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270|回复: 0

[音乐] 两种综合艺术教学模式(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30 15: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教学过程、组织方式作出的简要、鲜明的表述。由于综合艺术教育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我们在此特别列举了两种主要的综合艺术教学模式,以供参考。当然,任何模式都不是死的,我们决不希望老师拘泥于这两种模式。一个真正理解了综合艺术教育基本理念的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综合艺术教学模式。也只有这样,综合艺术教育才能成为一种开放的、不断更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一、模式一:"一科切入,兼及数科"

   "一科切入,兼及数科",是指在教学中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中的某一门作为学科主题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适当兼容其他艺术学科或非艺术学科的内容,达到综合艺术教学。其学科目标的设定,主要以"切入"的艺术学科为据。

   这种教学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综合的过程中保持了某一门艺术学科的学科特征,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二是照顾到我国艺术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他们在美术和音乐方面的学科背景,使一般的教师能够比较容易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教学条件,实施综合艺术教学。这其中"兼及数科"是实行综合艺术教学的特色所在,而"一科切入"的方式,既具有教学方法上的有效性,也使艺术学科的综合既有相互的关联,又具有学科的特色。由于"一科切入"的方式,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所以,随着综合艺术教学活动的深入展开,不但多种学科的特色能够保持,并且在实践中也会自然向整体综合的方向发展。

附一:"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教学图式



   图式说明:此图展示的是以音乐切入,兼及数科的综合艺术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综合是根据教学内容(人文主题)的需要,将其他学科内容适当、有机地结合一起。

  附二"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教学课例

   例一:以下三个课例均出自小学一年级"丰富的表情"单元。该单元以认识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为教学的起点,以研究人的表情变化为线索,涉猎京剧、双簧、配乐故事、哑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多种表演手法,为学生展现一个广阔的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以下三课分别是从美术、戏剧、音乐切入的艺术课。每课都将艺术活动与游戏紧密相连,不仅适应小学生的需要,而且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艺术课堂的活力。

   课例一:笑脸与哭脸

   这是从美术切入的艺术课。谈论陶俑的表情是教学展开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要让学生观看"击鼓说唱俑",由此知道古代的陶俑已经有了丰富的表情,那个时候就有了说唱的表演形式,有了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线条画有表情的人物,通过对作业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线条方向的变化,可以使人的表情发生变化。

   1.教学目标

   ·观看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能从人物丰富的表情中体会其心情。

   ·能用线条简单画出不同表情的脸。

   ·知道有"说书"这种艺术表演形式。

   (本课的人文主题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有丰富的表情,表情是人的情绪、情感的外在表现;学科主题为斜体字部分。)

   2.教学准备

   ·各种不同的笑声、哭声的录音。

   ·喜剧表演的精彩录像。

   ·"击鼓说唱俑"图片。

   3.教学过程

   ·交流:

   (1)漫谈

   同学从西藏归来,相互交谈西藏之行最感兴趣的事,最喜欢什么?自己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说明:上一个教学单元是"快乐的日子",学生领略了西藏的艺术魅力。)

   (2)表演

   学生用表情体现不同情绪。同桌同学相互观摩并猜测:生气的、开心的、害怕的、惊喜的等等。同学自荐上台展示,观看的同学作出评价。

   通过表演与评价,让学生知道人的表情很丰富,五官细微的变化就能体现不同的情绪,如眉眼上弯嘴角上翘是笑,眉眼下弯嘴角下拉是哭。

   ·绘画:

   学生画"笑"或"哭"的人物表情,用彩色水笔或油画棒做练习。注意五官线条和方向的变化。画完后,还可以添画上有趣的发型。

   ·观看

   (1)学生画出的小娃娃笑了、哭了,古时候的人也会做有表情的人。教师出示图片,认识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看一看,他手里拿的什么?猜一猜,他正说什么有趣的事?想一想,这个人物是干什么的?请同学记住这个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知道古代就有"说唱"这种表演艺术形式。

