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64|回复: 0

[经验] 新课程理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0 14: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新课程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1、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理念是人们在对某一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2、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3、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二)、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有三种:A、以经济发展为本B、以社会发展为本C、以人的发展为本。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2、面向每一位学生;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发展的终极追求:走向全人教育。
??(一)全人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1、这种着眼于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目标表现出新的特点:A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全面发展;B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C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D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D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E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新课程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功德;逐步形成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4、总目标有四个特点:(1)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2)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教育。这是新世纪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3)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4)既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又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在影响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心理素质里,思维方式与主体性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意义不只是学习本身,它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
??(二)、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全人教育就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首先要改革课程功能的单一化。
??2、新课程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基本理念包括:A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B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C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D要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的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
??
??基本理念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一)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1、面向儿童现实生活世界。如《争吵》学生有类似经历学起来感到熟悉亲切喜欢学。
??2、面向儿童可能生活世界。与现实相比较,可能生活更具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生活。它关注的是人的生活质量,是人的生命质量。《詹天佑》深入挖掘文章蕴涵的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一个地球》教师让学生依据对资料的掌握,说出人类破坏资源的方式,使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调查活动、阅读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互为补充。
??(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堂学习内容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具体做法是:1、密切联系学生的想象世界。在学生感兴趣又有利与发挥创造性想象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2、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让语文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对语文产生兴趣。3、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概括、评价、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语文活动,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初步学会用语文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学好语文的愿望。
??(四)着眼于儿童未来的生活。1、引导学生重视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及规律,学会学习语文。《争吵》中引导学生总结评价人物的方法。2、注意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去引导学生。
??(五)讲清知识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六)强调培养理论抽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的沟通。《只有一个地球》
??
??基本理念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一)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1、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1)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草船借箭》中关于“箭”“剑”的知识;三国的知识;古代官职的知识。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我建构的过程,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2)是学生的经验。经验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交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它既是经验的过程,也是经验的结果,是经验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它既指经验着的事物,也指经验着的事物和感受的统一。
??2、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了知道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又是建构主义三精髓,建构主义是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
??(二)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写好实践性作文》学生通过交流与倾听,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现实的交往中达到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因此,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要体现。
??(三)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1、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这是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落花生》教师既尊重了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启发学生认识到:人都是有优点的,世界上既没有全优的完人,也没有全劣的庸人。全面地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本身是唯物辩证法所倡导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2、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仅如此,当我们看待同一件事物时,由于认识的角度、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发。每个人的这种独特的理解,一方面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丰富性,一方面不断地完善、发展着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在这方面每个人的贡献都是独特的。
??(四)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1、新知识是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后获得的知识。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基础,学生的认知结构越优化,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良好的认知结构有这样两个特点:(1)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是产生式的,具有条件;(2)结构中的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易于激活。
??(五)问题从学生已知引出。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
??(六)让学生掌握自由联想策略。教学生求知,就要十分重视让学生学会联想。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开启学生四位的闸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旧知识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原形和基础,教给学生抓住契机引发类似联想,促进知识的迁移。
??
