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247|回复: 3

[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原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1 23: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江雪  柳宗元                       雪  罗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                                 ;

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以“雪”为表现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情感不相同。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

     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

     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则                                              。

1.(1)(柳诗)由“雪‘及人①,重在写人②,“簑笠翁”的形象③,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4。(4分。四个要点,写对一个给1分)(2)(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①,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②,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③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④。(4分。四个要点,写对一个给1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6分)

书  愤   陆 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张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事见《苏武牧羊》)。

②张巡嚼齿: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张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3分)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瑞鹧鸪   张元斡(南宋)

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1)这首诗多处化用前人诗句,请列举出其中的两处,指出作者,并选择一处分析其思想内容。(3分)

    答:                                                               

    (2)“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中最有表现力的是哪一个字?请说出理由。(3分)

    答:                                                                  

3、(1)“白衣苍狗变浮云”语出杜甫的《可叹》“大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化用此诗反映了时事的变幻莫测。    “好是悲歌将进洒”语出李白的《将进酒》,抒发了词人对在政治上横遭迫害的愤慨。(3分)

    (2)“似”表达出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抒发了诗人对中原风光的思念和对山河破碎的限痛惜。(3分)

瑞鹧鸪

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

                  张元幹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

                      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此词小序极为重要,它点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胡铨(字邦衡)贬到新州以后,继续写了一些慨叹国事的词作。这些词作通过彭德器传到了张元幹手中。他读后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和韵词。

  词题中的彭德器,生平事迹不详。据胡铨《澹庵先生文集》卷十二《与彭德器书》中称“德器学士”,又云“吾友平生磊落”,知其为胡铨好友。彭德器又与张元幹交游唱和,元幹《芦川归来集》中有《病中示彭德器》、《彭德器画赞》等。在《画赞》称其“气节劲而论议公,心术正而识度远”。只见他们都是志同道合的有胆有识之士,能够冒风险为胡铨传递新句。可惜的是胡词今已散失,不能得到当时的情况。

  这首词主要写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想,借以突出了词人内心之中的悲愤之情,开头一句,借用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名句,直写世事的变幻莫测。起句不仅用语峻峭,而且蕴含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内容,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千古功名”一句,承上泛言“变”字之意,转入到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的感喟。这里的“一聚尘”,根据寒山子诗“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始忆八尺汉,俄成一聚尘”和黄庭坚诗“意气都成一聚尘”(《出城送客过故人东平侯赵景珍》),可知是化为一堆尘土的意思。千古功名化为一堆尘土,这种激愤的语言,是志士之志无法突现的悲叹。他们的官职革的革了,辞的辞了,欲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无从做起,真是令人悲愤。

  “好是”二句进一步借用古诗来抒发作者对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愤慨。李白写过《将进酒》,使人们不仅想起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气慨,而且诗里“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境界,也使人感到一种抑郁不得志的满腹怨愤。“惜馀春”是指李白的《惜馀春赋》。李白在《赋》中说:“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又说:“惜馀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疯兮情逾疾”。词中“不妨同赋惜馀春”,正是暗用此赋以倾注作者对胡铨远贬的深切怀念和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下片“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承上转下,一个“似”字,透露出词人对昔日中原风光的留恋。如今景物依旧,而时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一片荒凉。“臭味”一句,抒发情意,感慨不尽。臭,通嗅。臭味,即气味,此指气味相同,志趣相投。

  “雨后飞花”一句,化用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诗意,抒写暮春时节对无数落花的惋惜之情,也暗点了对南宋小朝廷前途暗淡的忧虑。末句以情收束,含意深远。“自由身”是指不受拘束之意。李珣《定风波》:“此时方认自由身”当时胡铨已遭编管,失去人身自由。这里的“自由身”虽然是从酒醉中赢来,但也可以说是对胡铨的一种宽慰。

这首词的构思新颖,融世事于风景之中,以景衬情,境界凄清,含意深邃。令人读来使人感触到南宋苟安偷生的悲剧,也感觉到词人心灵遭受压抑的激愤。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辛弃疾,号(别号)              ,南宋词人,与      齐名,号称“苏辛”,为豪放词浱的代表人物。(2分)

(2)“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2分)

(3)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醉”是“酒醉”,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醉”的理解。(4分)

