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32|回复: 5

[音乐] 教师招考资料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4 12: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第一部分 前 言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一、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艺术课程具有如下性质和价值。

(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综合性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

●创造性

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像力的空间,艺术课程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

●愉悦性

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造、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经典性

艺术课程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接触经典艺术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艺术品味,使他们知道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以及在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这些方面的探求和学习,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课程价值

●创造美、鉴赏美的价值

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情感价值

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智能价值

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艺术涉及的联想、推理、分析、综合等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文化价值

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本民族与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特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应用价值

学生在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能力和经验,使学生毕生受益,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使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和更富创造性。

二、基本理念

(一)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

像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特定的生态环境一样,人的艺术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适合的条件和环境。为了使学生便捷而有效地获得艺术能力,本课程从下面四个角度为学生营造艺术能力形成的环境。

1.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促进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

不管是在一个人的童年时期,还是在整个人类的早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经常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我国传统的乐舞、戏曲、民族歌舞以及西方的歌剧、舞剧等,都属于多种艺术能力相互渗透的艺术活动方式。在现代艺术生活中,综合艺术形式仍然是人类主要的艺术表现方式。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艺术教学应遵循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学科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2.联系个人成长环境,发展艺术能力

学生的成长环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方面。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才能使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

3.从艺术发展的历史中汲取营养

艺术课程要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接触各个时期的艺术,了解艺术如何模仿生活、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受到当时文化习俗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自觉地把艺术学习与人类生活、人类情感、人类文化和人类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4.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艺术能力

艺术能力需要在完整的艺术活动中形成。完整的艺术活动包括艺术感知、艺术创作、艺术反思。艺术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和艺术反思联系起来,使艺术感知为艺术创作提供材料,使艺术创作丰富和强化艺术感知,使艺术反思对艺术感知、艺术创作做出梳理和评价,并为进一步感知和创作提供指导和方向。

(二)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

艺术课程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

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本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艺术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四)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艺术与游戏有着内在的联系,想像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本性。艺术课程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人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流露,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使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

三、设计思路

总目标         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目标的四个方面     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   音乐 美术 戏剧 舞蹈等

分段内容标准      第一学段(1~2年级)内容标准

            第二学段(3~6年级)内容标准

            第三学段(7~9年级)内容标准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3: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分目标

艺术与生活

1.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

2.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展生活经验,学会体验生活的乐趣。

3.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艺术与情感

1.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

3.体验、了解和反思人类情感如何丰富了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艺术与文化

1.探讨、比较我国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

2.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3.学会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与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

艺术与科学

1.了解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的影响。

3.尝试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促进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连接与互动。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3: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各学段的学习,不断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以及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艺术能力,提高生活情趣,形成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整合发展。

二、分目标

艺术与生活

1.在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中,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

2.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拓展生活经验,学会体验生活的乐趣。

3.在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艺术与情感

1.学习运用基本的艺术技能,创造性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蕴涵的情感和思想,获得对人类情感的体验。

3.体验、了解和反思人类情感如何丰富了艺术的创造与表现,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艺术与文化

1.探讨、比较我国民族艺术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历史背景,学习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会珍视各民族艺术的价值。

2.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了解其风格特征及文化历史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3.学会识别并领会不同地区与时代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

艺术与科学

1.了解科学发现、科技进步对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艺术想像、审美要求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产品设计的影响。

3.尝试艺术手段与科技手段的结合,对自然、环境、生命科学等内容进行艺术创造和表现,促进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连接与互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3: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内容标准的总体结构

●本内容标准由"学段内容标准"(包括"活动建议")和"教学案例"两部分组成。

●"学段内容标准":按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分为1~2年级、3~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确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个方面的学段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提供实现各学段内容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这些建议均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教师可以选择使用,也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教学案例":意在启发教师思路,使教师更准确和更迅速地领会标准,并因地制宜、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个性化、有创意的教学模式。本标准选择这些案例的角度和方式均不相同,有的案例只提供教学思路与活动建议,适合发达地区的教师;有的案例既提供教学思路和活动建议,又提供具体教学课例(即对教师课堂实际操作的详细描述),适合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有的案例前面提供了所在单元的课例计划,使教师对教学设计有一个整体概念。

二、学段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教学案例)

(表格内编号说明:在下列[a-b-c]的编号中,a列中的"1"、"2"、"3"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第一学段为1~2年级,第二学段为3~6年级,第三学段为7~9年级。b列中的"1"、"2"、"3"、"4"分别代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c列代表每一个分目标中的三层含义。)

(一)艺术与生活

 生活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可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a-b-c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学段 1-1-1

 
 

1-1-2

 
 
 

1-1-3
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情景,识别其中的艺术要素。
 
 

注意发现身边的艺术,能分辨其中的社会生活情景和自然景象。
 
 
 

能使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联系,尝试用艺术的方式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
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社会生活中的艺术要素(如点、线、色彩、节奏 、音高、音色等),并用其中某些简单的艺术要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学生讨论,我们在哪里能听到音乐?看到绘画、雕塑、戏剧和舞蹈?艺术为什么出现在这些地方?尝试描述第一次听音乐会或观看美术展览后,对生活和自然的新感受,与其他人分享。

将自己对某些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例如,把自己对天气的体验与描绘这种天气的儿歌、绘画、舞蹈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爱的艺术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学段 2-1-1
 
 

2-1-2
 
 

2-1-3
 
能发现并感知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艺术要素及其组合方式。



感受艺术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情景的表现,从中体验生活的情趣。
 
 

在生活与艺术的联系和互动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美化和表现生活的能力。

回顾自己看到的自然景象和经历的生活情景,如听到的机器声、看到的各种建筑物和树叶的形态等,寻找其中的艺术要素及其组合方式。
观看(倾听)乡土艺术,如剪纸、泥塑、民谣、儿歌、传统乐曲等,分辨它们再现的自然或生活情景,获得对它们的新的看法和感悟。

欣赏《采茶舞》、《孔雀舞》等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的作品,对艺术再现与 真实生活的异同展开讨论,将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写进艺术成长记录夹,并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 式加以表现。

第三学段 3-1-1
 
 
 
3-1-2
 
 
 

3-1-3

认识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中的艺术要素和组织原理。
 
 
 
认识艺术对不同生活和自然情景的表现,加深对生活的理解。
 
 
 

在生活与艺术的联系、比较与互动中,丰富艺术与生活体验,提高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和美化自然的能力。 
聆听、观看和分辨大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各种人造物和人造环境中的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组织原理,识别它们在不同艺术中的表现,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
倾听、观看、探究、讨论表现婚嫁、宴会、比赛、收获等生活情景的艺术作品,讨论这些艺术中的生活情景与现实的联系和区别,加深自己的艺术和生活体验。

以组为单位,对自己关注的生活内容或自然景象提炼加工,编创出歌、舞、剧、画进行展演(可以用已掌握的线条、色彩、声音、乐器、形体动作等进行表现)。



案例1

课题:猜猜我是谁

1.适用年级:1~2年级,对应《标准》的1-1-1。

2.教学思路:本课是从戏剧切入的艺术课。学生喜欢小动物,爱看它们的憨态,愿意模仿它们的动作和叫声。课堂教学应充分注意学生的特点,使教学的活动方式适合他们的心理,与他们的爱好一致起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如在模仿动物的叫声中,体会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通过对动物动作的模仿,使肢体动作进一步协调,并得到发展。在对动物生活的体验与模仿中,引发学生思考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使他们感悟到要爱护动物,珍惜生命。本课需1课时。

