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62|回复: 2

[语文] 教师招聘各种文体阅读知识与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2 2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区别认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基本知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
      1.顺叙
     2.倒叙:a.结局—时间先后顺序
             b.后发生的事—由“倒”转“顺”,一路往下写。 (造成悬念,强调)
      3.插叙:有无过渡作用:a.衬托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b.丰富情节;
c.深化主题     
   
   记叙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
     以人物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
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表达方式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说明,所用材料是客观世界中的各类事物以及事理;目的是使读者明了这些事物的特征(包括性质、状态、功能等)。
      议论,所用材料是作者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
     抒情,所用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呜。
   描写
     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1. 正面描写:
     a. 语言描写;
     b. 行动(动作)描写;
     c. 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
     d. 心理描写
     e. 细节描写:同整个作品相对而言,这些细枝末节富有典型意义和极强的感染力
   
     2.侧面描写
     ① 环境(景物)描写
     作用:A. 自然环境:a. 衬托人物的心情;b. 渲染或创设一种氛围;c.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B. 社会环境:显示人物性格形成和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② 用他人的反应
     ③ 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词语理解
     联系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含义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
   
      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含义
   
     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含义
   层次段落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写作特色
      从文章的选材看
   
     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从文章结构布局看
   
      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记叙文做题技巧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
     局部研读
   ——抓住关键词语
   ——抓住中心句子
   ——体会修辞效果
   答案表述技巧
     概括题——(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指代题——①前一句话或某些词语②文章的中心句
      作用(效果)——①内容方面:深化……;突出……;使更加……;点明……;交待了……阐明了……。②形式方面:照应;过渡;结构;趣味;使读者;典型;表达。
   理解题——尽量从文章中找到重点词句、关键词句等
   记叙文阅读解题思路
     见资料P12。
   演练与讲解
  
(一)三十年的重量
      1、(1)作者和他的同学两次给老师送贺年卡的事。
     (2)送贺年卡。
     2、(1)至诚的人间真情
      (2)文章的主题是要表达人间真情,至诚的人间真情的重量是无法衡量的,可以穿越时空,长久不变。
      3、(1)承上启下引出30年前后两次给老师赠送贺年卡的事件;概括写出了繁忙的岁末活动中,这件事的价值最有意义。
   
      (2)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4、学问渊博,人格高尚。
      青年时代就出版过著作;外校老师来听课时,半点机巧也不会。
      5、(1)抛开一切名号、头衔,以学生的身份,以赤诚之心为老师执笔绘画,为老师做一点事。
      (2)原意是嘈杂扰人,在文中指的是那些社会活动,冠冕堂皇,但带给人的只是让人感到“空荡荡”、“虚飘飘”的名分、低温、头衔等。
      (3)在文中指抛开虚名后的纯净的师生情。
   
      6、注意:半开放性题,对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感悟,要围绕对文段的“理解”及由此得到的“启示”来谈。
   你震撼我的心灵
      1、学习不认真、不讲卫生、违反校纪校规、在外面惹祸。(注意要概括)
      2、不好。原句能更好地承接上文,启发下文;而改动之后的句子与上下文的语意无法保持一致。
      3、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认为自己不可和学生平等,而是身为师长,应高学生一等。
      4、注意:能从“理解是相互的”角度出发,语言表达要清楚、感情要真挚感人。
   三
     1、 (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如:1989年一位父亲在地震中以顽强的意志救出了自己的儿子。
     2、①反映了挖掘工作困难重重。②表现了父亲坚强的意志。
      3、(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层次进行归纳)通过写挖掘时间长:“挖掘了38个小时。”通过肖像描写;“他满脸……到处是血迹。”
      4、“颤抖”表现了父亲经过38小时的艰苦挖掘后终于救出儿子的那种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如果去掉,则表意平淡,表现不出这种激动心情。
   