   (2)现在的艺术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播放喜剧表演大师的表演录像,学生观看。

   ·游戏:

   教师和同学一起做"变脸"游戏。教师先做出面部肌肉僵硬的样子,用手来控制面部表情:用手在面前虚晃做掩护,往上抹变笑脸;往下抹,变哭脸;左抹右抹,变歪脸了……学生和教师一起做,并相互观看。看谁脸、手配合得好,看谁自己不笑逗得别人笑。

   本课将美术与说唱艺术、戏剧有机结合,同时引入了艺术史的内容,通过对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的观看,学生知道古代就有"说唱"这种表演艺术形式。

   课例二 戏剧中的笑与哭

   这是从戏剧切入的艺术课。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戏剧表演艺术中的表情非常丰富,对塑造舞台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要让学生重点观看京剧或地方戏中人物的笑与哭,思考艺术与生活中笑与哭的区别,并尝试模仿,体会舞台表演与生活的异同,知道艺术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艺术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变化,体会其情感。

   ·知道艺术的笑与哭来源于生活,是艺术家的创造。

   ·有兴趣模仿戏剧中人物的笑与哭。

   (本课的人文主题是继续感受表情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初步知道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科主题是学习简单的戏剧表演。)

   2.教学准备

   ·某京剧唱段录音;

   ·各种表情的脸谱:微笑、哈哈大笑、痛哭等。

   3.教学过程

   ·猜测:

   听一段京剧的笑与哭,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声音?先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

   ·故事:

   让学生们看一个京剧录像片段,先观看图像,不放声音。说说他们在干什么?看看他们的穿着和脸部的化装,猜猜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教师简单给学生讲解剧情,认识剧中人物,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和哭。

   ·观赏:

   再一次看京剧录像,要让每个孩子知道这是京剧。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演,听他们说的台词和笑声、哭声。想想生活中的人是这样笑和哭吗?为什么演员这样笑和哭?

   同座位同学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大胆地说出来,在班级中形成一种讨论的气氛,让学生知道戏剧中的笑与哭是在生活基础上的夸张,是为了使舞台上的人物性格、情绪更加鲜明。

   ·表演:

   表演一:教师模仿京剧中哭与笑的表演,用双簧的形式:教师只做表情和动作,不出声音。再请学生模仿,教师进行指导,启发他们声情并茂,夸张地表演。

   表演二:在学生对戏剧中的笑与哭已经了解的基础上,学生模仿剧中人物进行表演,重点模仿笑声与哭声。

   课例三《表情歌》

   这是从音乐切入的艺术课。本课要让学生学唱《表情歌》,用快乐的情绪和动作表现歌曲,同时还要在歌曲的基础上创编表现不同情绪的歌词和动作,最后,大家还要分别扮做"原始人娃娃"、"京剧娃娃"、"哑剧娃娃"、"木偶娃娃"、"火柴娃娃"进行表演,在唱唱跳跳中尽情表现。

   1.教学目标

   ·能用快乐的歌声和简单的表情动作表现歌曲《表情歌》。

   ·能在原有歌曲的基础上,创编表现不同情绪的歌词、动作。

   (本课的人文主题进一步体验表情、动作与情绪、情感的关系;学科主题是学唱《表情歌》,简单创编歌词、动作。)

   2.课前准备

   《表情歌》歌谱

   3.教学过程

   ·朗诵:

   教师按节奏、用快乐的情绪朗诵《表情歌》的歌词,配上动作表演,学生思考:歌中共出现了几种情绪,相应的动作又是什么?

