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849|回复: 0

[真题] 2011山东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6 15: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 )

  A.道德素质

  B.道德情感

  C.道德修养

  D.道德学习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A.比较不稳定的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C.时稳时变的

  D.比较稳定的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

  A.谐音联想法

  B.分散复习

  C.多种感官参与

  D.画出系统结构图

  4.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

  5.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6.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

  D.运气

  7.如果个体对成功或失败作任务难度归因,从归因因素角度讲,这种归因属于(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8.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都认为( )是形成和巩固条件反射的重要条件。

  A.动机

  B.强化

  C.诱因

  D.需要

  9.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最初由法国人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

  A.比纳一西盂量表

  B.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C.比纳推孟量表

  D.韦克斯勒量表

  10.个体动作发展的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已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发展具有( )

  A.差异性

  B.顺序性和定向性

  C.不平衡性

  D.连续性和阶段性
  11.在有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个体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的认知方式被称为( )

  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2.下列选项属于学习的是( )

  A.每天跑步

  B.视力下降

  C.不怕见生人了

  D.装修房屋

  13.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在学习比较复杂或困难的学习内容时,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的增强而( )

  A.提高

  B.降低

  C.不变

  D.最高

  14.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是( )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15.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16.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

  A.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

  17.( )表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A.形象

  B.知觉

  C.表面特征的

  D.深层特征的

  18.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19.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

  A.存在正相关

  B.关系不明显

  C.存在负相关

  D.有利有弊

  20.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韦纳把行为结果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即( )

  A.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B.内部归因与稳定归因

  C.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

  D.可控制归因与稳定归因

  E.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2.韦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量

  D.运气好坏

  E.身心状态

  3.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他把强化分为( )

  A.直接强化

  B.归因强化

  C.替代强化

  D.效果强化

  E.自我强化

  4.期待包括( )

  A.过程期待

  B.结果期待

  C.方法期待

  D.效能期待

  E.自我期待

  5.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即( )

  A.直接转变

  B.间接转化

  C.间接改变

  D.直接发生

  E.自然形成

  6.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 )

  A.知识学习

  B.技能学习

  C.行为规范学习

  D.态度与情感学习

  E.气质迁移

  7.迁移的种类有(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概念迁移与命题迁移

  E.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8.垂直迁移的两种表现方式是( )

  A.由内向外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由外而内的迁移

  D.自上而下的迁移

  E.平行迁移

  9.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概念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影响属于( )

  A.垂直迁移

  B.水平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E.一般迁移

  10.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认知结构说

  E.关系转换说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学家______。

  2.技能的分类中较具典型性代表的观点是将它分为______技能和______技能两种。

  3.把最重要的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在最后对它们进行总结,这是首位效应和______。

  4. ______问题解决指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

  5.根据“新”的程度不同,创造有______的创造和______的创造之分。

  6.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 ______水平。

  7. ______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8.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含义中增加了______的健康。

  9.______观点认为恐怖是焦虑的移置,即个人将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之上,从而避免了对焦虑来源的忧虑。

  10.在学习在达到刚好记忆水平以后再进行的学习称之为______。

  11.陆钦斯的______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2.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______。

  13.______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14.一般来说,专家教师认为教学的细节方面是由课堂教学活动中______所决定的。

  15.巴甫洛夫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论,基本规律有获得与______、刺激泛化与分化。

  16.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将学习动机分为______学习动机和______学习动机。

  四、辨析题(共15分)。

  1.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了分类。

  2.态度与品德两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3.根据需要层次说,当低级的需要达到全部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需要的追求。

  4.定势只可以成为正迂移的心理背景。

  5.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

  6.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范围广。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简述教学中的感知规律。

  3.简述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2.阐述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D 5.C 6.A 7.C 8.B 9.B 10.B 11.A 12.C 13.B14.A 15.A 16.D 17.D 18.B 19.C 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ABE 3.ACE 4.BD 5.BD 6.ABCD 7.ABCE 8.BD 9.ACE 10.ABCE

  三、填空题

  1.加里培林

  2.操作 心智

  3.近位效应

  4.创造性

  5.真正 类似

  6.习俗

  7.道德认识

  8.道德

  9.精神分析源

  10.过度学习

  11.量杯

  12.认知能力差异

  13.同化性

  14.学生的行为

  15.消退

  16.内部外部

  四、辨析题

  1.(√)。

  2.(√)。

  3.(×)。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来说,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

  4.(×)。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5.(√)。

  6.(×)。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不如一般迁移广,仅适用于非常有限的情境中。
  五、简答题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岁一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思维开始萌芽。(2)前运算阶段(2岁一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岁一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他们思维的特征是: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一15岁),这一阶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人形式运算阶段。

  2.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问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答:态度是通过学习雨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丽形成、改变的。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六、论述题

  1.(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独立性是指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2.(1)形式训练说,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迁移是元条件的、自动发生的。(2)共同要素说。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或共同要素时,迁移才能产生。相同或共同要素指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3)经验类化理论。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则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贾德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4)关系转换理论。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个体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理解和顿悟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8:09 , Processed in 0.11458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