??基本理念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提出学习目标,他会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2、学习方法自我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舒展了灵性,获得了一种愉悦的体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也给了学生自信。可见,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空间,这是既尊重了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3、学习过程自我调控4、学习结果自我反馈。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1、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合作分组(2)规范操作(3)明确任务(4)形式整合(5)全班交流。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与价值观(6)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作用是:A规范行为B发现火花C排除障碍D引导深化。
??(三)探究学习的条件。探究学习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其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经历探究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的三个目标。
??实施探究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
??1、要有探究的欲望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要想让学生真正的探究学习,问题设计是关键。问题一方面是教师设计,一方面是学生提出。
??教师要想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1)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2)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好的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
??3、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4、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四)教给学生学习策略
??(五)运用问题训练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反馈
??(六)规范合作学习的操作
??(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融洽的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
??(八)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
??基本理念四: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2、学生参与教学蕴含着重要的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学生参与应该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统一。
??(一)学生参与教学,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民主、自由。
??1、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教学活动产生的基础,决定者教学活动的始发、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交往是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这种活动从学习方式的角度说表现为一种探究。
??2、给每一个学生以平等。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参与。平等参与体现在两方面:(1)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和感受。《麻雀》体现了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交流的,老师不是权威,不强制学生必须听老师的理解和认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种思想是语文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师生在教学中的平等还体现在教师以平常心对待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2)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尤其是“学优生”与“学困生”是平等的。尊重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做到平等,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才不会出现有的学生被冷落、被讽刺、被耻笑的现象。
??3、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教师既要为学生的参与交往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活动内容与机会,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于他们参与交往的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参与交往有充分自由的间与空间。
??(二)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缺一不可。
??1、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积极参与有三种表现:(1)情绪饱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养花》挖掘文章深刻的人文内涵。(2)交往互动。积极参与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学生和学生的交往。这种师生与学生和学生间的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利活动水平。(3)参与面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学。
??2、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有效参与旨在开发学生智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会学习的人,培养创新型人才。有效参与有五种表现:(1)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独立学习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2)思维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再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研究,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利才能得到开发,能力才能得到培养。(3)获得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获得是有效参与的重要方面。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是学会学习。(4)表现机会充分。(5)创新素质得到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有效参与要求在每节课中学生的创新素质都应得到训练。没有学生的有效参与,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建构知识,不是活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学习方法,不可能会自主学习。
??3、真正参与是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的和谐统一。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节课中光有表面的热热闹闹是不行的,要看学生的思维动的如何,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三)、参与中,教学目标三维的交融性。
??课程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活动,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统一。
??1、积极参与侧重情感、态度维度。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悄然变化着。
??2、有效参与侧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
??3、参与中三维融合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力,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语文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四)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
??1、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
??2、给性格内向的孩子表现机会。(1)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2)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住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3)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予表扬、肯定,不要表现出不耐烦,更不要讽刺、挖苦、打击,即使回答的不完整,或者回答错了,也要鼓励他的勇气,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学生的行列。
??3、给学困生表现机会。(1)创设一种安全的氛围,以利于他们大胆发言。(2)对他们的表现以赞扬、鼓励为主,增强他们的信心。(3)教师要随时倾听他们的声音,在独立学习时要走进他们,了解她们,在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他们的发言,抓住闪光点,鼓励他们在班级汇报,用成功的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教学中可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在课堂可创设以下几种氛围:1创设情感氛围。就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氛围,给课堂创造一种群体的感情氛围,以引导学生热情学习,以引导师生间的共鸣。2创设动手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增进乐趣,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六)把孩子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1、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创设问题性认识活动的关键是问题设计。(1)循循善诱,以问引问。(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七)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活动有两种:一是个体活动;二是群体活动。
??(八)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学中如何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1、教师要少讲、精讲。2、教师的讲是引导、启发指出思考的方向,不是直接告诉答案。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4、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九)注重过程,注重体验。
??体验就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这种形象思维是借助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而产生的,如果离开了客观实际,表象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
??
??基本理念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一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这是因为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意义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自主的根本目的是张扬个性,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
??2、合作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1)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2)让学生举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3)学生在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就会有所理解、有所发现,所以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1、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首先应该给学生以自尊,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
??2、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教师要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作为财富,引导学生正视不足,把错误作为学习的一种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在课堂中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现错误的价值,由错误走向正确正是学生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发展历程。
??3、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特的人。
??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特长,这种独特性是人的个性完善的内在资源。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
??(三)、放飞思维与想象。
??1、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的门。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求,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
??2、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学生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张开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求的过程中有常规的思考,也有超常的想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发现学生独特的、新颖的方法,在独特和新颖中创新。
??(四)知识、能力、创新水乳交融。
??知识、能力、创新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能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与创新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关注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要把能力和创新凸现出来。
??1、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2、宁可少学一点知识,也要把创新凸现出来。知识的灵魂是创新。
??3、知识、能力、创新三者统一于教学目标中。
??教师必须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生长点,在教学的预设中,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就要把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
??(五)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被称为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1、找创新点。2、按教学目标理论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陈述。
??(六)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确认师生之间的各自地位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的民主性,不仅要求学生听从教师指导,虚心接受教育,同时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2、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在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让自己的行动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并得到学生的肯定,从而维系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得各自的教与学彼此相长,相得益彰。
??(七)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
??1、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2、重视整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八)鼓励学生提问。
??1、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要想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
??2、激励学生,给他们勤于提问题的“心”。
??3、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题的“脑”。就是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九)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
??(十)统一于过程之中。
??过程是能力和创新的基础,能力与创新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生长,没有过程就没有创新。
??1、统一于讨论交流之中。
??2、统一于反思之中。
??3、统一于想象之中。
??4、统一于情境表演之中。
??(十)实施以“激励和激活思维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
??实施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表现为:
??1、“延时”评价。
??2、“多时”评价。
??3、“激励”评价。
??