4.(8分)[(1)稼轩(或稼轩居士),苏轼.(2分)(2)花态度:一般花的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2分)(3)“醉”非酒醉,而是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

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4分,分号前后意思各2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人

[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谢家:代指女子的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分)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5、⑴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2分)

⑵同:这两首诗后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

异: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4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试从表现手法、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2)结合全诗,体会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6.(1)写景动静结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

(2)通过对初秋晚景的描写,表现一种悠闲中的失意,同时流露出漂泊在外的思乡愁绪。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23: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日寻李九庄

常  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1)这首诗的二、三两句运用的典故分别出自于古代散文名篇《                     》

和《                    》。(2分)

(2)请结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观点,谈谈这首小诗虚实相生所形成的艺术美。(4分)

(3)你觉得诗中没有出场的李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7.(1)兰亭集序桃花源记(2)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可知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一二

    两句主要是实写,描写杨林东渡头的景物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三四两句主要是虚    写,是根据故人对自己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美丽想象。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认为“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按照这种观点,本诗中的清丽的画面、愉快的心情和诗意的遥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本来容易写得出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本题不必要求学生写出课文观点,只要能基本说出诗中的虚与实所指,稍加分析即可。)(3)一个情怀高洁的世外隐士。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 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 直到门前溪水流。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张旭《桃花矶》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同样暗用桃源之典。但张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我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我家的标志了。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渭 川 田 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①墟落:村庄。②穷巷:深巷。  ③雉雊(gòu):野鸡鸣叫。  ④式微:《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表示归隐之意。

⑴王维是唐代                    诗派的著名代表,《渭川田家》是他晚年的诗作。

⑵后人称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⑶有人评说本诗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两句是点之笔,是本诗的灵魂,请你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                                                                              

8、⑴山水田园;⑵白描(细节描写)或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牛羊归来;老人惦念孙儿,倚杖等候在自家柴门旁;野鸡鸣叫,麦苗吐穗,蚕儿成眠,桑叶稀少;农夫们荷锄回到村中,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的场景。

⑶前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绘,“羡闲逸”“吟式微”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前面对农家田园生活的描绘都是在提示诗人急欲归隐田园的意趣。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 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 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9、(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2)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6分)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勘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清明前一、二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相传为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1)“他乡寒食远勘悲”一句中“寒食”一词的含义有哪些?(2分)

(2)你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4分)

10.(1)点明时令,佳节思亲,生发悲情;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2)反衬。一二句用“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景来反衬“他乡寒食”的“勘悲”,第四句用“不独”说明自己天天过着“寒食”生涯,与世人纪念子推不同,寄寓着作者一种对生活不幸的深深悲哀。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23: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 注 ] 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无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隐一度逃往陕州避难。徂:过去,逝。

⑴结合诗的前三联,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表现“倦”的?

答:                                                                           

⑵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之“倦”是为何而来的。

答:                                                                           

⑶简析本诗的抒情方式。

答:                                                                                

11.⑴全诗并未着一个“倦”字,但我们从前三联所描绘的景物来看,诗人一直从月升写到月落天将放明,可见诗人乃一夜不能成眠,辗转反侧。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呀!(2分)

⑵为国事而心忧,诗人对国家和人民都一向怀有深情,他关切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难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2分)

⑶先寓景于情,后直抒胸臆。(2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夕次盱眙县

(唐)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全诗紧扣“夕”来写,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最后一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联系全诗看,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12、(1)大阳沉落大地,山昏城暗人们都各自回家,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3分)(—层意思1分)

(2)①抒发了诗人孤舟夜泊,独宿江上,不能入眠,而勾起的羁旅思乡的愁绪。(2分)

(关键词为:乡思客愁、思乡之情和愁绪等。仅答“思乡”一类词语,而无前面的解说给1分)②前六句侧重于写景,渲染旷野苍凉凄清夜景的特定氛围,衬托出诗人特有的心境,寓情于景;末两句情中有景,用钟声烘托了自己的羁旅愁思。)(3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据词意,说说词人游春时在感情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分)

答:

(2)古人诗词讲究炼字,力求一字乃至数字传神。试分析“萦”“唤”二字在词中的妙用。(5分)

