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填空题
1.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课程目标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3.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3条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5.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7.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8.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9.总目标中关于写作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10.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1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2.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和谐发展。
13.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4.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15.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6.《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量达到(145)字左右。其中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50)篇,第三学段要求背诵诗文(60)篇。
17.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18.第一学阶段要求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1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0.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2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2.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23.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4.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25.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26.第一学段,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7.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8.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9.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30.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又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
31.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32.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3.教学时,新课程要求我们努力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34.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5.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6.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7.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8.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9.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40.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41.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43.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4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4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4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4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48.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49.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二学段:
50.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51.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5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53.能用简短的(书面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5.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56.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
57.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58.(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59.精读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目标,具体考察学生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60.写作的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对写作的评价还要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61.小学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和(具有很强思想性)的基础工具。
62.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63.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应该具有(生活实践)的观点、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和(联系发展)的观点。
64.现行教学大纲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规定为(2500)字左右,掌握这些常用字能够满足小学生(日常读写)的需要。
65.识字能力由几个要素组成,它既包括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也包括一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66."听说读写宜并重",从教学的角度理解,是指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不仅要抓(读写训练),而且要抓(听说训练)。
67.小学语文评估具有鉴定、(反馈)、激励和(调节)的功能。
68.学习质量评估包括(平时考察)和(考试)两种方式。
69.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包括(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70.继续教育具有(延续性)、连续性、针对性、(多样性)、层次性和训用一致性的特点。
7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7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73.(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74.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7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76.语文学科各阶段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77.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单项选择题
1.语文课程的总取向是(C)。
A.发展学生的语言;B.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C.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语文是最重要的(C)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表达;B.学习;C.交际
3.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者(B)的关系。
A.相加;B.水乳交融;C.表里
4.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A)的形成与发展。
A.素养;B.能力;C.技能
5.在对语文理解运用的过程中,蕴含着人的(B)。
A.道德品质、个性品质和社会文化背景;B.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和社会文化背景;C.思想情感、个性品质和价值观
6.“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特点是(C)。
A.边学拼音,边识字;B.先识字,后读书;C.边读书,边识字
7.分散识字法的特点是(B)。
A.是把生字分散开来教;B.字不离词、词不离句;C.以语音为线索组织的识字
8.字族文识字实验的倡导者们提倡(C)。
A.先读书,后识字;B.边学拼音,边识字;C.先识字,后读书
9.偏旁比较识字是按(A)。
A.偏旁功能安排的;B.汉字产生原理安排的;C.字形规律安排的
10.以韵文的形式安排的识字是(B)。
A.认一认;B.词串识字;C.转转盘识字
11.“转转盘识字”,借助“转转盘”的形式,最主要的目的是(B)。
A.增加趣味性;B.揭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C.揭示同音字的规律
12.《课标》中对低段的书写要求为(C)。
A.行款整齐、规范、整洁;B.工整、大小合适、端正;C.规范、端正、整洁
13.《课标》中对高年级的硬笔书写要求为(A)。
A.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B.端正,有一定的速度;C.行款整齐,工整
14.苏教版低年段识字教材的编排共有五种为(A)。
A.认一认、词串识字、看图会意识字、转转盘识字、偏旁比较识字;B.认一认、词串识字、字理识字、转转盘识字、偏旁比较识字;C.词串识字、字理识字、转转盘识字、偏旁比较识字、看图会意