3.教学目标:

● 在游戏活动中引发学生对动物生存问题的关注。

● 通过对动物的声音、形象、动作的辨别和模仿,了解表演艺术的基本要素。

4.活动建议:

● 倾听:学生闭上眼睛,听动物的叫声,猜出动物的名称。

● 模仿:模仿常见动物的叫声。注意声音的强弱、高低、长短、音色等。也可让学生模仿两个或多个动物的叫声(如一个鸭妈妈和她的孩子一起叫,小鸡和小鸭子、小鸟一起叫)。

● 表演:一个同学模仿动物的动作,其他同学猜测是什么动物。

● 评价:对同学的表演做出评价,哪个同学认为自己有更好的模仿办法,请表演。

● 比较:比较不同动物的身体动作、皮毛颜色、外形、五官、神情等有什么区别(如把熊和猴子进行比较),学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出它们的不同,并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如快慢、笨重、灵巧等,能说出一些常见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白色、黑色等。

● 游戏:一个同学模仿一种动物,其他同学向他学。大家都变成了这种动物,很多动物碰到了一起,它们干什么(一个同学模仿小猴子,其他同学仿照,众多小猴子在一起,打闹、对叫、跑跳……)。

● 冲突:师生可以创编故事,一群小老鼠正在玩,忽然,来了一只猫,发生了什么事?在戏剧冲突中,尝试即兴表演。

● 讨论:小动物和孩子一样,也有爸爸妈妈,也爱玩耍。人能不能随意伤害动物?为什么?

5.其他选择:

● 课前布置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寻找动物图片资料,详细了解一两种动物。课堂上布置动物的图片展览,每人做讲解员,向别人讲解。

● 课堂上设计制作动物头饰,分组表演听过的动物童话故事(如《龟兔赛跑》)。

● 听赏《动物狂欢节》片段,猜猜乐曲中表现了哪些动物。

●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参观动物园,或者观看《动物世界》的光碟,加深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 结合自己的生肖属相或喜爱的动物,画一张动物图片。

● 演唱一首描绘动物的歌曲,分组分段加入动物的叫声。

案例2

课题:秋虫赛歌会

1.适用年级:1~2年级,本案例对应《标准》的1-1-3。

2.教学思路: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秋日原野昆虫的鸣叫声清脆悦耳,这来自花间草丛里的原唱对于初入学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具有诱惑力。本课要利用学生喜爱昆虫的特点,设计趣味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发生在百草园里的故事。在欢快的游戏中,蕴涵着对知识的学习。如通过模仿秋虫的鸣叫声,体会音色、音高的差异;通过模仿众多昆虫的和声鸣叫,体会力度、节奏的变化。课堂上可以使用的教学手段有很多,如用录音机播放昆虫的叫声;用节奏乐器、音高乐器的敲打和演奏,模仿虫鸣的音高、节奏;还可以结合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对秋天的幻想中,加深对秋天的体验。本课需1课时。

3.教学目标:

● 学生有兴趣和大家一起唱歌、游戏,体验表演的乐趣。

● 能使用简单的节奏乐器、音高乐器,模仿特定音色、节奏。

● 尝试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4.活动建议:

● 情境设定:随着有趣的音乐声,如《玩具兵进行曲》或弹奏《秋虫赛歌会》的主题曲,学生进入教室。上课后,教师首先弹奏《秋曲》前四小节,要演奏得慢而柔和,让学生感到宁静、神秘。再用语言把学生带入童话世界"昆虫王国到了!我们已经变得和小虫子一样大了!"

● 倾听:录音机里传来蟋蟀的鸣叫声,这叫声有高有低。还有蝈蝈、知了、青蛙和不知名的小虫或单或合的叫声。

● 讨论:教师随着虫鸣提一些问题,如:"这是什么虫子的叫声?""还有哪些昆虫在叫?""它们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家里养秋虫?"

● 观看:看图片,观察昆虫的形状、色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昆虫。

● 模仿:学生对秋虫的声音进行模仿,了解秋虫发音的独特方式,注意辨别音色、音高、节奏等特点"铃!铃!铃!""呱!呱!呱!""吱!吱!吱!"看谁模仿得像。

● 评价:请模仿得好的同学单独表演,大家与他比较,想想自己的模仿哪里还可以改进,引导学生从音色、高低、长短、强弱等方面考虑。这是对同学的评价,也是对自我的反思。

● 图谱:对有高低、长短之分的声音,确定其具体的音高音长,并用点、线、团块、线等形象的方式画成图谱。

● 模唱:结合本课主题曲曲谱启发学生模唱出歌曲。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对全班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

(提示:模仿、画图谱和模唱三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在几个环节中,要注意让学生听辨音的高低、长短,学会用图谱的方式记录,并能模唱出歌曲。)

● 游戏:设计声音游戏,练习歌曲尾声的和声部分。学生分组模仿各种昆虫的叫声,使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形成和声。

● 表演:唱《秋虫赛歌会》主题曲,配秋虫的叫声与打击乐。

● 联想:秋虫的歌声那么愉快,那么嘹亮,秋天有什么特色?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秋天是美丽的,美在硕果累累,美在天高气爽、秋叶红遍,美在人们的心里。

5.其他选择:

● 设置秋天的情景,一部分学生装扮成秋天的植物,另一部分学生戴上昆虫的头饰和胸饰,一起模仿秋天与昆虫的声音。

● 搜集昆虫的标本或者活体(如蝈蝈、蛐蛐、金铃子等),让大家观赏、玩耍,介绍昆虫的习性和喂养技巧,引起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 教师选择或自己创编一首表现秋天的曲子,设定一种歌词的格式,学生创编、填词演唱。

● 在教室里挂几幅秋天的风景画,让学生欣赏,同时倾听"百鸟朝凤"的乐曲,使视觉、听觉连通起来,感受秋天的美妙。

● 学生自由地选择会唱的歌曲,即兴改词,说唱表演。如歌曲《找朋友》的歌词,改为"我是一只小知了,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我为大家唱支歌。"

(二)艺术与情感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
a-b-c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学段 1-2-1
 
 
 

1-2-2
 

1-2-3

有兴趣了解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尝试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和表现。
 
 
 
初步识别某些简单艺术作品和艺术表现表达的情感与情绪,并作出反应。
 

将艺术作品与艺术表现中展示的情感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加深对自己情感的了解。
启发学生回想自己体验到的各种强烈情感,全班一起将大家知道的情感类型一一列举出来,采用分组游戏的形式,通过歌唱、绘画、舞蹈表达其中最强烈的情感(如兴高采烈、伤心、痛苦、恐惧等),大家一起分享。)
观赏或倾听表现母爱、友情、欢乐等常见情感的作品,将不同情感用语言、身体、声音等即兴表现出来。

观赏或倾听表现母爱、友情、欢乐等常见的情感作品时,将它们与自己曾体验到的同种情感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第二学段 2-1-1
 

2-1-2
 
 
 

2-1-3
能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到自我与他人的情感与情绪,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进行表现和交流。
能分辨和感受不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将内心体验用不同门类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将艺术作品表现的情感与个人情感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梳理。
观看或聆听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等作品,将自己的情感反应用 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与同学分享。
·从自己接触过的诗歌、散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作品中体验友情、悲伤、欢乐等典型情感,学会运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并把自己的体验记录到艺术成长记录夹里。

