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选。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 教育目的 B 教育方针 C 教育目标 D 教育政策 2 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A 认知活动 B 智育活动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 3 ——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在世纪之交。我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A 1999 B 2001 C 2002 D 2003 4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 杜威 B 夸美纽斯 C 华生 D 赫尔巴特 5“生而知之”的天才论,“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都是——观点. A 环境决定论 B 实践决定论 C 经验决定论 D 遗传决定论 6 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 谈话论 B 谈论法 C 讲授法 D 实验法 7 观察,计算,做广播体操,都属于技能中的——类型。 A 一般技能 B 特殊技能 C 动作技能 D 操作技能 8 ——是教师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 A 教学大纲 B 教科书 C 参考书 D填写进度计划 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说明在教学过程应该贯彻——的原则 A 启发性原则 B 巩固性原则 C 直观性 D 因材施教 10 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A 知道自我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1 按学生的成绩分班,属于测验中的——。 A 安置性测验 B 形成性测验 C 指代性测验 D 总结性测验 12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A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初期 D 青年晚期 13 张明的感受性低,耐受性高,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反应迅速灵活。这种气质属于—— A 多血质 B 粘液质 C胆汁质 D 抑郁质 14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个无底洞,没有明显的时空界限,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 复杂性和创造性 B 主体性和示范性 C 长期性和间接性 D 连续性和广延性 15 ——指出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A 奥苏伯尔 B 卡特尔 C 霍兰德 D 斯普兰格16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A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B 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C协调好各任课老师的关系 D 搞好家校联系工作17 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他所在的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而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A 直观教学 B 启发教学 C 比较 D 变式18 当一个人的外表有魅力的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是——A 宽大效应 B 晕论效应 C 刻板效应 D 近因效应19 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为——A 课堂凝聚力 B 课堂控制 C 课堂管理 D课堂气氛20最初的普及义务教育立法主要是围绕初等教育的——几大主题展开的。A 强制性,免费性,公共性 B 强制性 免费性 提高性C 免费性 公共性 自愿性 D 强制性 提高性 自愿性二 多选。1 学习文化的内容——A 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 对学校功能和社会责任的理解C 对个性的理解 D 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E对集体的看法2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A 教育观念现代化 B 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D 教育条件现代化 E教师素质现代化3 成败归因理论的稳定因素包括——A 个人的能力 B 工作任务的难度 C 个人的努力程度D 运气 E 个人的心境4 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基本特征——A 科学性 B 公平性 C 针对性 D 客观性 E 激励性5 优秀老师的人格特征——A 成熟的自我意识 B强烈的责任信 C 富有创新精神D 积极健康的情绪 E 良好的品格性格三 判断。1 捷克的著名教育学家昆体良写出了《大教学论》。2 教学中学生要把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总的说应该是直接和间接经验并重。3 教育是指学校教育。4 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5 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 的学习动机属于间接的近景性动机。6 绝对必要的是教师要有极高的威望。7 心理活动是一类事物的指向与集中的心理现象为知觉。8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过程,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的学习的特点。9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10 “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思想特征出现在形式运算阶段。四 简答1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2 在新课改中,老师扮演的角色。3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4 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5 发展性教学阶段的特征。五论述。1 教师的职业素养。2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阐述教育过程中应如何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