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概念: 新课程是指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内涵发展变化 主要有六个趋势:(1)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 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 课程内涵的偏颇与误区 1、把学科教材当作课程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学科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以偏概全,见物不见人,丧失了师生的经验资源。 导致:七次课该没有根本突破,教师“教教材”学生知识过细,在社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2、把大纲、目标、计划当作课程。国成与结果割裂,忽视了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后果:写 教案——倒教案,以完成 教学进度为教学任务。 3、把学习者的经验当作课程。忽视了知识结构、理性结构对儿童成长发展的价值。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危害:影响学生个性智能的提升。4、不组织、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从课程的显现程度分: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实际开设划分 实际课程 空无课程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特定阶段教育质量指标所作的基本规定(如: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框架、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建议),是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标与大纲区别 ①价值取向不同 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而大纲着眼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指导教学工作。 ②课程目标不同 新课标规定,各门课程都要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而教学大纲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是单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③课程结构不同 课标规定,基础教育课改采用复合型课程结构,而大纲采用单一分科课程。 ④教与学的方式不同 a新课标要求教学互动式,大纲是知识讲授式。 b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自在发展的方式,大纲指导下是被动接受式。 ⑤课程实施过程不同 课标要求采用的是开放的、完整的复合型教学结构过程,而大纲则是封闭的、单一的学科课程教学结构过程 ⑥ 课程评价不同 课标规定采取多元化评价,突出过程成长评价。 而大纲采取一元化评价,一次考试、分数评价。 ⑦对教师素质要求角色要求不同 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而不仅仅是知识讲授者,知识的搬运工,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素质。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的功能性基本要求。 地位、价值: 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的灵魂、统帅 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凭借已有知识经验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预设的要现实的结果性目标。 (1) 学懂 : 水平要求:了解、理解、巩固转化。 (2) 学会: 水平要求:模拟运用、独立运用、灵活运用。 (3) 会学: 水平要求:优化选择、自我评价、认识品质。 结果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①目标设定角度不对。 ②将知识与技能分割以求,出现单纯讲知识,机械训练的倾向。 ③目标设计缺乏层次性、外向性。低水平重复,无由易到难的水平要求,不能根据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目标。 ④只有教师设计目标,学生不明确,不参与设计。 ⑤忽视知识生成,强调记忆学习 过程与方法 周期动程结构:学中做-----做中学----- 反思调控 (1)学中做: 基本程序方法:尝试学习----群体学习----独立作业 (2)做中学: 基本程序方法:独立作业-----实践活动-----测评矫正。 (3)反思调控:基本程序方法:测评矫正-----体验交流-----领悟品质 程序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 对“过程与方法”特点认识模糊, (2)把“过程与方法”割裂开来, (3)注重师教的“过程与方法”,忽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的立足点、着眼点有误。 (4)“过程与方法”的共性与个性处理不当。 (5) 不知如何去寻找“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点、并把相关整合点的“过程与方法”清晰地概括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涵: 指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态度行为与习惯。又称之为体验性目标。 层次结构与水平要求 1、认同反应: 顺从反应——主动反应——满足反应 2、体验价值:反思、接受某价值——体味、偏爱某价值——信奉、追求某价值 3、领悟品格:价值概念化——价值综合化——价值性格化。 体验性目标的实施误区: (1) 笼统泛化,缺乏层递性 (2)体验对象与程序不明确(3)浅尝辄止,缺乏体悟概括 课标、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①从书本就知识的讲析教学中跳出来,通过教学互动把三维目标纳入到智能建构、养成素质的整合发展的规则性教学活动之中。 ②强调学生亲历获取位知的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产生、应用的程序与方法,突出了学会 会学的自主学习能力生长。教师备课、设计与实施教学是知识教学的欲设过程与学生行为变化的非欲设过程的完美结合与有机统一。 ③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生成与发展的优化与调空作用,突出了依靠学生内动力的挖掘、搬运、调动来培养学生素质。 整合规律:①按序全对称互动整合 ②按需非对称互动整合 (3)周期整合律 *************************************************** ㈠、什么是新课程的价值观 l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放到学校压倒一切的位置。