   ·模唱:

   (将学习的安排事先告诉学生。)

   (1)请学生欣赏歌曲《表情歌》的第一段。

   (2)第二段,教师唱歌词,学生配合,在有动作的地方跺脚。

   (3)第三段学生尝试着轻声哼唱歌词,并加上动作(拍肩)。

   (4)学生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第四段。

   ·创编:

   在曲调不变的情况下,还可以增加哪些情绪和动作?如:我害怕,我就发起抖。我开心,我就拍拍胸。我心烦,我就皱皱眉等等。谁创编得好,大家就一起跟他学。

   学生将自己创作的歌词加进歌曲,使《表情歌》有四段,甚至有六段、八段,唱唱跳跳时,使队形有一些小小的变化和调整。

   ·律动:

   美妙的歌声中,我们请来了木偶人、哑剧人、火柴娃娃、京剧娃娃和原始人娃娃。请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娃娃,随音乐把他们的特点表现出来。

   ·表演:

   学生用僵硬的动作和表情表示木偶娃娃(第一段);用丰富的表情和自然的动作表示哑剧娃娃(第二段);用各个关节的扭动表示火柴娃娃(第三段);用唱京剧的笑表示京剧娃娃(第四段);用简单的蹦跳动作和"喔喔"的呐喊声表示原始人娃娃(第五段)。第六段所有的娃娃一起歌唱、舞蹈,(将桌椅移开)第一段时,有木偶娃娃到中间表演,呈"一"字形,其他同学围成圆形或马蹄形在一旁配合他们做拍手跺脚的动作;第二段,有哑剧娃娃呈"一"字形到第一排前面表演,与第一排组成"二"字形,这样以双数类推,八个、六个、四个(根据班级人数而定),精选五段表演,在一声"嘿"中结束,全体双手上举。

   总结:

   回忆曾经学过哪些表演需要有丰富的表情?哑剧、双簧、手指戏、京剧、音乐剧等等。

   大家天天都在重复着不同的表情,它是人们互相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没有表情,这个世界将会失去色彩,它给我们带来欢乐。生活是多么美好,让我们尽情享受这多姿多彩的生活吧。

   例二:以下三个课例均选自初中一年级的启始单元:"奇迹"之旅。该单元意在通过对一系列具有特殊艺术魅力的中外经典艺术的展示、赏析和再创造,使学生初窥艺术殿堂的风采,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样式、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有所认识。以下三课分别是从音乐、美术和舞蹈切入的艺术课。

   课例一:风雨长城

   本课是由音乐切入的艺术课。学生将通过对有关长城建筑艺术风采的各类图片、录像资料的赏析,以及对长城建筑功能与建造长城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了解,体验长城建筑艺术的特色,了解建筑与相关艺术的联系;通过演唱、欣赏与长城有关的经典音乐作品,分析与体验作品在旋律与节奏等音乐表现方面的风格特点和歌词表达的情感内容与思想。在艺术创作、表现与感受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不屈奋争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了解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风格特点,在主动参与中提高艺术能力。本课围绕"长城",将音乐、视觉艺术、舞蹈等有机结合,同时自然地渗入历史、文学等知识。

   1.教学目标

   ·关注长城的历史文化;

   ·了解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风格特点;

   ·感受与长城有关的艺术作品,并尝试用多种方式予以表现。

   (本课的人文主题为了解长城的

历史文化;学科主题为斜体部分。)

   2.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本课有关的长城的各种图片与音像资料(美声唱法演唱的合唱《长城谣》、用民族唱法演唱的《孟姜女》、《长城长》、用通俗唱法演唱的《万里长城永不倒》),音响设备;

   ·学生准备:有关长城的历史文化故事和歌谣等、画笔、颜料。

   3.教学过程

   ·展示与讨论:

   (1)展示各种有关长城的照片或录像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长城的雄姿和蜿蜒起伏的形态;

   (2)请学生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城,如长城的起源与功能、长城的历史文化故事和歌谣等。

   ·鉴赏与表演:

   (1)倾听:

   学生听赏用美声唱法演唱的合唱《长城谣》、用民族唱法演唱的《长城长》和民歌《孟姜女》、用通俗唱法演唱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并感受作品中的音乐情绪和形象;

