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468|回复: 0

[经验] 学校教育制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3 00: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内容提要]
1、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2、学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3、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发展成人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和普及义务教育着手。
[重点和难点]
1学制的形成与发展、教育体制改革。
2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
教育制度是国家内部各种教育机构的系统,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制是国家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
二、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依据
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但是,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首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
其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成立。
再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四,民族文化传统也是建立学制的一个制约因素。
在制定学制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学制的制约作用,保证学制性质与社会的一致性,同时要充分研究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民族文化传统对学制的影响,使学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十世纪,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学制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西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纵观当代学制发展,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四)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五)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旧中国学制的建立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我国古代的学制,萌芽于西周,如最早设立的“庠、序、校”等,形成于西汉,到唐宋时期才比较完备。但由于古代学校教育不发达,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制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现代学制建立比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晚,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902 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 1903 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 21 年,至通儒院要 26 年。
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于1912 年对学制进行修订,称为壬子癸丑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学校令,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对旧学制的改动不大。
壬戌学制: 1922 年,由当时留美派主持的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制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这个学制从小学到大学比癸卯学制缩短了 5 年,为 16 年,并在小学实行四二分段,这一改革至当时的社会发展十分有利,后虽几经修改,但都没有重大变动,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二)老解放区的学制
本世纪 30 — 40 年代,中国共产党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在革命根据和解放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创立了一种新型学制。
其具体特点是:
1、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
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革命干部。与此相适应,根据地的教育就分为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而尤以干部教育为重。在干部教育中,在职干部提高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教育内容主要是传授战争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富于灵活性
为了适应战时和生产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在学校类型、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方面都采取了灵活的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要求。如群众教育的形式有冬学、夜学、半日学校、识字班等,干部教育的形式有日校、夜校、半日学校、轮训制、实习制等。
3、依靠群众办学
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注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办学的积极性。学制除公办外,还提倡民办或民办公助。正是由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才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1951 年的学制改革
解放初,我国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学制:一种是老解放区的学制,另一种是国民党统治区原来实行的学制。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旧学制、建立新学制已成为必然。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 年10月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我国原有学校的许多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未置于应有地位;技术学校没有一定制度,不能适应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要求等。为此规定我国当时的学制为:
(1)幼儿教育: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的为幼儿园,招收3至7周岁的儿童。
(2) 初等教育: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小学,修业年限为 5 年,入学年龄以 7 岁为标准。对失学青年和成年人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为工农速成初等学校、业余初等学校和识字学校。
(3)中等教育:中学的修业年限为 6 年,工农速成中学修业年限为 3 — 4 年。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为 3 — 4 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年限为 2 — 4 年。
(4)高等教育: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 3 — 5 年。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 2 — 3 年。大学和专门学院附设的研究部,修业年限为 2 年以上。
(5)各级政治学校和训练班:这个学制继承了老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吸收了解放闪旧学制的合理因素,还借鉴了苏联学制的经验,是进行综合的结果。它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体现了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1958 年的学制改革
1958 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
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指示》明确规定全国将有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根据《指示》精神,全国展开了中小学学生学制改革实验。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学制改革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招收了 3 — 6 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 7 岁儿童入学,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实行 6 岁半或 6 岁儿童入学。学制为 5 年(有的地区为 6 年)。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接受中等教育打下了基础。
(3)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业余中学。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中等专业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 3 — 4 年,技工学校的修业年限多为 2 — 3 年。
(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高等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2-3年。大学和专门学院为4-5年,毕业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业余大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学完规定课程经考试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水平者,承认学历,享受同等待遇。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2-3年,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年。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各种各样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学制的产生是在学校产生之后,原始社会没有学校便没有学制。古代社会学校产生之后,才有了古代学制。由于古代学校只为统治阶级服务,学校被统治阶级把持,完全脱离社会生产劳动,从而使古代的学制不系统、也不完善。古代学制鲜明的阶级性掩埋了生产性和群众性。
现代学制是在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之后,随着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得到空前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刺激了现代学校不断建立和发展。现代学校与古代学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现代学校具有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性质,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集阶级性、生产性、群众性和普及性为一体的现代学制。
现代学制阶级性与古代学制的阶级性在其表现上有所不同。
