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64|回复: 1

[习题] 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9 23:3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 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关系()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平方关系D无关
2. 人类可以通过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数量的语句,这说明语言具有()
A结构性B创造性C指代性D意义性
3.司机在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速,这是()
A 第一信号系统B 第二信号系统 C 操作性条件反射 D 无条件反射
4.注意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 认知过程B 情感过程 C 人格特征 D 心理活动特性或心理状态
5.从榜样中所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是观察学习的()
A 注意过程B 保持过程 C 复制(再造)过程 D 动机过程
6.如果看到他人的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的强化属于()
A 直接强化 B 自我强化 C 替代强化D 以上答案都不对
7. 通常由主试者给予不同的指导语造成的自变量属于( )。
A.刺激特点自变量 B.环境特点自变量 C.被试特点自变量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8、证明感觉记忆存在的研究方法是()
A延迟报告法 B部分报告法 C整体报告法 D词干补笔
9、根据信号检测论,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信号的存在是因为()
A人的生理局限 B背景噪音干扰 CA+B D被试态度不认真
10.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的指标
A 时间分辨力 B空间分辨力 C 敏感性 D 适应
11.具有加工信息和与存储信息双重功能的记忆是()
A 感觉记忆B 短时记忆 C工作记忆 D 长时记忆
12. 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 。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3.一年级小学生计算时往往扳着手指算,这种思维是()
A 形象思维 B 动作思维 C 创造性思维 D 抽象思维
14.()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A 热情 B应激 C 激情 D 心境
15.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
A 自我观察B 自我体验 C 自我控制 D 自我认知
16.由新颖独特、强烈的刺激物引起的注意属于()
A 不随意注意 B 随意注意 C 选择性注意 D 持续性注意
17.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可以用()表示
A 简单次数分布表B 相对次数分布表 C 累加次数分布表 D 双列次数分布表
18.假设两变量线性相关,两变量是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但不呈正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A 积差相关 B 斯皮儿曼等级相关 C 二列相关 D 点二列相关
19.以下几个点二列相关系数的值,相关程度最高的是()
A 0.8 B 0.1 C -0.9 D -0.5
20.样本平均数的可靠性与样本的大小()
A 没有一定关系
B 成反比
C 毫无关系
D 成正比
21.运用非参数分析时,要求处理的数据是()
A 十分精确的B 自由分布的 C 大量的 D 等级形式的
22.用重复相关估计信度时存在的局限是()
A 对所测特质的稳定性有限制
B 对测验项目的难度排列有限制
C 只能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重测才能得到重测相关
D 对测验的内容范围、测验难度、试题类型等有限制
23.“寻人启事”写成“寻丫启事”易引起人们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 )
A.强度 B.活动 C.持续 D.对比
24. 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用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25. 皮亚杰认为,儿童内在表征系统发展的最早表现是( )。
A.象征 B.符号 C.延迟模仿 D.平衡
26.( )是婴儿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A.12-18个月 B.18-24个月 C.20-30个月 D.24-36个月
27.知觉者对自己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的加工,称为()
A 自上而下的加工 B 平行加工 C 自下而上的加工 D 简单加工
28.可以独立地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是()
A 语音 B 词汇 C 句子 D 句法
29.特别适用于描述具有百分比结构的分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图是()
A 圆形图 B 散点图 C 条形图 D 线形图
30.系统误差来源于()
A 测验本身 B 测验过程 C 意外干扰 D 受测者本身
31.欣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时运用的是()
A 记忆表象 B 创造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幻想
32.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大多数事物处于()
33. 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
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需要最强大的力量
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独立的
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并不是绝对独立的
34. 对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较少依赖,取决于个人的禀赋的,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是( )。
A.晶体智力 B.流体智力 C.创造智力 D.操作智力
35. 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是指人格具有( )。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功能性
36. 体现了垂直迁移的具体事例是( )。
A.汉语拼音的学习影响英语字母的发音
B."角"的概念的掌握影响"直角"、"平角"等概念的学习
C."石"字的学习影响"磊"字的学习
D.在学校形成的爱护公物的习惯影响在校外的行为表现
37. ( )表明了从样本得到的结果相比于真正总体的变异量。
A.信度 B.效度 C.置信区间 D.取样误差
38.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主要是( )。
A.命题 B.命题网络 C.图式 D.产生式
39.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40. 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41. 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42. 在记忆乘法÷珠算 口诀时采用的编码方式是( )。
A.按语义关系编码
B.利用语言的音韵和节律编码
C.采用主观 组织加工材料