      5、(要素:扣住当时情景;心理描写;语言通顺流畅。)
   四、犟龟
      1、①表现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②(封闭的开放性题:关键在于所坚持的事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2、(内容)强调了乌龟的犟的性格,(形式)突出了主题。
     3、表现了它有坚定的信心。
      4、幸福感:是成功的喜悦,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欢愉。(事例+感受)
      5、内容:可围绕文章主题谈;语言可从修辞手法或个性化语言谈;结构:可从结构的一波三折方面谈)
   五、
     1、D
     2、① 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含义。②起因、经过、结果式的作文训练,支离破碎地分析课文。
      3、阅读课外书,理解内容,整理语言,调整心态,进行讨论,发表见解。
     4、以学生为本,学得主动。
      5、有了这样好的学习方法,还祈求什么呢?
   六、
     1、B A A
      2、“在花香的……的月季”;“安静仰起……心灵张望”。
      3、虽然安静的眼睛看不见大自然的景物,但是她能用心灵代替眼睛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4、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自我的缤纷世界。
   5、无限热爱;十分爱护;充满乐观。
   七、
     1、妻子;母亲;医务工作者。
      2、因为①丈夫是威武之师中的一员②丈夫执行光荣的维和任务。
     3、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
      4、(形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内容)“非典”疫情的危害程度和“非典”斗争的严酷和艰巨性。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1: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文阅读
      将到涉及说明文基本常识
      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 ,不排除课内
      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注意飞船、卫星等方面的知识
      题型仍是客观题占主导地位
      考题以信息筛选的准确性为重点,兼顾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一、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说明文是以 “  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说明 ”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
      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
   三、理清说明顺序
     三大顺序:
     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四、领会“九大”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分类别: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
     4、作比较:事物或事理作比较
     5、下定义
     6、打比方
   7、画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统计表等。
   
   
      8、作诠释: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五、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准确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答题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又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热点:信息筛选题的做法
     目标: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
     牢记答题顺口溜:
   粗读原文通大意,
   细读题干做标记,
   查读范围对应句,
   比较选项看差异。
   
      1、粗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2、细读题干很重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命题点所在的位置 、考查的内容 、选择答案的标准
      3、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4、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注意几种常见的干扰形式
   1、以偏概全
     2、绝对表述
     3、张冠李戴
     4、正反颠倒
5、盲目引申     
   
1、下列航天器事故反映了“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的一项是( )
   A.“挑战者”号
   B.“礼炮-7”号
   C“阿丽亚娜”号
   D.日本通信卫星
      题目中的“连锁碰撞”就是关键的一个词。根据文意,两颗日本通信卫星是“阿丽亚娜”爆炸后形成的“残骸”(太空垃圾)使它“命丧黄泉”的,属“连锁碰撞”的要求,而其它三项都不是。
     一般性的题目中,有“最”,“是”,“不是”,“较为”等等的提示,就要特别加以注意,在选择时,看清题目要求是第一步要做到的。
   
     2、根据文意,不全属于“太空垃圾”的一项是( )
   A.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被宇航员遗弃在轨道上的遗弃物。
   B.人类送入太空的4000余颗卫星,其中大部分先后坠毁而造成的废弃物。
   C.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遗留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D.太空中飞行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等。
     B项中的表述,就属于以偏概全。是要选择的答案。
      根据文章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坠毁于地球表面的就不属于太空垃圾了,而只有留在空中的才算是“太空垃圾”,真正留在空中只占少数,多数都是坠落到地面的。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太空垃圾是由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造成的。
   B.运行中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阿司匹林药片等人们网眼无法辨认的尘埃,都能使宇航员毙命。
   C.现代雷达能监视和跟踪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的事件将会减至两年一次。
   D.目前,太空垃圾的增多,与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正比。
      绝对表述。A项,错就错在表述绝对化了。前苏联上天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但不能绝对地说太空垃圾说全部是由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造成的。实际上太空垃圾是包括后来的众多国家的众多航天器共同遗弃在太空的。
     张冠李戴。B项。“阿司匹林药片”在文中只要一个喻体,是用来比喻太空垃圾的体积很“小”的。而在这一项中,却被张冠李戴地认为也是太空垃圾了。
     正反颠倒。C项。此项最后说“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的事件将会减至两年一次”,这和原文正好相反。根据原文结尾的文字看,是说要“增加”,而不是减少。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空垃圾这一巨大隐患,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B.科学家要考虑研发更加耐碰撞的材料来制造航天器。
   C.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太空爆炸,科学家考虑与太空垃圾有关。
   D.未来的航天器上将人装上自动探测并能绕开太空垃圾的一种仪器。
     盲目引申。A项是推断不正确的,“太空垃圾这一巨大隐患,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是盲目引申出来的,没有科学根据。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如何进项概括?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如何进行语言分析题?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说明文阅读:单项选择题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说明文的结构
   “总(概说)一分(具体)”式
     “总(概说)一分(具体)一总(概说)”式
     “分(具体)一总(概说)”式
并列式      
     递进式
   小结:命题思路
     ①准确判断说明对象
     ②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③了解说明顺序
     ④正确划分层次
     ⑤熟练地识辨说明方法
     ⑥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⑦理解中心意思及写作特点
   
