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962|回复: 0

[语文] 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0 15: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语文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过去的社会是这样,在未来的社会也是这样。

   语文是什么?"语",大家都认为是指语言;"文",有人说是指文字,有人说是指文章,有人说是文学,有人说是文化。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其实,说"文"是指"文字",不可能是指一个个分散的字,它必然少不了"文章";说它是指"文章",写文章则离不开文字;说"语文"是指口头语和书面语,这书面语当然离不开文字和文章。这几种不同的说法,所指的内容还是差不多的。有分歧的可能是"文"该不该包含"文学"的问题。按上面提到的"文字说""文章说""书面语说","语"和"文"应该包含由语言文字构成的各种作品,文学作品自然应该包含其内。但是也许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学习语文是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会写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就可以了。据说若干年前,某地在审查一册高中语文教材时提出的否定意见是"文学性太强"(其实未必),要求加强说明文之类的内容。这种意见当然也有道理,语文课程的内容单纯一些,目标清楚一些,不搞得太庞杂。如果按照这样的设计,把语文课程的内容限定在语言、文字及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范围之内,那么,为了满足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另设一门文学课程。文学不是奢侈品,文学对于人的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语言"与"文学"是分为两门课程还是合成一门课程,可以再作研究,但是按照目前的课程设置,"文学"只能包含在语文课程之内。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语文课程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文学应该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文字以及由语言文字构成的作品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语文标准》中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指明它的文化属性,其用意在于提示,它不属于自然现象,不能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搬用到语文教育中来。自然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的,文化之物则不可避免会含有人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思想观念的成分。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不过大家谈及的各种性质不是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是有偏重的,也是有层次的。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大家获得了比较接近的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它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工具性"的基本内涵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科学主义思潮相通,这一思潮是以追求实用的惟功利主义科学观为基础的。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当年提出"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来看,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确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人文性"的口号。放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里,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国外教育领域的两大思潮之争和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现象。"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凸显这两方面的功能。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这两方面的任务。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再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并不矛盾。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功夫,而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对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的问题还有许多不同看法。"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不可能是凝固、封闭的。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里面既有学术的问题,也有一个体现国家意志的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只要有语文课的存在,关于"语文"的内涵和外延的讨论很可能是没有休止的,语文的性质问题也会成为一个长期的话题。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8:22 , Processed in 0.21671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