把课程的甄别、选拔功能作为工具价值,为根本价值服务,放在从属地位。从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完整的课程观。 新课程价值观的分类体现 l ①知识观 ②学生观 ③学习观 ④教学观 ⑤评价观 ㈡、新课程的知识观P42 l1、什么是知识? l 知识是人们感知、改造、建设世界的经验与认识l lll l①陈述性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 ③策略性知识 3、新课程的知识价值观 新课程强调要让学生掌握使其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反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知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构成新课程知识体系。 ll⑴学生亲历体悟所获得的知识 ⑵与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知识,是创新性知识,也是最具吸引力的知识。 ⑶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1、新课程的学生观(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⑴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 ⑵个性充分发展的学生。 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学生。 ⑷全体发展的学生。 新课程怎样使不同差异学生都得到发展 ⑴认识每一个学生都是可育之才。 ⑵教师要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高提供服务。①珍视个性,尊重学生自由选择。②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时空、机会。③据学生内在需求和存在问题进行服务、指导 ⑶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①指导学生学会认识自我、调控自我。②指导学生进行个性智能建构。 什么是学习,什么是新课程的学习观? ⑴“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施良方《学习论》) 新课程的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在获取新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用自己的直接经验(已有的知能结构)与间接经验(教科书上的知识,教师、同学与社会人的经验)互动、碰撞,引发心理变化、规范行为、生长能力、建构智能、养成素质。 学习方式分类(6类) 1、自主性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设计,自我获取,自我监控,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方式的特征: (1)主动性是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 (2)独立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 (3)体验性是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品质(4)内省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最佳品质: 2、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指在学科课程领域内以选取某个问题为突破点,展开质疑,发现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3、合作性学习的方式 指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个任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力的品质 (1)诚实求真是基本品质 (2)和谐互动,博采众长是核心品质 (3)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最佳品质 4、 体验学习方式,就是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并对自己亲历事实进行反思、体味、研究、领悟的学习方式。 ⑴.审视历程,突出反思性。 ⑵.综合事实,突出探究性。 ⑶.体验特质,突出领悟性。 ⑷.调控自我,突出完善性。 5、综合性学习方式,就是将相关知识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①.多种知识结构组合 ②.多种思维方式组合 ③.多种学习方式组合 6、建构性学习内涵:学习者在与多种异构对象进行多元互动中,借助一定程序与方法,按照某一线索将获取的外部信息进行某种意义的内部结构重组的学习方式。 2、特点 ⑴.突出了知识学习的内化与活化。 按照程序与方法建构,突出知识内化形成能力,根据需求将程序灵活运用,用策略活化知识,提升能力品质。 ⑵.突出多元互动能力生成 学生运用建构学习方式,要同多种课程要素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多元互动,促进了多元互动能力的生成。如生与师、生、家长、社会人、网民互动与教科书、与问题、与情境互动。 ⑶.突出不同差异学生的个性智能建构。 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可根据自己需求、个性优势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方式进行独特的智能建构。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各人智能结构重心不同) 补充: 美国 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知识。 ①.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等深层次内涵的能力。如:影视主持人、记者、文学家等。 ②.逻辑— 数学智能。人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如:数学家、 科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微机程序、设计师等。 ③.空间智能: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等。 ④.身体运动智能:人巧妙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如: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 ⑤. 音乐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如:作曲家、乐师、乐器制造者、音乐评论家等。 ⑥.人际关系智能:能有效理解别人和人交往的能力。如教师、管理者、演员、 政治活动家等。 ⑦.自我认识智能: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如: 心理学家、哲学家等。 ⑧.