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65|回复: 0

《济南的冬天》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19: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设想]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开篇,从季节气候入手写起,以冬天的济南收束,最后落笔在济南城上,点明本课介绍的是冬天的济南,有总括全文的作用。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征来写,全文基调一致,层次井然有序。可以说,“温晴”是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温晴”二字,并从“温晴”转化为“温情”,在反复诵读中体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体味老舍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体味济南冬天“温晴”之美
2、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方法
3、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亲切、自然的语言
[教学难点]
抓住文眼,感受作者表达的安适惬意的情感及浓浓的济南“情结”
[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引法;诵读法;背景结合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冬天万物萧条,没有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清冷,但是,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却是那么的可爱。我们知道,济南是山东省的省会,老舍曾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七年,对济南、对山东一往情深。今天,就让我们追随老舍的脚步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特殊的美丽,看看作者是怎样发现美,又是怎样来表现美的。
(二)        整体感知,引出“文眼”
(1)从结构切入:
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明确:山、雪、水、城、(人)
(2)从关键词切入:
    济南的冬天给你什么感觉?用文中的词语加以概括。(温晴、暖和、舒适、宝地等)
明确:①“温晴”是本课的文眼,文中山、雪、水、城、人,无不带有温暖晴朗的色彩。
      ②“温晴”即温暖、晴朗、温和、暖和等
板书:







(三)        研读课文,感受“温晴”
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给其“温晴”感觉的句子,并让他们举例说明,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讲解,利用反复朗读,突出板书“暖山、暖水、暖城、暖雪”,让学生体味济南冬天“温晴”的感觉。
最后教师小结:如果说“温晴”是描写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那么其周围的景物,包括山、雪、水、城,在这种“温晴”天气的映照下,给人的感觉便是不冷也不热,暖和舒适,可用一个“暖”字来概括。
[明确]
(1)暖城——
◆“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着风把它们唤醒”
(用“晒、睡、醒”一连串的拟人写法,写出了济南的舒适、温暖,给人以 “温晴”的感觉。教师还可让学生想象会回忆自己在阳光下睡觉的经历)







(2)暖山——
◆“这一圈小山庄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卧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声色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这里的“小摇篮”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济南盆地的地形,也给人以“温晴”的感觉。)
(3)暖雪——
◆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突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这种粉色给了人“温晴”的感觉。除粉色外,还有银白、暗黄、白、花衣、微黄,色彩斑斓。因此,济南的雪非但没有抹煞暖冬的光彩,反而让我们犹如走进了春天,把这种“温晴” 越发显露出来。)
◆ “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这两个卧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一种安适、舒适、平静的气氛,感觉很温晴。)
(4)暖水——
◆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这儿的水是热的”
(水不但不结冰,而且是绿色的,给人以温晴的感觉,而我们珠三角一带冬天的水也不结冰,但弄在手里却有刺骨的寒冷。)
◆        “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找个影儿呢!”
(这儿“不忍得”  用拟人的手法把水写得有人情味,很温晴。)
板书:










(四)精读选段,细品“温晴”
重点引导学生研读第三段
1.朗读中划分层次
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商量后分别负责朗读第一层、第二层及第三层,教师适时指导。
明确: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②“看吧……微微露出点粉色”
      ③ 最后一句
第一层概括的写一句话,第二层细腻地描写,第三层议论抒情。
2.命名中诗意展示
[思考] 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
  明确:答案不限,能诗意地概括出段意及景物特点即可。可为“小山雪景”或“秀山妙雪”
[思考] “雪”是写的内容,而“妙”字是画面的主要特点,整段都是写的小雪之妙既然为“秀山妙雪”,而第一句也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到底妙在哪儿呢?
明确:学生抓住“妙” 字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品析中体会语言
[思考] 这段文字为什么写雪后的山景这么“妙”?
明确:讨论并归纳:运用修辞。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3)用词精准,如“镶”、“顶”二字:“顶”写出了雪中小松的形态美,写出了松上小雪的轻盈,它不是盖着、扣着、压在上面。“镶”字用得好,写出了天山相连处逶迤的线条与亮丽的轮廓,同时这个“镶”字也有拟人手法的味道。
4.教师小结
这一段文字,它的美妙之处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刚才分析了层次清晰就是妙处,用一个字作为线索贯穿全段就是妙处,再看其它的妙处:第一,多角度反复;第二,化静为动;第三,以虚写实;第四,段末点题。一段文字有那么多妙处,难怪我们要进行美段细读。
(五)教师总结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以一位老朋友向新朋友述说故事的口吻,从山、雪、水、城这四方面对济南充满着温晴的冬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儿化”或轻声的词语
2.思考:为什么在作者眼里,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3.试着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导入
1.        复习、检查生字词
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读好文中儿化、轻声词
3.        提问:读完这些“儿化“、轻声的词语后,你们有什么感觉?
明确:儿化很软,感觉上很亲切、很温暖,去掉后就会觉得冷冰冰。可见,正是老舍对济南赋予了深厚感情,所以在语言上也运用了其特有的方言,让人倍感亲切。







板书:








(二)        探讨交流,回味“温情”
1. 探讨交流: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共同品析了第三段“秀山妙雪”这一精彩段落,那么这节课就由同学们自主交流,品读一下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语言上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暖城”、“暖山”、“暖水”的?
[明确]
(1) 第二段:比喻、拟人手法;人们的感受
   在讲解“人们的感受”时,可插入作者相关的背景资料:
作者自述:“从民国 19 年( 1930 ) 7 月到 23 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济南住了 4 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记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的休息……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2) 第三段: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蓝水晶”、“水也不忍得冻上”、“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2.对比阅读
思考:《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板书:






(三)结合背景,体会“浓情”
1. 通过听教师介绍或PPT展示,让学生了解课文有关背景
[背景资料]
(1)此文写于 1931年,济南齐鲁大学,原文是一组七篇连为《一些印象》。作者的人生信条: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到济南前后: 1929 年夏,作者从英国绕道欧、亚经新加坡回国。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舒乙回忆:“1930年,父亲来济南之前,在别人的介绍下,与母亲相识。母亲当时是北京师大的学生,认识后就通过书信来交流。在我父亲到山东教书后,我母亲大概是一天一封信,她说个别时候还是一天两封,两个人觉得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都是满族人,都是学文学的,都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进步青年,都愿意在社会上有独立的地位。经过最后两个人也是结婚了。”
(2)济南作家李耀曦回忆:“老舍到济南以后,他在文化上有一种认同感,她(济南)很容易和他过去的生命轨迹接轨,老舍他比较喜欢济南,再一个(方面)老舍在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很安定,就是说对他创作来讲(济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境和生活环境。”
[思考]
①作者是在什么位置描写济南冬天的?
明确:不是在景中,不是在高处,不是移步换景,全凭对济南的热爱,景从心出,生活印象。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满足感。归国、热恋、结婚、生子,还不温馨、温暖吗?
②课文标题《济南的冬天》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为何又以“冬天的济南”结尾?
明确: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而“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
2.教师总结,诵读全文
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但老舍笔下,即使是在常人觉得更冷的雪后的冬天,他也觉得倍感温暖。作者以一种爱心的、温晴的心来写济南的冬天,因而我们看到,济南的山水在冬天里都是可爱的、温晴的、暖和的。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温晴的心诵读全文,来共享这温晴的世界!
(四)结束语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从山到水,从雪到阳光,这些景物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作者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他凭着自己对“第二故乡”——济南的热爱之情,向我们展示了济南那可爱的山山水水,从而让我们在亲切、自然的语言中体会到其浓浓的济南“情结”!
(五)布置作业
1.分别归纳整理课文运用了比喻或拟人修辞手法的句子。
2.阅读散文《济南的秋天》与《白马湖之冬》,任选其一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比较阅读,从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等角度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周彤彤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2-23 23:43 , Processed in 0.07769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