13、(1)由喜悦到日暮须归的无奈、惆怅

(2)“萦”“唤”二字采用拟人手法,将垂柳、啼鸟人格化。(2分垂柳依依,小鸟啼啭,似乎在热情地挽留游客。(1分)传达出词人极度陶醉的喜悦之情。(1分)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景交融),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分)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14.(8分) (1)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4分)    (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4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我们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下面我们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试想,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还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呢?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作者裴潾。给事,官职名。

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白牡丹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古诗鉴赏](6分)

  [第一问]

  ①通过描写长安豪贵争相观赏紫牡丹的盛况来渲染紫牡丹的名贵,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用“玉盘”比喻盛开的白牡丹,形象地写出了白牡丹的冰清玉洁。

  ③以冷露、月白、风清衬托白牡丹的超凡脱俗。

④上联人们观赏紫牡丹时车水马龙、观者如云的喧嚣情景与下联无人观赏白牡丹、庭园寂寥的冷落景象构成鲜明对比,通过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写出了紫牡丹和白牡丹迥然不同的遭际。

[4伞。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①“渲染名贵”1分,“铺垫”1分。②“比喻”1分“冰清玉洁”1分。③“衬托”1分,“超凡脱俗”1分。④“对比”1分,“写出不同遭际”1分。]

[第二问]

①表达了作者虽似白牡丹冰清玉洁(或:超凡脱俗)却无人赏识的幽怨之情。

②表达了作者对白牡丹冰清玉洁(或:超凡脱俗)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2分。答对一点得2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 无人起就月中看。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富贵人家的一种习俗。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中唐诗人刘禹锡也有诗为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

  当时,牡丹价格十分昂贵,竟至“一本有直数万者”。(亦见《唐国史补》)牡丹中又以大红大紫为贵,白色牡丹不受重视。裴潾这首诗的前两句便形象而概括地写出了唐代的这种风习。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划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上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16、阅读下面一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马   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2)       这首诗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请联系作品加以分析鉴赏。(4分)

16、(1)作者一反前人仅仅着眼于皇家的生离死别的写法,认为其实民间夫妻离散的悲惨,远甚于帝王之家。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同情(4分)。(2)典故的活用妙用,浑然天成。白居易《长恨歌》对李、杨爱情的赞美;牛郎织女银河的阻隔;杜甫《石壕吏》里夫妻的生离死别(4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4分)

17.(1)萧萧梧叶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了“送”字和“动”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2分);诗人触景生,移情于景,让客观景物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抒发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2分)。

(2)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2分);以乐景写哀,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2分)。

1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春兴                                  城东早春

        武元衡                                  杨巨源

    杨柳阴阴细雨睛,                        诗家清景在新春,   

    残花落尽见流莺。                        绿柳才黄半未匀。

    春风一夜吹乡梦,                        若待上林花似锦,

    又逐春风到洛城。                        出门俱是看花人。

(1)两首诗都写到了杨柳。武诗首句写杨柳的“阴阴”,表现了暮春时节柳色的葱茏翠绿,第三句写春风逐柳,化无形的乡思为有形的柳丝,情深意切。杨诗                                         

                                                                   。

(2)两首诗在表达诗意上一重在“情趣”,一重在“理趣”。武诗的“情趣”体现在写景。如,第二句描写残花落尽,流莺鸣唱的阑珊春意,烘托了作者的乡思之情。杨诗                                 

                                                          。

18.(1)杨诗的第二句着一“绿”字,表现了早春时节柳树的春色盎然(首句着一“清”字,表现了早春时节环境的清幽),第二句的“才”“半”二字暗示了早春时节柳色的嫩黄素淡,富有生机。(“早春”1分,“嫩黄素淡”之意1分,“生机”之意1分。)  (2)杨诗的“理趣”体现在议论。三四旬借助联想,以上林苑的繁花似锦,游人如织,喧若闹市,衬托作者对早春清新景象的喜爱。(“议论”1分,以上林苑的繁花似锦作对比1分,表达喜爱早春之情1分。)

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谢亭送别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许浑                     刘长卿

    劳歌一曲解行舟,         猿啼客散暮江头,

    红叶青山水急流。         人自伤心水自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同作逐臣君更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

    不同之处。(4分)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

19.(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2分)。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4分。意思对即可)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帐.含蓄而富有感染力(2分),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2分)。(4分。意思对即可)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四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

  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发表于 2011-7-1 14: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和内容不切合哦,叫古诗赏析会不会更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2-22 15:59 , Processed in 0.21123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