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20|回复: 0

小学语文人教版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模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4: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教学过程:1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明白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二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 读诗、找出不明白的词语。
   ⑵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明白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 指读全诗。(正音)
   ⑵ 流自己对词和句的明白: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二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明白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老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课外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明白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荡舟漓江上的录像,并配以课文录音。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请有画出句子。
  (3)、引说: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可以说我们是慕名而来的。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先来观赏漓江的水。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问;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明白“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着什么特点呢?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圈出有关的关键词语,想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出示第二句话,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纯,那么可爱。释“无瑕裴翠”)
  (3)、句子比较,体会A、B二句哪一句好?B、C二句哪一句好?C句为什么好?说说好在哪里。(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漓江水“清、绿”二句)
  A、漓江的水很静。
  B、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5)、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段文字背下来吗?
  (四)、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A、公园里的花多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节日时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课外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明白课文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西湖(水平如镜)       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明白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绵,绵长、绵延、连绵;棉,棉花。
  (四)作业
  1、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重点: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明白“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明白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五、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六、作业
背诵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明白“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明白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明白)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明白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明白“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明白“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六作业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二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板书设计:
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朗读课文,给课文列提纲。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景物丰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壮观,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与众不同。你在夏天见过雪吗?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见到雪,虽然有雪但是一点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样凉爽,而且有着春天一样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四、精读课文,明白感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五、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习作
板书设计: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一定的顺序写具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3、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重点:
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明白的诗句。
   3.老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五、作业:默写“日积月累”的诗句
板书设计: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祖国的山山水水(五岳和五湖)
教学反思:

华娟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9-29 07:16 , Processed in 0.08110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