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719|回复: 9

[历史] 历史教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3 10: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习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
▲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
▲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
▲唐代:曲辕犁的发明;
▲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
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
▲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
▲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
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
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落后性和狭隘性:
脆弱性:

教学过程】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
(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多个农业中心(多元)的出现。
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3)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
(1)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以种植业为主,是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2)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小结:
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
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大约在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在西汉中期以前,牛耕情况并不普遍。
3.汉代农具的改新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1)犁壁的安装:
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2)耧车的发明:
汉代还发明了新式的播种工具耧车。耧车是一种畜力播种工具,是汉武帝时主管农业生产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
(3)代田法的发明:
4.曲辕犁的发明
(1)曲辕犁的发明和结构特点:
唐代学者陆龟蒙,记录了已经在长江下游出现的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将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犁架也变小,更加轻便灵活。曲辕犁还增设了犁评、犁媻、犁策,既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起亩作垄,又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三个优点:
一是曲辕和犁媻的出现,淘汰了犁衡(肩轭),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二是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三是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5.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1)翻车:
三国时期,马钧对东汉人毕岚创制的翻车(又称龙骨水车)加以改进,制成了更加完备实用的翻车,用人力摇动杠杆,通过木齿轮的运转,拖带轮间的链板引水灌田。翻车是中国古代引水机械的重要发明。
(2)筒车:
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小结:
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
种类的变化:单一性——多样性;
先秦农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不可能大量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时期耒、耜仍然是主要的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而且范围日益扩大,牛耕出现。这些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汉代以来农具的发明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突出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犁耕技术的发展,表现在犁壁的安装和牛耕的推广;二是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三是代田法的出现。
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在前人基础上,制成更加完备实用的灌溉工具翻车。
唐代发明的曲辕犁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唐宋时期还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大禹治水的传说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1)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都江堰: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3.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1)治理黄河:
重要性: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坎儿井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明清时期,水利建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从集体耕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耦耕”)进行农业生产。
(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是当时自耕农的一般经营规模。从此,“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因此生活比较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落后性: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3)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即使在正常的年份里,其生活也不富裕。如果遭遇社会动乱、豪强兼并,或遇到旱涝灾害的年景,农民的生活就会陷入绝境。他们往往被迫流亡,卖妻鬻子,直至揭竿而起进行反抗。
3.古代社会的人地矛盾
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自耕农人均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人地矛盾也日益突出。人口的增加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压力,其直接表现是耕地的不足,随之而来的是过渡开垦和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严重地恶化了生存环境。
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及其作用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也是近代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里状态。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学海导航•点拨】
从梳理历史线索入手(如农业生产工具、水利设施、耕作方式),分析演变规律。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原始农业和农耕经济,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由原始的耒耜到战国使用铁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辕犁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二是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三是农业耕作方式由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小农经济的演进。
【走进历史•感悟】
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仅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贫瘠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
在垦殖和利用这些土地的过程中,既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提示  开发这些“边地”,一方面促进了边疆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不利于今天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训:要做到开发和保护环境并重。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概括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是其演变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2、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
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
2、        商周时期
3、        战国以后
二、        土地兼并
1、        原因
2、        危害
3、        措施
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        田庄制
2、        租佃制
(1)        原因
(2)        普遍化的过程
(3)        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4)        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演变:井田制商代就已出现,因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形,所以得名,西周时期达到鼎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特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破坏
原因: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3.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土地私有主要是通过各国的变法改革得以实现的。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制,并允许土地买卖。同时,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即奖励军功,培植了一大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这样,通过变法运动,土地私有制在各国普遍确立起来,并成为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制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三部分。
2.君主的私有土地,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3.地主土地所有制,其土地有多种来源,后来,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更加剧烈,明清则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盛行,土地兼并因此而更加严重。
4.均田制的实行
(1)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内容: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北魏均田令规定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深化•拓展】
想一想: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
提示: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演变
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汉代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就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2.作用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深化•拓展】
1.想一想: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归纳一下东汉田庄经济有哪些特点?
提示: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田庄经济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3.东汉时期田庄中的劳动者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
提示: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展和演变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还深切的体会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农民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加深了我们对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不断的反抗斗争一步步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文明的进步。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 ,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通过丰富的图表、图片、融合其它学科史料知识,让学生自提取历史信息掌握历史知识。
②结合潮汕区域地方的乡土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板书设计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2、四大经济区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三次南迁高潮
2、主要原因
3、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2、过程
3、文化重心的南移



