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158|回复: 0

[语文] 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0 14: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问:我们在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时,明确了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但我们发现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是为什么?

   答:这里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义务教育阶段写作的难度而已。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强调种种规矩,而是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对初学走路的婴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气,这时候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在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保持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我们认为,在低年级,学生即使没有"作文" 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强调这一点,在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在低年级用"写话" 来淡化作文意识,在中高年级用"习作"来初步体现作文意识,到初中阶段才称为"写作"。

   问:能具体说说阶段目标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吗?

   答:可以。为体现以上意图,在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中,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第一学段的相关表述是"对写话有兴趣",第二学段的相关表述是"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到第三学段,才过渡到要求具有初步的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则提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要求具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同时,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而这一点是过去被忽略的,标准对此有意作了强化,在不同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等要求。

   问:从目前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实际来看,标准在情感态度方面作这样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以外,标准对写作能力的培养还有哪些重要构想?

   答:首先,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过去的历年大纲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选择表达方式、安排详略、条理清楚等技术性要求,在初学写作时过多强调这些写作规范,反而冲淡了有创意的表达这一根本性要求。本着"我手写我口" 的精神,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就隐含着自由表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有创意不等于胡思乱想,其前提是生活本身的丰富性以及观察的多角度,所以第三、第四学段分别作了这样的表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其次,标准还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相对于过去大纲仅提"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为鲜明突出。我们认为,强调这些方面,极有利于克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 的毛病,说得重一点,这种毛病不是一个作文的问题,而实质上是对青少年人格的扭曲,对其个性的健康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有人过于强调写作要完全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作如实的反映,却忽视了"情动于中"方能"形于言",没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就谈不上写作的个性化;也有人片面地强调写作就是自我表现,事实上切断了自我与生活的联系,这两种倾向我们都是不能苟同的。

   问:标准好像很少提写作知识方面的要求,这有何用意?

   答:标准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因而在各学段提出了写作次数、字数的量化要求;同时就写作实践本身,提出一系列能力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第四学段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标准在小学阶段有意淡化文体,只在第三学段提"能写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到初中才据文体的分类提出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但主要也是从写作的实践角度出发,而非传授写作知识。在写作规范方面也适当降低要求,小学在第三学段只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到初中阶段,才提出具有实践性的综合要求: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大家可以看出,标准在写作方面重视的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融合。

   问: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标准有没有设想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

   答:我想是有的。一是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二是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第一学段只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第三学段进而要求"积累习作素材"。三是有具体写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第四学段的要求中:"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总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体现了淡化文体意识、注重语言运用能力,淡化理论讲解、注重实际操作,淡化名词术语、注重实例比较启发的精神。

   问:下面是否转换一个话题,谈谈关于口语交际的问题?过去的大纲都是将听和说分开的,标准为什么要改成"口语交际" 呢?

   答:这个问题提得好。关于口语交际,我们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过去的大纲,是把听和说分开的,所以才有"听说读写" 的提法,即认为语文能力中包括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听是输入、接受,说是输出、表达。在2000年公布的修订大纲中,虽然根据现代社会口语交际能力日益显得重要的认识,已将听和说合成"口语交际",但在表述时仍是将听和说分开的。在制订课程标准时,我们关于口语交际的理念更为明确了,这就是:"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问:这一理念包含着怎样的要义?

   答:其中核心的意思是"交际" 二字,即必须重视口语交际的人际交往功能。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所以双方在应对中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标准的口语交际阶段目标,第一学段要求"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第三学段要求"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第四学段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都体现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导向。

   第二个要义是重在实践,在交际中学会交际。标准中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展开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授口语交际知识。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听人讲话、听故事、复述、讲述、转述等要求,初中阶段关于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课堂讨论、应对能力等要求,都是重在交际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
还有就是重在参与,第一学段目标"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三学段目标"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四学段"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分别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只有在以上这些前提之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如"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第二学段),"听他人说话能抓住要点""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第三学段),"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说话"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讨论发言"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第四学段)等,才有意义。

   问:学习了以上关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方面阶段目标的解读,我们对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交相融合所构成的语文课程目标,有了整体的、连贯的,同时也是富有层次感的理解把握。那么,为什么阶段目标还要专列"综合性学习" 的目标呢?

   答:前面我们说过,综合性学习与上述四个方面不在一个层面,因为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特别应该重视,所以专门列出,加以强调。

   问:这样强调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

   答: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惟一的信息源,教师是惟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惟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 "让学生学会学习" 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综合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设定,在三个维度中非常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 的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虑的。

   问:综合性学习的价值何在?

   答: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是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问: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这一认识,是如何贯彻在阶段目标中的?

   答:这一原则要求在标准中具体化为阶段目标,其要素大致有四--

   一是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第二学段要求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学段要求"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或"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究,第四学段要求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自主学习。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包括自然、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做到有感受,有发现,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第二学段进而要求"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第三学段要求"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等。

   三是主动参与。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要求学生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对提出的问题"共同讨论""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第二学段要求"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第四学段进一步提出"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四是勤于动手。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所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在活动中"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要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

总结",第四学段要求在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后,"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还有"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无不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当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标准只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提出了一些建议,带有举例性质,不必也不能遍举,阶段目标中的设定具有开放性,给学校、学生和教材编写者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在我们关于课程目标的对话即将结束之际,需要说明的是,课程目标的设定是否科学,只有在语文教学的反复实验中才能加以验证,我们热切期盼着各种实验教材编写者和广大实验区师生,用自己的实践来丰富、发展、补充、修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中初步设定的课程目标!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3:52 , Processed in 0.226283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