   (2)分组讨论:

   a全班分四组,各组讨论,说一说自己听这四首歌时的不同体验;

   b各组分别讨论以上四首歌的情感表现、艺术风格以及某些歌词的象征意义(如《万里长城永不倒》中"脊梁"的象征意义);讨论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在演唱方法和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

   (3)表演:

   各组用舞蹈动作分别表演《孟姜女》、《长城长》、《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谣》,各组边唱边表演。

   ·连接与创编:

   (1)一、三组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长城与山脉的起伏,画出自由流畅的线条,并尝试将其转化成不同的音乐旋律;

   (2)二、四组学生为自己熟悉的旋律填写有关长城的歌词。

   ·反思与评价:

   展示自己创编的作品,并相互评价与讨论。

   课例二 兵马俑

   本课是由美术切入的艺术课。通过对兵马俑艺术造型的欣赏和文化背景的探索,学生产生模仿、表演和创作的兴趣和愿望,在分组研讨和创作实践中,学生将美术、音乐、表演融合为一体,获得艺术的综合能力。

   1.教学目标

   ·了解秦代兵马俑的来源和基本艺术特征,产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兴趣;(人文主题)

   ·在对兵马俑的观察和探索中,初步掌握制作面具的手法,学习一些与兵马俑有关的简单的表演动作。(学科主题)

   2.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最重要的兵马俑的图片,兵马俑中战车、兵器的图片,兵马俑脸部图片,古战场场面图,适合模拟战争场面的乐器(鼓、沙锤等)和器具、乐曲《将军令》的磁带,音响设备;

   ·学生准备:查找兵马俑的相关知识,卡纸、剪刀、画笔、颜料。

   3.教学过程

   ·探索与体验:

   教师出示"兵马俑"一词。

   第一组,根据"兵马俑"一词和教师预先准备好一组兵马俑图片,以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兵马俑的知识和信息,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创编关于兵马俑的多种动作雕塑和阵形;

   第二组,根据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兵马俑脸部图片,以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兵马俑的知识和信息,用纸壳等材料制作兵马俑的面具;

   第三组,根据教师所给的有关兵马俑的资料以及有关古战场场面的图片,学生用声音模拟、敲打乐器和器具等方式即兴创造与古代战争或操练有关的音响;由学生手拉手,用身体围成一堵城墙,学生在自己创编的"战鼓声"、"马蹄声"、"喊杀声"、"号角声"及古曲《将军令》的音乐伴奏下进行"攻城"演习。

   ·展示与评价:

   各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创作;

   第二组与第一组配合展示,如第二组的同学可把制作的面具戴到自己认为合适的第一组的"动作雕塑"上。

   第三组模拟战争音响,其他组的同学即兴做出各种兵马俑舞蹈动作。

   ·观赏与想像:

   展示一系列有关兵马俑及其发掘地的照片和影视资料片段,播放有关兵马俑的音乐、舞蹈片段,充分领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风采。

   课例三 丝路觅踪

   这是从舞蹈切入的艺术课。本课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对汉唐诗、歌、舞、乐、美术等艺术活动的感受和再创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汉、唐文化和艺术的特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汉、唐舞蹈、服饰的风格特点;

   ·学习汉、唐舞蹈的一些基本动作;

   ·能利用已有材料,制作简单的汉、唐服饰和面具。

   (本课人文主题是让学生了解汉、唐的历史和文化;学科主题为斜体部分。)

   2.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舞剧《丝路花雨》片段、《踏歌》、《打鬼》的舞蹈片断,"箜篌乐伎飞天","伎乐天"、"唐玉舞人"、"敦煌舞"、"飞天象"、"佛传故事"、"鸠摩罗天"等,"飞天"线条画、"乐舞伎"线条画,《簪花仕女图》、某些敦煌壁画图片、汉代祭祀场面图片,《丝路花雨》、《踏歌行》的音乐,音响设备;

   ·学生准备:白板纸、吹塑纸、水彩颜料、松紧带、胶水、纱、绸子等。

   3.教学过程

   ·欣赏与体验:

   (1)观赏舞剧《丝路花雨》片段和各种飞天图;

   (2)小议:观看刚才的舞蹈后你最强烈的印象是什么?这些舞剧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知道古丝绸之路吗?最能反映唐代舞蹈的壁画在哪里?