教学设计过程
师:预习过课文的同学就知道,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一开始是在北方的,后来才逐渐移到了南方,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这一历史过程。
师:问答式教学,讲解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及其经济特点
教师提问:“山东山西这一中原地区大体相当于黄河流域地区,历史以来一直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重心地位,大家能不能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组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设想: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透过历史的现象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学科间的融合与知识的理解。
A组: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B组: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
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从图片提取历史信息,学会古代与今天的比较。
师:用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从而过渡到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师:利用表格展现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的变化状况,讲解人口迁移的形式及其原因
生:掌握中国古代三次人口迁移的高潮,并分析其原因。
师:重点讲述第三次人口迁移的情况,引入潮汕区域史,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历史来理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所带来的影响。
设想过程:(打出“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
师:不言而喻,一目了然,人口主要由黄河流域往南方迁移。现在大家把目光集中到这一个箭头,这是哪里?
(指着右下角的箭头)
生:广东
生:福建
生:潮汕
师:对,就是闽南潮汕这片地区。
生:啊……
生:哦……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么一种现象: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些老屋大门上挂着“陕西世家”、 “颖川世家”或“颖川旧姓”之类的牌匾?有没想过这是为什么?
生:对,有见过
师:我国的姓氏都有自己的发祥地,就拿这个“颖川世家”来说,陈姓的发祥地是河南颖川,这个“颖川世家”就是要说明他们是祖先从河南颖川迁移过来这里的名门望族,他们希望子孙后代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家。我们所熟悉的灵山寺的大颠和尚,他就是河南颖川人,俗名叫陈宝通。现在还挂“颖川世家”的屋子,这户人极可能就是姓陈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调查下。
师:这大批南迁的人口给南方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呢?
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
生:还有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师:对,不仅有量,还有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来的是一大批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学生笑)
师:这是最直接的影响,还有其它的变化吗?
师:还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课本里举了一个南方人学北方人吃笼饼去皮的风俗习惯,事实上潮汕地区过年吃春卷的习惯也是北方人带来的。
师:大家都非常肯定自己是汉族人,而我不敢确定你们是不是“纯正”的汉人,除非你能确定你祖先是从中原迁移过来的。从刚才“全国南北方人口户数对比”的表格中看到,南迁的人口是巨大的,甚至占了压倒性的多数。事实上,我们大家都有可能是古代百越民族和南迁的汉人通婚结合而成的——“杂种”。(学生笑)从生物学意义上说,我们继承了父亲和母亲各自一半的遗传基因,所以叫“杂种”没错。南迁带来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它带来了民族的融合。
生:阅读以下史料
材料1:(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孔秀恭等传论》
材料2: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
分析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学生归纳:由于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方迁移到南方。
师:引导学生继续从社会环境和江南地区自身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来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师:显示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通过对词作历史背景的分析,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重心的南移造成的影响。
设想:通过分析词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融合词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文化的影响,达到知识获得、能力培养与情感愉悦相互统一的境界。
师:结合潮汕地方历史做进一步说明
师:中原人口的南迁,经济重心的南移,其对江南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课本24页左边(唐)张籍《永嘉行》中“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就说明了中原文化对南方语言系统的影响。事实上,潮汕方言跟古代中原地区的语言也是有着历史渊源的,据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潮汕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的特点。可以说,在唐代,潮汕这一地区是一个“蛮荒之地”,潮汕地区往往是作为朝廷流放不同政见者的地方,我们都熟悉的韩愈就被流放到这里来。
生齐颂: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师:对,韩愈来到这“鸟不拉屎”当时是非常郁闷的,(学生笑)说这里的人“不知礼仪”。然而正是中原人口的不断迁入,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最终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教发达的区域,享有 “海滨邹鲁”的美誉。

【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自战国到中唐,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随着历史的演变,由于北方的战乱,大量人口从中原南迁,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北方的重心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江南地区,中国经济的重心完成了北方向南方的转移,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还带来了文化重心南移等一些列深刻的影响。