15.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C)。
A.写字教学要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B.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C.罚抄是帮助学生纠正错别字的好方法
16.《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下面哪一项是中年段的要求(A)。
A.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B.学习独立识字;C.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17.小学生朗读的总要求是(A)。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B.能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C.能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18.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A)的能力。
A.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B.朗读、默读和复述C.精读、略读和浏览
19.阅读教学中“要(B)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A.重视;B.珍视;C.肯定
20.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B)。
A.学生的自由阅读;B.学生的阅读实践;C.学生的阅读体验
21.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A)的重要途径。
A.审美体验;B.阅读体验;C.生活体验
2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A)之间对话的过程。
A.文本;B.问题;C.媒体
23.默读必须有一定的速度,小学毕业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C)字。
A.200;B.250;C.300
24.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教学,正确的说法是(B)。
A.不必进行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学习;B.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C.应该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25.评价精读,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应具体考察学生(A)。
A.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B.在思想教育、知识掌握、段落大意掌握等方面的表现;C.在捕捉重要信息、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表现
26.(C)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A.综合实践;B.阅读;C.写作
27.关于“想象”各学段要求不一样,第三学段的要求是(B)。
A.写想象中的事物;B.能写简单的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C.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最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
28.(B)要求儿童在小学阶段要进行300次观察,在他的实验学校,他根据学生观察的实况汇编成长达300页的名为《大自然的书》的观察教材。
A.赞可夫;B.苏霍姆林斯基;C.杜威
29.“学写读书笔记”是语文课程标准中(C)提出的要求。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
30.学生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求是(C)。
①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②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态度③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过程和方法
A.①;B.①②;C.①②③
31.属于“观察指导模式”的习作教学改革实验是(C)。
A.丁有宽的“读写结合”;B.李白坚的“快乐大作文”;C.吴立岗的“素描作文”
32.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B)的过程。
A.个性化表达;B.创造性表述;C.应用性表达
33.国内外写作教学改革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认为其在写作教学中是(C)。
A.学习者;B.思想者;C.学习者和思想者
34.在学生的写作档案中,除了留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A)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A.典型案例分析;B.写作习惯考查;C.每学期的作文成绩记录
35.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C)。
①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②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③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A.①;B.①②;C.①②③
36.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这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C)。
A.实践性;B.综合性;C.自主性
37.第三学段要求“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中(C)这一要素。
A.乐于探究;B.自主学习;C.勤于动手
38.法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大多为(B)。
A.综合学习时间;B.校外活动;C.统合教学日
39.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A)。
A..途径;B.策略;C.方式
40.目前,各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除了专题研究、参观考察、实践运用、课文延伸、应用设计之外,还有(A)。
A.课外阅读活动;B.信息技术;C.学科整合
41.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A)的能力。
A.倾听、表达和应对;B.交流、表达和应对;C.倾听、表达和交际
42.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成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A)。
A.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B.精心构思的课,即严实的课;C.有深度拓展的课,即厚实的课
43.以下对于一堂好课的观点不正确的是(B)。
A.一堂好课应整体体现三个方面:真实的学习过程;科学的学习方式;高超的学习艺术;B.一堂好课,既要有精心的教学预设,又要有配合教学进程的精美课件;C.一堂好课应以学生的发展来衡量,要求做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
44.每当我们听完一节课后,不应用以下(C)的标准来衡量课的优劣。
A.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B.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促进者”的教师做得怎么样。C.学生配合得好不好,是不是每个问题都有人答出来。
45.下列对阅读评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B.考察学生语法、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C.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
46.评价一节课的优劣要看学生的收获,以下关于“学生收获”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收获知识技能;B.收获人生观世界观;C.收获友谊和情感
47.评价课堂上的生成是否有效,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B)。
A.对学生的“生成”要善于引导、点拨和提升;B.要调动起学生的热情;C.要把生成提升到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层面上来
48.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B)。
A.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B.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C.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49.西方哲学解释学认为文本是一种(A)。
A.语言;B.文字;C.符号
50.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高低,关乎到学生学习的范畴、感悟的外延以及(C)。
A.学习的程度;B.学习的质量;C.收获的程度
61.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的标志性教材是(B)
A.各地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教材;B.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C.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D.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62.在教学"燕"字时,要让学生注意到上面是"廿",而不是"艹",这是(A)
A.针对学生知觉不精细的特点;B.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C.为防止熟字对生字的干扰;D.加强学生对同音字字义的理解
63.《义务教育大纲》指出: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是(D)
A.培养学生自读能力;B.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C.理解课文;D.朗读和默读
64.教师教学工作评估的三个主要方面是(C)
A.教学态度、教学目标、教学效果;B.教学用时、教学能力、教学效果;C.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效果;D.教学态度、学生学习质量、教学能力
65.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有许多弊端,旧根难除。在1978年,一位著名学者对语文教学的"费时甚多,收效甚微"现象提出批评,他是(B)
A.张志公B.吕淑湘C.叶圣陶D.王力
66.小学语文教师上好语文课的根本前提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他们的(D)
A.课堂应变能力;B.设计教学的能力;C.语言表达能力;D.分析教材的能力