   
   
   1、神秘的南极
     1、B
     2、A
      3、B
     4、①南极与地球息息相关,特别在关系到全球气候、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未来等问题上,以不可忽视的力量顽强地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②南极是地球留给人类的天然实验室,是人类科学探索的圣地。
   2、计算机病毒
      1、由计算机泄密说到军用电子系统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一次引出本文说明的对象。
     2、C
     3、A
     4、A
   5、C
   3、钻地弹的威力
     1、A
     2、D
     3、D
     4、B
      5、设问句。在文中引起人们注意,提示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突出全文说明重点作用。
   4、手掌上的岁月(节选)
      1、B(注意第六段的分析)
     2、D(因为第一句是总起句)
     3、D(因为“这些进化”应指约500万年前手的进化)
      4、A(本文以“手的进化”为顺序)
     5、我们的手是一部复杂的机器。/手和大脑是同步进化的。/触觉也增强了,与大脑的连接更加复杂。
   5、蚁群寻食的启发
     1、B(把握与概念相关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2、D(理解概念的关键词语的能力)
      3、C(准确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4、C(归纳判断能力)
     5、D(归纳判断能力)
   6、纸——文房四宝之一
   1、(1)C (2)D
     2、B
     3、A
     4、元书纸、毛边纸;连史纸、池州白麻纸、宣纸
      5、D
     6、从概念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7、一般说明文语言都比较平实,不带什么情感,但本文的语言表现出对祖国传统工艺强烈的自豪之情,可根据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议论文阅读
   考点透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5、分析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议论文基本知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5、分析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论证方法
   结构
   语言
   论证方式
   论点
   概念: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特点:
   1、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2、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3、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位置:
   文章的标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的开头 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文章的中间《想和做》“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文章的结尾 《哨子》“我认为……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出现方式:
   原文句子
   自己概括
   与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作者在一篇议论文中要论述的问题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如《谈骨气》一文的论题是“骨气”,
   而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
   概念: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事实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史实或统计数字
   要求:真实、有代表性、和观点要统一
   类型:具体的事例和概括的事例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 ?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 30 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论证方法
   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基本结构
   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词语。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分论——总论
   驳论文的结构形式 :摆靶子 ——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
   语 言
   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的逻辑性
   强烈的感情色彩
   
   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
   
   反驳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1.国旗为谁而降
   1.答:国旗为谁而降 题目
    2.答:(我们应当)按照《国旗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为九八特大洪灾的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 开头。
   3.答:(参考第3自然段)
    (1)能给死难者的亲人以莫大的精神慰藉
   (2)再此体现抗洪斗争中全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3)更有助于增强每个公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情感
   (4)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从而激发卫国奋斗的热情。
   
   5.前者是正面引证。引用国家法律条文,论证有必要为九八特大洪灾的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后者是反面引证。引用“礼不下庶人”,论证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可能为一般民众下半旗,可在民主化、规范化已经开始走上轨道的新中国,应当为九八特大洪灾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6. 这是为了形成对比效果。是对比论证的方法。
    7.作者不愿有关部门明知国家的《国旗法》有着一规定却不愿执行,作者不愿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重视人的生命的宝贵。
   2.必须重视艺术教育
    1.A(固定、不活动、不灵活。而其他三项的意思分别是:B“不顾生命”、C “至死,表示坚决”、D表示达到极点。)
   2.A元曲 B马克•吐温 C莫扎特
   3.具体:爱因斯坦、钱学森、江泽民、上海某小学。
    概括:古往今来,在事业上卓有成效的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4.(涉及到各个方面)有科学家,又有政治家;有知名人士,又有普通群众;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有中国的,又有外国的。
    5.举了钱学森这个例子,是事实论据;钱学森的一番话中包含了道理方面的分析,属道理论证。
    6.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写科学家,第四段写的是政治家。
   3.
    1.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2.D
   3.两个依据:(1)古今顺序 (2)中外顺序。
   4.(1)“门”比喻某一问题。
   (2)“开门”比喻说明某一问题。
    (3)“钥匙”比喻某一观点。
    5.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指代“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6.《精读和背诵》或《精读背诵的好处》等。
   4.任人唯“长”
   1.A
    2.如:汉高祖善用人的例子或诸葛亮用人的例子。
   作用:举出真实、充分、有代表性的例子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3.如:第①段木匠选择木材或第③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
   作用:是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读者接受作者的论点。
   