【课堂练习】(当堂做)
【课后研究性学习】
课题: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潮汕地区的开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古代冶炼、纺织、陶瓷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梳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分析公私手工业的消长,培养学生归纳概括以及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梳理归纳手工业的发展演变进程;通过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归纳手工业发展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掌握中华民族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为什么把夏商周时期称作“青铜时代”?
提示: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造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它相当于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即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所以称为“青铜时代”其主要依据是:第一,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第二,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第三,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的主要手工业部门。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深化•拓展】
想一想:棉纺织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部门为什么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提示: 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穿着,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社会需求量大;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的推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棉花加工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深化•拓展】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磨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依据材料分析景德镇为什么能成为全国的“瓷都”?
提示:
(1)这里出产优质高岭土,周围盛产松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的原料和燃料;四周河流密布,交通便捷同时还可为制瓷业提供动力。
(2)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各地的名师名匠。
(3)景德镇由于高超的陶瓷技艺,多为皇家烧制贡品,因此,备受朝廷的重视。
(4)宋代,以皇帝年号将昌南镇更名为景德镇,更推动了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起初,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评价: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深化•拓展】
想一想: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
【学海导航•点拨】
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的概括是本课的难点,可通过纵向的朝代比较,横向的与世界比较,注意结合史实来概括手工业发展特征。第一,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第二,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第三,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第四,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第五,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第六,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走进历史•感悟】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锦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丝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急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据材料概括出毅庵“家业大饶”的成因有哪些因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提示: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适时改行易业;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高;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毅庵适时改行易业、注重扩大再生产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概述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面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学生梳理、分析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教材的图表、问题探究以及插图,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等的演变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总的来看违背了历史潮流,是造成农耕社会发展迟滞和漫长的主要因素。
教学过程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商朝的商业活动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
(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商业有了重大突破。一是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三是著名都会形成。
2.发展和高峰
(1)隋唐:商业繁荣表现为大都会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2)宋元:商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表现为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3)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原因: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深化•拓展】
1.想一想,商业产生的根源何在?它与农业、手工业关系如何?
提示: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因此商业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商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即“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2.根据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情况,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
提示:商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国家分裂动荡、自然经济影响加大,商业就会萧条;国家统一安定,商业就会繁荣。因此影响商业发展的要素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内外交通便利等。
3.想一想,北宋时期为什么能够产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提示:纸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金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急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 、便于流通的货币;"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城市发展概况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3)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深化•拓展】
想一想:中国古代城市经济演变有何规律?
提示: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减小,日益突出其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商人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根本改变。③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状况与政治局势有着密切联系。$经济重心南移与城市布局成相应变化。
三.重农抑商
1.产生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崛起。商鞅变法中就有许多“重农抑商”的政策措施。如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盐铁官营,管制粮食买卖;对商业征收重税。
2.发展汉代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对商人征收重税,私营工商业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些许的松动,政府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使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3.强化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继续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的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深化•拓展】
1.想一想:“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兴起原因是什么?
提示: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而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与农耕经济和政治集权的需要相矛盾,发展商业也会减少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等。因此,封建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实际上是出于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想一想,应该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提示:“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农业也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之上,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后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我国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地区;理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通过分析17~18世纪中西方不同社会状况,提高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综合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易位的学习,启迪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教学过程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经济全面高涨。
1.农业的发达
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达
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的约#&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商业的繁荣
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
4.国力强盛
明清盛世时期的国际地位比前代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深化•拓展】
想一想:明清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提示: 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农业结构;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丰富的商品;发达的手工业为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劳动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白银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基础;明清赋税制度的调整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劳动力条件等。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明朝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
3.特征
(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
(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4.地位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深化•拓展】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想一想:
(1)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最先出现在手工业的丝织业部门?
(2)材料中苏州的丝织业具备了哪些不同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特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提示:(1)丝织业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技术和资金力量雄厚,市场广阔,产品种类多、质量高。
(2)工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之分,“黎明立桥以待”说明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机户雇佣工匠“计日受值”,雇佣关系已经形成,这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特征。
三.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已经孕育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是,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末期,这种倾向始终未能发展起来,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未能形成革命性的变化。
1.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
(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清朝统治者继续沿用“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打击工商业活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以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形成。
2.近代前夜的危机———中西实力对比的变化
(1)西方: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导致革命性的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展了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它们开始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
(2)中国:中国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厉行文化专制,阻碍新生因素的发展而不自知,从而日益走向了衰落。
总之,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起,几百年的时间,中国迅速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实力对比发生严重逆转,这就为近代中华民族危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深化•拓展】
想一想,清朝统治者为何要推行海禁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1)原因:防范外敌侵犯和沿海人民积聚力量抗清是其具体原因。闭关的根源在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依赖于对外贸易。
(2)影响:一是“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的契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是闭关政策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和进行经济交流的渠道,从而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拓展】
1.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2.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清“沿明之习”,但意义不详。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为了垄断对外贸易,广州!#家洋行于!$%& 年!% 月(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成立“公行”,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另一方面,它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逐步趋于没落。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及其过程和影响;通过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造成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影响。
本课难点: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
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等电教工具,有条件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加大课堂容量。
教学要点
一、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
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二、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掠夺
1.葡萄牙的殖民侵略
2.西班牙的殖民侵略
3.欧州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4.扩张时代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一切为了香料”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对香料、黄金的追求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的渲染带来欧洲人的“寻金热”。
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来自亚洲的许多商品是欧洲不能生产或无法与之竞争的。
(2)商路不畅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重要原因。
欧洲人渴望东方的珍品奇物,但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开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3)摆脱动乱的需要。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严重的动乱之中。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4)传播基督教是重要推动力。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客观条件:①罗盘针的普遍使用。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得到改进。罗盘以及从阿拉伯传入的用于计算纬度的星盘广泛应用于航海。②绘图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经度和纬度做绘图坐标,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画面。③具有较强抗风力的海船的建造,不仅可以顺风行驶,而且也能逆风行进。
(2)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扶持。
【深化•拓展】
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东西方贸易情况是怎样的?
提示:15世纪以前,东方出产的香料、珠宝、丝绸等都是先由波斯人、阿拉伯人、东罗马人运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运到欧洲其他地方,这大大提高了商品的价格。而且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一度垄断了欧洲与亚洲间的香料贸易,从中获取高额利润。奥斯曼国家建立后对东地中海地区的控制,更使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受到严重阻碍。因此,西欧国家被迫另辟蹊径,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二.海上探险活动的活跃
1.在葡萄牙王室支持下的航海活动
(1)迪亚士——第一次到达好望角。
1487年,迪亚土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将其命名为风暴角,回国后葡萄牙国王将其重新命名为好望角。
(2)达•伽马——第一次开辟通往印度的航线。
1497—1498年,达•伽马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辟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2.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航海活动
(1)哥伦布——第一次发现“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抵达美洲。在以后的8—10年间,哥伦布又三次西航。
(2)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环球航行。
1519年,葡萄牙贵族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深化•拓展】
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在新航路开辟方面走在前面?
提示:①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一地理位置有利于它们向海外发展。②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航海技术上比较先进。③两国都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所必需的装备。④新航路的开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绪有关,他们在对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基督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
三.新航路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对欧洲的影响: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
(1)促成了西欧在商业经营范围上的重大转变。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作为欧亚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
(2)导致商贸中心西移,欧洲诸国商业地位变化。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伦敦等西欧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
(3)促使商业经营方式改变。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
(4)扩大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2.对美洲的影响
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
3.对非洲的影响
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开始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后来英国成为最大的奴隶贩子。奴隶贸易长达400年,非洲上亿精壮人口丧失,奴隶贩子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4.对亚洲的影响
由于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只能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深化•拓展】
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的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新航路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也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同时又是殖民掠夺之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课堂练习
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评价,我国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做出特殊贡献的人物;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你认为哪一种观点合理?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这是一道开放型问答题,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1)同意第一种观点:美洲的发现,使欧洲贸易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等财富,引起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和世界的进步。
(2)同意第二种观点:其航行美洲目的是掠夺黄金,到达美洲后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此后,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了美洲大部分地区。在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以及欧洲传染病的侵袭下,种族几乎灭绝。因此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3)同意第三种观点:其虽给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参见2),但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西欧乃至世界的进步。
小结
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趋势;欧洲国家开始对亚、非、美洲进行政治控制、经济剥削和文化侵略,改变了东西方关系;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由于这种联系建立在侵略、奴役的基础上,必将引起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反抗。