67.听力构成的要素包括(.B)
A.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B.注意力、理解力、辨析力、记忆力;C.记忆力、理解力、复述力、注意力;D.记忆力、复述力、注意力、辨析力
68.小学阶段说话训练总的要求是(D)
A.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B.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演讲、注意礼貌;C.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先想后说、表情丰富;D.先想后说、注意礼貌,用普通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69.第一学段(1-2年级)新课标对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的目标要求是(C)。
A.了解;B.基本掌握;C.掌握;D.不要求
70.现代教学媒体的扩散性是指(D)。
A.媒体可以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在需要时再现;B.媒体固定的信息符号是可以再现出来;C.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组合使用;D.教学媒体可以将信息在一个扩大了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传递;
71.下列选项不属于测验特点的是(B)。
A.客观性;B.主观性;C.间接性;D.相对性
三、多项选择题
1.编写小学语文教材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ABCDE)
A.符合时代的需要;B.体系科学;C.语言文字规范;D.符合儿童年龄特征;E.为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2.小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具有(ADE)
A.综合性;B.多样性;C.连续性;D.阶段性;E.实践性
3.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正确描述是(ACDE)
A.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养;B.低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遣词造句的能力;C.中年级作文教学训练的重点是连句成段的能力;D.《义务教育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E.高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连段成篇的能力
4.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它们是(ABCD)
A.背诵B.课堂讨论C.听讲D.听评E.看图说话
四、判断题
1.新课一轮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知识本位”课程向“技能本位”课程的转变。(×)
2.在语文实践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两者相加的关系。(×)
3.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4.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5.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
6.《语文课程标准》从爱语文、理解和运用语文、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十个方面,陈述了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具体要素。(√)
7.“语文素养”的核心成分是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8.《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二、三学段分别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为1600-1800、2200、3000个。(×)
9.《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1-2年级要多认少写。”(√)
10.集中识字法突出的规律是以歌词带字。(×)
11.从第一学段开始要求学生学习浏览,从第二学段开始要求学生学习默读,从第三学段开始要求学生学习略读。(×)
1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13.写作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14.语文教学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有趣的书。(×)
15.《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二、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的数量要求为三个学段分别为50、60、70篇(首)。(×)
16.《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三学段阅读说明性文字,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17.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18.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能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19.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20.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21.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22.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3.《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采用多种方式评价写作。(√)
24.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只能是书面的。(×)
25.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26.文本狭义上是指一篇篇的课文,广义上则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的或书面的言语材料。(√)
27.口语交际的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28.口语交际要进行大量的、系统的口语交际知识的传授。(×)
29.口语交际是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
30.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31.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惟一途径。(×)
3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
33.教学设计是一种直觉的冲动。(×)
34.新课程中的一堂好课,应该明确地凸显在学习主体——学生的身上,以考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状态为主。(√)
35.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
36.“文本”是从西方文艺美学中借过来的术语。(√)
37.作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要做到正确、深入、准确。(×)
38.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设计,二是教学起点设计,三是教学内容设计,四是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五是教学评价设计,六是教学结构设计。(√)
39.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教师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于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40.语文教育正是这样的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品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味。(√)
41.基础扎实是高效课堂内涵之一,具体说就是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扎实、基本技能扎实、基本方法扎实。(×)
42.俄罗斯的课外阅读指导属于综合性学习中的学科模式。(√)
43.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统一的教材,是一种活化的学习。(√)
44.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45.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
46.本世纪初,我国进入建国后的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7.《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中乐于探究这一要素。(×)
48.“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也就是读和写的语文实践能力。(×)
49.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0.写作教学提倡多写命题作文。(×)
五、辨析题
1.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不正确。(略)
2.“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大量抄写、默写。”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1)这种观点是符合《课标》提出的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的。
(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和阅读,重点在读准声、韵、调,能准确地拼读音节,识字达成了,汉语拼音的作用就不存在了。
(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重点也在拼读准确上,在口头实践中。
3.有教师认为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没有区别。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不正确。(略)
4.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错误的。(略)
5.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略)
六、简答题
1.语文教育应重视哪些特点?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律。
(3)语文教学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三维目标”整合有哪些策略?
