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01|回复: 0

《济南的冬天》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19: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文中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具体活动的描写技巧。
  2.能力目标:在阅读中分析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和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景中真情。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细致观察的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一草一木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阅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审美情感——细致观察,热爱自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曾经在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这期间,他曾经写过两篇文章,分别是《济南的秋天》和《济南的冬天》。在《济南的秋天》这篇文章里他曾这样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瑞士是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被称为世界花园,夏日美景宜人,西湖山水更是名闻天下,作者却说济南的冬天足以和夏天的瑞士,春天的西湖想媲美,究竟济南的冬天有怎样的魅力让作者如此不遗余力的赞美它,热爱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体味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美景。
  二. 整体感知
  1.介绍文学常识
  多媒体展示作者情况:
  老舍:(1899─1966)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本文写与1930到1931年间,是作者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的。
  2.指点学生有感情的分段朗读课文
  学生点评朗读情况
  3.把握全文结构
  文章的第一段写了什么?
  ——写了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温晴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写出的这一特点?具体是怎样应用的?
  ——对比手法。用北平对比济南,突出无风声的特点;用伦敦对比济南,突出响晴的特点;用热带对比济南,突出无毒日,温和的特点。
  接下来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描写济南冬天的呢?
  ——济南的山和济南的水。
  作者写了哪些情形下的山,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呢?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暖.舒适的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小.太秀气的特点;城外远山,小水墨画的特点。
  济南的水有哪些特点?
  ——温,绿,清
  4.结合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写景顺序
  扣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里往外,由山到水描写景物。作者以自己的感受通过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扣紧“温晴”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全景,济南冬天的山,济南冬天的水。在写山景时,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再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最后写城外远山,在对山山水水的描写中充分体现了“温晴”的特点。
  三. 合作探究
  1.赏析下面这段话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写山水之前,用拟人的手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的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总体的印象。文章紧扣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既表现济南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而且其中一睡一晒一醒更烘托出一种舒适温暖的优美意境,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体会文中这几个字的妙用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
  ——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十分传神的照应了“暖和安适的睡着”
  3.章描写山水冬景之美的段落中划出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喜爱它的原因。
  ——学生交流,教师点评
  4.出示课件,展示济南冬天山水之美的图片,并配以适当文字描述,引导学生立体体会济南冬天之美
  四. 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回答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暖和( ) 宽敞( ) 地毯( ) 狭窄( ) 髻( )
  水藻( )
  2.解释加点词语在下列句中的意思
  ①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②慈善的冬天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
  ④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 小结本课
  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语言优美生动,准确传神。
  六. 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用生动鲜活的语言描述今年潍坊的第一场雪。
  执教人反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动人,用词精练准确的写景抒情散文。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因此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在一课时内完成,只能由教师来根据实际选择侧重点。这节课是从整体结构着眼,从体味语言的角度来赏析,这样可以感受语言内容的精彩,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作者的语言美及文章的意境美。这节课很好的体现了“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学习目标均达成,重点突出,各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师创设的课堂氛围虽然优美舒缓,但缺乏课堂高潮,如果能够使学生的情绪更高的调动起来,再活跃一些会更好。
向梦洁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2-24 00:22 , Processed in 0.17075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