布置作业
1.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
2.有人说: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根据你的理解,分析“世界”是怎样被发现的,并分析其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
课标要求: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教学目标:
一、了解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及其对殖民地的掠夺情况,理解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灾难。
二、通过分析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灾难和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利用矛盾的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认清失望的主次矛盾。
三、了解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一方面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给各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并造成他们此后长期的落后局面。
教学重难点: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怎样进行殖民扩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
一、葡萄牙、西班牙的早期殖民扩张
1.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1)方向:主要方向是非洲和亚洲。
(2)占领地区:15世纪初,葡萄牙先后在西非和东非海岸建立了许多据点,进而控制了通往东南亚的交通咽喉马六甲,夺取了印度、印度尼西亚的一些沿海据点和岛屿以及中国的澳门,并占领了美洲的巴西。
(3)扩张特点: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为主,同时采取武力垄断商路、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来获取财富。
(4)扩张结果:葡萄牙打败了数量上占优势的阿拉伯舰队,从而确立了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葡萄牙人凭借着武力垄断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
2.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扩张的方向:主要是在美洲。
(2)占领地区:除巴西以外的中美洲、南美洲,亚洲的菲律宾。
(3)扩张特点:与葡萄牙不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特点是占领全境,直接掠夺财富。并且还在当地建立农业大庄园,以供应欧洲市场。
【深化•拓展】
15—16世纪殖民活动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提示:(1)主要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残酷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3)野蛮掠夺殖民地财富。(4)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5)葡萄牙因国小、经济落后,侵略对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国,因此采取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又采取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的方式掠取大量财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夺金银和进行奴隶贸易外,还发展大种植园,生产单一农作物,这成为16世纪西班牙的三大财源。
二、“海上马车夫”
1.荷兰:17世纪,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赢得“海上马车夫”之称。
2.荷兰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其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2)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公司资本雄厚,又有政府作为后盾,从而击败了葡萄牙人,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
(3)荷兰还成立了西印度公司,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并在北美洲侵占了一块殖民地,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今美国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
(4)荷兰商人也活跃在远东。他们一度侵占中国的澎湖、台湾。荷兰商人以此为跳板控制了前往中国、日本和东印度群岛的商业航线,并且成为当时惟一与日本进行贸易的西方商人。
3.荷兰殖民扩张的影响
(1)17世纪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赢得“海上马车夫”之称。
(2)商贸的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吸引了各地的资金,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深化•拓展】
荷兰殖民扩张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提示:(1)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的位置。(2)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带动了荷兰的造船业和运输业,其造船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3)最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使荷兰力量最为强大,有能力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
三、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英国崛起的条件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处在大西洋中心线上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进行海外贸易。
(2)英国的海外贸易又是同海盗劫掠分不开的。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
(3)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英国海上霸权开始确立。
(4)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为夺取贸易优势和更多的殖民地,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到18世纪下半期,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扩张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2)贩卖奴隶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
3.罪恶的奴隶贸易
(1)原因:欧洲的殖民扩张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强迫劳动和奴隶制之上。由于当地人口急剧减少,从非洲贩卖黑奴成为殖民者发财的一种重要手段。
(2)主要国家:最初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但到18世纪,英国成为最大的奴隶贩子。
(3)主要方式: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
(4)影响: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黑奴贸易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然而,黑奴贸易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
【深化•拓展】
17—18世纪殖民扩张的总体特征及其成因是什么?
提示:特征:(1)主要国家:英、荷。(2)手段:由殖民商业公司公开掠夺。(3)目的:掠夺物质财富,追求商业利润。(4)地区:印度、北美的沿岸地区。
原因:(1)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力不发达。(2)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小结:
        殖民、贸易重点        殖民、贸易
活动的特点        殖民、贸易
活动的结果
葡萄牙        亚洲、非洲,
巴西
暴力掠夺和
敲诈勒索
垄断亚欧贸易达一世纪之久

