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
历史沿革 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建校初期,抗战爆发,学校初迁汉口,复迁重庆,精研学术,哺育英华。新中国成立后,高等药学教育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我校,成立华东药学院。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2月整建制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70余年来,中国药科大学秉承“精业济群”的校训精神,存心以仁,任事以成,兴药为民,荣校报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熔铸成独特的治校品格,走出了一条“不唯药,需围药,应为药”的特色兴校之路。
办学规模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640人,其中本专科生11075人,研究生2565人。
基础设施 学校地处南京,现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638亩。图书馆藏书124.98万册。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7个,校外实习基地56个。
学科专业 学校下辖10个院部系。设有20个本科专业,5个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临床药学、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现有药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学科专业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6个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2008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一级学科药学名列全国第一、一级学科中药学名列全国第三。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着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教授。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4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近80%;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8人;博士生导师83人,硕士生导师2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及入选“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2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多名教师在中国药学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免疫学会、药典委员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主要职务,在医药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科学研究 学校科学研究立足国际前沿,充分发挥药学、中药学学科齐全的优势,通过学科群建设,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显著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2001-2009年,学校承担的高水平研究课题项目数和成果转让经费数在国内医药院校中位居前列,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申报中,我校共获得综合性大平台1个,子平台3个,关键技术5项,临床前药物9项,候选药物21项,初步核准资助经费2.17亿元,为全国高校之首;获各类科技奖70项,新药证书52本,授权专利18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996篇,2256篇论文被SCI、EI收录。
教学成果 学校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教学成果,在我国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2000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4项;国家精品课程7门,江苏省精品课程 26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种,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7种。学校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药学点)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医药点),获批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我校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有敬业精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连续多年蝉联江苏省高校榜首,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2009年,我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9.3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100%,本科生就业率99.89%,专科生就业率95.72%。
70余年来我校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的药学专门人才,孕育了一批药学界的名家大师,如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我国中医药界的一代宗师,著名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化学制药、药物化学专业创建人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彭司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生药显微鉴定的奠基人,著名生药学家徐国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有机化学家袁承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医药工业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发的先驱者之一,著名药物化学家沈家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俊;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中药生物技术的开拓者,著名中药生物工程专家胡之璧;成功研制出3 个意义重大的创新药物的著名药物化学家谢晶曦;著名生药学家和本草学家谢宗万;我国甾体药物研发领域开拓者之一,著名药物学家廖清江;我国第一位执业药师,著名药剂学家刘国杰;我国药物分析学科的主要倡导者,著名药物分析学家安登魁等。
交流合作 学校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也是接受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还同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为世界57个国家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进修生。学校还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圣约瑟夫大学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开展本科生实训项目;与美国洪堡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曼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开展本硕连读奖学金项目;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我校是首批受日本文部省邀请派遣学生访日的高校之一。
发展规划 21世纪,伴随着生命科学和药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高等药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审时度势,集思广益,规划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到建校100周年时,将中国药科大学建成国际知名的,以药学为特色,理、工、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具有临床医学教育背景、3篇SCI论文或影响因子累计>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药学背景,对医药产业政策较为熟悉者优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信息管理、药物分子设计、药学信息学、生物统计专业均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共党员、应届毕业、未婚、曾任学生干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均就读于“211”高校、男女各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要求具有工作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在35岁以下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