D.使用字形编码
43. 为了要记住“桌子-巧克力”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一些“桌子上放着巧克力”等这样的联系,这是( )记忆策略的运用。
A.注意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细阐述策略 D.组织策略
44. 三因素实验设计可以得到()个交互作用
A 2 B 3 C 4 D 6
45.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B 无意识 C 前意识 D 潜意识
46.参数检验中两独立样本的平均数之差的t检验,对应着非参数检验中的()
A 秩和检验法 B 中数检验法 C 符号检验法 D 符号等级检验法
47.在统计假设检验中,同时减少α和β错误的最好办法是()
A 控制α水平,使其尽量小 B 控制β值,使其尽量小
48.()实验一般不考察被试的判断标准,而只测量被试的辨别能力
A 评价法B 有无法 C 多重决策法 D 迫选法
49.目标重复启动时,反应时间的节省被称为()
A 编码协调B 分心物抑制 C 激活扩散 D 目标激活
50.下面四个概念中与效标效度无关的是()
A 同时效度B 预测效度 C 效标测量 D 因素效度
51.标准参照测验中,检验题目内容与测验内容范围要求的一致性,一般采用()
A 专家的评定法B 回归法 C 计算鉴别指数 D 相关法
C 适当加大样本容量 D 完全随机取样
52.以下各组分布中,不因样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布是()
A 正态分布 B t 分布 C 卡方分布 D F分布
53.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
A 手的动作B 脚的动作 C 头部动作 D 躯干动作
54.根据动机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动机分为()的动机
A 原始的与习得的 B 生理的与社会
C 有意识的与无意识的 D 外在的与内在
5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至7岁的儿童处于()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56.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适用于()
A 三个及其以上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B 方差分析
C 三个及其以上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D 两个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57.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情况是()
A 次数分布 B 概率密度函数 C 累积概率密度函数 D 概率
58.X 与Y两个变量呈正相关,R=.76,其回归是()
A 拟合的一条线 B 准确的一条线 C 确定的一条线 D 拟合的两条线
59、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待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这种依恋类型属于()
A安全型依恋B回避型依恋C反抗型依恋D综合型依恋
60. 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指( )。
A.形成问题的表征 B.解题成果的评价
C.知识技能的调用 D.知识的准备
61.在比较两组平均数相差较大的数据的分散程度时,宜选用()
A 全距 B 四分差 C 离中系数 D 标准差
62.某班200人的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其平均数是12,标准差是4,学生成绩在8分和16分之间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
A 34.13% B 68.26% C 90% D 95%
63.16PF适用于()
A八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
B十六岁以上的青年及成人
C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D所有人
64. 某研究选取容量均为5的三个独立样本,进行方差分析,其总自由度为( )。
A.15 B.12 C.2 D.14
65. 某班级一次英语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全班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8分,一个学生成绩为80分,他在全班的名次为前()。
A.10% B.15% C.20% D.30%
二、 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目前,解释错觉的理论主要有()
A 眼动理论B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C 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D 共鸣理论
67.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特点是()
A 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B 同伴交往的形式复杂多样
C 开始建立友谊 D 朋友关系变得相对稳定
68、双耳分听实验可以验证的注意理论有()
A过滤器理论B衰减理论C双加工理论D多阶段选择理论E认知资源理论
69、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差异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D气质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70.样本容量是由()等因素决定的
A 统计抽样的基本原理B 研究的内容 C 采用的统计方法 D 课题本身的客观条件
71.产生闪光融合的原因是()
A 视网膜在光刺激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把光能转换为神经反应,在光消失时又需时间停止反应
B 在闪光频率超过感受器启动和停止兴奋速度时,神经反应就会相互重合、叠加在一起
C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人们会产生融合连续的感觉
D 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减少,人们会产生融合连续的感觉
72. 在情绪调节中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 )。
A.情绪智力
B.情绪的激活阈限
C.情绪的持续性
D.情绪的生理唤醒
73、学习的认知理论包括()
A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B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C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D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74.为研究缺氧对正常人心率和血压的影响,有50名志愿者参加试验,分别测得试验前后的心律、舒张压和收缩压,应用何种统计检验法来较好地分析此数据( )。
A.配对t检验
B.t 检验
C.多元方差分析
D.独立样本检验
75.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
A.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实验仪器的使用不当
D.样本缺乏代表性
三、 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简述知觉的模式识别理论
77.简述错觉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78.说明语言在大脑中是如何表征的。
79.试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80.影响反应时的因素有哪些。