西班牙        中、南美洲,
菲律宾

屠杀土著;奴役土
著开采矿藏、建立
农业大庄园
在中、南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

荷兰        西北欧海域、
亚洲、
西方新大陆
组建大型商业公司(东、西印度公司);发展银行信贷业
垄断东方香料场;把持西北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英国        美洲、
印度(群岛)

海盗掠夺,
建立奴隶制种植园,
东印度公司,
三角贸易
18 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的地位;独占了东方贸易和殖民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过程及影响,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形式及作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要发展,科技要先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影响。
教学方法
1、        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2、        采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过程,创设情境,时空结合让学生感受工业革命成果对社会及人们生活带来的冲击。
3、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企业时代到来等部分内容。
4、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课前搜集的工业革命前后的相关数据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联系的加强。从而加强对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教具制作
自制教学课件。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图片、数据资料。









板书设计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一课时)
工业革命的含义、原因(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蒸汽时代的到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代表性发明及影响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第一次相比有何特点)
进入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代表性的发明及影响
                                                工厂制的确立
(第二课时)                                      中小企业为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时代的到来   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
自由主义
工业时代的                                    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生产经营
  经济组织                                      所有权与经营分离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企业时代到来   联合、规范
                              与政府关系密切
影响                                                国际化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
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三个阶段)
国际贸易的发展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世界市场的形成方式         人口和资本的流通
武力威逼
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及表现

教学过程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1)18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
(2)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国外市场的需求日益扩大,于是各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2.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
(1)机器的发明
①棉纺织业 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加快了织布的速度,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相继研制成功。
②冶金业 铁匠达比父子发明并改进焦煤炼铁法。
③采矿业 锁匠托马斯• 纽可门研制出蒸汽抽水机,用于排干矿井里的积水;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明了安全灯。
④交通运输业 工程师约翰•麦克亚当发明碎石路;到处掀起开凿运河、疏浚河道的热潮。
(2)动力机器的革新:工业革命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它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
(3)工业布局的变化: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
(4)交通运输业的革命:蒸汽动力的使用,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影响:一方面,铁路的兴建普遍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另一方面,铁路旅行的盛行不仅加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还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冲击。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工业革命对社会变迁的巨大影响。
3.工业革命的扩展
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以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展。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深化•拓展】
工业革命的爆发需具备哪些条件?
提示:资本、技术、市场、劳动力、安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的保护。
(1)资金——海外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为英国积累了巨额财富。
(2)市场——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原料——国内资源丰富,海外掠夺。
(4)劳动力——圈地运动,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者。
(5)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手工工场时期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他们成为工业革命中的技术革新力量。
(6)国家政策保护: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技术革新。
二.进入电气时代
1.标志
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其中最突出的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2.突出特点
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科研机构取代了发明家孤零零的阁楼或工场,一些重要发明大多直接来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个别发明家的经验积累。
3.主要成就
电力得到广泛应用,内燃机成为一种新的动力机,化学领域新材料层出不穷,炼钢技术突飞猛进。具体表现为:
(1)交通领域 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和狄塞尔分别在!##$年和!#%&年发明了以汽油和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不久,人们将内燃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事业,创制了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
(2)化学领域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最早提出使用有机化肥,他的再传弟子柏琴发明了人类第一种人工合成染料。德国化学家雷佩发明了合成橡胶、合成油漆及多种塑料。
(3)钢铁部门 先后出现了多种以发明家名字命名的炼钢法:英国的贝塞麦的酸性转炉炼钢法、德国的西门—马丁的平炉炼钢法、英国的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的碱性转炉炼钢法。
(4)电力的发明及应用 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还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迅速跨进了电气时代。
(5)电讯事业的发展 早在发电机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发明了有线电报。在电气时代,电话和无线电报出现。
(6)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在电力的生产上,发电、输电形成配套的生产系统,一大批生产发电机、电动机、输电线、变压器等相关器材的新兴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电力的应用上,电报、电话、电灯、电梯、电影放映机等新兴电器相继问世,电报电话公司、电影公司等企业纷纷建立。
4.影响
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有了电力这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作为动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给人类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
【深化•拓展】
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提示:第一次科技革命因为主要在英国,所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因为各种原因,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与推广比较困难,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美国则借助移民带来的技术和引进英国技术,不断产生新的发明,工业革命较快地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应用较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业生产总值分别跃居世界第一、二位。而英法等国,不愿更新设备,导致其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工业生产分别被美德赶上和超过。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1)现代工厂的出现!在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下的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但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2)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在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雇佣上百个乃至上千个工人进行生产。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同时,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兴工业,如电力、石油工业,从一开始就需要巨额资金。于是,大企业时代到来了。
(2)大企业的代表
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日本的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以及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茵—威斯特伐里亚煤业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该国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
(3)大企业的影响
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
【深化•拓展】
工厂和工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工厂是指直接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单位,通常包括不同的车间,其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工场是指手工业者集合在一起生产的场所,特点是借助简单工具进行手工生产。工厂制度是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而出现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四.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时间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主要方式
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武力威逼
(1)国际贸易的发展
①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工业革命后,欧美工业化国家生产出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产品;同时,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国际贸易得到很大发展。
②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缩短”了世界的距离,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③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这一时期的贸易增长主要发生在欧洲内部。此外,欧洲与海外殖民地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
④英国是#$世纪国际贸易的中心,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随着欧美其他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它们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2)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流动。19世纪,大约有6000万人离开欧洲到海外定居。这些国际移民给移入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3)资本输出达到空前规模。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空前规模。它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4)武力威逼,甚至直接殖民统治。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还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
3.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表现
(1)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
(2)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坚船利炮,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网撒向全球的各个角落。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深化•拓展】
我们应如何认识世界市场形成的作用?
提示:(1)一方面使当时作为先进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国际化,打破了世界上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和闭关自守状态,向全世界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和生产力的发展。(2)另一方面,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平等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