古代学制的阶级性体现在“等级学校”上,即古代的学制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而现代学制则以“阶级学校”代替了“等级学校”,这是现代学制的一种进步。现代学制的科学性体现在学校层次结构、组织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科学化水平上,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科学知识逐步进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使学制逐步科学化。现代学制的生产性是现代工业文明的结果,这就使得学制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为社会生产服务的要求,学制便有了生产性的特点。现代学制的群众性与普及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不再为少数统治者所垄断,劳动人民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学制就必须具有群众性和普及性。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现代社会的文明发源于欧洲。欧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后,现代学校迅猛发展,一方面由古代的中世纪大学、古典文科中学发展转化而来;一方面又建立了从小学到中学(包括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职业学校等)的新学校。学校的类型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到 19 世纪末,现代学制逐步形成。
(二)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1、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性的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多从古代学校发展而来,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学生学习可升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新学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类学校学费昂贵,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费或接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学等就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2、美国的单轨制
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像英国皇室等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特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
3、前苏联型学制
帝俄时期是双轨制学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了单轨制学制。这种学制又与美国的单轨制不同,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制,其次它吸收了西欧双轨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如职业技术学校单独设立。再次,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统一而使教学不够灵活。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体制改革
一、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管理体制上,一方面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学校潜力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学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加上多头领导,责权脱节,使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缺乏活力,也束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办学积极性。
(二)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脱离实际,不能充分照顾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人才规格需求的差别。造成了教育的只讲投入不讲产出的现象,教育投资效益差。
(三)在办学体制上,一方面是办学形式和学校模式单一化,各种类型、层次的学校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照搬全日制学校的模式;另一方面教育结构不合理,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大中专教育比例不协调,各级各类学校的联系不紧密。专业过于狭窄,设置重复等。
(四)对师范教育的重视不够,使教师队伍的建设缓慢,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短缺,中小学教师不合格率增大,改革不完善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
(五)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脱离实际、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突出,阻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利于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上述问题不解决,教育就不能更好地发展,改变这些问题,首先必须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使教育体制的发展更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和任务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教育体制改革。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现代社会的发展,高度依赖科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社会服务。劳动者素质则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国家经济竞争中却缺乏实力,原因之一是我国的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要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是关键,只的良好的教育体制才能保证教育的高效率产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任务
继《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 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又发表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了为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教育体制改革要完成的任务是:
第一,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自主权。
第二,调整教育结构,改革办学体制,加强社会力量办学的各方面建设,包括立法工作。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学校办学效率。
第四,改革招生、收费和毕业就业制度。积极推选同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公费与自费并轨,毕业分配实行国家政策指导下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第五,转变教育思想,促进教学改革。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的现象,走向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体制改革的内容
(一)积极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 ,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义务教育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国家法律机关将强制执行。
第二,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动员社会国力量捐资助学,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和监护人负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义务教育是国民的基础教育,普及教育必须走义务教育之路。实现义务教育才能达到教育的普及,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推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
(二)调整中等教育结构,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中等教育结构主要由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普通教育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为学生将来升学或就业做准备。
职业技术教育则属于专业教育,包括各种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以及在职职工的各种技术培训。是对学生进行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应保持的比例,从国外的发展情况看,两者的比例大至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中等教育尚末普及、经济还不发展的情况下,普通教育所占的比例大于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种是中等教育接近于普及、高等教育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经济发展较快的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则呈上升趋势。
第三种是中等教育普及后,高等教育已达到大众化时,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所占比例小,二者相互渗透、逐步向综合化、多样化方面发展。
上述三种情况基本反映了两者发展的比例和规律。我国目前的情况,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处于第二种情况,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在由第一种情况逐步向第二种情况过渡。从总体情况看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的职业技术教育比例不能没有限制,一般来说,职业技术教育比例最高保持在 40% — 50% 限度内波动。
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情况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充分挖掘中等专业学校潜力,并有计划地把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中学或增设职业班。
第三,改革中等专业学校,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招生,逐步形成从初级到高级,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第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紧密结合,拓宽训练范围,城乡各有侧重,基础教育配合,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委的教育。
第五,在办学方面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业务部门的积极性,并鼓励集体、个人和其它社会力量办学。
第六,以建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方面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以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解决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问题。
(三)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院三级结构。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
在层次结构上,重点发展高等专科层次教育,特别是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城镇第三产业的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