四、 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你的教育经历,说明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真正
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82.试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对德育工作的启发。
83.以下是比较两种处理条件下作业成绩的数据:
处理1 处理2 差距
10 11 1
2 5 3
1 2 1
15 18 3
7 9 2
X = 7 X = 9 X = 2
SS=134 SS=150 SS=4
a)假设以上数据来自独立指标设计的实验,用 t 检验来确定两种处理条件下作业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用Alpha = .05)
b)假设以上数据来自重复指标设计的实验,用 t 检验来确定两种处理条件下作业成绩有无显著差异 (用Alpha = .05)
c) 如何解释a)b)二者的不同结论

08年心理学首轮复习自测模拟试题二
一、 单项选择题:
1-5 B B B D C 6-10 C D B B A 11-15 C C B C C
16-20 A B B C D 21-25 B A D B C 26-30 C A C A A
31-35 C B C B B 36-40 B D A B A 41-45 B B C C B
46-50 D C D A D 51-55 A A A B B 56-60 C B A B A
61-65 B B B B C
二、 多项选择题
66.ABC 67.ABCD 68.AB 69.ACD 70.ABCD 71.ABC 72.ABD
73.ABCD 74.AC 75.ABC
三、简答
76、
77、
答:错觉指我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的种种歪曲的现象。对错觉主要有以下三种假设:
(1)眼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描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 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根据这种理论,垂直-水平错觉是由于眼睛作上下运动比作水平运动困难一些,人们看垂直线比看水平线费力,因而垂直线看起来更长一些。但也有另一些事实说明,这种理论是不能成立的。
(2)神经抑制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尝试。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波根多夫错觉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原因,而且有主观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78、
1、语言的表征(language representation)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例如,“狗”在头脑中的表征,或许是一只狗的表象,或许是一个命题——“狗是一只会叫、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的家畜”。
由于语言具有不同的层次,语言表征也有不同的层次,语言既可以是词语的表征,也可以是句子的表征、课文的表征。语言以何种方式表征还存在争论,它或许是以表象的方式表征的,或许是以命题的方式表征的,或者两种表征方式都存在。
在语言表征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词典(mental lexical)。心理词典是指保存在大脑中的一部词典,它储存了大量的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词的写法、语音以及词义等各种知识。心理词典中的词语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如按照词的使用频率来组织,高频词排在前面,提取较容易;低频词排在后面,提取较难。
在心理词典中,每个词有一个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形、音、义等方面的信息,这种表征方式称为局部的表征方式,近年来,人们又提出分布表征的概念。分布表征的观点认为,词的形、音、义知识并不是储存在单个结点上,而是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例如,英语的每个单词都有一些字母组成,每个单词还有语音、语义、句法等方面的特征,按局部表征的观点,有关这一单词的所有知识都储存在网络的某一个结点上。而分布表征的观点认为,单词的每一种特征并不是与一个单词发生联系,相反,这些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信息,这种表征方式称为分布表征。
79、
答:(1)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他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机能发展的过程。同时,他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并提出恶劣以下三个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了“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的思想。维果斯基是智力发展内化学说的最早提出者之一。
(2)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最有影响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高中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3)维果斯基和皮亚杰都注重个体内外交互作用。前者更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后者主要强调个体对外部信息主动的建构。前者提出了最近发展区,后者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两种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4)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启发我们要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和知识建构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思维阶段来设计教育训练活动。
80
答: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包含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两个方面:
(1)在刺激变量中,刺激的类型、强度、复杂程度和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反应时。
类型:不同类型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觉通道的反应时不同,同一类型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不同。
强度: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刺激的反应时最短,较弱的刺激反应时较长。
复杂程度:主要是指刺激的数目和相似性。数目越多,反应时越长。相似性越大,反应时越长。心理旋转实验反映了刺激相似性对反应时的影响。心理旋转实验共有三种实验条件:第一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是相同的,只是经过了平面二维旋转;第二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也是相同的,只是经过了三维的前后旋转;第三种条件中,左右两个图形有相似性,但实际是不同的。这个实验的结果是:(1)二维旋转和三维旋转的图形具有相似的斜率;(2)心理旋转呈线性规则,随着旋转角度的增加,反应时间也发生变化。
刺激呈现的差异:实验证明,反应时间的长短和物体偏离双眼视野中心的程度有关,一般而言,物体偏离双眼视野中心的距离越大,则反应时间也越长。