·确定全班同学都熟悉的某种常见情感(如悲伤),分组寻找表现这种情感的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各组派代表说出自己经历的这种情感与所选艺术作品表现的异同,使自己对这种情感的体验得到深化,并将自己的体会写进艺术成长记录夹。

第三学段 3-2-1
 
 

3-2-2 
 

3-2-3
深入体验自我与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并用艺术的形式创造性地表现。
 
 
探讨比较不同艺术作品对人类情感的表现,用恰当的艺术形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在艺术情感与个人情感的联系和比较中,提高审美情趣,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愉悦。
将自己体验过的某些强烈情感(如对母亲的爱,看国旗升起时的崇高感),与音乐、美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同种情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这些情感的体验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比较和体验同种情感(如友情或悲伤)在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在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在某一国家不同时期艺术中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到艺术成长记录夹里。

确定情感主题(如"友情"、"关怀"等),以小组形式创作表达这些情感的小品或广告片(学生自己布置舞台或画背景,自己为人物选择并制作简易材料的服装等)。活动结束后对本组作品是否成功表达了这种情感进行讨论,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过程写进艺术成长记录夹。



案例3

课题:部落里的音乐

教学思路与活动建议

1.适用年级:1年级,对应《标准》的1-2-3。

2.教学思路:本课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由对原始部落艺术的接触,引发学生对奇妙的艺术之源的探究。原始艺术质朴、单纯,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的发源,为低年级艺术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契机。本课是《原始部落》单元教学的课例之一。第一课

原始人,第二课部落里的音乐,第三课 风声、雨声,第四课 洞穴,第五课

猎物。本课是第二课的教学,在第一?quot;原始人"的基础上,创设神秘的远古时代的神奇场景,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想像。音乐、美术与即兴的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在趣味活动中,识别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等要素。本课教学需2课时。

3.教学目标:

● 对音乐的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有所了解。

● 在感受原始人的生活时,能用简单的词汇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加深对自己情感的了解。

● 有兴趣了解原始人的生活。

4.活动建议:

● 引入:师生一起倾听美妙的音乐。例如欧洲的古典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音乐。

● 转换:"原始人的音乐你们听过吗?"随着教师的话题,孙悟空和皮诺槽出现了,他们带着大家进入了时光隧道,师生瞬间来到远古的周口店。

● 情景:让音乐声把学生带入情景。埙的独奏音乐出现了,暗示着远古的苍凉;梆子的敲击声在教室回荡;原始人在严酷的莽原山野生存;突然传来巨兽的吼叫,人们发出恐惧、惊慌的叫声(采用无序、杂乱、音量强弱不定的音调)。

● 表演:学生被感染了,他们可以模仿原始人发出各种声音,如:恐吓声、吆喝声、惊恐的叫声等,同时伴随有跺脚、击打等动作。在活动中注意节奏、力度、音色的变化。通过表演体会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速度等的作用。

● 体验:帮助学生将音乐表现的情绪与自己的情感变化联系起来。说说自己在听到音乐声和

参与表演的过程中,情绪有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能用简单词汇进行表达,如:神秘、害怕、恐惧、勇敢、高兴、喜悦等。这是本课重点环节,教师可把孩子们使用的词汇写在黑板上,尽管他们认识的字不多,但这样做,会帮助他们加深对情感的体验。

● 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表现快乐、悲伤与恐惧的声音与表达这类感情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 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我们的推测和表演合理吗?""你喜欢这样上课吗?""原始人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如果是现在,人们再发现巨兽还会将其打死吗?如果不会,那我们应该怎样办?"

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到"原始社会",每个孩子都成了"原始人",在对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有所了解的同时,学生对歌曲、乐器的出现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并对自己的情感有所认识。

5.其他选择:

● 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椭圆形的纸片上画出原始人的面具,然后戴上面具,在教室 或校园一角或校外一片树林中上课,更好地体会原始人的生活。

● 教师和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如:毛竹筒、石块、木棍、树枝),在非洲部落音乐的旋律中,综合呐喊、击掌、跺脚、打击乐器,做一些队形的变化,这是又一种表演的形式。

● 展示图片或实物,介绍远古时代的工具、饰物、乐器--埙、骨哨、骨笛、磬、陶罐。说明远古人在制作工具、饰物时的敲打声也是一种音乐,由制作工具再发展到制作能发出声音的乐器,用敲打工具表现节奏、强弱、快慢,再加上人的呐喊、呼唤及拍掌、跺脚,再现原始部落人的生活。

● 分别欣赏埙、非洲部落的音乐。第一遍聆听、熟悉旋律,第二遍分组或个人随音乐表演(跺脚、击掌、打击乐器、喊叫等),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表演。

案例4

课题:泥土的故事

教学思路与活动建议

1.适用年级:5~6年级,对应《标准》的2-2-1。

2.教学思路:这是从美术切入的艺术课。本课意在通过玩土活动,引发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并观赏分析与这一问题有关的艺术作品,根据艺术作品展开想像和再创作活动,把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如对长线条的运用、造型的简洁、构图的方式等)运用于自己的创作,同时学生还要尝试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本课教学约需4课时。

3.教学目标:

● 通过对土的讨论,引起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 学习艺术家的表现方法,并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所体现。

●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体验他人的情感与情绪,并与自己的情感联系起来,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与交流。

4.活动建议:

● 体验:从触摸土开始,进入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摸土、抓土、闻土的味儿、观察土的颜色,对土有初步的认识(农村的学生对这样的泥土并不陌生,一些城市里的学校也有了花房,可以找到泥土。农村的学生可以用模拟的办法回顾春耕时翻耕土地的景象,说说自己当时的经历和感受。城市的学生以看、摸、闻等切身体验为主,也可以通过观看录像资料以及家庭和环境的绿化,了解土地和农民的关系,感受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观赏:从对日常生活的认识转入到对艺术的学习。师生一起观看与土地有关的作品:米勒的《拾穗》、《晚钟》,重点分析一个作品,如《拾穗》。教师可准备一些问题,如"刚刚看到作品,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作品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三个人在干什么?她们看上去是什么样子?"

● 表演: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印象,用形体动作模仿画中人物。作品中的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教学及时融进戏剧表演的环节,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农民生活的认识和对作品的理解。

● 分析:讨论作品中有哪些艺术要素,艺术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个环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要尽可能分析细致,照顾到每个同学。

● 创作:要求学生用艺术家使用的表现方法,创作一个与"土"有关的绘画作品。如果同学兴趣浓厚,还可组织他们尝试其他方式,如泥塑、剪纸、创编故事等。

● 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的体会。

● 再创作:教师提出新的问题:"现代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致使有的地区水土流失,土地碱化。这样下去,100年以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再创作,再创作的形式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戏剧小品等其他形式。

5.其他选择:

● 介绍、交流自己家中和生活环境中种植的花草植物,了解泥土、植物和种植技术的相互关系。

● 了解当地种植的农产品的种类,讨论家庭中消费的农产品,加深对泥土的情感。

● 观察、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现象,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积极参与环保。

● 欣赏表现泥土、种植、劳作的艺术作品,加深感受。

● 设计童话的情景,进行与环保有关的表演或讨论。

● 采用绘画形式描绘大地与植物、大地与动物、大地与人类的依存关系。

课例5

1.适用年级:5年级(4课时)。

2.教学目标:

● 通过对泥土的观察与讨论,产生对土地的情感,引起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 观赏米勒的作品,能借鉴他的画法。

● 能对农民的辛苦劳作有所感受,并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用绘画、表演等形式进行表现。

3.教学过程:

● 体验(20~25分钟):从玩泥土开始,进入教学。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土:摸土、抓土、闻土的味儿、观察土的颜色,感到土软绵绵、热乎乎的,散发出一种自然的气息。土的颜色是褐色的,遇到水发粘、发光,可以随意揉成各种形状……

追问土的用处:能使种子发芽,能长出庄稼和其他植物。

探究与土有关的生态知识:如果不保护土,那么一旦遇到大风暴或大水,土就迅速流失。如果过度施肥,土地会碱化,使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

● 讨论(10~15分钟):

师生一起观看米勒的《拾穗》、《晚钟》等作品,提问:作品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的人物是什么身份?他们看上去是什么样子?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描述:是黄昏时分,展示出一派暮色苍茫的景象;是劳作的农民,但五官不清;衣纹没有细致刻画,只有像剪影一样的轮廓……

● 表演(10~15分钟):

这些姿态如此吸引人,哪位同学愿意来模仿表演一下?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表演,如果想表演的同学太多,可以每组派一人表演,其他人对照画中樾谓?衅菲馈

● 分析(10~15分钟):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作品如此生动,作者是怎样画的?我们可以向艺术家学习哪些创作的方法?"学生讨论艺术家用了哪些艺术的要素,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例如:长线条的运用,沉着、柔和的色彩,简练、概括的造型,近处的寂静与远处声响的对比等,这些都是为了突出农民的辛苦劳作,让人看到农民的淳朴善良和虔诚的心态……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看到米勒如此感人的作品,想不想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一问题主要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家的兴趣,接触艺术史常识,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教师可将自己掌握的资料介绍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

● 创作(20~25分钟):

学生玩过了泥土,知道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又了解了大师和大师的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土地》为题,用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先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怎样构图,打算使用哪些颜色,如果画面上有人物,人物的位置如何安排,画面表现一天中的哪段时间,是否有近景、远景等。

● 评价(5~10分钟):

展示学生的作品,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的收获。

● 再创作(30~40分钟):

根据艺术作品,教师启发学生进行再创作:"土地是美好的,土地就像母亲,为人类提供'奶汁',但现在人类好像已经忘记了土地母亲,不注意环境保护,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碱化了。这样再过几十年后,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想一想那时候人们的生活,以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

学生可以: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画面中还是米勒作品中的两个农民,还是虔诚的祈祷,只是土地被碱化了,农民穿的衣服更破旧了,他们跪下来祈求上苍原谅人类的过失,让土地重新肥沃。

通过创作小品表现--展示课堂情形的小品,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原来是肚子饿……

模拟种子进行表演--种子种到地里,没有养料,无论如何也不发芽……

综合不同的艺术形式再现未来困境--农民更多地往地里施肥,长出的粮食畸形,人们吃了有大量肥料的粮食不断生病……

● 展示(10~20分钟):

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

(三)艺术与文化

    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a-b-c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学段 1-3-1
 
 

1-3-2
 
 
 

1-3-3
参与社区或家乡的艺术活动,感受公共场所的艺术。
 
 
有兴趣关注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艺术,初步感受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搜集常见的艺术符号,初步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
参与社区、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或观看预先准备的有关录像资料),了解其中出现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剪纸、装饰品,尝试模仿其中一项活动。
观看或聆听易于理解的中外艺术作品(形象鲜明的、短小有趣的)。在倾听某 些国家和地区的音乐作品时,可以配合观看当地风景照片、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美术作品等,让学生知道有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

通过向家人询问或教师提供资料,了解某些窗花或灯笼图案、龙舞、福字、年画等的象征意义,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

第二学段 2-3-1
 
 
  

2-3-2
  
 

2-3-3
学习和尝试我国不同民族的艺术表达方式,了解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接触具有鲜明风格特征的世界多民族艺术,初步了解其风格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艺术与民族习俗、审美趣味的关系,学会识别和欣赏其中常见的艺术符号,尝试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运用。
参与社区、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或观看有关录像资料),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的音乐、歌舞、戏曲、建筑的异同(尤其是曲调、动作、唱腔、服饰、化妆、造型、色彩等方面),学习和尝试它们的独特表现方式。
观看或聆听外国艺术作品,结合地图册、地球仪、书籍、录像等,与同学合作查找资料,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人情风俗、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艺术的了解与尊重。

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天坛建 筑,京剧的脸谱、服装等,国画中的松、梅、竹、菊等,舞蹈中的天鹅、孔雀、鹰等,建筑中的龙、凤、十字架等),教师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也可以一起观赏这些艺术的图片、录像,可请家长或校外专家参与讨论),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

第三学段 3-3-1
 
 

3-3-2
 
 
 
 

3-3-3
继续探究我国各民族艺术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熟悉和运用它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增进对民族多元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尊重。
比较、了解外国不同民族艺术作品的基本风格特征,探索其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能领会不同艺术符号的文化含义,增进对艺术的内涵和文化功能的认识。
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民族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也可以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
欣赏世界不同民族的艺术,可以选择同一个国家相同时期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电影片段、风景图片,综合起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考察其文化背景及艺术发展的脉络。教师可根据现有资料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书籍、照片等资源。

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讨论生活和艺术中符号的象征意义。如白色、红色在不同地区代表的不同意义,不同建筑的符号含义等。简单做记录,收入艺术成长记录夹。



案例6

课题:庆丰年 闹秧歌

教学思路与活动建议

1.适用年级:7~9年级,对应《标准》3-3-1。

2.教学思路:

年是中国人的最重要节日。过年时家庭亲友团聚,还要进行一系列祈盼来年五谷丰登、求取吉利的活动。在许多活动中,歌、舞、乐融为一体,如披红挂彩闹秧歌的活动,就是其中之一。本课通过模拟闹秧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情趣,同时了解与中国年文化有关的习俗。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要学会基本的秧歌步和基本的腰鼓动作。本课需3~4课时。

3.教学目标:

● 感受中国年(秧歌)文化的情趣。

● 了解与中国年文化艺术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

● 学习与"庆丰年"有关的民歌,初学秧歌、腰鼓的基本动作。

4.活动建议:

● 感受:说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通过看录像、图片等,重点了解一个地区的习俗。以陕北农村为例,感受那里庆丰年、闹秧歌的热烈气氛。

● 讨论:学生讨论如何再现陕北农村过年的情景。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剪窗花、写春联、贴门神、扭秧歌等。

● 创作:学生自己创设过年情景。分组参与制作、绘画、创编歌词等活动。

● 表演:学走秧歌步,学打腰鼓点。这是本课需要学习的知识,要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秧歌步和腰鼓动作,理解基本的腰鼓点。

● 评价:看看谁做得好,请他为大家做示范。

● 表演:听欢快的音乐,在欢庆锣鼓声中,学生闹秧歌。

● 反思:教师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后,再以短文的形式表达个人的看法。

5.其他选择:

● 让学生准备有关过年的风俗故事。上课时,先分组讲述,再推选生动有趣的故事,在全班介绍。其中穿插表演吃年夜饭、放爆竹、拜年、讨压岁钱、锣鼓秧歌等习俗。

● 听赏表现过年、迎新春的歌曲和乐曲,特别是各地的民歌小调,依据不同题材风格的乐曲进行表演,如跑旱船、舞龙、舞狮等。

"舞龙"的简易制作:用一只鞋盒,中间插一根木棍固定,剪贴彩绘制成龙头,用两块废纸板,中间夹上木棍固定,制成龙尾,用一根绳子把龙头龙尾相连,绳的中间再连上若干根木棍,并用彩纸进行装饰。