??基本理念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1、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寻找课程资源。
??2、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也就是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激励和鼓舞。教学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
??5、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1、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教学内容。
??(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2、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分享是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乐。
??3、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推进、生成课程。
??4、勇敢的承认自己的过失、错误和不足。
??(四)生是“学习共同体”。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校共同体”。《一块面包》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五种需求。
??1、满足了学生的教育要求。
??2、满足了学生的社会需求。
??3、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
??4、满足了学生的身体需求。
??5、满足了学生的道德需求。
??“学校共同体”是合作文化的环境,每一个成员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与关怀,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一块面包》真真正正的实现了“教学就是在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中,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人格成长与学力发展的基础。”
??(五)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设计用原有的经验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2、设计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
??(六)提供有利于合作交往,意义建构的环境。
??1、组对方式。2、组际交流。3、方案交流。
??(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方式有: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3、成功体验,稳定兴趣。
??4、巧设练习,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帮助学生制定能够达成的教学目标。
??1、有选择的制定目标,就是给学生提供必须和选择的两种内容,这是因为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不同,有些教学目标超出学生着我相关知识的能力,又不能满足另一些学生的学习需要。
??2、设定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走向教学目标。
??(九)教师要学会观察和倾听。
??1、观察学生的表情。2、观察学生的行为。3、教师要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声音。
??
??基本理念七: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一)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1、要全面理解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与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其中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2、关注课程目标。
??教学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展开的。《小壁虎借尾巴》关注的是课程功能目标,即课程功能中强调的关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一目标。
??(二)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1、课程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
??2、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
??(1)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2)知识来自于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的作用而建构,学习者即教师和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习者进行学习时,脑袋绝不是一个空着准备装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一块可以拿来就写的白板。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集体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协商调节完成的。
??(3)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比教科书中学到的多,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
??3、教师和学生时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
??真实的课程时发生在学校中的,发生在课堂中,发生在师生互动中。课程的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中,人的因素有两个:教师、学生,他们都是主体,是认识者,而且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三)教师是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的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的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教师是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程不等于教材,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新课程的概念内涵是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的课程),也就是说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也都是课程。
??2、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
??3、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适应的。
??(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1、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1)、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2、教师的视野影响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
??2、老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
??(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情境的内容,氛围是情境的现实形式。问题情境是问题为核心形式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要围绕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1、要在关键点设问。《鸬鹚》让学生感悟“一抹”,从中解读文章的丰富内涵。
??2、疑难点上设问。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
??(六)恰当使用合作与交往的过程。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合作中交流,能实现互补。正像英国作家伯纳所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如果几十个人相互交换思想,那么,每个人就可能获得几十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的合作和交往过程是:
??1、提供合作与交往的问题。
??2、提供合作与交往的形式。
??3、提供合作与交往的时间。
??在合作与交往的过程中,同学间、师生间的信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能不说合作与交往的过程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
??(七)创造性运用教材。
??教师创造性运用教材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可见,教师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以用教材教。
??2、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用教材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要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教材,主要应考虑如下两点:(1)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出发用教材。(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教材。建构主义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3、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教学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有很强的主观性。
??4、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
??(八)充分利用差异。
??要以个体发展为本。智利是多元的,加德纳认为人有九种基本智利,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自己学习的风格,这就是学生间的智力差异。
??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相信差异就是资源。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见解。
??2、合作学习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原则。
??3、给不同意见的人更大的展示空间和机会。
??