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变化观察分析,进行辨认和分类,形成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如:农民、 生物学家、猎人、园艺师等。 A、 ①、⑤与物体无关; B、 ⑥、⑦与人有关; C、 ②、 ③、④、 ⑧与物体相关 3、正确对待接受的学习方式 ⑴.新课程反对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提倡和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6种学习方式。 ⑵.新课程并不完全反对接受的学习方式。教科书中的新知识,师生的经验、指导等课程资源应该虚心地主动的接受,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完全抛弃,抛弃批判的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提倡的是开动脑筋,批判地吸收,倡导的是主动虚心地接受书本和别人的间接经验。 新学习观体现的新理念: 1、强调每个学生都要以良好的心态发掘自己的潜在智能,努力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学会独立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去探究解决问题,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式,在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2、强调大胆尝试、勤于动手,学会通过“做中学”,通过亲历事实索取反思体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 3、强调在与同学、与老师、与社会人的交往沟通、合作探究、团结拼搏中,进行资源共享,交流分享,学会用合力提升自己,用合力促进共同发展。 4、强调在自主互动中学会寻找事物整合点进行综合思维,在综合学习活动中实现个性智能建构。 新课程的教学观 新课程教学 是教师、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元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对课程实施、研发、建构、发展的创造性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自主进行个性化智能建构的过程。 新教学观是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多元互动的教学观,这也是新课程教学的三条基本理念。 (1).完整课程的大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要围绕课程的培养目标,将复合型的课程结构纳入到开放的创生发展的周期教学的良好循环轨道;师生在多元互动教学中,通过对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施、研发、转化、建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完整课程文化。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交往沟通、互动合作、共同发展、共同进行智能建构的过程。根据课程目标和不同差异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 师教与生学,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个性化智能建构。 (3)多元互动的教学观 新课程强调过程,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与实施,去生成情感,去获取知能,去养成素质与能力。注重过程方能实现学会,才能有好的结果。教师的教学旨在通过课程内容、新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与各种问题情境、与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多角度、多样式的多元互动,以学会自主学习,促进自主发展。 学会多元互动,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关系。 (4).新教学观的对联描述 横批: 互动出彩 (两者的互动整合) 上联: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 (描写课堂教学特点) 下联: 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 新旧教学观的主要区别(三方面) 1、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 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新课程教学观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 2、教与学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 1、 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 2、 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 3、 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 新课程教学观 1、 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 2、 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3、 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3、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 传统教学观: 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 新课程教学观: 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新旧课程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对比(三方面) 1、在备课行为方面: 传统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 ⑴教学重点,知识点概述。⑵教学内容进度安排。⑶活动措施 2、备课方式 ⑴目的为课堂知识讲析做准备,以完成进度为目的,单边活动。⑵课前写教案—讲课备忘录,超周备课,知识搬家。⑶看参考,备课手册,写教案,备课组集体研究进度、重点、难点、作业等四统一。 4、教学设计 5、⑴目标设计 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目的要求混在一起。面对全班学生,目标无层次,无针对性。单边预设。⑵过程设计 以知识讲析为线索展开封闭的教的程序:注入式、练习式。⑶设计主体—教师。 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行为 1、教学计划制定 ⑴学期教学任务分析。 ⑵课程内容,活动进度安排。⑶教学检查、评价措施。⑷个人教学研究解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研发项目课题。 