"舞狮"的简易制作:用一个大纸盒(类似两个方凳的大小),挖出眼睛、嘴巴,再安上耳朵,彩绘成狮头,再连上一块布(1米×0.5米或再稍大一点),作为舞狮的皮,可适当进行绘画装饰。这就制成了一件可供两人表演的舞狮。

(四)艺术与科学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许多科学发明都从艺术的灵感和想像中受益,而历代艺术又从当时的科技发明和生产力发展中得到支持和启发。在艺术教育中,学生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比较,可以提高想像能力,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a-b-c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第一学段 1-4-1
 
 
 
 
 
 

1-4-2
 
 
 
 
 

1-4-3
对与艺术有关的科学现象和简单技术有所了解,产生好奇心。
 
 
 
 
 
 

初步感受和了解常见科技产品中蕴涵的艺术要素。
 
 
 
 
 

知道艺术手段和科技手段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更美的形式。
学生描述观看节日焰火、彩灯、霓虹灯、动画片、油画、国画、陶瓷,以及听赏打击乐器、钢琴、二胡、笛子、电声乐器演奏时的感受,引发对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的好奇和追问(主要是从学生的记忆和体验中进行引发。教师也可根据本地的资源,选择恰当的内容)。

在以生活为主题的艺术活动中,发现常见电器产品的造型美,如感受学习用具、玩具、广告、喷泉等的形状、色彩和声音(可用游戏活动、绘画、儿歌、猜谜、形体动作、模拟等形式表现上述物品,寻找其中的艺术要素,体验这些产品的美)。

比较嗓子唱出的歌声与扩音器扩大后的歌声的区别;区别和比较自然景色与摄像镜头中的景色;尝试用某些媒材制作简单的道具,配合身体动作、声音、绘画等形式表现身边的自然变化(如表现水的液态、固态、气态的变化)。

第二学段 2-4-1
 
 
 
 

2-4-2
 
 
 
 
 

2-4-3
了解科学技术对艺术技艺发展的影响。
 
 
 
 
 

初步了解艺术想像和审美要求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尝试艺术手段和科技手段的简单结合,对所学所知的科学内容进行创造性表现。
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说明纸的发明、摄影技术出现、电子媒体出现后艺术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并通过实际创作验证(如比较用油彩在纸上作画与用带色矿物质在不平的墙面上作画的不同),认识科学技术影响着艺术的发展。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和现代人有哪些艺术想像激发了科学探索,如人们对飞行的想像和需 要促进了飞机的出现;对天堂的想像促进了火箭和飞船的研制;艺术想像对服装设计、汽车 造型、建筑造型、舞台设计、电子技术产生的影响等。

观看显微镜和放大镜中的世界、摄像镜头捕捉到的动物瞬间姿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并根据想像进行艺术创造。

第三学段 3-4-1
 
 
 
 
 
 

3-4-2
 
 
 
 

3-4-3
探索现代科技手段、多种媒材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影响。
 
 
 
 
 
 

了解艺术想像和审美需要对科技发展的价值。
 
 
 
 

通过艺术与科技手段的结合,进行艺术的创造与表现。
欣赏和比较古代青铜雕塑、石头雕塑与现代铝合金雕塑在风格和外形上的异同;比较现代钢铁和玻璃为主的建筑与以往的泥土建筑、石头建筑、砖瓦建筑的异同。探讨电子技术出现后艺术形式和风格发生的巨大变化。注意收集与艺术有关的纳米技术、文物保护技术等资料。

了解某些科学家的艺术素养,这些素养与他们科学成就的联系;搜集艺术想像如何影响 科学发明的故事;调查现代服装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如何受艺术想像和人们审美需要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烫画、制造音响效果、设计广告、舞台布景等活动,理解艺术与科技手段的结合(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安全操作)。



案例7

课题:我喜欢的玩具

1.适用年级:1~2年级,对应《标准》的1-4-1,1-4-2。

2.教学思路:

本课是从美术切入的艺术课。对于小学生来说,玩具是他们的亲密伙伴,可以分享他们的快乐,引发他们的想像。通过对玩具的观赏、交流、模仿和表现,引导学生从参与、表现、创造的角度玩玩具,从艺术要素、艺术形式方面感受美并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本课需1课时。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玩具的形、色、声、质。

● 在活动中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学会交流、懂得谦让和分享。

4.活动建议:

● 触摸:将大家带来的玩具堆积起来,用布蒙上。学生从中摸出自己的玩具(一个同学摸到两只长长的耳朵,他告诉大家是自己的玩具兔子,于是拉了出来,结果全体学生愕然:原来是一只变形的白熊,是别人带来的玩具,随即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笑声。这个同学也许只注意了形状,忽略了玩具的材料、质感的不同)。摸出玩具后,请学生说说是怎么凭感觉找到自己的玩具的,告诉大家触摸到自己的玩具时手的感觉。

● 模仿:把玩具依次排列起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用身体动作和表情模仿。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这个玩具的特点。

● 倾听:学生模仿玩具发出的声音,模仿时注意区别声音的音色、音高、强弱等(如泥咕咕、泥哨、电声娃娃、哭娃娃、发条装置的动物等的声音)。

● 绘画:每人选一个玩具画下来。为了使画面效果生动,可让学生在不同的材料上作画。

5.其他选择:

●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会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生发出新的教学环节。例如,当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玩具与别人分享时,发现有一个同学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汽车拿出来,在教师的耐心询问下,才知道这是他奶奶留给他的最后一件玩具,十分珍惜。教师感到这个事件可以生成新的课程。于是,在全班同学都画完作品后,教师请这个同学告诉大家这个玩具的来历。全班同学好奇、快活、淘气的表情刹那间凝固了,被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笼罩了。教师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并灵活地调整了评价的方法(教师本来是想让学生相互观看作品,说说对他人作品的看法,由于这个事件的突然出现,占用了一些教学时间,这一步骤不能进行了。但教师并没有因此取消评价,而是用另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所画的作品送给爸爸妈妈,和他们相互交流对玩具和自己作品的看法,并借机表达对父母和其他长辈呵护的感激之情)。

除此之外,本课在创设情境时还可以有以下多种选择:

● 创设情境一:每位学生拿着自己的玩具,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介绍,并且编排表演游戏。

● 创设情境二:各组把各类玩具摆放成有趣的组合,采用讲解员和参观者的形式介绍和交流玩具。

● 创设情境三:进行"玩具动物园"、"玩具商店"、"玩具角色医院"、"办家家"等游戏活动。

案例8:

课题:未来的家

1.适用年级:初中2~3年级,对应《标准》的3-4-1,3-4-3。

2.教学思路:

这是从美术切入的艺术课。通过对未来的家的模拟构思,认识到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密切关系

及其给家庭带来的变化。用身边可以找到的多种材料设计制作家具和家的模型,体会设计与制作的乐趣。尝试进行家庭生活情景的表演,加深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和对家的热爱。本课需3~4课时。

3.教学目标:

● 通过观看不同材料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媒材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影响。

● 能用简易材料制作家具和服装,尝试艺术与科技手段的结合。

● 通过制作和表演,发现日常生活的美。

4.活动建议:

● 欣赏:学生(以图片或幻灯片的形式)观看一些椅子的设计作品,如马金托什设计的橡木

椅、雷特维德设计的红--蓝扶手椅、雅可布森设计的"蛋"椅和凳、伯托亚设计的"钻石"安乐椅、恩姆斯设计的塑料"蛋壳"椅、蒙狄尼借用布鲁尔的钢管椅设计的后现代扶手椅等。

