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标号填在题目右下角的括号内
1.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 )
A 私学
B 公学
C 国学
D 乡学
2. 主张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
A 《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漫话》
3. 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
A 《宪法》
B 《义务教育法》
C 《教师法》
D 《教育法》
4. 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科书
D 教案
5. 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
A 确定教育目标
B 选择学习经验
C 组织学习经验
D 评价教育目标
6. 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由学生自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单元活动的教学形式是( )
A 个别教学制
B 分组教学制
C 道尔顿制
D 设计教学法
7.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为( )
A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B 适宜性、科学性、差异性
C 引导性、有效性、科学性
D 主导性、灵活性、启发性
8.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的是( )
A 古代中国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埃及
D 古代希腊
9.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
A 18世纪上半期
B 18世纪下半期
C 19世纪上半期
D 19世纪下半期
10. 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论述是( )
A 化民成俗
B 学不躐等
C 君子之交,喻也
D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1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生产力
C 科学技术
D 文化
12.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D 活动论
13. 关注每一学生在个体教育活动的种种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教学目标称为( )
A 普遍性目标
B 行为目标
C 生成性目标
D 表现性目标
14. 课程评价中的CIPP模式是指( )
A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
B 泰勒模式
C 目标评价模式
D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5.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 政治课和各科教学
B 班主任工作
C 社会实践活动
D 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二、填空题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 一堂好课的标准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______。
17.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_____。
18.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______。
19.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表现为导向、激励和______。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______,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_____、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2.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______和儿童。
23.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_____。
24. 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__。
25. 学校文化从其形式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______。
26.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是______。
27. 教学作为学生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其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和______、认识的教育性和指导性。
28. 德育工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晓之以理、______、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9. 《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______和受教育权。
30. 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这一观点称为教学的______原则。
31.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_____。
32.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称______。
33.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和______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34. 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______。
35.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放任的和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