2、备课方式 ⑴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会学为目的,备教与学双边活动。⑵一条龙备课—课前、课中、课后备课。重学情分析指导—轮流合作备课—教师分备一个单元,各节同组一起交流讨论,个人再充实调整。⑶根据课标、预期目标和学生实际、独立设计教学方案—指导学的方案。 3、教学设计 ⑴三维目标设计 ,面对不同差异学生分类分层有针对性设计目标。⑵师教与生学双线对应设计。以学生学习及设计为主,预设与非预设结合,体现新课程复合型结构的开放性全程设计。体现多元互动,情境创设,问题探究, 信息技术整合,合作研讨等方法。⑶师生合作设计。 2、在教学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 ⑴教材知识—教教材 ⑵教学对象—不足全班1/3,教师面对全班讲—与个别学生一问一答串问串讲。多数学生陪座、陪听、陪看 2、教学方式 (1)、课堂封闭式 ⑵补差式 ⑶题海战—应考试 ⑷被动接受式 3、教学过程方法 ⑴先讲后练,讲了简练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 以教论学,学服从于教。⑵讲解—作业—考试,单一教学结构。 新课程教学行为 1、教学指向 ⑴用教材教→学生学会—会学,指向学生素质培养。⑵以个别指导、小组指导为主,指各不同差异的学生。 2、教学方式 ⑴多元互动式 (2)问题情境探究式⑶扬长式⑷自主选择合作活动式 3、教学过程方法 ⑴先学后教,边学边导,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先做后导,边做边导,以做论导和谐发展 ⑵学中做—做中学—反思调控,复合型教学结构。 在教学管理行为方面 传统教学观 1、教学评价 ⑴内容:考什么,教什么。⑵指向:师考评生。⑶方式:量化评价,结果评价。⑷工具:考卷、评卷。⑸结果:一次考试成绩 2、外压管理 (1) 三分教,七分管。⑵分数排队。 新课标教学行为 1、教学评价 ⑴三维目标整合发展评价教学。⑵师评生,生评师,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⑶过程评价为主,以鼓励评价为主。⑷开卷闭卷,活动记录,成长档案。⑸综合素质为主。 2、自我管理为主 ⑴激发内动力。 ⑵组织学生自己订制度,订计划,自我检查,自我管理。 教师角色的变化 (1)由教书匠、讲授者、知识搬运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研究者、管理者。 (2)处理好讲与导的关系,引与做的关系。 ⑴不能不根据学生要求满堂灌,也不能放羊,放弃教师导的责任。要讲究讲、导时机,讲导在必讲必导之处,以学生学、做为主。 ⑵在参与中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3、新课程教学观,要求教师具备新的教学基本功。 (1)原有的口语表达,教具使用,三字一画基本功,显然已不能适应课改教学的需求。 (2)新的教学基本功 ⑴学会倾听;⑵学会诱导;⑶学会沟通;⑷学会合作;⑸学会评价;⑹学会研究;⑺学会体验;⑻学会建构;⑼学会管理;⑽学会创新。 没有这些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基本功,就胜任不了课改教学工作。 新课程的评价观 1、新的评价观 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淡化甄别选拔功能,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与成长。 2、评价的基本原则。 ⑴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⑵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⑶肯定性评价与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 ⑷自我评价与他评互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⑸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以综合评价为主 3、课程评价中的误区 (1) 以偏盖全的考分评价。片追,应试分数衡量好坏顽疾。(高利害)——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只是要放在适当位置。不以评价结果排队与奖励挂钩。 (2) 批评指责多,赏识激励少。 (3) 卷分析,质量评析,对答案。 (4) 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评价缺乏评价标准。 (5) 评价单一,评价信度不高 (6) 评价形式化,绝对化。表扬滥用,使评价无价值。“很好”,“非常好”。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⑴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要求。 ⑵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在综合全面评价基础上,要尊重个性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到提高。 ⑶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 新课程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把甄别选拔功能放到压倒一切的位置。作为教育评价根本取向,新课程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命题与考试评价的弊端。突出能力考察和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十个) 一、•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1、定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多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资源进行个性需求的多种整合互动,形成多元智能结构的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掌握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自主建构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多元互动教学之中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2、多元互动的基础知识 q(1)自然互动——教学互动——多元互动 多主体、多指标、多方位、角度、多形式。 q ⑵教学互动要素:互动主体、内容(互动点)、互动工具、互动方式等 q ⑶多元互动特征:围绕目标,规则性互动教学 3、多元互动基本特征: q。 q交互性:互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q整体性:在开放的多元互动中,指导学生认识互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其交叉点,渗透点,整合点,以求互动的整体效果。 q建构性:指导学生在各自起点上,根据各自的互动进展生成或建构各自的智能结构。 4、多元互动的运作方式 (1)学生对教科书、信息资料、对环境的同化互动: 凭借已有知能理解消化新知,生成同化结构的个体互动。 特点:①探究提取性,②吸纳同化性 方式:同化互动是正向多元互动。 (2)环境、教科书对学生的顺化互动: 指教材、环境对学生的同化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性多元互动 特点:①改造适应性:②整合建构性: 方式:逆向多元互动。 (3)、循环递升的平衡互动 由学生向教材、环境、新知进行正向同化运动,再由教材,环境、新知向经过同化互动的学生进行逆向顺化互动。在同化互动与顺化互动互逆交替进行的完整过程中,促使学生个性智能结构由原有水平向新的水平递升 特点:①交替循环性;②衡动递升性。 方式:周期台阶递升多元互动。 (4)学生与师生的人际互动 教师指导下,围绕共同教学目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学习经验、体会的沟通互动。 ⑴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异类异质互动 特点 反差互动 启迪互动 ⑵学生互动是同类异质互动 特点 合作研讨式互动 交流分享式互动 (5)学生个体的内部互动 特点 吸纳式互动 编码组合互动 反思体验互动 多元互动的三大教学策略: (1)掌握衡动递升互动律 (2)学会资助合作探究的谐动探究 (3)学会在多元互动的循环流程中,寻找三维目标的交叉点,联结点,渗透点和整合点。 ********************* 二、问题情境策略1、定义:指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规则与技巧。具体地说,就是把知识渗透到奇妙有趣、引人入胜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通过情境感化、问题激趣、矛盾解决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探究能力。 2、问题情境的类型:• •(1)真实情境: •(2)虚拟情境: •(3)想象情境:• •3、问题情境策略有那些主要特点? (新课程为什么特别倡导问题情境策略?)• ①情感冲击力强:•②内部驱动力强:③合作互动力强④整合建构力强 4、掌握问题情境策略要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学生个性需求的关系。 ①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就要思考情境中哪些问题从哪些角度可以满足哪些学生的个性需求。 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学会比较分析筛选适合于自己的问题,学会把问题解决需要的知识、条件与个人现有知能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确定目标。 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差距、目标来设计实施程序与方法。案例:母亲帮儿子选兴趣活动小组。 (2)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环境需求的关系。 选择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适合现实环境的需求;环境的优化需求;生态发展对人的需求;社会交往社会发展对人的需求;人文精神对人的需求;人的生命质量、生活方式对人的需求。 (3)要处理好问题情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 问题情境创设与选择要符合课标、教材的基本规定和编排意图。 5、情境教学策略实施中存在问题:
A、创设情境只起过渡作用,费时费力。B、电脑课件、创设真实情境,热热闹闹,满满当当,学生思考领悟、与时间少。C、对情境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 三、信息运用策略1、定义: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提取信息的基本规则及运用方法、技巧,提高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意义: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增强见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水平,了解行情,找准定位,促进发展。
2、信息运用策略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取三个基本程序,也可称之为三个分策略。 掌握搜集信息的基本程序 :•及时分类收集——按需定向收集-___ 比较分析分类
学习搜集信息的技术方法• •①标记法 ②笔记法 ③卡片法 ④搜寻法 ⑤剪贴法 ⑥库存法 信息处理的基本程序: •思维加工__有序编码 _______结构储存 •①信息的思维加工 •信息背景分析 质、价分析 应用场分析 反思体悟 •②信息的有序编码(掌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繁化简) •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编码——据兴趣需求定 •③信息的结构储存 •信息包 信息呈模块结构 •信息链 信息呈线型结构 •信息网 信息呈网络结构 提取信息的策略。• •①凭感觉提取 江西鸣鹤镇小学,神算子 •②靠索引检索 查字典、图书借阅。 •③据结构提取 两师进修大本 外国文学考试对比 3、老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运用信息策略? 这里强调4点: 一、发掘隐含信息。 第二 认识错误信息 第三 反思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体悟、认识自己信息运用的优势和信息应用的程序方法。 第四 归纳本节获得各种信息形成信息结构。以便于结构输入、结构储存和结构提取。 *********************** 四、合作探究的策略1、定义:就是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谋求高效合作,共生共创,协调发展的互动规则与技巧。 2、基本特点 1、以项目探究为线索,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 2、以个动与谐动的转换统帅整个过程 3、在开放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个性智能建构。 3、有人以为合作探究就是遇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这种认识对吗?为什么? 这种认识不完全对,上课遇到问题分组研讨是合作探究的一种形式,并不是合作探究的全部。合作探究还包括主题活动中的分组探究和课题研究中的分组活动等。合作探究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共事的能力,合作探究与资源分享能力 4、合作探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参与面小,讨论不起来,总是程度好的学生主宰发言。 对策:⑴讨论前,让个人做好讨论准备,每个人都有话可说。 ⑵讨论中,组长要尽可能给有差异学生参与的机会,说自己的思考意见,给别人提建议,或点评或补充。⑶讨论后,鼓励说反思体验,或代表小组在全班作交流发言,让优生作补充发言。⑷探究的问题分出层次难易,让不同差异学生有所选择。或干脆放手让其自由选择。对感兴趣的问题肯定积极参与。 (2)探究过程自流化,放了羊。 对策:⑴指导学生合理分工,选择感兴趣的问题;⑵对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常识交待,明确要求和规范训练。⑶抓住时机,诱导思考方向,思维方法等。 (3)探究过程不完整,形不成律动。 对策:⑴指导学生在个动a—谐动a—个动b谐动探究律动中认识每一动的意义价值,和局部与整体关系。⑵在律动中,师生一般注重“谐动”—研讨探究互动。对于个动a——个动b忽视。要指导学生做好个动b即对个动a与谐动a交替互动过程的反思—体验,整合建构,这是收获程序,这个程序抓好了,反过来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高质量参与个动a与谐动a,使合作探究形成规律性良性循环。 ************************* 五、把手整合策略1、定义:就是抓住相关事物的联结点或事物发展的线索,进行整体突破,整体推进的教学策略。 其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突破能力、综合建构能力和整体发展能力 2、把手整合策略的特点