●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这些椅子是艺术品吗?它们与教室中的椅子有什么区别?""新材料的出现是否对艺术的形式和风格有所影响?"各组请一名同学做记录,教师参与讨论。

● 评价:各组汇报结果,其他组同学可有针对性地继续提出自己的想法。

● 设计与制作:以合作形式(5~6人为一组),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未来的家"的模型。先设计方案,几个人的意见达成一致,然后分工制作。有用特殊材料(铁丝、橡皮泥、纸盒、泡沫、塑料布、纸袋、纸板等)制作家具的,有设计地板砖、壁纸的样式的,有设计顶灯样式的、有设计窗帘的……(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电脑上设计图形)。

做好模型后,每个同学都是房间的主人,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件衣服(可以是礼服,可以是睡衣,也可以是休闲服。总之,要符合这个房间主人的身份,适合在这个房间里的生活)。可以选择多种材料进行制作,如挂历纸、作业纸、毛线或布料(床单、窗帘布)……重点体会艺术与科技手段的结合给作品带来的变化。

● 音乐:选择与这个房间的风格与色调相协调的音乐作品。

● 汇报:介绍本组制作的家与家具模型,大家欣赏评价。介绍本组的音乐作品,并让大家听赏。

● 表演:穿上特制的衣服,扮演家中的人物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对话、哑剧、舞蹈、小品等任选),同时播放本组选择的背景音乐。

● 评价: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针对其他组同学的创意和演出,提出本组的修改意见。为其他组提出建设性意见。

● 反思:科技进步会给未来的家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科技如何影响着艺术的发展?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如果再有机会演出,我在哪些地方还要改进?自己未来的家是什么样子?可以写出短文。

5.其他选择:

本课教学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同时使他们对艺术与科学的互动作用有了认识。擅长音乐

等学科的教师,可以减少教学中美术教学的含量,增加音乐、舞蹈、戏剧等的教学内容。如:从乐器和科技的结合入手,了解乐器的发展,并用现代的音乐手段,录音、录像、电声乐器等形式进行创作,或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简单乐器的设计,利用吸管制作吹奏乐器,用不同板材制作打击乐器,并结合物理知识中"声音的共振"、"音高"等相关知识使作品更完善。也可以通过倾听音乐或观看表演,猜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3: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在艺术课程的实施中,必须促进学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基本艺术能力的发展。各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师资、教学条件、社会资源、民族特色等实际情况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艺术教学必须体现鲜明的人文特色。艺术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设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本课程强调四门艺术学科的综合,既保持各学科的特点,又防止生硬、盲目地把各艺术学科简单叠加,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渗。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另一种是"多科综合"。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和教学的需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整个艺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学校和社会可以验证艺术课程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掌握艺术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实现情况,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达到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学习;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绩,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一)对学生的评价

艺术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 全面发展原则

艺术课程的评价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既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同时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和目标,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

● 注重差异原则 艺术课程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尊重学生富有个性或独特

的表达方式,注意学生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状况、语言、性别方面的差异,给予公平对待。在知识技能的评价上,不强求一律,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艺术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质性评价方式:

质性评价是艺术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它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与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而不是脱离或中断教学进程;它适应艺术教学的即兴、变化、生成和跳跃等特点,适合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它可以通过客观描述的方式,对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进步做出评定。

艺术成长记录夹是重要的质性评价方式,它是一种用来记录学生整个艺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建立艺术成长记录夹,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评价。

艺术成长记录夹包括以下内容:

对作品创作过程的说明(表明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努力的程度);学生的系列作品(其中不仅收藏学生已经完成的、自认为满意或成功的作品,也收藏草图及不成功的作品,表明了学生艺术学习的广度);学生的自我反思(包括学生对自己作品特征的描述、评价、自己的进步等);他人的评价(包括教师、同伴、家长等的评价);各种预设的学习资料及学生搜集到的资料等。

建立艺术成长记录夹是一种学生自我收集、自我记录、自我反思和评价的方式,适用于所有水平和所有年级的学生。

(二)对教师的评价

在艺术课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爱心、教学态度和教学创意等进行评价。以下是对教师的主要评价指标:

--是否热爱艺术教学,是否具有不断学习、探究和提高艺术教学方法的意愿,是否善于组织艺术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是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是否具有独到的创意;

--是否善于观察和记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恰当评价(如充分考虑学生在性别、文化背景、个性及能力上的差异,用多种方式评价等),并通过评价使学生的艺术学习保持持续的热情;

--是否能与家长和社区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是否能将艺术课与其他课程连接,并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支援;

--是否能针对教学的单元认真做好准备工作,是否能熟练操作各种媒体;

--是否熟悉教学目标,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找出问题所在,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校的评价

--艺术教育是否得到学校管理层的支持,是否得到校长、班主任和其他科目教师的合作,是否有一定的政策保证,是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是否为每个在校学生都提供了接触和学习艺术的机会,学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的艺术学习后是否有能力和兴趣参与艺术活动;

--是否经常组织一定的课外艺术活动,如组织兴趣小组、演出、观看演出和展览、参观博物馆等;

--是否能听取和尊重教师对艺术课程建设的意见。

(四)对课程体系的评价

要促进艺术课程的发展,就要不断对课程的实施情况、对教材质量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不断收集课程实施的有关信息,包括对世界各国艺术课程体系进行了解和比较,在评价反思的基础上,使艺术课程不断得到完善。

--课程目标是否能反映现代社会对具有艺术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各单元教学内容、人文主题和知识技能的设计与安排)是否具有合理性、延续性、完整性;

--课程内容和教材设计是否具有创意,是否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是否活泼生动;

--课程是否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是否考虑了个体差异;

--课程设计是否关注到地区的差异,为各地的实施提供多种选择和发展空间;

--艺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评价,是否结合标准规定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课程目标四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评价这些内容可以采取"问卷"、"师生对话"、"学生报告单"等方式进行。

三、教材编写建议

艺术教材的编写要体现艺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在设计艺术课程内容时,应实现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习领域艺术能力的综合与联系。围绕课程目标的四个方面(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采取"一科为主、兼及数科""多科综合"的方式,通过课案的设计,达到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提高。

(一)教材编写原则

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规律,教材的内容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 开放性原则

教师用书必须为教师提供多种教学思路,提供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便于教师开发当地课程资源。艺术成长记录夹的设计要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多方面的条件,使他们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意。

● 多学科融合的原则

教材要体现综合的理念。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要相互交叉和融合,同时还要考虑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与沟通。

● 提供丰富教学案例的原则

在教师用书中,要提供内容丰富、易于操作的教学案例,以便教师在案例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不断创新。

● 配备多种媒体材料的原则

教材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多种媒体材料。

(二)教材内容的组织

● 每一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编写各个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和学科主题设计多个相关的课题。在单元与单元、课与课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每册教材对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要求,可参考附录一。

(三)教材呈现形式

教材包括教师用书、艺术成长记录夹、多种媒体材料等。艺术成长记录夹中包括:我的简历(姓名、爱好、照片等)、与单元主题配合的学习资料、学习内容、学生参与内容(如:歌谱、图片等相关学习资料以及"我的歌声"、"我的创作"、"我的评价"、"我的作业单"、"我的学具和日记"等)。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艺术教师要充分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艺术教师、具有一定才艺的教师、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课外艺术活动小组、艺术团队以及图书馆、文化活动场馆、校园环境等。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式:

● 充分调动现有艺术教师的潜能,通过学习培训,使之尽快适应综合艺术教育的需要。

● 充分挖掘校内具有一定才艺的教师,充实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可以从事戏剧教学。

● 充分调动具备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的积极性,开展互帮互学的艺术活动。

● 充分利用师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艺术经验,使之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 充分激发学生所具有的艺术表演欲望,使之具有持久的艺术学习动力和热情。

● 丰富图书馆的文艺书籍、画册、音像资料、杂志报刊等,便利师生的借阅。

● 健全校内各种文娱活动设施,充分发挥其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 在校园的规划、绿化、教室和画廊布置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 开展校园文体、班级团队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 不断积累综合艺术教育的资料,如典型的教案、音像、教具、图片等,建立艺术教学模式库,为教学提供多样选择。

(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可从事艺术教育的人才资源(如高等院校的教师,文艺团体的演员,书画院的书画家,青少年中心、少年宫的教师,文化馆的研究员,社区离退休的专业艺术工作者以及热爱艺术的非专业人员等)、社区文化艺术组织机构、社区的文化艺术场馆、社区的艺术环境(如小区的雕塑、建筑等)、社区的文娱演出活动、民族歌舞活动、农村民俗活动等。

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与方式:

● 与社区内艺术教育人才建立广泛联系,采用讲座、开课、展演、座谈、组织活动等多种方式,使之参与学校的艺术教育。

● 学校与社区的艺术组织、机构相互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

● 参观社区的艺术展览,参与社区的艺术活动(电影、文娱晚会、庆典活动等),使课内外的艺术教育有机结合。

● 充分利用社区的雕塑、建筑、市民广场、绿化等资源,丰富艺术教学的内容。

● 少数民族地区可利用传统民族艺术,农村可利用民俗活动进行艺术教育。

(三)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家庭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家居环境、文艺书籍和杂志、音像资料、电脑、艺术器材、家庭文娱活动等。

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和方式:

● 与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家长和亲友建立联系,使之积极配合学校进行艺术教育。

● 让学生参与家居环境的布置(如为装潢设计提建议、动手布置等),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

● 鼓励家长多购置孩子喜爱的文艺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 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家庭现有材料,开展艺术活动,有条件的家庭可添置孩子喜爱的艺术器材,为艺术技能的提高提供条件。

● 利用家庭的音像设备,可举行小型的家庭演唱会、舞会,自娱自乐。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4 13: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一、学生艺术能力发展水平参照表

第一学段(1~2年级)

  音乐  美术 戏剧与舞蹈
感知与欣赏 * 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喜欢听音乐。
*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音乐欣赏中展开想像、联想,并用体态、模唱及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到欣赏的快乐。

* 了解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和音色在音乐情绪的表达中所起的作用。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 对音响的多样和变化具有模仿与探索的欲望。能用声音的长短、高低、快慢和强弱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

* 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形与色,喜欢观赏美术作品。
* 能对自己的所见或作品展开想像,能表达出对作品的情感,享受观赏的乐趣。

* 愿意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

* 了解简易的造型工具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纸、泥等材料,感受其特性。
* 关注生活中表情达意的对话和姿态动作,喜欢看戏剧、舞蹈节目。
* 观看儿童剧、戏剧小品、动画片时能识别主要人物,知道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特点及其直接含义,并能简单讲述故事大意。

* 观看舞蹈,能有感应性的体态律动反应。能用比比划划和说故事的方式简单描述所见到的戏剧情景。

创造与表现 * 知道演唱、演奏是音乐表现的基本形式,尝试用歌声和简单的乐器演奏,表现音乐的基本要素,感受不同的音响效果,激发表现欲和创造力。
* 在参与演唱、演奏和游戏性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承担角色,能自信地表演,并学会相互合作,体验表演的乐趣。开始养成良好的演唱、演奏方式和看指挥的习惯。

* 尝试用可视符号记录简单的声音或短小的曲调,按自己的情感体验、创编简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创造的快乐。

* 在综合性游戏活动中,运用已掌握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唱奏简单的音乐作品,体验不同艺术相互交融的丰富情趣。
* 知道线条、形状、色彩的组合与变化,是构成看得见的美的世界的基本要素。尝试运用线 、形、色自由地描画心目中的美好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启创造的意识,体验创造性活动的快乐。
* 运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开展以艺术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利用身边易找的材料,采用折、剪、贴、揉、编、接等方法,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用艺术的方式美化生活的环境,初尝成功的乐趣。

* 在游戏活动中互相合作,体验不同门类的艺术相互交融的丰富情趣。养成活动前做好准备、活动中积极参与、活动后收拾整理的良好习惯。
* 对事物的动态和舞蹈动作有模仿的兴趣,乐于参与自娱性的儿童集体舞蹈活动或舞蹈表演。
* 听到喜爱的音乐有尝试用动作表现的欲望,按自己的想像自由地即兴舞蹈。

* 对生活中特别感兴趣的人物或动物有模仿和表现的欲望。乐于参与童话故事和生活小品等戏剧性表演活动。

* 在综合性的活动中,萌发创造的意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想像力,领略合作的愉快。

* 尝试编创和表演简单的故事情景。

反思与评价 * 注意倾听他人的演唱,乐于用简单的语言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 愿意在同学面前表演,在大家的鼓励下,建立起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解释自己的作品,愿意与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
* 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能对自己获得的艺术感受有所了解,建立自信心。

* 观看同学的作品,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 初步了解舞蹈主要是用人体动作来表现情感,知道舞蹈和音乐是姐妹艺术。
* 初步了解戏剧主要是以演员扮演人物表演故事。了解戏剧是将许多艺术综合在一起,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

* 在舞蹈和戏剧游戏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仪态、言语和行为的美。

* 通过综合性、游戏性的表演活动,感受到艺术是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知道艺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艺术是人的生活内容。



  第二学段(3~6年级)

  音乐  美术 戏剧与舞蹈
感知与欣赏 *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悦耳的音响具有模仿和探索兴趣。
* 能够专注地听赏音乐作品,感受和分辨其不同的情绪,并用语言简单描述自己的感受或用体态语言表现不同的情绪。

* 喜欢倾听优美的音乐作品。认识常见的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通过对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强弱的听辨,感受和理解作品的表现特点。

* 感受音乐主题、乐句和乐段的变化,使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 有兴趣观察大自然和各种人造物,能感知其形、色与质感的特点,能用语言简要描述所见,表达自己的感受。
* 喜欢观看美术作品和美术展览,积极参与美术活动,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逐步扩大所接触的题材和艺术样式。

* 喜欢一两种当地的民间美术。有兴趣收集或拍摄当地的风光照片,能自豪地作简单介绍。

* 感受所接触的各种造型材料潜在的美感特性,感悟到人类发现和利用这些特性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人人都可以参与这样的创造。
* 经常观看电视播放的戏剧、舞蹈和综艺节目,在教师和家长指导下学会选择,有自己喜爱的优秀节目,有兴趣地观赏剧场演出和群众文艺演出。
* 观赏舞蹈表演,能区分主要舞种。对舞蹈作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有所领悟和体验。对我国的多种民族民间舞蹈感兴趣。

* 观赏戏剧演出,能理解戏剧人物之间的关系,能复述戏剧情节,能初步区别戏剧与戏曲,并产生兴趣。

创造与表现 * 认识部分常用的音乐符号和记号,具备初步的识谱能力。
* 在唱歌活动中,能够初步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演唱、演奏方法;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当众演唱。