??基本理念八: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一)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1、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也是出色的。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
??2、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评价内容要综合化,既要重视基础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师生在考查中应是真诚合作、教学氛围和谐,真正体现了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评价目标多维、评价方法多样和评价主体多元的基本理念。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多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客观性。那么,在评价中如何体现这种个体的差异性呢?最基本的方法是: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差异性。
??(二)评价方法应多样化。
??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1、注重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允许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评价理念。由此可见,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有可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注重质性评价。
??要实现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即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试等质性评价方法。
??(三)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1、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化为主动参与评价。
??2、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新课程评价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因为真正的主体性评价不是靠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
??3、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流的过程,所以价值是多元的。
??(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作出判断的方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出新的学习活力。
??(五)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所以课堂上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鼓励创新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要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六)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
??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即从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四种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
??(七)教师也是评价者。
??对教师评价必须适应并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树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观。
??(八)评价要体现教学目标的三维性。
??1、知识与技能。
??2、学习能力。
??3、交流与合作。
??4、个性与情感。
??5、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以标准为依据。
??(九)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实施中应注意:
??1、成长记录袋中的内容不可贪多求全,要有针对性。
??2、记录袋中资料的收集、整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学期结束时要求教师、学生认真总结反思记录袋中的资料,给出客观评价。
??(十)测评要做到两个“三结合”。
??1、课堂测评、单元测评、期末测评相结合,
??2、测评要选择多样化的测评方式,将动口、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十一)采取三方协商评价法。
??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协商评价法。
??(十二)采取延缓评价的方式。
??(十三)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对学生而言,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或测试都是建立其自信心的好时机。教师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日常教学的每一次评价入手,保护孩子的自信心。1、课堂上改变以往非对即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应是充满热情的鼓励性评价。2、以递纸条写悄悄话、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孩子写随机评语。
??(十四)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反思与交流。
??对教师的评价有业绩评估和发展性评价两种。
??1、鼓励教师自主的提交评价资料。
??2、鼓励教师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
??3、要与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把评价变为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4、要与教师一起提出改进建议,制定改进计划。
一堂好课除了具备内容丰富、概念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楚、语言生动、多媒体屏幕显示和板书得当、学时准确、着装典雅等要素外是远远不够的。
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它应当包括: (1)课程的策划与设计;(2)先进教育理念的渗透;(3)知识技能要有兴奋点; (4)操作与活动要符合体验的目标;(5)教师要有推动课堂教学生成的能力;                            
随后,程明太先生提出了“一堂好课怎么评”的原则:(1)好课必须激起学生的兴趣;(2)好课必须要好的设计;(3)好课必须适应每一个学生;                          (4)好课应该成为“家常课”(多听好课);(5)好课应是一种智慧生成课。                          
其次,他指出“听课听什么?”这一观点。灌输给全体师生“三听”、“四看”、“一关注”多条建议。 “三听”:
(1)一听:听师生讨论的信息;(2)二听:听师生交流的信息;(3)三听:听学生发出的信息。 
  “四看”:(1)一看:看老师的态度真切否?(2)二看:看教师的行动变化否?(3)三看:看师生的浮动性多向否?(4)四看:看学生的情绪主动否?
    “一关注”:
      (1)关注:课堂教学中智慧生成的过程与效果。(突发性的事件的如何解决)
     第三,程明太先生提出“评课评什么?”这一观点。指出以下几点:
         (1)一评-课堂教学计划
                目标设计
                导入设计
                互动设计
                指导设计
                 评价设计
          (2)二评——教育理念的体现
          (3)三评——教学目标的训练
          (4)四评——知识技能的训练
          (5)五评——现代技术的应用
          (6)六评——教学实施的生成
      第四,“听课记什么?怎么记?”这也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
          (1)全面记录
          (2)细节观察记录法
      第五,评课人与评课的程序
          (1)教师说课
我个人认为,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的重点是: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师是否能恰当的处理好教材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是否正确及时的评价学生,及时调控好课堂;教师是否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和引导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至于教师基本功的评价,其标准应该包括教师的表情有感染力;语言流畅清晰,使用普通话,吸引人;书写规范、美观,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准确熟练、教态大方得体;普通的歌、舞、画比较熟练。
      总之,一堂课中,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学生参与广泛,师生交流充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学习。学生说:“感觉我与老师关系很好,我不再怕老师了。”教师的评价常以“你完全可以做到”或者“你通过创设一定的条件可以实现”等激励式进行的。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17:15 , Processed in 0.104691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