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176|回复: 0

小学语文城市的标识导学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模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4: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城市的标识》 预习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识记、明白本课生字词。
2、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3、理清文章线索,明白课文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化作行动。
【学法指导】                                 
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基础上,从整体上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启发和感染。
【教材助读】
简析:《城市的标识》是北师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较长,通过对城市现状的理性思考,表达了树是城市的标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珍爱、保护我们身边的树及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主题,其见解深邃而独到。
作者: 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还有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
评价:作为一位作家,张抗抗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质,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温柔和细腻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与痛苦,以敏锐、潇洒的笔揭示人的心灵底蕴,作品中洋溢着青春的朝气和纯净的诗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觉和情绪所左右,而是以一个智者的清醒有意识地将作品当作某些思考的载体,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独到的思索见长。
写作思路:本文自然段较多,共17个自然段。作者是按着如下的思路写作的。
  作者先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这些具体事物,用细腻,形象的语言来写现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没有个性,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接着,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词注音、释意。
掳掠(    )  霓虹灯(     )  遒劲(    )  蔚为壮观(    )  婀娜(    )
挺拔苍劲(      )   坚韧(     ) 忠心耿耿(     )     芸芸众生(       )
掳掠:                        遒劲:                       婀娜:
蔚为壮观:                              芸芸众生:
2、多音字组词。
        (       )                          (        )            
识                                      冠                                                     
        (       )                           (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掳掠—【   】(     )茂密—【  】(      )干涸—【  】(     )
馈赠—【   】(     )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5、请你给课文划分部分。并总结出每段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请同学们把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及难点梳理在下面



《城市的标识》探究案
【使用说明】:本篇导学案适用于课堂学习环节,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按照探究学习顺序,高效完成学习任务。要求AB层学生完成全部探究和拓展的内容,C层学生完成探究内容,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完成拓展内容。
【学法指导】:通过朗读、搜集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来感知文章大意;通过质疑、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在反复朗读品味的基础上,从而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探究点一:学习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
2、“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了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应该如何明白和体会这句话呢?




探究点二:学习第二部分
1、难道城市就没有标识了?那哪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提出了树是城市唯一的标志、灵魂的观点,你们有什么想法?



                                                                                                                                                                    
探究点三:学习第三部分
1、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2、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当堂检测】结合讨论情况,寻找家乡自己的标识,并写下来。




《城市的标识》训练案
一、补充下列词语
(    )流不息    小心(    )(    )   (    )(    )众生
(    )为壮观    忠心(    )(    )    (    )(   )无措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      )
2、树枝也如巨大的龙爪。(      )
三、用关联词造句。
如果……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会缩写下列的句子。
1、秀气而坚韧的国槐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链接】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二种类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外乎这二种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定居;伴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开始传播。其实在农耕时代,城市就出现了,但作用是军事防御和举行祭祀仪式,并不具有生产功能,只是个消费中心。那时城市的规模很小,因为周围的农村提供的余粮不多。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学者们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沿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人口超过20万。工业革命之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由于农民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这不仅是富足的标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随着城市的林立而起,其象征力便没了以往的深刻而吸引人,这似乎也暗合了“道”,也许城市与乡村本就无本质上的区别,正像是人的安居乐所与勤奋工作一样,顺其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交替着自身的位置。
  城市对人类文明进程是如此的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应当成为每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未来城市应倡导低碳、节能、便利;倡导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使每位市民、每位来访者都充分享有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二方面的涵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而最早的“城市”(实际应为我们现在“城镇”)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马天武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11-5 14:57 , Processed in 0.07720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