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733|回复: 1

[练习] 【天天向上】背水一战2013教师招聘考试(2012年9月19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9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题 号
  
总分
得 分
总分人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起源于( )
  A.无意识的模仿
  B.本能
  C.劳动
  D.心理意志
  2.在前苏联教育家的代表作中,对我国教育界曾经产生过最大影响的是( )
  A.马卡连柯的《教育诗》
  B.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
  C.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的《教育学》
  3.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
  D.癸卯学制
  4.
出污泥而不染,这句话反映出人接受环境影响具有( )
  A.独立性
  B.主动性
  C.能动性
  D.被动性
  5.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常性工作是( )
  A.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B.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C.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D.指导学生课余生活
  6.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是( )
  A.教育知识
  B.学科专业知识
  C.广博的文化知识
  D.政治理论知识
  7.一节课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是指( )
  A.教学环节
  B.教学计划
  C.课的类型
  D.课的结构
  8.启发式教学本质上是一种( )
  A.教学方法
  B.教学原则
  C.教学规律
  D.教学思想
  9.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10.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A.循序渐进
  B.防微杜渐
  C.教学相长
  D.因材施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1.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__;结构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__。
  12.义务教育即依______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 ______的国民教育。
  13.普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是指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各行各业的______;为高一级学校输送______。
  14.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体系是______和______。
  15.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在
定年龄阶段内,身心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一般的、______的和______的特征。
  16.教师在教育科学知识方面的素养,具体包括______、______和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17.教学的辅助形式有______、______和现场教学。
  18.学制是______的核心;教师爱学生是______的核心。
  19.《论语》中的
温故而知新所体现的是______教学原则;《学记》中的道而弗牵所体现的是______教学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0.美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1.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有哪些重要区别?
  22.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3.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有什么意义?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24.试论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规律。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5.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人类心理活动的共性规律的是( )
  A.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
  B.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个性心理
  C.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
  26.一个人在思维中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都是缺乏( )
  A.思维的逻辑性
  B.思维独立性
  C.思维的灵活性
  D.思维批判性
  27.对遗忘现象进行系统的首创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
  A.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
  B.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C.美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D.美国的心理学家斯坦福
  28.下列哪项是原始情绪分类( )
  A.心境激情应激
  B.心境愤怒悲哀快乐
  C.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D.快乐悲哀愤怒绝望
  29.下列选项哪一项不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 )
  A.强度
  B.均衡性
  C.惰性
  D.灵活性
  30.比率智商的计标公式是( )
  A.IQ=CA(实龄)/MA(智龄)
×100
  B.IQ=MA/CA
  C.IQ=MA/CA
×100
  D.IQ=100十15E
  31.下列哪项是对心理咨询对象的正确表述( )
  A.正常人
  B.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
  C。有心理疾病的人
  D.异常人
  32.注意是一种( )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B.心理活动
  C.个性
  D.气质
  33.一个学生以语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心智活动,这主要属于智力技能形成的( )
  A.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B.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C.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内部言语阶段
  34.我们刚从电影院走入阳光灿烂的室外,突然觉得阳光很刺眼,但过不了多久,这种感觉就减弱或是消失了。这属于感觉的( )
  A.适应
  B.对比
  C.补偿
  D.相互作用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18个空,每空1分,共18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5.意识是以______为基础的
个有系统的整体,是一个人______的总和。
  36.个体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______起来的,也是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 ______着心理过程。
  37.反射是指在______的作用下,有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作的______的反应。
  38.从气质与性格的性质看,气质更多地受到______的影响,性格更多地受到______的制约。
  39.积极的情绪具有______作用,而消极情绪具有______。
  40.技能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自动化的______或______。
  41.动机的产生有两大条件,一是______,二是______。
  42.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可借助于______和______。
  43.练习后期,成绩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所谓的______。在练习过程中,技能发展的速度时而加快,时而减慢的现象,称为练习成绩的______现象。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4.怎样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45.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与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46.能力测验标准化工具应具备哪些条件?
  47.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3分)
  48.成功地掌握某种技能,应注意哪些问题?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13: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A 6.B 7.D 8.D 9.A 10.D
  二、填空题
  11.杜威 布鲁纳
  12.法律 保证
  13.劳动后备力量 合格新生
  14.启发式 注入式
  15.典型 本质
  16.教育学 心理学
  17.个别教学 分组教学
  18.国民教育制度 职业道德
  19.巩固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
  三、简答题
  20.美育有三大基本任务: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正确的审美观是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高尚的审美观使人精神焕发,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传授一些美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这方面,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艺术创作能力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艺术是美的最高表现形式。通过这种训练,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绘画、唱歌、舞蹈和文艺创作等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这些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表现美。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追求美好的事物,憎恨丑恶现象,使学生思想健康,情趣高雅,
做一个纯粹的人;在行为上要举止文明,仪表端庄,朝气蓬勃,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答题提示:教育学中关于
任务方面的问题较多,比如教学任务,德育任务,体育任务以及智育任务等,这类问题也较重要,注意区分,以对比记忆为佳。
  21.德育与智育不同,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从其任务到活动形式,从教育影响到活动效果,都明显地反映出来,请看下表:
  
智育过程与德育过程的区别
  
  
性质
  
  
智育过程
  
  
德育过程
  
  
主要任务
  
  
使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识别是非、善恶,掌握道德规范,解决学生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态度和行为习惯问题
  
  
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个别指导、小组教学
  
  
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班级活动和整个学校文化生活,实践教育,社会教育
  
  
活动方法
  
  
教育者传授知识和受教育者的作业、实验、实习、练习
  
  
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教育影响
  
  
比较单一(主要是学校)
  
  
较复杂(学校、社会、家庭)
  
  
活动效果
  
  
见效快,时间短,稳定性强
  
  
见效慢,时间长,易反复,不稳定
  
  22.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在历史上,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2)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提出培养要求,人才规格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就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总是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的发展,主要通过教育去实现,反过来,就形成对教育的需要。制定教育目的,就必须根据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的具体培养目标,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答题提示: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中,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这个问题也包含在其中,可以同时记住。
  23.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其意义主要有四点: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四、论述题
  24.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认识转化为个体认识,这是学生认识的本质。
  可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掌握间接经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主要表现为
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这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其中,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中心环节,再通过巩固和运用的训练,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接受间接经验,吸取他人的认识成果,决不是不需要直接经验。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5.C 26.D 27.B 28.C 29.C 30.C 31.B 32.B 33.C 34.A

  六、填空题
  35.心理过程 心理体验
  36.形成和发展 制约
  37.中枢神经系统 规律性
  38.生理条件 社会生活条件
  39.增力 减力
  40.动作方式 动作体系
  41.内部需要 外部诱因
  42.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43.高原现象 起伏

  七、简答题
  44.(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材料,以丰富学生的想像。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的想像,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3)引导学生参加科技、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发展想像力创造条件。
  (4)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富于幻想的能力。
  45.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联系表现在:(1)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2)情绪、情感对认识过程有促进作用。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表现在:(1)二者反映的对象不同;(2)二者发生和改变的方式不同;(3)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46.作为标准化测验工具应具备以下条件:
  (1)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
  (2)信度,显示测验工具的可靠程度;
  (3)效度,希望测量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程度;
  (4)施测与评分标准化。
  47.(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八、论述题
  48.(要点)(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3)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4)利用反馈信息及时改进。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22:23 , Processed in 0.09150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