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 横断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概念、优缺点再认)
1、 横断研究设计:
概念: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而且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答,经济且费时短。
:缺点: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也就是说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其次,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2、 纵向研究设计:
概念: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3、 聚合交叉设计:
概念: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优点: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这种方法既具有纵向研究设计系统、详尽的特点,使我们能掌握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其特点,又具有横断研究设计能够进行大面积测查的特点,克服了纵向研究设计样本少、受时间设计等问题;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时间。
第四章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一:胎儿宫内发育时期:
* 胚种(芽)期(0~2周)——组织和组织分化前期:胚芽期是最早也是最短的阶段,以系统化的细胞分裂和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壁为特征。
* 胚胎期(3~8周)——组织和组织分化期:受精卵此时被称为胚胎。胚胎发育成三层,它们最终会形成不同的身体结构。
* 外胚层——皮肤、感觉器官、脑、脊髓;
* 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结缔组织和循环、生殖、泌尿系统
* 内胚层——消化系统和其他内部器官与腺体,肝脏、呼吸系统
* 胎儿期(9~40周)——器官和功能分化期:– 胎儿正式开始主要器官进行分化。胚胎此时被称为胎儿。
第五章 婴儿的心理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由上至下(头尾原则)
由近及远(近远原则)
由粗到细(粗细原则)
二: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个体心理的发展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三:习惯化、去习惯化——学习的发生发展(再认)
习惯化: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个体对该刺激反应不断减少的现象。是婴儿早期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发生的标志.
* Cohen和Strauss(1979)对出生30周左右的婴儿进行了识别人脸照片的测查。
* 被试被分成两组,用某一个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作初始刺激使第一组婴儿形成习惯化,然后向其呈现另一个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 该组婴儿马上形成去习惯化,注视新刺激的时间大幅度增加。而用来给第二组婴儿形成习惯化的初始刺激是一组女性成人面孔的照片,在婴儿对这一组人面孔照片均达习惯化后,再用某一个陌生女人的面孔照片作为新刺 激引入,结果该组婴儿仍保持习惯化,注视的时间没有增加的趋势。
研究者认为,这个实验表明,处于前言语阶段的婴儿已能忽略某一张脸与另一张脸在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并能了解作为人类成熟女性面孔的某种最本质的特征,进而将形形色色的女性面孔作为同一类刺激去感知和反应。由此推测这一客体在婴儿头脑中已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类别。
四:视崖实验——深度知觉:
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
五: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再认)
1:强化说——斯金纳
2:转换生成说——乔姆斯基(LAD)
3:模仿说——奥尔波特
4:认知学说——皮亚杰
六、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1、不完整句
单词句(1-1.5岁):主要是理解成人的语言,同时说出有一定意义的词,用一个单词来表达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
双词句(1.5-2岁):电报语阶段,此时期儿童的语言形成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
2、 完整句的发展(2-3岁):运用合乎语法规则的完整句,更为准确的表达思想,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3、 复合句,复杂句
八、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第一阶段(0—5周)自发的微笑
第二阶段(5—14周)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第三阶段(14—)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九、婴儿的依恋(重点)
1、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3婴儿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
(1) 安全型依恋
(2) 回避型依恋
(3) 反抗型依恋
4、 影响依恋的因素
(1) 抚养质量
(2) 儿童特点
(3) 文化因素
5、 早期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 1. 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 2. 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 3. 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幼儿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 4. 儿童个性是儿童经验的历史与现实活动统一的产物。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而必须十分重视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也要正视现实环境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6、 同伴的作用(5点)
同伴是强化物
同伴是范型
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
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早期同伴交往的阶段:
(1) 以客体为中心
(2) 简单交往阶段(社会指向行为)
(3) 互补交往阶段
7、 婴儿自我的发展——点红测验(阿姆斯特丹)
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的婴儿把镜像当作一个游戏伙伴。
第二阶段:“退缩阶段”。13-2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小心翼翼的行为。
第三阶段;20-24个月的婴儿有了稳定的对自我特征的认识,他能意识到自己鼻尖的红点,并表现出自我欣赏或困窘。
8、 婴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 依从性和被动性
(2) 表面性和局部性
(3) 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