⑴贯穿性强。
⑵整体着眼,线索入手。强调了整体—线索—整体的过程特点和思维特点。
⑶同点整合,一举多得。强调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高效益。 3、程序与方法:寻找把手——整合设计与实施——反思体验与整合建构
*********************** 六、赏识激励策略,指通过挖掘,激发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与内动力,使不同差异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与发展的规则与技巧。 目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科学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进取能力。 2、特点 (1)以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 (2)用内部正因素战胜负因素,调动各种因素。 3、程序方法 (1) 感受学生,把握需求 (2) 赏识激励、开发内力 (3) 提供机会 发展内力 ************************ 七、教学评价策略 就是以课程目标规定要求为 标准,灵活应用教学评价原则、过程与方法,力求取得理想教学效益的规则与技巧。 教学评价策略的应用原则P185 *************** 八、教与学的调控策略,就是对教学心态、情绪、方式、行为,针对性地进行调节、控制、监测、比较、矫正、完善的规则与技巧。 九、时间运筹策略,就是充分利用时间,科学分配和管理时,在可能支配的时间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的策略。 基本策略要求 •1、学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调控到最佳值。 •2、学会把情绪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 •3、学会把优势因素调整组合到最佳结构。 •4、学会善于通过多元反馈看自己。 十、复习应考策略 有序复习 四步复习法¡(1)自拟自答,自测自评 深入理解全面复习。 ¡(2)结构概括,以纲带目 系统建构,浓缩把握。 ¡(3)谐动探究,重点突破。 以合作复习为主 ¡(4)互考互评,反思体悟 *********************** 提示:重点掌握启发诱导、双向互动、区别比较多元化、融通建构、灵活应变、创新思维 本章重点 §案例研究的策略 行动研究的策略 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策略 §新课标的研究 附录:新课程的政策性规定与导向性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国家教育部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颁布的文件。是为了贯彻国务院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两个文件制定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心脏工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体现了新课程的各项政策性规定与导向性要求。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一) 课程的实施范围(1) 幼儿园;(2)义务教育(指小学和初中);(3)普通高中教育。 (二) 新课程的指导思想(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2)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三)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具体化为八条培养目标(1-4讲政治素质、5-6讲文化素质、7讲身体和心理素质、8讲审美素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应以这4各方面八条为标准。这是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弄清楚的。 1、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四) 新课程的具体改革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革目标。(提出三维目标)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 现在: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 2、课程结构的改革目标。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 现在: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经验课程 l 新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均衡性: 指课程设置层面上的均衡(课程类型、内容、课时的比例合理)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均衡(各门课程实现整体优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综合性: 指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综合、实践活动大综合。 选择性: 指课程类型多样,可灵活进行选择。 3、课程内容的改革目标。过去:难、繁、偏、旧、注重书本知识 现在:注重学生兴趣和经验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学教方式的改革目标。 过去:教: 灌输式 学: 接受式 现在:教:多元互动教学 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思体验整合建构学习方式 学教方式的改革是学生整体素质生成的根本途径 5、课程评价改革目标。 过去:注重学业成绩 强调甄别、选拔功能 现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强调评价的教育功能 6课程管理的改革目标。过去:国家集中管理 现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简政放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