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995|回复: 0

《阿里山记行》(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6 23: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8课)

巢湖市居巢区烔炀镇花集初中  曹永龙
2007年10月22日
教学设想
《阿里山纪行》一文,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的作品,作者通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手法,描述了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景;遣词造句上也尤见功力。学习课文可将作者浏览线路作导游式的讲解,并对字词句段加以细致品味,联系学生过去所学、或生活实际创设欣赏美的课堂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深入文章、体味景致之奇美、文字之奇妙、语文之大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难点: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解决重难点的措施
1、整体感知作者的浏览线路学生作导游式的讲解,反复诵读文句体味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2、借助多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准备,学生学情情况的大致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导入  整体感知(标注段记 字词和预设问题  听录音)  课文研读(解决重点——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本节小结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听说——口语训练)
1、导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八年级时,我们随郦道元一起去聆听过三峡的流水,也曾随刘叙杰一道登临过巍巍的钟山。所以林语堂曾经感慨地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板书)今天我们就随中国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一道,去领略大自然的另一个杰作——阿里山的风采。(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
听录音,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营造气氛,引入美丽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让学生领略阿里山的风光。
2、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二、整体感知(能力——探究训练)
温馨提示:
——指导学生段前标注段序,
——听录音,如果教学环境允许,不影响听读录音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小声音地跟读录音
(一)、生字词注音和释义,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下注释并作梳理。
(二)、预设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看课后练习)
(1)(探究•练习三)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2)(探究•练习一)“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会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浏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个自然段,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里写了哪些内容?
温馨提示:这一教学过程,把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作为隐线,分析第(3)个小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品味移步换景的妙处。
(三)、听录音(多媒体) (课堂环境允许学生可小声音跟读)

三、合作探究(知识——方法训练)
措施预案:学生可能提出其他问题,教师作合作引导、启迪,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于课堂中学生的生成问题,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所有的问题。教师要适应调整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以下预设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主要由学生合作解决,老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归纳)
(一)        预设问题(1)的提示:
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一线贯穿,首尾呼应。
(二)        预设问题(2)的提示: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三)        预设问题(3)的提示: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浏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大层次。
    第一层(2)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受,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第二层(3——9)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葱郁如染、莽莽林海、云雾浓稠、恍若隔世)
(3)过渡段。先用反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4)写 潭水清澈。
(5)写 林区宁静。
(6)写 青苔染绿。
(7)写 森林无边。
(8)写 神木神奇。
(9)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第三部分(10)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全文的内在线索便是歌曲《高山青》,起到彩线穿珠之效。

四、课堂小结(落实本节重点内容)
温馨提示:
在分析本文结构及所记内容中,领会移步换景的写法。
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教师归纳:
1、作者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2、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3作者注意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点,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
现在,我们由吴功正引领,领略了“案头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们终有一日能够亲临阿里山,去读一读那地上的美文。(与导语部分呼应)

  五、拓展延伸(写——技能训练)
温馨提示:视时间多少,可安排在下一节课进行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同学们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同学们独立思考或同桌前后桌共同探讨)

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林语堂

胡锦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将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十七大报告)

教学反思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22 23:59 , Processed in 0.09212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