(2) 机体变量影响反应时间
①适应水平:在此处适应是指在持续刺激的作用下,感受器发生的变化。
②准备状态:是指机体对于某种行为做出的准备情况。
③练习次数
④动机: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
⑤年龄因素和个体差异:后者指不同个体之间在品质和属性上存在的任何差别。
⑥酒精和药物作用
四、综合
81、
1)形式训练说认为两种学习涉及相同的官能,前次学习会使该种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也涉及该官能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这一理论所提倡的实际是对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能力,才能真正的以不变应万变。当前我们更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能力的培养。
2)共同要素说是由桑代克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两种学习内容上有共同的元素时才发生迁移。无论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也是不能发生迁移的。这一理论说明,并不是所有内容间都是可以迁移的。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更有效的发挥迁移的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并非任意两个学内容间都是可以迁移,不要刻意去追求。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而不是发现性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迁移能力往往比较低。
3)概化理论,是由贾德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共同成分只是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另外,鲁宾斯坦提出的分析概括说,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揭示本质的联系。迁移发生的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和概括。在教学中要求我们加强基本原理的基本概念的教学。这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做得比较好的。
4)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是由奥苏伯尔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教师主要通过“先行组织者”来认知结构的变量,从而产生学习的迁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提高学生原有认识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从而促进学习迁移的实现。
5)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两次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关系的“顿悟”,所迁移的不是两个学习情境的共同成分,而是两个学习情境中共同的关系。霍约克等人提出符号性图式理论,两种学习内容的符号图式相同时,则产生迁移。结构匹配理论和辛格莱等人提出的产生式理论中也强调先前知识的编排方式对迁移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最优的知识结构。这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和教学内容,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知识结构的优化就成为课程改革应当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6)格林诺等人提出的情境理论则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一种情境中的学习支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在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善于利用学习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82、
答:(1)柯尔伯格用海茵茨偷药的两难故事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表现在道德判断上。道德判断能力随年龄发展而发展。他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在这一水平上,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第一阶段:他治道德;第二阶段:个人主义、工具性目标和交换。
②习俗的水平。在这一水平上,个人力图针对具体现象进行部分的逻辑运算。第三阶段:人际的互相期待,关系和人际遵从;第四阶段:社会系统和良知。
③后习俗水平。这个阶段中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或效用和个人权利;第六阶段:普遍性的伦理原则。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们不断接触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2)这个理论对我我们工作的启示
①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的思想品德课改革和环境课程的建设有着借鉴作用。需要促进道德教育的课程建设,增强道德教材的感染力。
②启示我们在道德教育层次化、序列化、系列化的研究和实践中。首先应该对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规律要有充分的认识,并按照道德发展的顺序来建立道德教育计划。
③实现道德行为上要创造更多的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来应用已经获得的道德认知,以促成学生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系统的内化。
83
答:
a)独立样本检验
H0: 1=2
H1: 1≠2
=.05,df= 10 - 2= 8, tcrit= +2.306 双尾检验,
S1=S S1/df1=33.5 S2=S S2/df2=37.5
F-max= S2/ S1=1.12<4 两个总体方差同质
Sp=( S S1+ S S2)/df=(134+150)/8=35.5
Sx1-x2=sqrt(Sp/n1+ Sp/n2)=sqrt(35.5/5+35.5/5)=3.77
tobs = [(X1-X2)-( μ1-μ2)]/ Sx1-x2=[(9-7)-0]/3=0.53
tobs
不能拒绝H0,两种处理下作业成绩无差异,t=0.53, p>0.05
b)相关样本检验
H0: 1=2
H1: 1≠2
α=0.05, 双尾考验, df=5-1=4, tcrit=+2.776
ΣD=10 , ΣD=24
S=[ΣD-(ΣD)/n]/df=(24-100/5)/4=1
SD=sqrt(S/n)=sqrt(1/5)=0.447
tobs= Dbar-0/ SD = (9-7) /0.447=4.474
tobs > tcrit
拒绝H0,两种处理条件下作业成绩有显著差异, t=4.474, p<0.05
c) 如何解释a)b)二者的不同结论
a)是独立样本,b)为相关样本,在相关样本t检验中,去除了个体差异的因素,使得误差方差减小,所以在检验平均数差异的时候效力提高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发表于 2014-11-17 20:5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分享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2-12 10:15 , Processed in 1.52150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