   4.第一个对比论证:汉高祖善用人的例子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对比。
    第二个对比论证:诸葛亮用马谡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对比。
   作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能使作者的观点表达的更明确,给读者的印象更深。
    5.A
    6.最后一句起结论作用。“总之”这个词有助于我们对文章论点的理解。因为“总之”一般用在段末或文末,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对前面的分析起总结作用。
   5.”开卷有益”之我见
   1.一,二,三,四;一,二,三;综上所述
   2.但是,怎样“开卷”才南京“有益”呢?
    3.提出问题:读书有什么好处呢?
   分析问题:先逐一列出读书的好处,然后深入一步分析怎样“开卷”才能“有益”。
    解决问题:我们只有明确目的,读好书,讲究方法,才能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4.属于“纵式”结构。因为作者首先分析“读书有什么好处?”,然后深入一步,分析“怎样读书才有好处”,前后是递进关系。
   
    5.(1)歌德、张海迪、鲁迅等的言论均可。
    (2)(正面)读书要选择。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就要读好书,读有用的书。(反面)读书不加选择,漫无边际,会浪费宝贵时光。
    (3)比喻论证。
   (4)举例论证。
   6.说明读书时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6.有钱就幸福吗?
   1.驳对方的论点“有钱就一定会幸福”。
    正确看法:仅仅由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该用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作为幸福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幸福者。(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主要用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事实论据。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最能说明问题。
    3.第③段从正面,第④⑤段从反面摆事实、讲道理,形成鲜明对比。
   
    4.第④⑤段虽然都是从反面来论证论点,但又有不同;第④段侧重从精神方面写,突出精神方面的痛苦。第⑤段侧重从生命方面写,突出可能会招来的“杀身之祸”。意思上是由浅入深。
   5.这个“理”是指有的人认为的“有钱就一定会幸福”。作者认为这不是正确的道理,而是错误的,因此加上双引号,表示对它的否定。
6.C   
   小结——议论文“五步”阅读法
   一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
   二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三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
   四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
   五赏析语言,借鉴写作手法
   议论文的写作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
   以议论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
   1、积累名言警句
   
