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476|回复: 0

[语文] 喷血力荐——小学语文的教材教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9 11: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应该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几大部分的教法、学法吧。

这门课程涉及的是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简而言之,学习如何教书。
19、《家是什么》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新教材第六册)
《家是什么》是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叙述美国洛山矶的一个富翁虽然有别墅,但没有家;后面一个故事说的是卢旺达的热拉尔一家原有40人,战乱后他只找到5岁女儿,但他觉得又有了家。说明有了亲情,有了爱,才有真正的家。其实这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通过正反两个事例的对比,揭示家的含义,阐明其论点: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在第三单元详细复述的基础上提出了简要、想象、转述方法复述课文,当然简要复述是降低要求的。作为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文首先要求学生学习想象复述,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应该围绕想象复述故事展开。同时,在情感体验方面让学生初步懂得珍惜亲情。
教学时可从课题《家是什么》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家是什么,然后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揭示家的含义的句子,也就是文章最后一节内容,以此作为理解课文的抓手展开教学。
首先读通这段话(注意节奏,朗读中初步感悟排比句的句式),然后质疑。理解“竹篱茅舍”、“高堂华屋”词语意思(可以借助图片)就是茅草屋、华丽的住宅,当然文中的别墅就是高堂华屋。而“竹篱茅舍”、“高堂华屋”又是一对反义词,说明不管这个家是简陋的还是富丽堂皇的,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有了亲情就有家。学生质疑时会提出“既然无家可归,为什么还要说家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这时就引导学生学习热拉尔的故事。
1、读好第4节热拉尔的故事,注意多音字字音:离散(sàn)丧(sàng)生、辗转(zhuǎn)数(shù)地。
2、理解热拉尔悲喜交加,他悲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3、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          借助电影《卢旺达饭店》片段说说亲人见面的情景:(推荐东二小学制作的媒体课件。从“徐汇教育网教师网站”进入“小学语文”,再从“学科资源”中找到“媒体课件”就可下载)
(1)边看边出示一些关键词语: 目瞪口呆  紧紧相拥  泪如泉涌
轻轻抚摸  深情亲吻  失声痛哭
(2)提醒学生借用学过的课文中的语句,如:11课《一个美丽的故事》中最后第二节写道:“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走了。”
          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复述故事。
这样,学生想象复述不再会无从入手,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在于运用,要引导学生将学过的语汇学会在自己的文章中、在平时的口语表达中恰当运用。经常这样做,我想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将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用到作文中去。
热拉尔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他欣喜若狂,他觉得有了亲情就有了家。这时引读“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引导学生再读文第一、二节,说说富翁为什么说别墅是他的房子而不是他的家,然后总结家可以没有(房子)但绝对不能没有(亲情)。最后再回到文章中心论点(最后一节)体会文章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
课后练习可以摘录或听记最后一节,还可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动笔写写热拉尔和女儿见面的情景,(用上文中词语“辗转数地”、“悲喜交加”等及课上出示过的词或句),课后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一次复述、表达练习从而凸现本课训练的重点。

小学语文的教材教法应该包括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等几大部分的教法、学法吧。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复习纲要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
什么是教学大纲
什么是语文课程目标
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建议.
第二章,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了解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思考与练习第五题,认真阅读思考.
第三章,认字与写字教学
以一篇课文为例,说明怎样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重点复习72页,并且参阅"教学示例"一,二)
练习写一篇识字教学的教案.
了解识字教学的教法.
第四章,阅读教学
了解阅读教学的目的.
重点了解精读课与略读课的教学有哪些不同 (重点复习186——191页)
阅读教学示例,会写阅读课的教案.
把握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第五章,写话与习作教学
了解写话与习作教学的意义.
为什么说小学生的习作训练要与育人相结合 (260页)
小学生作文为什么要写真实的生活 (260页)
请写一篇习作教学过程设计(也就是写一篇习作教学的教案.)
第六章,口语交际教学
了解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掌握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方法.
口语交际的训练方式有哪些
第七章,综合性学习
本章重点了解综合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第八章,小学语文电教化教学
本章重点了解电教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九章,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
本章重点了解校内教学工作常规包括哪些方面.
第十章,新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师
了解什么是继续教育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重点从小学语文教师的修养谈起,加强五个方面的修养).


1,《大自然的语言》说课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教学意在引起学生对大自然感兴趣,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

2,《鸟的天堂》说课设计

 巴金的《鸟的天堂》,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好文。以它为范本的确能引发学生喜爱的个性化冲动,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习和发展。当我们把多媒体课件恰当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之中以后,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具象性、虚拟性、音效性可将学生所欣赏的各部分的文字信息多元化,从而就为更加有效地阅读、更加有个性的阅读,更加有创造性的阅读创设了更大的空间。
  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出发,我们以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来确定教学目的和重、难点;按由扶到放的程序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一、关于教学目的及重、难点。
  首先是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们认为:有自己的见解是目的,而暂时不问见解是否正确,充分,合理,或者粗疏浅陋,只要是自己的思考所得就好。这样,才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营造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其次,是要落实根据特定目标积极收集有关资料并运用资料的习惯和能力。这个目的的落实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见解在实践中发展。这两点也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及审美情趣,背诵指定的段落。在这里,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本课的难点在于:将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机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信息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阅读课文,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个难点难就难在“有机整合”,难在课件设计必须与教学目的及本课特点融为一体,形成本课教学的鲜明特色,形成本课教学的鲜明教学个性,而不是为了使用课件而用课件,使课件浮于教学目的及本课特点之外。

