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333|回复: 1

[语文] 论述类文章阅读案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1 22: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考点讲析: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
    论述类文章的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这一渠道,正确理解、捕捉、筛选、判断与转述这些信息。因此,在阅读中,正确把握文章中蕴含的信息,是论述类文章阅读的关键所在。
    论述类文章的题型主要有两种:
(1) 单项选择性试题
每个阅读文段共设计2个大题,每题都是单项选择题,如2001全国高考试题。
(2) 文字表述性试题
每个阅读文段共设计2个大题。
二、论述类阅读文章有以下特点:
    1.学术性强。
    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断,都是如此。
    选文的这一特点给我们带来的阅读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文章在写作上多是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为我们阅读理解提供了一定的提示,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必要的注解。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不会是很困难的。
    2.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3.距离感大。
    高考所选社科类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今天中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超越知识背景,同时表达习惯有差距,有的专业用语与今天不大一致。
    4.重点突出。
    选作阅读测试材料的文章重点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两大类。主要是顾及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读解的障碍。
三、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词语的含义
要求我们通过上下文的联系,通过句与句的关系,理解文中某些我们平时不常用到的或在此处有着与平时不同意思的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社科类文章语言除准确之外,还常常用比喻、类比的方法来论证观点,这些句子的意思,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都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必须学会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体会其含义。
(3)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这是对前几项能力的概括。无论是抓准观点,理清作者的思路,还是理解句意和词语的含义,从根本上说都是“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4)分析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思路
具体地说,就是要理解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论点,作者是如何自然地引出这一论点的;弄清楚文章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述这一论点;看出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总之,要坚持引论、本论、结论的思路,弄清楚文章的来龙去脉。
    (5)准确地把握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作者对谈论的问题所持的态度。
(6)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就是在读懂文章、把握观点的基础上,沿着文章已有的论述往前推断,并根据作者在行文中所实际流露出的态度进行推断。
四、典型例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05天津
从起源的角度说,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的角度说,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文化是由多种层次存在和表现的复杂系统。人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属显性文化,包括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一个人的某种活动、“做什么”,不是文化;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共同行为、都“做什么”,就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一个深埋于地下的石块不是文化,一个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作为活动的产品就成了文物。显性文化反映了文化的更深层次,即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人的活动效果既取决于“做什么”,更取决于人的活动规范、方式“怎么做”。
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与一定时期群体共同的理想、信念密切相关。他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做”的问题,是人的活动的取向、目的问题。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的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由于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文化,说到底,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中西文化的不同,古今文化的不同,一切文化的不同,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不同。文化的社会作用,最主要的是价值观的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
5.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B.文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以深浅不同的多层次存在和表现的。
C.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
D.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人们对于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普遍持有的见解。
6.下列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活动是文化的外在显现,受价值观的指导。
B.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了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
C.文化具有群体性特征,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
D.每个社会个体的价值都能形成社会总体认同的价值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
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分别从起源、功能、构成等角度对文化进行了阐述。
B.“人化”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化人”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二者体现了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
C.经过远古人群加工改造的石块属于显性文化,它反映了远古文化的更深层次。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2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广东人的怀旧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弱。比如,中国许多地方曾经在90年代大唱怀旧歌曲,广东人却没有卷入这个热潮。又比如,北京的文化人为浸漫了过去时光的四合院日益减少而痛心疾首,广东的文化人却很少为南国特色骑楼的日渐消失而大声疾呼。怀旧,是一种固守,。怀旧需要某种经历和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怀旧色彩越浓,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怀旧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因而,我们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香港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香港获得了大量投资,在香港找到了走向世界的码头,而且在从香港学得管理模式的同时,也搬来了香港的生活方式,香港的饮食、服饰总是能够一浪接一浪地在广东流行。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实际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之间的过渡。它的政体和行政管理是西方式的,它的市民心理和行为方式却依然有浓烈的东方色彩。从某种角度看,香港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也是发育得不够的。岭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及文化的相对冷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小富即安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响的痕迹。  

    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16世纪以来中西交通、人类文明进程的个案研究典型,值得学术界重视。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今天,我们讲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经常处于动态之中。有人说,广东人会生孩子,却不会取名字。而广东人对于这样的冠名倒不很在意。理论总结是升华,但是换一种角度看,它也是束缚。岭南文化乐于为历史写第一稿,而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不在于创新是否上纲上线。这种品质,为它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作了准备,也为它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了准备。   

1.结合上下文,对文章末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广东人对政治相对冷淡,比较重视文化的实用性,不喜欢“上纲上线”。

    B.广东人常常“得风气之先”,又常常“开风气之先”,做事讲实效,不喜欢理论。

    C.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广东人善于创新,却不长于理论总结。

    D.岭南文化的动态特征体现在对冠名权不很在意,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

2.下列对文本相关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怀旧色彩散淡,从文化角度上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正是因为向前看得多一些,反而不容易落入窠臼,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

    B.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的原因,在于香港文化品格中突出经济、注重享受的特点深深影响着广东。

    C.华侨文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表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D.不用烦琐的理论总结束缚自己,这使得岭南文化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好了准备。

3.综观全文,请用一个长句为“岭南文化”下一个准确、全面的定义。(不超过60字,5分)

岭南文化是                                                                             

                                                                                       

                                                                                       

                                                                                       

4.文尾为什么说“岭南文化常处于动态之中”,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和分析。(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5~8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

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 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已有利的标准。

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已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已”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  迭而达人” 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5.下列不属于“道德黄金律”的行为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先人后己,无私奉献。

C.推已及人,待人如己。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下列对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要互换位置地考虑问题,自我反省,推己及人。

B.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

C.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不要再用这种行为对待对方。

D.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和愿望。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                                                                                                                                                                    8.请根据文意,给“道德黄金律”下一个定义。

答: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16 13:36 , Processed in 1.22674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