小 结
[学生对各小目作总结,教师引导作结]
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经济组织发生变化,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社会经济也受到冲击,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
巩固练习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首要标志是(   )
A、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      B、电力取代蒸汽广泛应用于生产
C、新发明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人类跨入计算机时代
2、下列关于铁路运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814年,约翰.迈克亚当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蒸汽做动力的火车
B、铁路集中了工业革命的多项成果
C、铁路的兴建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D、铁路旅行的盛行对当时的社会关系造成冲击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B、整个革命进程时间缩短
C、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4、“珍妮纺纱机”成为工业革命序幕的原因是(   )
A、是最早的机器  
B、以水力做动力
C、引起棉纺业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D、推动了其它工业部门使用机器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10: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softpig


    第10课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课标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一.记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熟悉列强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掌握中国从传统经济向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变化的过程。
二.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通过认识列强早期经济侵略的主要特征,初步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
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鸦片战争前后社会的变化,能主动使用对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把握社会转型时文明进步的残酷性和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难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极大的提高国家的生产力,促进它们在海外寻求更多的殖民地和商品市场。)
它们侵略印度后,把印度作为它们的根据地,以此为跳板,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讲授新课)
一.不平等条约与列强攫取经济特权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胁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从中攫取了哪些政治经济特权?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等
内容:涉及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开埠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借土地等方面,列强由此获得大量经济和政治特权。
影响: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使外国经济势力由此深入内地,扩大外国在中国的商品倾销,并造成了中国旧式航运业的衰落。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清政府订约,中国的大门开始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1.列强为了取得对华贸易发动的一系列战争及攫取的特权
不平等条约        特权        影响
《南京条约》及附件        五口同时开放了中国门户,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永久居住        丧失关税主权
司法主权
领土主权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兵船巡查、建立教堂、
自由传教        进一步丧失贸易主权、
文化主权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公费旅行通商口岸”、11口通商,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自由往来。        贸易主权
领土主权
2.列强攫取中国海关权
(1)关税: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是指一国海关对进出境的货物或者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主要作用:
A.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是海关的基本职能 。
B.具有了调节经济和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作用关税的保护作用就是通过征收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销售价格,从而削弱其在进口国市场与本国产品的竞争能力,达到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目的 。
    (2)过程
《南京条约》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望厦条约》
规定中国变更税率须与各国官员商议。
《天津条约》
明文规定中国关税率为5%,而且样货运销内地免征内地税。
  (3)影响
中国海关关税权的丧失,极大地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大大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二.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中国沦为列强的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读P49表格,这组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表格反映了从1842年到1846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总额逐渐上升,但1946年后便出现下滑。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①自然经济的抵制②盲目的输入③鸦片贸易大量白银外流导致人民购买力下降)
    看下面的表,分析变化的原因
年份        进口额
1872-1874        66105041
1882-1884        75014563
1887-1889        112643649
1892-1894        149522309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攫取了更多的经济特权,关税再一次下降,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驱直入,涌向通商口岸及内地,因而导致商品输出额的增长。)
三.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
——小农经济的解体
   1.原因
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读史料,谈谈小农经济是怎样瓦解的?
   (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表现
东南沿海的许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买办阶层出现
小结: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西方列强通过强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冲击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国逐步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鸦片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23 07:37 , Processed in 0.431838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