确的共同目标■在班集体中,共同的生活准则主要表现为班级的规章制度,班风和班级舆论■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级管理核心工作是培养和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集体的健康和成熟时班级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要做好的五方面工作是: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次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班主任要做好的工作:①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②应对积极分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班级教育活动按照时间分为:日常性的教育活动和阶段性的教育活动■班风与集体舆论的关系:舆论是肯定或否定班集体的动向或成员的语言行为。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班风发端于舆论,班风的形成是舆论持久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优良的班风一旦形成,其本身就是强大的集体舆论■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①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②班主任是班级组织地领导者③班主任是处理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①职权影响力,②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①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②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力的能力③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班主任领导的三种方式:①权威型;②民主型;③放任型■当前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运用较多的领导方式是权威型,民主型■班级交往的类型:学生间,师生间,教师间,个—个,个—群,群—群■班主任正确指导学生交往1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建立积极地交往环境2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3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班主任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①班主任要在班上养成尊师爱生的风气②要定期联系任课教师,经常互通情况③调节各学科教学负担■班主任协调和指导班级共青团活动①要协助团组织制订工作计划,共青团的工作计划要与班级工作计划步调一致②要帮助共青团组织惯砌,落实计划,为他们创造活动条件③帮助团干部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班主任运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①要定期对学生家庭进行访问,接待家长来访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②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将家长的各种教育条件,化为共同搞好班级工作的教育力量③要积极争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各种积极的教育因素对学校提供支持,开展活动。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3 22:41 , Processed in 0.26956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