(1)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4.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1)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过渡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复现”符合其心理特点;
(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反复多次与生字见面,将音、形、义有机结合在一起整体识记,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3)从儿童记忆力的特点出发,“复现”能促进学生识记生字。
5.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6.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1)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
(2)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
(3)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7.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8.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和注意事项?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9.简述朗读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朗读是训练说普通话的重要手段
(2)朗读可以规范并丰富口头语言
(3)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10.低、中、高三阶段作文教学的侧重点是什么?
(1)低年级着重训练连词成句的能力
(2)中年级训练连句成段的能力
(3)高年级训练连段成篇的能力
11.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听说能力?
(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2)认真设计话题,使说者想说,听者想听
(3)纠正语病着眼于内容
12.如何理解评估的“全面性”?
(1)内容要全面
(2)标准要全面
(3)重视评估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4)收集信息要全面
七、基础理论简答题
1.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认知心理学不仅要把认识过程统一起来,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学各个领域统一起来,也就是要用认知观点研究和说明情绪、动机、个性等方面。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知识经济已被人们普遍重视,而知识的载体是人,而一个人知识储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时代,因此学校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千差万别的个体,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因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关系,性格不一,条件不同,内在学习品质也不尽相同,即使同是学习,他们的动机也是不同的。这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有了针对性的教育,就有实效性。若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造成教学的盲目性,就出现程度好的学生学得过于轻松,程度差的学生学得十分吃力。
备好学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备好学生能做到因材施教;备好学生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而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就有了想像的翅膀,就有了创造力。
2.运用你所了解的某一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备好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案设计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并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教学生才会感兴趣?重点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佳路线,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从而有的放矢地备课。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学生。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了解学生。教师应有明确的“备学生”意识,包括: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既要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困惑、疑点,以及在认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订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保证学生顺利步入知识的殿堂。
要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要思考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何时最投入?教师应怎样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
依靠学生。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在备课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体味语言。可是,许多教师在备课中给学生的读书活动贴上标签,走走过场,包办代替,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穿新鞋,走老路,习惯于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教,你学。备课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因此,语文备课中,要简化头绪,不可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针对课文,教师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对课文的哪些段落能够读通,读懂,读好,对哪些段落还需指导,哪些句段难以理解,还需精读点拨,要做到心中有数,设计弹性的指导预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次应设计不同的要求。
把握学生认知中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决疑难问题。
激发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和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依靠成就感引起的动机来加强学习。
3.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就是教学步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也是众多的,一般我们应该遵行如下原则:
(1)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总体教学目标;
(2)依据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3)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展开教学过程;
(4)依据“课”的类型确定教学步骤;
(5)依据教学模式安排教学程序;
(6)依据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来选择教育方法。
八、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两方面下功夫,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增强训练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
①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②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扎实训练
③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2.试述如何以《义务教育大纲》的基本精神为指导,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1)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①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
②深化课程、教材改革
③建立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评估体系
④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3.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学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也是通过语言方式表现出来的。可以这样说: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全部教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它影响和制约着教师教学的效果。
(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学语言艺术的高低,不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由于语言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反映其思维能力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能探知教师的思维过程,学习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思维过程的快乐。一般而言,不同特点的语言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概括性语言影响学生的抽象思维,生动形象的语言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教师的语言机智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和习惯。同时,教学语言艺术本身也会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感受,激发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3)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语言信息是思维的原料,思维过程本身又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语言信息越丰富,思维加工就越有效。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语言艺术的追求,促使其不断增强自身语言信息的储备,自觉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在教师语言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思维品质的提高。
九、观点论述题
1.有人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前的语文活动课,你怎么看?
