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392|回复: 1

[语文]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2 22:3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面向全体学生;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作用,学生的独特体验;

  ● 实践性,以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语文实践为培养途径;

  ● 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实践机会,感性把握能力;

  ● 汉语言文字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起始阶段的教育过程和方法,语 感,整体把握。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注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儿童学习语文特点,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鼓励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综合:沟通学科间的联系、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 实践: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内外学用结合;

  ● 创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 适应: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 开放: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与《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比较

  (一)《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主要改革内容。

  ● 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 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注重提高学生感性把握能力。

  (二)《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发展。

  ● 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性地体现在 各个阶段目标之中;

  ● 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 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

  ● 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三、关于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一些基本的出发点: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过程与方法”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创造潜能,人际交往)

  课程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但为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前瞻性是首位的。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加以强调的。

  (二)关于总目标:

  总目标大致与修订大纲中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总要求”两部分相对应,大纲对总目标的表述在技术层面较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具体。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九条。

  相对于大纲,我们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第二条关于阅读能力,加上“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加上“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突出现代社会对能力的新要求。如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仅在阅读方面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口语交际方面表述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能准确地表达与交流,讲究文明修养”(大纲:“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将听与说分开,且未重在交际),特加上“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专加“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一条,体现全球性的文化视野和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改变重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这体现在对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要求的表述中。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22: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新课程提出四个基本理念
新课程提出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最终走向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这四个基本理念为我们进行语文过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们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把握不好。为此,我于2007年3月15日组织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召开了一次探讨“四个基本理念”如何指导教学的研讨活动。我首先根据我做的一节《白杨》的公开课向各位语文教师做了如何运用“四个基本理念”指导教学的专题报告,然后由我校的语文教师进行研讨。研讨时,有的教师根据我做的专题报告谈看法,有的教师根据教学中运用“四个基本理念”时遇到的困难谈看法,整个研讨会研讨非常热烈,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目的。下面我把我的专题报告发表如下:
   

如何运用“四个基本理念”指导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有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的最终走向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为我们进行语文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们指明了方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这四个基本理念呢?下面就我在教学“注、提”实验第七册教材《白杨》一课时,如何体现基本理念谈点体会。

本节课,根据教材特点和理念要求 ,我设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整节课贯穿以谈话为主的形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内化。

一、导课,激发情趣

导语时,借助多媒体出示画面,让学生了解戈壁特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这样安排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这一目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因为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预习课文已经是他们应该具备的能力了,所以课堂上第一遍读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意读准预习时圈划的生字词的读音,并把语句读连贯。”另外,为了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书写能力,接着我安排的是“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并为了激发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进行了“晰”字教学,设计的方法利用课件按笔顺书写,使学生边观察边书写,收到很好的效果。最后,指生读文,让生互评,达到疏通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细读课文,精学课文

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这种学习方式时,我努力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这三者的关系。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带着问题:“白杨树有哪些特点,文中的爸爸在介绍白杨树的时候,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自主学习课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后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继续探究问题,把探究渗透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当中。

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爸爸赞美“白杨”的话,播放了课件再现白杨生长环境。此时,无需教师再多说,学生看着漫天的茫茫戈壁上依然长着笔直、高大的白杨,心中就会油然而生对白杨坚强性格的赞美之情,这时,我相机指导朗读,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外,为了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均等,根据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特点,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让学生想像:“假如你是文中的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还有“当年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是怎样建设新疆的?”这样的安排既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回归整体,感情升华

1、放歌碟,赞美建设者,使学生和作者感情达到共鸣。

2、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动建设者的功绩,我安排了让学生观看现在新疆的图片,意识到建设者的伟大,达到感情的升华,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布置作业,体现基本理念

为了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

*(必做题)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生活的怎样?长大后他们这一代人为新疆做了什么?

*(选做题):通过读书看报,收看电视,上网查阅,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与同学交流。

总之,整堂课的每一环节的设计都以四个基本理念为依据,使学生通过观察,通过品读,通过探究等实践活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进行小语改革过程中,如何在课堂上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四个基本理念的一点心得体会,愿与我的同仁,共切磋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8:23 , Processed in 0.21253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