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亲民(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止于至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治国,齐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修身,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格物(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劝学》:取之于蓝胜于蓝;不知天高地厚;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教育”一词最早见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或阶级需要的人活动。 教育活动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传递的信息内容、信息选择、信息传递、信息反馈)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 二、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与生物起源说本质相同) 三、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学校的产生 2500年前产生与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1000年前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 《孟子》记载,夏、商、周‘设痒、序、学、校以教之 西周:国学;乡学
古代教育的著作 《学记)只用了1229字,对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概括,涉及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和师生关系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未雨绸缪)”,“教学相长”等见解 朱熹,四书集注 在西方,毕达哥拉斯有《金言)、拍拉固有《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有《政治学》等涉及“教育问题”思想著作,其中,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专门教育学著作 唐代,二馆六学:崇文馆、弘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数学,算学,律学,是唐代阶级教育的体现(国子太四数算律)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或叫“问答法”,第一步是“讽刺”;第二步叫定义,通过师生问答反复访难,不断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概念、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中庸》将教育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 17世纪-18世纪,义务教育的出现 双轨制,统治阶级的子女与劳动阶级的子女在两个独立的教育系统下学习 洛克,教育漫画,主张绅士教育 卢梭 斯宾塞:完满生活的内容包括:①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医学、生理);②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获得生活必需品,科学的、职业的知识);②为人父母的知识(心理、教育);④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的知识(法律等);⑤闲暇时间满足爱好的知识(艺术等)。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影响教育的因素,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学校教育目标的设定;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学校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学校教育手段、技术和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的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是再生产劳动力2是再生产科学知识 主观上通过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文明、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来提高生产力; 客观上通过改进劳动工具来提高生产力。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经济结构对教育的作用 1.经济结构决定教育资源的分配 2.经济结构制约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 3.经济结构制约教育中的社会关系 4.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能促进科学的体制化;3、能促进科学的研究;4、能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对知识、学习、教育的观念 学校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1.使学生社会化 2.加速学生发展 3.具有即时性与延时性 4.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 传统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 1.“金字塔式”与平等、开放型教育 2.筛选式的评价制度与兴趣评价制度 3.有年龄限制的与无年龄限制教育的区别 学校文化:学校成员共同形成的思想和行为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核心是精神文化 终身学习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教育具有 1、导向作用2、激励作用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的特点 1、理想性;2、层次性;3、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与劳动学校。公民教育主张通过道德、职业、公民知识的教育。劳动学校是进行公民教育的机构。 荀子 柏拉图 涂尔干: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纳托普:教育的目的完全在于社会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卢梭:“爱弥尔”,自然人 裴斯泰洛奇: 1、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2、要素教育理论(提出德育、智育、体育要从简单的要素教起)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我国的教育目的 2001年 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解释: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 教育目标分类 1、布鲁姆 认知: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 动作技能,辛普森的理论,知觉,准备,有引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既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又包括使学生理解教材 2、加涅(学习结果) 态度:对某事的偏爱如爱国;期望儿童达到的目标如期望儿童有礼貌 动作技能 言语信息:知道是什么 智力技能:知道怎么办 认知策略:如学习策略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的制度与教育行政组织和教育规章制度。 ↗导师制 教育制度:三大教育模式{→班建制 ↘学分制 ↗学年制 高校包括{→学分制 ↘学位制 学制类型 双轨制(以前英国施行过,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孩子处于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体系中,工人的孩子不能上大学,最高能读到职业专科) 单轨制(美国最先开始施行,小学-中学-大学。有利于教育的普及,缺点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分支制(俄罗斯) 我国的学制类型 1902年癸卯学制,以日本为蓝本,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六三三学制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9年义务教育”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改革目的在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增强教育的效益和教育适应改革的能力。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免学、杂费 学制改革的趋势 第一, 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类型的日益多样化 第五,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第六,国际教育交流日益加强 义务教育最早在德国开始施行,1619年德国的“魏玛教育章程”是世界上第一部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与强制性的特点。 教学组织形式 ①班级授课制,最早由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我国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是“京师同文馆”,后在“癸卯学制”中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②导生制: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工业化对教育的要求,优点是教学效率高,缺点是教育质量低。 ③分组教学制,能力分组;作业分组。优点,可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缺点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有的学生变得骄傲,有的学生变得自卑。 ④道尔顿制:又称契约制,需设置专门的实验室,实验室内放置学习资料等,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内容都不完全相同,一个月考核一次,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优点,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注重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缺点,对物质条件要求高,缺少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 ⑤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的一种。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主要阐述了“终身教育” 青少年享受的权利 人身权、隐私权、名誉权、人格尊严、名义权 受教育、平等、公正评价、物质帮助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