(1)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2)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语文活动课。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综合性课程,而语文活动课属于语文课程的一种课型。
(3)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
(4)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注重学科整合。
2.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学好语文,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1)不认同这种观点。
(2)《课标》提出“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意味着课程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执行者走向开发者。
(3)语文课程要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学生的需求,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4)“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教师应树立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1)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
(2)新课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课程目标,语文素养应从三个方面全面诠释。
(3)语文素养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六个层次的内涵。
4.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1)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
(4)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
5.《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1)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张扬的空间。
(2)“少指导”并不等于“不指导”。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的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
(3)要提倡先自由写作,后交流指导的作文教学模式。
(4)教师的指导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自由表达。
6.“‘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1)“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2)自主学习并不是无节制的放任自流的学习行为。
(3)自主学习离不开高效的指导,尤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4)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仍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7.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1)文本体现了编者的意图,体现了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学中应重视发挥其作用。
(2)学生是具有各自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独立生命个体,其感受与体验存在差异,应该得到教师的尊重。
(3)当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8.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听说训练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更具综合性。
(3)口语交际注重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核心要素是倾听、表达、应对能力。
十、案例分析题
1、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1)辩论这种组织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3)在辩论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的能力;
(4)缺乏有效的组织策略,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2、某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我们的画》中设计了以下几组活动:
活动一:教师在课前把教室布置成刚刚举办过“二年级画展”的样子,让学生自由观赏,与环境互动,自然地萌发办自己班级画展的愿望。
活动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画,请小组里的伙伴对自己的画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活动三:教师出示自己的画,进行示范介绍,请学生针对介绍和绘画作品提建议,为学生提供交际案例,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自然、大方、有礼貌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把话说完整,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好朋友要仔细倾听,认真评价。
活动四: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评委,带领大家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推荐参加班级画展,为了本组的画能被选中,小组的同学必须想办法说好推荐的理由,说服其他组的同学,其他组里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意见。
活动五:请获奖的同学在音乐声中上台领奖,其余学生当好小记者,采访获奖的同学,让他们谈谈获奖时的感受、创作的过程等。你是怎样评价上述设计的?请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评述。
(1)选择贴近学生的话题,激发了学生交际的欲望;
(2)学生充分发挥了交际主体作用;
(3)教师在示范中指导倾听、表达、应对等方法,引导学生大方、文明地交往,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教学层层推进,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得到了多个回合口语交际的训练,在实践中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十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下面是某教师“小小的船”(人教版第一册第7课)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①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的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②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③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识。
④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⑤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2、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设计的:
(1)成功之处:A:教学目标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的条件与标准,设计中使用了“要求”、“巩固”、“初步接触”、“理解”、“朗诵”、“培养”“树立”等行为动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B:教学目标有层次感,有“三维目标”的要求,尤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感价值观培养上有所重视。
(2)不足之处:A、“要求学生……”是一种典型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状态,这是被动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B、语言使用笼统含糊,如:“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识”、“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等;C、缺乏探究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如:“要求……”。D、没有将三维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目标1混杂,目标2定位不准,目标3不够明确,以“感受蓝天、明星、新月的美感,启发学生想象,体会飞上蓝天坐上月亮的愉快之情,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好奇心”为佳。
十二、请你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②《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制作以下部分教学设计:
1、设计教学策略(要求: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确定教学重难点)。
2、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要求: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要精炼)
3、设计一个结课方案(要求: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4、设计一个板书方案(要求:语言要精炼、恰当、科学、准确,要有灵活多样性和清晰的条理性,布局合理,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
1、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基于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又特别关注教师的主导。因此,我借助远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低调的氛围,同时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搏,以“爱”为切入口,且使其贯串始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孩子真诚的爱。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她正以她永恒的微笑,无限慈爱地望着我和课堂上所有的孩子。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其中蕴涵的美呢?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着重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感受课文中那群春游的孩子们的快乐;二是感悟冰心奶奶对孩子无限喜爱的感情。采用了创设情境——朗读——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倡导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请学生自主读文,圈一圈关键词、找一找体现儿童快乐的句子?组内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突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朝气蓬勃。最后进行赏读品味。引导学生入景入情,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并用朗读表达这分快乐。所以采用“合作探究,合理指导,细心体会”方法是合适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设计
这篇课文是冰心在六十岁时所写的,一位花甲老人眼中的儿童,就是春天,就是花儿,就是天使,就是太阳。可是这样的文章虽是美的,但对于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比如孩子与春光的联系。孩子眼中的自己与作家眼中的他们是一致的吗?很难说。因此,多媒体课件中设置了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视频、图片和歌曲,给学生以乐趣,以启迪,更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情感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教学情境,让孩子在多媒体画面、《春天在哪里》等歌曲欣赏与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悟出儿童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他们就是最美的春光,体会到作者对儿童的爱,是这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就让师生双方在教学方向上达成一致,道同而相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本堂课要求教室里有教师机、大屏幕、投影仪等媒体教学设备。
2、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要求: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要精炼)。
新课导入:“有了爱就有一切”,这是冰心老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了。她曾说“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小溪,从山谷中缓缓地、曲折地流入大海。”冰心老人爱海,冰心老人就是大海,她深邃、辽阔、博大、温馨……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过冰心,学习她的优美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课题)看看冰心奶奶为什么要“拣儿童多处行”?