现代学科结构应重点发展应用学科,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优先保证国家重点产业、教育国防军工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和设备效率,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加强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和校际合作,通过扩大学校招生人数来扩大高校办学规模。
(四)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办学自主权,提高教育工作效率
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各级教育领导的隶属关系、工作关系、工作范围、职责、权限管理方式以及实施措施。从广义上说,是指国家政权机关领导管理体制。我国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是以纵向隶属关系为主,实行国家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这种管理体制,对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十分有利,但权力过分集中,政权职责不分,国家又统得过死,管得太多,容易压抑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学校丧失办学活力。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实行简政放权就是要正确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教育行政部门和其它业务部门之间对学校管理的权限。国家通过统筹规划、方针政策、信息引导、督导评估、经费拔付等手段实行宏观管理,使地方和学校通过责权的划分,拥有办学自主权。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则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是学校领导体制上的重大改革,使学校管理有了责权分明的行政指挥系统,提高了学校工作效率。但校长负责制,要防止特权和滥用职权现象的发生,必须以教职工民主管理为基础,保证行政指挥的正确性。
四、当前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主要方面
(一)发展成人教育
终身教育强调要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综合起来,这已为许多国家所接受,发展成人教育已构成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成人教育改革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工岗位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第二,成人学历教育,以满足不同行业对从业者的学历要求;
第三,成人扫盲教育,以扫除在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文盲;
第四,大学后继续教育,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二)改革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和校外高等教育的改革两个方面。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以下问题是较为突出的;
第一,高校结构,科类比例,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层次比例问题。
第二,高校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之关系处理问题。
第三,高校内人才积压,浪费而又很难流动的问题。
第四,高校有限的教学科研设备利用率低、高校学杂费问题,等等。
在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中,突出的有以下问题:
第一,学历教育中的形式化,重文凭而轻视学习质量问题;
第二,成人教育的组织形式问题;
第三,成人教育的低效益问题,等等。
(三)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从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水平看,中等职业技术人才比例过小。这与我国中等教育结构中职业技术教育的比重过重直接相关。加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其中,下列问题特别突出: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在中等教育结构中的比例、地位问题;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师资、设备、投入等的提高问题;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经济、社会需要的结合问题;
第四,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工资制度的配套问题。
(四)普及义务教育
2002年,全国有小学45.69万所,在校学生12156.71万人,小学净入学率为98.5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02%,全国小学专任教师577.89万人。初中 6.56万所,在校学生6687.43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9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8.3%,全国初中专任教师346.77万人。2002年底,全国 90%以上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义务教育普及率位于前列。
第四节    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含义
所谓义务教育,就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义务教育中“义务”究为何义?其“义务”究为何人之义务?这些是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义务教育的关键性问题。《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对义务是这样阐释的:“‘义务’二字作广义之解释者,人民对国家有使其及龄之子女受国民教育之义务;同时,国家对人民有使人民在学龄期间受国民教育之义务。因人民之义务为就学,国家之义务为设学,故此种教育,国家与人民须交负责任,同享义务。”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之义务采用双向关系解释方式,即从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与人民对国家的义务两个方向,讨论义务教育的含义,将国家的义务与人民的义务共提并举。义务教育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
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接受的。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国家法律机关将强制执行。1619年德国魏玛颁布的学校法令明确规定,父母必须送6—12岁的子女入学,否则教会会予以劝告,必要时当局出面干预,甚至给予处罚。此后,英法美日等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并都做出了类似德国的规定,即父母必须送一定年龄的子女人学,否则要对父母予以处罚。如美国早期法律规定,父母必须送子女人学,对违法者给予处罚;过相当时期,而子女英语不熟练的,罚父母20先令。
(二)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动员社会国力量捐资助学,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父母和监护人负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关于义务教育是否应当免费的问题,有较大争论。有些人认为,义务教育并不一定是免费的,世界上有些国家在实施义务教育十也没有免费;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如果不能采取免费,就不能很好地落实。
但从普及和发展义务教育的历史看,强迫教育与免费教育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其发展历程一般先是强迫教育,然后才是免费教育,而且免费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自费到部分免费再到全部免费的过程。准确的讲,免费教育不必都是义务教育,如德国、美国有些州大学教育也实行一定程度的免费教育。因此“免费”是实行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没有免费的教育就没有义务教育,没有义务教育就没有普及教育,这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经验。
“强制教育”和“免费教育”只是义务教育得以“腾飞”的双翼。
二、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现状
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1998年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阶段(含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的比例已达94.3%,初中阶段入学率达87.3%。全国90%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73%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大城市市区和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已开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一)近几年中国小学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
1998年,共有小学45983所,在校生13954万人,全国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8.9%;小学生辍学率为0.93%,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截至1995年第,经验收已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区)达1025个,超过全国县(市、区)总数的1/3,占全国人口覆盖地区的36.2%。
(二)初级中学教育自1990年以来,在已经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地区。进一步实施初级中等教育(含职业初中),即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1996年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为92.6%,比1990年的74.6%上升了18个百分点;13—15岁学龄人口的初中毛入学率,也由1990年的66.7%提高到1998年的87.3%,上升了21个百分点。
1996年,共有初级中学(含职业初中)6.76万所,校数有所减少,但在校生规模扩大。1998年初中在校生为5450万人,比1990年3916.5万人增长了39%。
(三)偏远山区的义务教育状况不够乐观
偏远山区生均拨款水平过低,一些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严重不足,“保运转”问题依然存在;偏远山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基本教学要求,总体上看,偏远山区教育投入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校际之间差别较大,学校教师严重不足。
(四)义务教育正朝着均衡发展方向迈进
从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三个方面,从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教师学历合格率、中级职务教师比例等6个主要指标看,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城市,绝大多数省生均拨款的城乡之比有所缩小;各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校舍增加较快,大部分省生均校舍面积城乡基本相近,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的城乡差距也有所缩小;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进一步提高,地区间、城乡间差距已经较小。中国东、中、西部及城乡之间拥有的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的差距正在缩小,义务教育正朝着均衡发展方向迈进。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学制?确定学制的依据是什么?
2、现代学制变革有哪些趋势?
讨论题
联系当地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15:15 , Processed in 0.13331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