* 在参与齐唱和简单的轮唱、合唱活动中,学会相互倾听,体会相互协作产生的美,并对指挥的动作和歌曲伴奏作出正确反应。

* 能用自己喜爱的乐器参与表演,初步尝试在演唱演奏中作即兴、随机的变化与发挥。
* 认识线、形、色、肌理、质感、空间等,知道它们是基本的艺术要素,是美术特有的语言,通过不断的实践,打下入门的基础。
* 初步了解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等是使作品达到完整而有特色的基本要求。

* 尝试运用简单的描绘、涂染、折叠、编织、雕塑、拓印等方法,设计、制作平面的或立体的可供观赏的作品,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 逐步养成收藏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和自己满意的习作并乐于与人共赏的习惯。
* 参与即兴或自娱的舞蹈活动,使身体有一定的灵活与协调能力。跳舞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能情绪投入地表演一些简单的儿童舞蹈。
* 配合音乐学习,尝试用简单的舞蹈语汇做创编练习,能对舞蹈的动律、节奏、造型等表现手段有所感悟。

* 有参与戏剧性表演活动的热情,自信地扮演喜爱的角色,主动模拟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 在日常生活中和观赏演出时,注意观察人物的丰富表情和动作的连贯性,能带表情朗诵,能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 能合作编演小品。

反思与评价 * 对于自己喜好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能说出喜好的理由。
* 初步养成对音乐学习过程反思的习惯,乐于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音乐学习的感受,并能把最感兴趣的活动和体验记录到艺术成长记录夹中。
* 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及特别喜欢的作品,并能说出理由。
* 初步养成对美术学习过程反思的习惯,乐于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美术学习的感受,并能把最感兴趣的活动记录到成长夹中。
* 通过对一些基本舞蹈动作、手势、步法的学习,知道舞蹈是用美的身体动作和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舞蹈动作是提炼、加工、条理化了的身体动作。有自己喜爱的舞蹈作品。
* 了解戏剧是以演员的动作和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表演故事的综合艺术。了解戏剧表演能逼真地再现人物和生活情景。能对我国的戏曲有初步的了解。

* 乐于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观赏或参与表演的感受,并能反映在作文和日记中。



  第三学段(7~9年级)

  音乐  美术 戏剧与舞蹈
感知与欣赏 * 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歌和民间乐曲。熟悉几首有代表性的戏曲唱段。
* 欣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通过听辨不同声部和演唱形式、听辨常见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音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主要旋律。

* 逐步扩展音乐欣赏的范围,对优秀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 喜欢观赏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知道珍视家乡的古迹,发现其意义,认识常见的符号,同时知道尊重世界文化遗产。
*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感受其中的美,能对作品的形式、内容、风格特点、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有自己的心得。

* 由绘画的鉴赏逐步扩展美术欣赏的视野,主动接触一些优秀书法摄影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及中外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建筑,对现代设计和环境艺术产生兴趣。
* 欣赏舞蹈作品,能关注舞蹈与音乐的协调以及舞蹈动作的目的性、抒发性和人体、动律、节奏之美,在艺术享受中得到启示。
* 观赏戏剧,能感受演出的完整性以及由演员逼真的表演所创造的"假定情景中的真实"的艺术魅力。能较完整地叙述戏剧情节,说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 理解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意义,有自己喜爱的舞蹈或戏剧影视表演艺术家。

* 在影视节目的欣赏活动中能作出适当的价值选择,不盲从,有自己的见解。在把握情节、人物的基础上,能获得较深切的情感体验,能关注画面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 欣赏京剧和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表演,初步感知剧种特色和流派风格。

创造与表现 * 能够认识运用基本的音乐符号和术语,在唱奏表演活动中尝试运用变化、对比、再现等手法,有创意地进行表现。
* 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理解和配合指挥的手势准确演唱歌曲。

* 注意从不同文化的角度,探索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和题材、体裁特点,加深对音乐文化内涵的了解。

* 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利用民歌素材为诗歌编配简单的曲调,感受音乐创作的快乐。
* 进一步了解线、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美术语言,借助各种媒材,表达自己的创意,丰富自己的生活与艺术体验。
* 尝试利用不同的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初步具有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和美化自然的能力,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 在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技能,在多学科的连接与互动中寻求联系。
* 在跳舞时能表现出一定的准确性,在表演作品时能融入感情,能表现几种有代表性的舞蹈基本动作和本地区的民族民间舞。

* 会演唱戏曲唱段。

* 学会有表情地朗诵剧本台词。

* 尝试扮演戏剧角色,模仿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 尝试设计、表演戏剧人物的神情动作,在戏剧排演制作中承担任务。

反思与评价 * 了解自己喜欢的中外音乐家的生平活动和代表作品,并能结合自己的感受,对其创作写出评论文章,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 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自我评价,能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得到启发,明确努力的方向。

* 逐步把自己的艺术学习活动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 了解自己喜欢的中外美术大师的生平和代表作,并能结合自己的看法写出评论文章。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
* 能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能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得到启发,明确努力的方向。

* 逐步使自己的艺术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 了解表演艺术的共同特点及其综合性。有自己爱慕的表演艺术家。
* 知道舞蹈的表情功能和类型特点。掌握一些基础的舞蹈语汇。

* 每学年熟悉几个中外舞蹈著名作品的精彩片断。

* 初步了解戏剧冲突、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剧本样式、戏剧台词、导演、舞台美术、剧场 等方面的知识。

* 每学年熟悉几位戏剧文学家或戏剧、戏曲、影视表演艺术家及其代表作。

* 结合语文学习学会写观后感。



二、重要概念解释

综合艺术课程 艺术课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相关的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综合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构成整体的综合艺术课程。

艺术能力 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感知、欣赏、创造、表现、反思、评价、交流等方面的艺术能力。

创造美与鉴赏美 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创造美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活动;鉴赏美是认识美的所在的意识活动。创造美是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依据一定的审美鉴赏力、通过对艺术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驾驭,建立美的形式的创造性劳动;鉴赏美是依据在以往审美活动建立起来的审美意识,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认识性活动。从创造美、鉴赏美活动的主要存在特征来看,创造美主要存在于艺术的表现、创作活动中,鉴赏美主要存在于艺术的感知、欣赏活动中。简而言之,创造美是创造行为,鉴赏美是心理体验。

就创造美与鉴赏美的相互联系而言,在艺术创作和表现这类外化的建立美的活动中,其中有审美心理活动的参与;在艺术的鉴赏和评价这类审美体验过程中,也有内化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因此,在艺术实践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形成一种对立统一关系。

"一科切入,兼及数"与"多科综合"综合艺术教育中,从一门艺术学科的学习切入,连接并融入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不仅可以用其他艺术门类的体验刺激、扩展和强化一门艺术的学习,使之更快速、更有效,而且借此扩展了学生视野,刺激学生对各门艺术的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行将它们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模式对发展儿童的戏剧和影视观赏能力十分有利,因为戏剧与影视艺术本身就是综合性的,涉及音乐、舞蹈、表演、灯光、布景、化装、音响效果等。

在综合艺术教育中,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艺术学习的经验融入非艺术学科的学习,会使之更生动、更有趣味;非艺术学科的经验进入艺术学习,会刺激学生的想像力。跨学科的学习模式可以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严格界限,促进各种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更具创造力和通识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4 01:36 , Processed in 0.133406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