3、设计一个结课方案(要求: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今天,我们随冰心奶奶一起去寻找春天,同学们都看到了哪些情景呢?通过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冰心说,童心,能荡涤世间一切污垢和邪恶。所以她爱儿童,爱写童心、童乐、童趣。请你去读读冰心吧,多读一点冰心的书吧,你会像她笔下的孩子一样纯真活泼,你会像她一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补充冰心作品书目。
4、设计一个板书方案(要求:语言要精炼、恰当、科学、准确,要有灵活多样性和清晰的条理性,布局合理,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
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八、教学设计
写出《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随课文认识12个生字。
3.读懂课文,体会做人要诚实守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情境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同桌之间互相读。
2.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3.出示课件,巩固生字词。
三、指导朗读,理解课文
1.整体感知,再读课文。
(1)让学生再读课文,读通顺课文,画出自然段。
(2)让部分学生分段接龙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认真听,找出读错的字音,帮助纠正。
2.多种朗读,理解课文。
3.加上表情、动作朗读。
师过渡:国王把花种发下去,转眼间,国王看花的日子就到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1)这些孩子手捧着鲜花,心里是怎么想的?又会怎么说?(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丰富充实)
(2)指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让学生带着笑容来读,读出手捧鲜花的那些孩子心里乐滋滋的语气来)
(3)国王看到这些鲜花,是不是也和这些孩子一样非常高兴?
(4)指导朗读这一段的第二句。(让学生加摇头、叹气的动作来读,读出国王的失望、难过)
4.教师引读。
师过渡:雄日为什么端了空花盆?雄日没有种出美丽的花,是因为他不用心,还是不认真?(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三、四段。思考:雄日是怎么样种的?(精心培育)
(2)老师和学生合作读第三自然段。
(3)老师引,学生跟读。(师读)十天过去了,(生读)花盆的种子连芽都没冒出来。(师读)半个月过去了,(生读)花盆的种子连芽都没冒出来。(师读)一个月过去了,(生读)花盆的种子连芽都没冒出来。
5.让学生读出雄日内心的焦急和无可奈何。(加上表情和声音朗读)
雄日付出那么多的辛苦,都没有种出花,他心里是多么难过呀?
(1)指导朗读: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眼角还有泪光。(让学生低着头朗读)
国王看见了,怎么做了?
(2)指导朗读:没想到国王听了,脸上却露出了笑容。他把雄日抱起来,高声说:"哈哈!你就是我要找的继承人!"
(让学生在读国王的话时,加"哈哈"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国王终于挑到了继承人的惊喜)
(3)国王选雄日当继承人。(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6.齐读课文,总结全文。
国王选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当继承人,那是因为雄日虽然没有种出美丽的花,但在他的空花盆里却有一朵最美丽的花,那就是(诚实)。而那么多手捧鲜花的孩子发现种子不发芽,就偷着把花种给换了,是不诚实的孩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诚实是多么重要、多么可贵呀!我们应当向谁学习?(雄日)从小做个诚实守信的人。
[板书设计]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雄日:诚实继承人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体现自主合作及独立识字能力。
3.通过多种朗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设计评析]
1.实践性:阅读过程是学生阅读实践、深入体会感悟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重点是以读促悟,重在朗读指导。朗读的形式非常多,有表情朗读,有师生的合作读,有加上动作的朗读,有加上想象的朗读。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想象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创新性:常规教学是按照从前至后的顺序,本设计教师大胆打破常规顺序,调整课文段落出现次序,先导入结果,再由结果追溯原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人物对话。
3.主体性:阅读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本教学设计,从导入课题,到通读精读,每一环节,教师都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感悟,使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人生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