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 儿童个体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5. 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 6. 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7. 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8.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9.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10. 法律责任:广义上法律责任既包括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履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同时还包括由于实际违反了法律规定而应当具体承担的强制履行的义务;狭义上就是指因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属于后者。 11.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者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12.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13. 教学模式:以某种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14.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5.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16. 课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种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17. 班级: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8. 学校事故: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19. 教育学:在我国“教育学”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即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三是一种教材的名称。 20. 学生主体性: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对外界刺激作出选择性反应,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21. 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完整结合。二是指克服人发展中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22.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23. 教育国家化:19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教育向世俗化的过渡和公共的国民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开始称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性事业。欧美各国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一趋势,就被称为教育国家化。 24. 教学模式:以某种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25. 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其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 26. 发现学习:这是美国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该方法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其弱点是时间花费较多,且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27.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又可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28. 学校咨询与辅导: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29. 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0.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31.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一种课程设计理论经常会全面地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 32. 教师申诉制度: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33. 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为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正是传递这些经验的需要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语言意识的发展又为教育产生提供了条件。所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 35. 范例教学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斯基创立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并不特别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或者事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结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36. 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 37. 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等人。该学说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目的就上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世界,从而培养完整人格;所以,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研究教育要采用理解和解释的方法,培养人格的主要途径则是陶冶和唤醒。 38. 学制:学制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简称,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规格产生新要求的推动下形成的。学制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39.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它规定者从事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40. 教学活动本质的解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1)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决定性特征;(2)是间接的认识过程;(3)是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4)是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41. 形成性评价:指在活动过程中,以改进工作为目的而开展的评价。 42. 学校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43.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44. 暗示教学法:这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洛扎洛夫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45.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有。 46. 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该学派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47. 泰勒模式: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曾提出过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分别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根据这四个问题,泰勒论证了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的课程编制模式。 48. 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49.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学校德育能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生何种性质的影响。 50. 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当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与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51. 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2. 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的规范的测验 53.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们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54. 课程论: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理论,从内容上看包括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和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讨这两个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