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330|回复: 0

《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21: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今天我们要学习欣赏的是《沁园春 长沙》 。(板书课题)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同一词牌的《沁园春 雪》,请大家一起来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如果说《沁园春 雪》是通过描绘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对历史风云人物的评论来表现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的,那么这首《沁园春 长沙》又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呢?
二、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沁园春 长沙》
2、初读这首词给你一种什么感受?请谈一谈。
   ——豪迈奔放、气势磅礴、慷慨激昂------
3、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首词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三、领悟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上阕导读
思考:上阕主要写什么? ———写景   
① 第一个整句:
寒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卓然而立(于)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提问: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些?———点明季节、交待环境、引出作者、铺垫下文。
② 找出上阕的文眼,(上阕又哪个字统领)由这个关键字,作者写到哪些景物?
  ———“看”字统领、借景抒情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③ 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千山万壑一片红红的颜色,一层层经霜的树林,叶子红似二月的花朵;秋天的江水碧绿清澈,成百条大船争着在江上行驶;仰望雄鹰正展翅向万里长空搏击,俯看水底,鱼儿自由自在随意游动。在这大好的秋天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得其乐,一派生机,看谁比谁更自由自在。







 “看”领起以下7句,描绘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以至世间万物,静景动景相结合;描写的方位有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看的角度有远望,近观,仰视,俯视;数量之多,色彩之浓,类别之起,动作之劲,竞争之烈。
④通过以上描写说说作者笔下的秋天给人的感受?
——诗人通过看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将寒秋写的生机盎然、多姿多彩、蓬勃向上。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⑤我们学过的描写秋景的诗词和作家很多,试举例说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楚宋玉《九辩》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  宋、苏轼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宋、柳永 《雨霖林》                    
“雁过也,正伤心,确实旧时相识。黄花满地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李清照  《声声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唐、杜甫 《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秋思》
       “清、静、悲凉”               现代作家   郁达夫《古都的秋》
     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而前人以“秋”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衰落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把秋写得无比可爱,“不似春光,而又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慨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
⑥思考:作者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的如此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深意是什么?
——“万类霜天竞自由”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争。为下面三句抒情打基础。
⑦接下来我们再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找同学解释一下“怅”、“寥廓”、“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设问  
“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⑧那位同学能说出这三句的大意:
_____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这广阔无垠的大地,由谁来主宰,这国家、民族的命运究竟谁来掌握?谁才是主宰国家民族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⑨小结:
前面作者主笔写景,这里笔锋一转,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
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掌握民族的前途、主宰国家的前途。 这一非同寻常的发问是诗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内心的感慨。自然界中的万物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何况我们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们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高远的抱负和凌云之志,升华了思想、拓宽了意境。

周俊芳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5-2-24 00:28 , Processed in 0.07483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