   ·学与练:

   (1)把男、女生分开,男生探究汉代一种祭祀舞蹈"打鬼"的基本舞步和舞姿。在观察和学习其简单动作的同时查阅这种舞蹈的起源和内涵以及为何要头戴面具,学习动作时只要求学生做出粗犷、豪放的感觉,在舞姿上不加强调。

   女生探究唐代舞蹈的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如:"反弹琵琶伎乐天"及"飞天"的优美造型,使学生基本掌握敦煌壁画舞姿中特有的"S"曲线运动规律(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身体姿态),并讲述敦煌壁画对舞蹈艺术的巨大贡献。

   (2)如时间允许,还可以教学生"踏歌"的基本舞步,体验唐代舞者载歌载舞、自娱自乐的情调。可结合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深入体会"踏歌"的意韵。

   ·道具制作:

   (1)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汉、唐服饰,并分析、比较其服饰特点。

   (图片资料:《簪花仕女图》、某些敦煌壁画图片、汉代祭祀场面图片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汉、唐服饰在色彩、款式及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3)把男、女生各分成两组,利用已有的材料,根据老师给出的四个设定情景(祭祀中"打鬼"的场面;娱乐时"打鬼"的场面;敦煌飞天;踏歌行)制作简单的服饰。在学生制作过程中,老师可巡回查看,并提醒学生服饰和面具应当尽量符合设定情景和舞蹈姿态(如:男生的面具可根据场合的不同在形状、线条、色彩上有所区别;女生可用纱、绸在身上作出符合舞蹈动作的样式,像纱质垂袖、绸质水袖等),并及时评价。

   ·创作与表演:

   (1)观赏:《丝路花雨》、《踏歌》、《打鬼》的舞蹈片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各种舞蹈的风格特点及服饰运用。

   (2)分组讨论:分四个组让学生讨论如何结合前面自己所创作的"诗歌":穿戴自己制作的服饰,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四个不同的情景。

   (3)在相应的舞蹈音乐背景下,分组表演自己所创作的设定情景。

   可能的表现:

   a.祭祀中"打鬼"的场面:动作神秘、虔诚,面具狰狞、恐怖,营造一种严肃的场面。(教师可即兴击鼓伴奏)

   b.娱乐中"打鬼"的场面:动作夸张、豪放,面具多样、有趣,色彩丰富,营造一种热闹的场面。(教师可即兴击鼓伴奏)

   c.敦煌飞天:有反弹琵琶动态的"飞天";有佛手、盘腿、转身、拧腰等不同舞姿静态的"飞天";还有甩动垂纱动作等,所有这些都共同营造出一幅生动的敦煌壁画。(《丝路花雨》背景音乐)

   d.踏歌行:一排少女手搭手,肩挨肩,口中哼唱着诗词,随着双肩的耸动,袖子在身体前后摆动,脚下踏着节拍,舞动着上场,注意吟诵的诗词要有丰富的节奏感,尽量营造出一种劳作后自娱自乐的优美画面。(《踏歌行》的音乐)

   ·反思与评价:

   (1)各组互评,教师点评,评价时要相互鼓励,提高自信心。

   (2)谈谈学习汉、唐舞蹈的感受,将其写在"艺术成长记录夹"。

   提示:教学过程一般应包含感受与欣赏、表演与创作、反思与评价三个环节。对于以上六个课例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只是给教师一个参考,不一定要照搬,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自行设计。

相关帖子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3 08:16 , Processed in 0.192932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