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39|回复: 0

[资料]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等差数列说课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0 00: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学习。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是前一章《函数》内容的延伸,体现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官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等差数列作为数列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1)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本节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本节先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最后根据这个公式去进行有关计算。可见本课内容的安排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猜想、应用能力。

(2)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具有一定技能,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

(3)从学生素质层面看:我从高一年新生开始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思维活跃中,课堂参与意识较浓,且高一年学生具有一定理解、分析、推理的能力。鉴于上述分析原因,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难点:(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2)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情感目标:(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规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

二.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结合本节课特点,我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方法,即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概括――师生互动,形成概念――启发引导,演绎结论――拓展开放,巩固提高。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

三.教学程序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更好地使不同层次学生形成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结合本教材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三)应用例解(四)练习反馈 强化目标(五)归纳小结 提炼精华(六)课后作业 运用巩固,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1.复习回顾: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

2. 利用粉笔如图堆放,共放7层,自上而下分别有4、5、6、7、8、9、10根粉笔。

写成数列:4,5,6,7,8,9,10  ①

3.某电影院第一排座位号是:48、46、44、42、40、38、36、34、32、30。

写成数列:48,46,44,42,40,38,36,34,32,30  ②

引导学生观察:数列①、②有何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 (板书课题) (教学设想: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课用函数思想研究数列问题作准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样数学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二). 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 ①它是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从第2项起)必须是同一个常数。②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 所以上面的①、②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1、-2。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1)1,3,5,7,……      (2)9,6,3,0,-3,……

(3)-8,-6,-4,-2,0,……   (4)3,3,3,3,3,……

(5)1,,,,,……  (6)15,12,10,8,6,……

(教学设想: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等差数列数学表达式: 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a2-a1 =d ,a3-a2 =d ,a4-a3 =d …… an+1 - an = d (n≥1)

3.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所以:a2=a1+d a3=a1+2d a4=a1+3d ……

[提出问题]: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表示? [教师此时指出: 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学习后续有关知识后我们可对这个公式进行严格的证明]。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d

a4 –a3 =d

……

an –an-1 =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d

即 an = a1 +(n-1)d    (Ⅰ)

当n=1时,(Ⅰ)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Ⅰ)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三).例解应用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a1=8,d=5-8=-3,n=20得

∴ a20=8+(20-1)×(-3)= -49 (2)分析: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 =-401成立。 解:由a1=-5,d=-9-(-5)=-4,得

∴ an= -5+(n-1)×(-4)=-4n-1 令 -4n-1= -401,解得n= 100
即 -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说明](1)强调当数列{an}的项数n已知时,下标应是确切的数字;(2)实际上是求一个方程的正整数解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以前见得较少,可向学生着重点出本问题的实质:要判断-401是不是数列的项,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判断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an =-401成立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解题过程)

[说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说明]让学生会用所学数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练习反馈 强化目标

1.P113练习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上述题目,教师提问)。

目的: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若数列{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an +c,试证明:数列{bn }是等差数列.

证明: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bn-bn-1 = (an+c)-(an-1+c)

= an-an-1

= d (常数)

∴{bn }是等差数列

目的: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

(教学设想:练习1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能力;练习2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

(五).归纳小结 提炼精华

[老师作适当引导(问题:⑴本节课你们学了什么?⑵要注意什么?⑶在生活中能否运用?),让学生反思、归纳、总结。这样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 an-a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n≥1) .本课时的重点是通项公式的灵活应用,知道an,a1,d,n中任意三个,应用方程的思想,可以求出另外一个。

(六).课后作业 运用巩固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1,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2 ,第10项是第一个大于1的项。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想: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四.板书设计

§3.2等差数列

1、定义

2、数学表达式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1(略)  

例2(略)

例3(略)
本节课的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与应用,因此把强调的问题放在较醒目的位置,突出了重点,同时还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面看上去自然、清晰、美观,还能充分表现出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1-23 17:46 , Processed in 0.10360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