    2、积累事例材料
   隆重推介)严凌君找回语文老师的尊严
   张华 作于 2004年6月13日
   
   教材虚伪欺骗 严凌君找回语文老师的尊严 南方网-南方周末 本报见习记者徐楠 他执拗地要把语文教材纳入新的价值体系。他出版自己的“青春读书系列”,因为不允许语文教材“里面有虚伪,有欺骗,有大量的泥沙”。 2004年春节,商务印书馆新出的一套丛书,被作为“压岁书”在北京推广。它的总标题是“青春读书课”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顾名思义,它来自一门课。   这门课在深圳育才中学讲了5年,被深圳市南山区教委向全区推广。   钱理群先生亲自作序。作家莫言说:“假如35年前我能读到这样一套书,我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丛书的编著者、“青春读书课”的主讲老师叫严凌君,过了这个春节他就41岁了。   敞着门的课堂   2月,育才中学在微雨中开学了。   走进校园,迎面一棵老榕树。从1999年至今,这里每周都会挂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   文学与你有约   青春读书课敞开大门   不分年级,来去自由   每周给文学一小时   悄悄滋润你的青春   本周主题:……   时间:……   地点:……   “主题”两个字的后面,曾经是“冷眼热说余秋雨”,曾经是“我们需要一场灵魂的拷问”,曾经是“看中国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曾经是“捍卫人性———文学直面社会现实”……   “文学的真义在民间,在生活,在人本身。”严凌君选了这句话,放在他的读本扉页。   宽大的阶梯教室,后门始终开着。严凌君不用辅助教具,也不做特别准备,进了门,“全凭一张嘴”。他要求学生:只要有任何想法,马上大声说出来,大家共同讨论。   没有考试,每个主题的末尾是“荐书”环节,会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   初中学生能听到《小王子》,听到《呼兰河传》,听到冰心、张海迪和泰戈尔。严凌君对他们说:“谁是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就是‘小王子’。当你在书中看见自己童年的身影,当你也觉得对一朵花的柔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当你不愿做一个装模作样的‘正经人’,那么,你就是小王子。”   说这一小时是给“文学”的,或许并不准确。高中学生甚至还能听到“文革”、听到启蒙运动、听到萨特和薛定锷。严凌君对他们说:“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拒绝反思,都将使我们整个民族失去一次改进的微小的机会。灵魂的拷问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不能因为没人赞赏和跟从而放弃。要像基督那样期许别的清醒者———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是人中的盐!”   讲到*****,讲到遇罗克,老师会走近学生,激动得坐到桌子上。   商务印书馆2003年10月出版的这套丛书,就是这门课的“课文”。严凌君选了“大跃进”时期的红旗歌谣,选了王进喜的劳动号子,选了邓小平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选了崔健的中国摇滚;他选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节选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导言,节选了联合国宪章。翻开书来,在顾准的《科学与民主》之后,紧跟着朱学勤的《愧对顾准》;与释迦牟尼《鹿野说法》并列一起的,是圣经中的耶稣《登山训众》;王小波的情书和遗嘱并列为一个篇目,严凌君在导读中说:时隔20年,激情未减。可惜天不假年。   他毫不担心学生难以逾越这样的高度——只要依照完整的选本逐级递进上来,谁都可以直入殿堂。我们常常是“高估了老师,低估了学生”。而这个老师,坚持“敬畏青年”。   丛书7卷14本,从初中到高中,主题词分别为:“成长”、“心智”、“文学”、“中国”、“思想”、“文化”。最后一本被定名为《人间的诗意》,有篇评论说:“好个‘诗意’二字!隐隐与《人间词话》之‘境界’异曲同工。”严凌君强调:“我个人是从构建青年学子的精神家园、关注国家的前途、未来的命运方面来定位的,而不是简单地看文章是不是漂亮。”   育才中学每年大约有100名学生修读这门课。   有学生说:“这是一门给你自由、教你自由的课。”   有学生说:“在读书课堂里,我们始终被思考的痛苦充斥着。”   有学生说:“现在我们毕业走出国门,超重的行囊里,依然塞着《青春读书课》读本。”   当然也有学生很快就在匆忙应考中平复了读书课的波澜,还有更多学生没进过这个课堂———100人只占学校学生总数的九分之一。对于这个自称“一意孤行”的教师来说,他要抗衡的是整个一套教学系统。   他只管自顾自地播种。   语文之痛   严凌君是在痛苦之中开始编选读本并撰写导读的,那是1990年代初。   “我教语文20来年了,没有体会到做一个语文教师的尊严。”   严凌君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内容没有人文含量,没有文化含量。”   教材里自然也不乏雄篇美文,教学实践却把它变成一个个尸体解剖的对象,“我们做的是尸检的工作。主题、中心、段落大意、写作技巧,这些纯粹技术上的分析,割断的是一个人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   学生该怎样思考、怎样感觉,都被《教学参考》规定好了。   这不是与人、与成长密切相关的东西,更遑论智慧的提升。   “少、慢、差、费”成了语文教育的标签。差到什么程度?   做了20年语文教师的严凌君说,两种学生是常见的。一种接受了12年的系统语文学习,但却仍然没有学会读书———既没有自学的兴趣,也没有读书的方向,更没有读书的方法与审美意识;另一类学生功课优秀,能够顺利考上大学———目前绝大部分是进修文科之外的专业,有可能,他们一生的人文功课,就是中学时代那几本教科书。   在个性和人格养成的青春岁月里,极少有过人文的阅读与思考,这样一批批“优秀”学子的“精神家园”何在?中学语文教育是否存在严重失职?   面对语文教学这门“学问”,严凌君说:“我不允许里面有虚伪,有欺骗,有大量的泥沙。”   