  二、关于教学结构安排。
  1、出示课件,展示河面变窄了。
  首先我们虚拟场景,让学生同作者一起进入作者所描写过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情景中,使学生同作者同时产生感受,并使学生的感受同作者的感受产生比较,相互碰闯,使学生与巴金比肩观察、比肩表达,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比较“真绿得可爱”和“绿得真可爱”的异同,咬文嚼字,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然后引导学生深研“我说许多株榕树”的错因,揣摩作者写榕树之大的妙笔。紧跟着,用作者两次到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你更喜欢那一种景象呢?这一个问题促进学生作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地高涨。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按照课文中描写的顺序出示课件组织下一步的学习。
  2、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样子。
  让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抓准特点,同时自由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再相互交流自己喜欢这一部分文字的原因,让作者与同学的感受相互应和相互启发,并在此基础上,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反复朗读、评价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准确、形象地用词、用句,才把本自然段写得既精练准确又特点鲜明的。
  3、出示课件,展示大榕树树冠近景。
  请同学们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认真阅读课文第八自然段。首先说说你最欣赏作者哪些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一设计将学生的观察与对重点句的欣赏和理解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同时,又由于个人对同一句子的欣赏和理解的角度不同,所以容易引发不同见解的碰闯、融合。然后,再请学生说说,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描述?并请大家评一评。这样一来,实际上诱导的是发表与作者不同的见解,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站在伟人的肩头并超过伟人的地平线。而评一评呢,或鼓励、或指正、或欣赏、或帮助,个性化见解纷呈,信息容量大增。接下来,用齐读造势,造审美的氛围。再指名朗读第八自然段,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指名再读,用声音之美表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紧接着再齐读重点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用自己声音之美表现作者点睛之美。
  最后设计用“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促进学生进一步交流各自的见解:或朗读的明丽,或句子的精美,或观察的准确,或体会的细致。
  4、首先让学生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然后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
  画面中群鸟翔集、百鸟齐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状态,将在课件场景中看到的、听到的与作者所描写的相互对照,细细品味。然后分组学习讨论你认为哪些句子对景物描写最精彩?并结合画面谈一谈为什么?之所以这样设计,在于把读书、观察、验证、分析、欣赏结合起来,深入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又由于是分组学习,学生发表见解、思维碰闯的机会就更多,学习的个性化色彩就更浓,民主氛围更强,学习的自由度也更高。紧接着各学习小组交流见解。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展示自己最精彩,最动人,最亮丽的一面。然后指名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自我评价,说说我这样读的理由。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朗读展示自我对课文的见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课文。
  5、出示课件,对比展示作者第一次和第二次看到的景象,为学生导游解说提供画面。
  第一步组内练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收集的资料,集体为导游创作解说词。组内集体创作为人人参与提供了机会,同时,将课文内容与自己收集的资料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然后用竞赛形式让小组派代表上台结合银屏提供的画面导游,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兴趣,润物无声地内化学生在课堂上所习得的知识,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审美意识,并由此获得美感。

  三、关于板书设计
  每个教师都懂得板书就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本课的板书,没有按传统板书的样式,以重要词句为点,以文章脉络为线来安排,而是明确地体现了课件和课文的有机统一,教学目的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本课教学特性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统一,始终着眼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始终着眼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见解在教学中发展。


3,《画风》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风来了》
    风来了,
    风把小树吹弯了,
    风藏在摆动(跳舞)(飘舞)的小树里。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动了,
    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
    风来了,
    风把风车吹转了,
    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1.掌握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有效的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法的相关策略;了解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2.了解、掌握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3.语文教学相关策略的掌握;备课、说课的方法。
4.在准确把握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要讲究训练的科学性,体现训练的层次性。我设计以读为突破口开展训练。如何读好,读出感情,如何激发全体同学读的积极性,是本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读好,我采用了以下手段:1、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当年万人泪下的十里长街;2、品味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品味“不约而同”、“牵动”这两个词的意思,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意思、表现、程度等方面讨论不约而同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当时在场,想说些什么?”从而懂得“牵动”这一词语的丰富内涵;3、加强读的具体指导,我们不赞成纯技巧的朗读指导,但是我们认为建立在文章内容基础上的朗读技巧的指导还是必要的。注意读的层次变化,从自由读到指名读,加强读的评价,再齐读,再指导。在反复朗读中,引导感悟,激发情感。
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圈划,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通过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删、换词句加强比较朗读,促进体悟;引导学生归纳一段的学法,造成迁移。
1、先说教材。
2、再说教学目标。
3、然后再说自己的教学方法。
4、而后再说教程。
5、最后小结自己的课堂设计。

一说教材,二说目标,三说自己在上课的理念,三说教法.四说教学流程.若是在上课后再说课的话,就可以把教学流程给省了,但是应该说说自己在课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地方.
说课分以下几个环节:
1.说教材.即教材的特色和它所要表达的感情.
2.结合教材的特点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说学生,说说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通过你的教学方法,他们会怎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

4.说教学特色.即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你采取了哪些方法.本课的亮点体现在何处?和为了这个亮点你的做法.
5.说教学流程.此环节注意体现课标的要求.有一点评自己课的意思.比如:一.创设情境.你就可以说成:儿童的好奇心强.因此在本环节我采用谜语揭题,学生通过猜谜语产生了对本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每一个环节都要结合设计意图说.不要一带而过.
6.最后总结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听说读写)的整个设想.
其实,你还可以参考一些现成的说课资料.但是如果你要说,你还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和课标吃透.这课就在你心里.你想怎么讲就怎么说了.千万要记住学生是主体,祝你成功!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6-7 03:22 , Processed in 0.22100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