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坛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每日定期发布教师招牌资讯
查看: 213|回复: 0

小学语文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案教学教案模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14: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年最新教师招聘考试内部教材
教师招考二维码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二、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生动、凝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在课堂组织材料时,可以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潜心阅读。
三、教学要求:会本课8个生字,二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明白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本课8个生字,二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明白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老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明白字词,依然不能明白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明白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
四、课外作业
1.读熟课文2.抄写课文生字2遍。
教学后记
青海高原一株柳作为课题有什么好,同学们说了很多,有的说突出了“一株”,有的说让我们想象到了青海高原这柳树一定非常的奇特,也有的说能吸引我的阅读兴趣……可以发现带着问题读,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明白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明白: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二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二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明白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A通过演示明白二合抱粗,结合参照物明白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三、七二节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          (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明白“不可思议”
(3)明白“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明白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这二节。
3.学习课文第八节。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明白“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4.老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教学后记
本文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语言准确、凝练,特别是运用联想与想象,使得语言更加活泼,富于变化。所以课堂上我不断要求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与段落,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提了一些如贝多芬、霍金、桑兰的事,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这一柳的精神。




李年林
高通过率教师招考教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教师招考微信公众号

教师招考论坛 ( 闽ICP备14015709号 )

GMT+8, 2024-9-29 05:04 , Processed in 0.07164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0590EDU管理团队 X3.4

© 2001-2020 教师招考论坛

返回顶部