10年前,“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的指责,让他为自己的职业羞愧。   10年后,他撰文说:“化育天下学子是读书”。   被分成“两半”的教师   在江西读师范大学的时候,踏踏实实上课的日子只有半年,剩下的时间都在图书馆。“可能是自小太贫乏了吧,显得特别饥渴。”   大学毕业后严凌君成了江西吉安师范学校的一名教师。1990年,深圳育才中学校长收到他的求职简历后亲笔回信表示欢迎,严凌君相信这是一个值得托付理想的地方。   现在,他是育才中学的高级教师,不再教授常规的语文课。1997年开始,他在两年中打了5次报告,要求开设一门实验性的文学阅读课程。开这门课享受半个教师的编制,执导文学社又有半个教师的编制,严凌君的生活就由这两个“一半”撑起来了。   育才中学的文学社叫“春韵”,现在它位居全国中学九十九佳文学社(团)之首。“文学社的网络化,我们在全国是第一个!”网站的常客已经从育才中学本校范围扩展到港澳台甚至海外的一些大中学生,“春韵”已经登上了《大公报》的版面。严凌君的办公室就是“春韵”网站和文学社的基地,当初建站汇集了来自学校各年级的网络技术爱好者,他们每天中午就在这间屋子里,吃严老师请的盒饭。不时会有一些中学生在门前探头探脑地问:可不可以为“春韵”做点事情?   打开电脑,聊天工具QQ的登录提示框首先蹦出来,严凌君熟练地进入,给手下的版主发消息,提醒他清理版面。   他每天都挂在网上,在线指导学生的写作,不断发帖、回帖。他说:文学是每个人内心的需要,写作不为考试,是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网络上,他拥有数不清的学生朋友。   他递出的卡片,是自己和春韵网站共同的名片,他还想把春韵建成语文教师应用“青春读书课”读本的网上备课平台。他自称“白衣书生”,对于个人生活只想简化。   “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读书编书,三分之一用在网站。”全部内容如此。   钱理群先生在“青春读书课”系列读本的序言中写道:“我知道这数百万字的分量。”严凌君说这背后是自己百倍于此的阅读量。因为读书太投入,他经常要强令自己在凌晨3点以前睡觉。“就算不为编书,生活也是这样的。”   严凌君最大的骄傲,是有一间自己的书房,“环壁皆书,欣然自得,坐拥书斋成一品老百姓”。   无疑,他还会继续做语文老师。   “你看着学生们的谈吐、想法一点点发生变化,看他们今年写的东西和去年写的东西已经大不一样,你能感觉到他们在成长。这是最重要的。”   自下而上“新语文”   多年来,被同一种痛苦折磨着的语文教师不在少数。春韵网站上有人发帖说:“类似这样的想法我早就有了!”   严凌君也觉得自己并不孤单。   比如在山东青岛,语文教师王泽钊十几年前开始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从刻钢板油印到胶印,直至一套150万字的《新语文》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他曾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给学生讲弗洛伊德;暴风雨来临时他招呼学生站到窗户边看乌云怎样翻滚,“看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有没有胡说”。他带的学生语文高考成绩突出。但在18年里,他却不得不换了4所公办学校,在最后一所学校组织的考核中因得票太低险些下岗,最后被领导“出于保护”降格使用。王泽钊愤然辞职。   王泽钊说:“做语文老师很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的。”他没有被评过先进,没有得到过任何荣誉,尽管学生说:“跟王老师的一年改变了我的一生。”   相比之下,严凌君能够脱身于常规教学,专职从事编著和课程探索,他不得不提到自己的“天时地利”:不但始终得到校长的鼓励支持,更得到来自区教委的直接肯定。每个学期,“春韵”都会结一个集子,编印装帧不输于正式发行的期刊。网站的投入更是全部来自学校和教委。   直到今天,他依然庆幸自己当初果断地跳进蛇口这只“改革开放的试管”。   刚到这里时他参加过一次工业区的董事会选举,“那是非常明朗的民主气氛,允许发表自己的看法,充满变革的勇气”。   严凌君的判断是:这片土地聚集了中国较早的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是怀着梦想来到这里的。   钱理群先生在丛书序言中向所有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致敬,“只有他们,才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主力,如果不能保证中学语文老师自由言说的权利,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落实到他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的教育改革,就将如有些老师所担心的那样,仅仅成为一阵喧嚣。”   最近的几年里,不断有争论入耳。   涉及性描写的《尘埃落定》该不该推荐给学生?尚存史实学术争议的《隆中对》该怎样取舍?价值层面的探讨已经开始,可不等争出分晓,已有酷爱《三国演义》的中学生在高考中得了作文满分,而剑走偏锋的韩寒们,已经成为出版商追捧的对象。在这些有着强烈自我选择意识的孩子面前,语文教育像一个自说自话的老者。压力,其实悬于每一位师者的头顶。   严凌君对身边的语文老师说,对学生也说:不能光是等待,最重要的从手底下做起来。我们似乎习惯了从上到下的变化,其实多少变化可以由我们亲手来完成。尤其是在“新语文”似乎已经隐约可见的时候。   “发句牢骚,喝两杯黄酒——什么也改变不了。”严凌君说。该押题的继续押题,该补课的继续补课,久而久之,语文老师的生存技能怕是要和语文教育的题中之义全不相关了。到那个时候,他们反倒要成变革的阻力。   严凌君说:“我再也不愿意回到那种没有尊严的回忆中去,我一个人脱离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算幸运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领受到这种幸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5-28 05:00 , Processed in 0.10271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